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戴龙
¥48.47
  反垄断法的域外管辖涉及主权国家的管辖权冲突,一直是国际法中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本书立足于我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探讨反垄断法域外管辖的产生、变化与*发展趋势,通过比较分析、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分析等方法,全面系统地阐述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中涉及反垄断法域外管辖的相关法理,探索欧美两大法律体系对于诸如国际管辖权、反垄断法三大支柱的域外适用、反竞争效果以及竞争评价标准等问题,为我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的构建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我国《反垄断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立案、审查、处理了一系列涉及域外适用的案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书分析了我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探讨我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执法体制,从反垄断法的行政、民事和刑事执法角度提出我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的初步构想,并针对我国参与反垄断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的立场与态度提出独到的意见和建议。?
49元5本 检察官如何思考:从办案实践到司法理念
检察官如何思考:从办案实践到司法理念
陈亚东
¥48.86
本书是笔者在基层一线从事刑事检察工作十余年的经验总结。全书共三章。章“检察官的司法理念——法、理、情的融合”,结合大量鲜活的案例,阐释了刑事检察办案一线检察官对法、理、情的思考和实践。第二章“检察官的初心——司法为民”,讲述了一线检察官如何通过检察办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第三章“检察官的态度——拒绝平庸”,分析了当前基层检察队伍建设的重和难,并结合一线检察工作实践提出了改建议。
49元5本 无罪辩护
无罪辩护
朱明勇
¥48.86
本书以律师手记的叙事方式记录了作者执业经历中的几个标志性案件。挑选的这些案件,从受委托到辩护终结,客观地还原了刑辩律师的生存样态:既有执业初期“不起眼”的普通伤害案件,也有启冤狱平反之路的标志性大案。既要纠结纯粹的法律问题,也要冲破法律之外的各种潜规则。本书可为有志于从事刑事辩护的人士提供“技术”的指引,也可向对刑事辩护感兴趣的人士展示刑辩律师不为人知的坚毅与激荡,更可为广大关注中国法治程的读者提供刑事辩护的参考。 无罪释放   平反冤案 无罪辩护大幕启:河南马廷新故意杀人案 十年炼狱终昭雪:浙江张氏叔侄案 从“无期”到无罪:安徽五青年杀人案 纠缠十三年的无罪判决:司法局长兼职翻译涉嫌贪污案 没有无罪判决的无罪案:“临时工”会计玩忽职守案 律师为律师做无罪辩护:北海律师伪证案 …… 其他代表性案例: 2009年为*案中被告人樊奇杭辩护 现为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辩护人;该案一审历时数月,现该案重新审理,被称为“扳倒重来”。 门技术指引篇(参见 不战而屈人之兵——胡良友故意伤害案 ) 几拳头把法官弟弟成了“轻伤”,判三年? *回合:轻伤鉴定结论:B超报告单横空出世→确认脾脏损伤VS怀疑脾脏损伤(B超是辅助性工具,不能单凭B超报告得出“确证”损伤结论)→申请重新鉴定→不具备鉴定条件&原鉴定程序严重违法→推翻结论 第二回合:脾脏损伤够不上,颈部创口上来凑→创口累计8cm?→表皮擦伤vs创口:表皮擦伤脑补老婆挠老公;创口包括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均受创→没有创口这回事儿 第三回合:没成轻伤,成精神病?索要高额医药费?→架出的精神病VS诱发的精神病→“诱发”→原来就有病,不是出来的 第四回合:*后一招:眼脸损伤→影响面容?轻伤?→那叫“外眦”,不是眼脸 结局:控方撤诉结案 刑讯逼供篇 肉体酷刑:“上墙”将人的两只手用膨胀螺丝连上手铐固定在墙上,脖子上套一根铁丝固定在地上的一个膨胀螺丝上;“上夹棍”:用筷子夹在手指中间,然后用绳子绑紧;“骑马”:从屋梁上吊根铁丝让人跨在上边,公安人员用手拉铁丝,不超过三次就会晕死过去;用火机烧胡子;困了就用报纸卷一个圆筒往嗓子里吹辣椒面、晕了就用夹子夹人中穴。 让人光着脚丫站在雪地里,将脚下的雪暖化后换一个地方继续暖,不见血。 精神酷刑:今天抓老婆,明天抓儿子,后天抓老父亲。 揭专职证人的神秘面纱——狱侦耳目 河南马廷新案、张氏叔侄案中的“狱侦耳目”,专职证人袁连芳,宿命般的出现在朱明勇代理的这两起案件中。 其他文字 我和辩护人像一个球队……昨天我的辩护人又被法庭请了出去,我的辩护人没有听到,这样不利于辩护人很好地为我辩护,现在我大致将昨天公诉人的公诉意见归纳一下……辩护人的辩护不是公诉人所说的炫耀而是非常专业、是恪尽职守的表现,辩护是有力的。 南昌周文斌在法庭上的陈述 你们的子孙……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和制度的完善,他们也可能像我们一样,蒙受冤狱,徘徊在死刑的边缘。 浙江张高平在法庭上的*后陈述 我再也不想当律师了,太吓人了! 朱明勇律师助理 我知道我的内心已经燃了一团星火,尽管微弱,但是依然有光,依旧温暖,它照耀艰难的旅程。那星火是克服恐惧,战胜邪恶的一线希望。 朱明勇 后记中的文字 太多的心酸故事压抑着我们无法解读的愤怒; 太多的悲欢离合中演绎着生命的顽强; 太多的恐惧中我们承载着正义的力量; 太多的风险中我们见证着阳光。 刑事辩护,这项充满着光荣与梦想的职业,更担负着人们对生命的嘱托和对自由的渴望。有幸投身,自应勇于担当。 在这个领域: 我们必怀有仁慈之心,因为仁者无忧; 我们必拥有智慧之心,因为智者无惑; 我们必秉持勇者之心,因为勇者无惧。 此记,与那些已经投或即将纵身于刑事辩护领域的朋友们共勉。 序言 近年来,中国的刑事辩护领域异常火爆:一时间异军突起,山头林立,各路虎豹之士冲杀在刑事辩护的*线。甚至连那些曾经盘踞在传统的所谓高端非诉领域的律界大佬们也似乎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刑辩大律师”。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这个领域却又在一片喧嚣之后始陷混沌、自相残杀,甚至杀到法庭之上,杀得天昏地暗。 书店里,也始出现各种刑辩“秘籍”,更有形式各异的刑辩业务培训烽火连天。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律师们被这种浪潮冲到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大舞台上,却又无所适从。 然而,在这些有志青年们纵身一跃的那一刻,也许并没有人告知他们,这个领域不是只有魅力,更是充满惊险。 仅仅两三年以来,我就成为四起因为执业而被抓的刑辩律师的律师,尽管历经艰难终于获得了三起无罪,一起从十五年有期徒刑改判为免除处罚的结果。但是这种种风光之后的风险和恐惧是在那些水冲就的心灵鸡汤里无法体味的。 今天,我在编辑的“*后通牒”下,不得不在*后一刻为这本《无罪辩护》写下迟到的“序言”,而此时我正在飞驰的高铁上,赶往安徽,为又一起律师事务所主任的案件作二审辩护,他涉嫌犯罪一审被判了十一年。 二十多年前,我通过了号称“天下*考”的律师资格考试,并在1994年顺利拿到了现在很多律师没见过的鲜红色的“律师工作*”,我的职业生涯的处女作就是一起成功的无罪辩护,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刑事辩护这个领域孤独前行。 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课程里都没有单设刑事辩护这门课,而那些天天讲刑辩“秘籍”的大律师们可能也并没有什么“秘籍”,有时候他们的秘籍甚至就是“不调查、不取证、不抗争”的三不绝招。我想说这种师傅带出来的徒弟越多,对这个行业的危害也就越大。因为,我们终将会看到一大批的“形式辩护”律师充斥在大江南北的法庭上,而他们还自以为师出正统。试想,将人的尊严、自由乃至生命托付于他们,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催。 所以,本书的目的之一也是让人们知道,刑辩原来也可以这样做。 事实上,我认为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刑辩大律师,但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刑辩大律师的时代已经到来。 有人将这个圈子分为各种流派,诸如“红顶派”“死磕派”“勾兑派”“形式派”,等等,各派之间刺刀见红,纷争不断。一直游弋在各派之外的我,像一匹离群的*孤独地狂奔在刑事辩护这片杂草重生的荒原,感受并见证这一伟大时代的刑辩大戏。 三年之前签下的这本书稿,事实上我是今年五月才始写作。的确,之前我爽快地答应清华大学出版社后,在紧张、激烈、惊险、刺激的一起又一起大案的搏杀中早就将其忘至之九霄云外了。今年三月,我在南昌以三个月的时间,实际庭24天的历史纪录完成了一起职务犯罪案件的辩护后,编辑发来微信说:北京的春天又来了,我们的书稿是不是也该发芽了。我才意识到,这份答卷该交了。 于是我让助理帮我收集整理一些我辩护过的案件,我还天真地以为四月交稿没问题。 但是四月底,助理告知我根本就无从下笔。 是的,史海钩沉,也许只有自己才能捞出来已经沉积在往事中的些许回忆。 于是我决定亲自动手。 所以,您现在看到的故事就是我在一个个静悄悄的午夜,一口气写就的,我知道她没有散文的隽美、没有小说的跌宕、没有教材的严谨、没有学术的高深。但是我知道这就是我曾经走过的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我是这样做的。 在这本书中收集的案例并非我精心挑选,也与我原来的计划相去甚远。我知道很多朋友并不是从这些案例中了解我的,但是写着写着就写到这些了。回顾一看,也巧,这十个案例恰与我几年来的办案结果相当:无罪、改判、免除处罚,基本上就是保持的这个比例。 我想,既要写出成功、也要写出失败。每起案件都是不同的,刑辩的成功真的没有可以计算的公式,也不存在所谓的秘籍,如果说什么才是有用的,我想除了知识积累、深度阅历、质疑精神、学习能力之外,并没有具体的方法。我觉得,*重要的,就是要知道成功的人们曾经做过什么。 这样的序言,我想应该是突破了传统的范式,没有假心假意的谦虚,也没有装腔作势的高雅。 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我与编辑在沟通的过程中竟然有那么多共识: 我们一致认为这本书不需要请名人大家的推荐,我们认为那些活生生的无罪释放的当事人就是*好的荐书人;我们一致想到封面要有一双挣脱锁的有力的手;我们还想到一定会有下一部。
49元5本 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而是公道自在人心
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而是公道自在人心
刘哲
¥48.86
本书的书名脱胎于作者为电影《第二十条》写的影评,也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司法的坚守,更是“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的延伸。 作者主张用人性的关怀拉社会公众与法律的公平正义的距离,让公众朴实的正义感在具体的案件中得到体现,让大家相信,是非对错,就是“公道自在人心”。 作者也呼吁法律工作者,在办案的时候,能够换位思考,多想想案件背后的为什么,秉持良心办案,让人们从具体的案件中认识到法律并不是冰冷的。
49元5本 民法典时代:你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识
民法典时代:你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识
李胜先;袁延顶
¥48.93
2020 年5 月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2021 年1 月1 日起实施,这标志着中国了民法典时代。《民法典时代:你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识》正是围绕该法典涉及的热问题、亮问题而展讨论的,并以引出问题、问题争议及原因、民法典如何处理该问题、律师论述与建议,以及法条的形式呈现出来。
49元5本 刑法中的同意制度:从性侵犯罪谈起
刑法中的同意制度:从性侵犯罪谈起
罗翔
¥49.00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法律文化研究著作,全面审视性同意标准,以及包裹在"性"周围的权力、道德和文化。   有的男性认为女性穿着暴露、与男性单独共处一室、在男性面前喝醉酒、双方有亲密肢体触等等行为就是女性暗示与男性发生性行为。但这些"我以为"真的意味着"她同意"吗?   同意问题是性侵犯罪的核心,对"性同意"的讨论,不止于性行为发生需要得到许可,还包括围绕着"性"的性别、权力、道德和文化的重新审视,性同意年龄、厌女情节、社会风俗、完美受害者、亲密关系、婚内强奸……   清楚认知法律中的同意制度,对男女双方都是纠偏的过程。正确表达不同意,是每位女性自我保护的关键;尊重她人的"不",也是每位男性行为自由的边界。   世界并不完美,但法律可以持守正义,坚守善道,让人心在浊世中有对良善的信心与盼望。
49元5本 中国法制史研究70年
中国法制史研究70年
王立民,洪佳期,高珣
¥49.00
本书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历程与相关的内容,包括中国法制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作者、发展阶段、研究机构、学术争鸣等一些关键内容。全书分上下两编,十一章。上编(*章至第四章)以时间为序,集中反映了这70年中,纵向的中国法制研究产生、发展情况。下编(第五章至第十一章)则是中国法制史研究中专题研究部分。其中的内容由7个专题构成,包括楚简法律文献研究、中国唐律研究等,时间跨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
法治的求索与呐喊(案析与访谈卷)
法治的求索与呐喊(案析与访谈卷)
姜明安
¥49.70
《法治的求索与呐喊:案析与访谈卷》为姜明安教授的文集,收集了姜明安 1994年至2011年十八年间在各种报纸或刊物上发表的案例分析、评论或媒体访谈。其他两卷(论文卷和评论卷)则收入姜明安的论文、评论等。 这些文稿均为原文收入,保持原汁原味,以有利于读者了解历史原貌,了解笔者的学术和非学术思想、观点的发展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行政法和行政法学从初创到发展、繁荣的过程,也客观地反映了中国行政法学人对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的探索历程。 姜明安教授作为我国行政法学大家,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行政法学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从《法治的求索与呐喊:案析与访谈卷》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看到他对于国家法制、法治发展的密切关注,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对于社会痼疾毒瘤的深恶痛绝,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执著追求。在三十年之中,他对行政法与行政法学的探索经历了从入门、求索、呐喊到深入研究和倾力创新的过程。他作为一位学者和普通公民对于家国的热爱,以及他对于行政法学事业的贡献在书中清晰可见。
49元5本 正义的回响
正义的回响
陈碧
¥49.80
《正义的回响》是中国政法大学陈碧教授撰写的法律随笔集。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每个个案的判决都是法理、事理与情理的平衡。公平和正义,不仅要在法条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桩个案中得到回响。陈碧教授结合近几年的热案件,尤其是女性权益相关的热案件,从法律中的情理视角解读妻、性别暴力、、弑母案等20余个热案件,剖析案件判决中的法治与情理的考量,在讲究逻辑与理性之上,关注民众的常情常感,感受法律的公正与温度,并对“坏人”的辩护权利、律师的职业困境行了深刻的剖析。
49元5本 法治的细节
法治的细节
罗翔
¥49.80
     《法治的细节》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新作的法学随笔,面向大众读者,从热案件解读、法学理念科普、经典名著讲解等6大板块,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内容包括辛普森案、电车难题、性同意制度等法律基本常识,或N号房、张玉环案等时事热的案件,多维度培育法律思维,助力法治社会的构建,亮每个人心中的法治之光。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罗翔在爆红后的心路历程,分享其求学成长经历,袒露其心境的变化与成熟,与读者一起通过阅读与思辨,走出生活中的迷茫时刻,在现实中共同完善法治的细节。
49元5本 法律的悖论
法律的悖论
罗翔
¥49.80
《法律的悖论》是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普法新作。 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常常让我们觉得十分烧脑,一起案件可能推导出相互矛盾的立场,而且这两个立场居然还都非常合理?这都是因为法律中存在着似非而是的悖论。法律中充满着悖论,有些是真悖论,有些是假悖论。罗老师在书中通过14个经典案件,辨析了法律与案件中的盲区,帮助我们看清法治的核心。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走出偏见与独断,受多元与包容。
49元5本 月子中心法律实务
月子中心法律实务
钱桂芳
¥49.90
49元5本 法官裁判责任研究
法官裁判责任研究
郭延军
¥49.90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法官裁判责任,主要从规范和实施两个层面全面梳理了我国法官裁判责任追究的实践情况,介绍了域外六个国家追究和豁免法官裁判责任的具体制度,根据法律责任追究的一般原理以及审判独立和审判监督平衡的司法规律,探讨了法官裁判责任的追究限度,提出了我国法官裁判责任制度完善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包括:导论、错案及其判断标准、我国法官裁判责任追究的规范分析、我国法官裁判责任追究的实证分析、法官裁判责任追究和豁免的域外经验、法官裁判责任追究和豁免的法理依据、对我国法官裁判责任追究实践的检讨、我国法官裁判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法理学、宪法学、诉讼法学的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
49元5本 人工智能法治应用
人工智能法治应用
杨华(主编),彭辉,陈吉栋,吴惟予,黄一帆,余圣琪(副主编)
¥49.99
   本书系人工智能法学系列教材中的一本,本书立足于人工智能的法治应用,在对人工智能法治问题的新概念、新理论行尝试性解读的同时,总结了人工智能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解释了人工智能与法的紧密联系,走出了推动人工智能法学专业发展和人工智能法学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性步伐,也为从事人工智能法学相关研究的人员展示了人工智能与法治的融合状况,并展望了人工智能法治应用的未来法治。       本书的内容分为总论、分论和余论,总论涵盖了人工智能法治的研究范畴、人工智能法治应用概述等内容;分论包括人工智能的立法应用、人工智能的执法应用、人工智能的司法应用、人工智能的守法应用、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应用、人工智能的法律事务应用等内容;余论为放式的探讨,旨在为人工智能法学人才的培养提供继续思考的空间。
49元5本 刑事对抗制的起源
刑事对抗制的起源
约翰·朗本
¥49.99
这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约翰·朗本所著的一本反映英美法系对抗制刑事诉讼模式发源和形成史的经典著作。该书共分5章,运用历史实证主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翔实的史料揭示并分析对抗制在英美语境下生成发展的根本原因,展示了对抗式审判制度的形成过程。它揭示出对抗性刑事诉讼制度不仅与英国国家的特定历史、文化有关,而且具有两个显著的缺陷,即争斗效应和财富效应。它同时表明对抗制是一种并不重视案件事实真相的制度。其中第四章还阐述了刑事证据法的起源以及与对抗制诉讼制度之间的关系。由于英美对抗式的刑事审判模式一直是我国法律界着力引介、学习的对象,但各界对之的理解与认识却或多或少地停留于表面。因此,能够为我国学者反思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尤其是庭审制度对抗式改革提供诸多教益与启示。
孔府档案的法律史料价值研究
孔府档案的法律史料价值研究
282108:袁兆春$${0}
¥50.01
  《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孔府档案的法律史料价值研究》试图利用现有档案史料,以孔氏家族为研究对象,从法律史的角度揭示孔氏家族宗族法及其各种法定特权,探讨以其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社会大家族对国家政权的影响,分析其深刻的政治、历史内涵。
主观公法权利体系(修订译本)
主观公法权利体系(修订译本)
格奥尔格·耶里内克
¥50.40
在《主观公法权利体系》一书中,通过主观公法权利的建构,作者一方面克服了实证主义国家法学否定公法权利的做法,在另外一方面克服了自然法学说在基本权利问题方面的泛政治化倾向,奠定和创了以教义学的方式把握基本权利的法律属性的研究方式。 这本著作分为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在总论部分,作者阐述了国家的法律本质、个体公法权利的一般理论问题、公法权利和私法权利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主观权利和反射利益的区分等重大理论问题。在分论部分,作者分别讨论了个体的公法权利,国家和公法团体的公法权利,以及公法权利的产生、消灭、变更及法律保护问题。
转型与变革:中国检察的理论与实践
转型与变革:中国检察的理论与实践
陈卫东
¥51.00
  《检察研究》则是从检察权的角度出发,以检察机关的诉讼职能、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等职能分离为原则,并以创新检察机关的工作机制为切入点,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公检法“三机关”的关系予以理顺,对检察机关的地位予以明确。并且从比较法的视角出发,对检察制度进行了细致梳理,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的检察改革提供了借鉴、指明了方向。 ?
刑法学的发展脉络(1997-2018)(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系列丛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刑法学的发展脉络(1997-2018)(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系列丛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时延安
¥51.60
近十年中国刑法学学术研究突飞猛,在刑法学术史中将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对1997年至2018年二十余年间我国刑法学发展的脉络行了梳理,从刑法总论部分选择八个专题、分论部分遴选六个重要罪名,以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作为主要采样文本,对刑法学界研究的重问题,特别是争议问题行了精细整理与汇集,并作出简要评述。其对于相关领域学者了解与把握二十年间中国刑法学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文献检索价值。
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脉络(1997—2018)(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系列丛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脉络(1997—2018)(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系列丛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刘计划
¥51.60
近十年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学术研究突飞猛进,在刑事诉讼法学学术史中将占有重要地位。本书针对近10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发展,全面梳理刑事诉讼法学界的基本理论观点,并加以总结,对刑事诉讼法学理论发展的脉络进行全面述评,使刑事诉讼法专业学习者在理论学习中对学术的发展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对于论文写作有很好的基础作用。
私人生活:家庭、个人与法律
私人生活:家庭、个人与法律
劳伦斯·佛利德曼
¥52.00
本书讲述的是美国家庭法和隐私法的演变,考察了近一个世纪以家庭衰落和个人崛起为特征的法律文化转型。章综述性地提出了本书的核心命题,即个人选择至上的新型法律文化成为美国现代婚姻家庭私人生活的主导话语。第二、第三章描绘了一幅婚姻法与离婚法的演变图景:普通法婚姻渐被废除,政府加大了干预私人生活的力度;婚姻观和性伦理的变迁导致了违诺等特殊的诉讼类型;离婚法发生了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过错离婚原则得以确立;在大众传媒的助推下,亲密关系多元化渐成风潮。与此同时,婚姻、生育法与法律文化的变化带来了家庭法的变迁。第四章对收养法与监护法的考察表明,支持有利于孩子的大利益和个人自由选择的新型法律文化成了主流共识。后,弗里德曼聚焦于与家庭法有着密切联系的隐私法。从侵犯隐私之诉与作为宪法性权利的隐私这两类隐私权的演变来看,私人生活的选择领域在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