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1--10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试读本)
免费
《北史》纪传体的通史,与《南史》一样作者都为李延寿。有本纪12卷,列传88卷,共100卷。共80卷,有本纪10卷,列传70卷。记事起于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止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包括北朝魏、齐、周和隋四个封建政权230年间的史事。《北史》和《南史》都是在记述南北朝至隋历史的《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8部纪传体断代史基础上修成的。它们是对八书的成功改编和成功的再创造。《北史》和《南史》破朝代体系,把这一时期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分别撰写出通贯各朝代的通史,编成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两部书。把整个南北朝到隋统一的长阶段历史,完整溶合,从而克服了史实断裂、重复记载、难于剪裁、卷帙繁冗、不便阅读等诸多弊病,且以简明方式记述具体事实,给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从而有利于比较出各朝代、各历史时期的不同特,准确勾勒的历史形势和历史变化趋势,体现历史发展的本质性特。另《北史》和《南史》如此篇修,也有利从中华民族历史的总体中启发人们的历史思考,消除南北长期分裂、隔阂,培植天下一家的统一意识。但二史未能制出有关南北关系的年表来,体现作者缺乏总揽全局的观。对于南北各代的变异,作者交待也很不明确,不能很好地达到司马迁“通古今之变”要求。
南史 1--6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试读本)
免费
《南史》80卷,记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门阀士族的地位,用家传形式,按世系而不按时代先后编次列传。此点校本以百衲本(影印元大德本)为底本,并以其他多种版本参校。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试读本)
免费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书,并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李鸿章传(跟大师学国学)平装(试读本)
免费
《李鸿章传/跟大师学国学》一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是粱启超先生所撰人物传记中著名的一种。梁启超先生没有采取中国传统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写作模式,丽是“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在叙述李鸿章生平事功的同时,对于李鸿章之才识、功过、地位等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传/跟大师学国学》这部书让人耳目一新,一代传记写作之新风,成为人物传记的典范之作。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试读本)
免费
本书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
掌故(第五集)精(试读本)
免费
2016年《掌故》出版了*集,如今第五集面世,四年来出版五集,也算没辜负广大读者的殷殷期盼。本集作者中,刘衍文先生今年恰好百岁,刘永翔先生也刚刚荣休,他们父子二人以《交游漫忆》、《学林闻见录》联手加盟《掌故》,值得大加庆贺。丘光明亲历并完整记述了“文革”结束后不久召的“度量衡”学术会议,真实地还原出特殊时期的历史氛围,她的回忆不可替代。与之类似的,是胡桂林对中国画研究院(今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存在了五年的中国画创作组的回忆。该组的成立与度量衡会议召的时间近,堪称美术界的复苏之始。 “更能消几番风雨;z可惜一片江山”,梁启超这副著名的集联一经胡文辉考掘,展示出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文人丰富的心灵世界。朱季海不喜欢别人写他,王学雷也承认“季海先生是我们难于理解的”,然而由其平实写来,仍然可信而有趣。本集可圈可之作尚多,如许礼平为烜赫一时的海山仙馆作传,艾俊川再谈小万柳堂,均着眼胜迹之兴废;郑重以叶恭绰为例写文人逼债之法,范旭仑揭出钱锺书老于世故的一面,俱关注人事之明晦。《掌故》的魅力,大约离不这样的“知人论世”。 本集封面照片为儒学大师马一浮与蒋国榜在杭州小万柳堂旧址合影。
现代中国的历程(增订本)精(试读本)
免费
本书辑录了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美国、德国以及港台地区发表而未收大陆《黄仁宇全集》的论文、随笔、书评等15篇文字。黄仁宇先生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纵横中外、从容讲解的风格,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给人带来重要的历史启迪。
两汉纪(全二册)(试读本)
免费
《两汉纪》是《汉纪》与《后汉纪》的合称,是以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两汉历史的基本书。 东汉人荀悦因著名的纪传体史书——班固《汉书》文字繁难,于是以编年体形式改写《汉书》,写成《汉纪》三十卷。本书有很高的史学见识,对《汉书》加以剪裁,吸收其精华,以年系事,条理清晰,头尾连贯,重点突出,是一部前汉简明大事记,可为研究前汉史的入门书。 《后汉纪》是东晋人袁宏受荀悦《汉纪》影响,采取编年体裁记录东汉史事的一部史书。本书共三十卷,综合多部史籍写成,成书早于范晔《后汉书》。本书以时间为经,理出了东汉一代历史的发展线索;以人物、事件为纬,展示了同时期各事件间的联系,使人们建立起对东汉史的整体印象。 《两汉纪》是方便读者了解西汉、东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清朝兴衰三百年(试读本)
免费
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912年溥仪退位,清王朝走过296年的风雨历程。如何以一种简约明了的方式,了解和认识这个由兴起、发展,到鼎盛,转而衰落,以致走向覆亡的历史全景?本书选取有清一代近300年中的“关节”,诸如努尔哈赤起兵、清军南下、雅克萨之战、马嘎尔尼来华、鸦片战争、慈禧上台、甲午海战、武昌起义……行深解析,有史实,有观,有立场,一幅清晰完整的清王朝兴衰图景跃然纸上。
拿破仑传--国民阅读经典(平装)(试读本)
免费
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国民的阅读生活中迫切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阅读经典! 在承担着国民基础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基础教育被功利和应试扭曲了的今天,我们要阅读经典;当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信息爆炸”占领人们的头脑、占用人们的时间时,我们要阅读经典;当中华民族迈向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时,我们更要阅读经典。 经典是我们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园,是走向未来的起。这就是我们编选这套《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缘起,也因此决定了这套丛书的几个特: 首先,选的经典是指古今中外人文社科领域的名著。世界的眼光、历史的观和中国的根基,是我们编选这套丛书的三个基本的立足。 第二,选的经典,不是指某时某地某一专业领域之内的重要著作,而是指历经岁月的淘洗、汇聚人类重要的精神创造和知识积累的基础名著,都是人人应读、和常读的名著。 第三,选的经典,我们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尽量选择好的版本,选择好的注本或译本。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套经典丛书能够你的生活,相伴你的左右。
一本书读懂中国史(增订本)(试读本)
免费
本书系“一本书读懂”系列的本,市场反应很好,至今已累计发行近15万册,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通史读物风潮。这次再版,修订文字、改进插图、完善体例,并补充1912—1949年的史实,使内容更全面,贯穿中国古代与近代历史,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通史。
中西纪事--清代史料笔记丛刊(试读本)
免费
《中西纪事》共二十四卷,是一部重要的近代中外关系史著作,保留了许多珍贵史料。采用纪事本末体,每卷一个主题。前四卷叙述鸦片战争前中西交往的历史,第五至二十一卷记载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前后过程及战后的中外交涉的史事,第二十二、二十三卷是作者对战与和、如何抵抗外来侵略的看法和建议,末卷记载了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与部分殉难百姓的事迹。另外制作详细的人名索引,禆便读者。 本书对于近代外国侵略者用炮舰政策打开中国大门、强行通商的经过,以及中外交涉的许多细节、西方教士来华传教的始末等,记载甚为详细。成书过程中有续增、毁板、开禁重刊的曲折经历。本次整理所据底本为同治七年刊本,并参校他本。
清帝国性质的再商榷——回应“新清史”(试读本)
免费
美国学界流行“新清史”之说,认为清朝是中亚帝国而非中华帝国,且以谴责所谓大中国沙文主义为借口来否定汉化,以混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来论证清朝并不认同中国,其质疑中国领土主张历史正当性的言外之意呼之欲出。显而易见,所谓“新清史”学派无疑在大做翻案文章,以“新见”引世人关注,但无论在理据上与事据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本书聚焦于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诸如文化、学理、族群、汉化、认同、教育、制度以及中国观等,回应了“新清史”的论述,肯定了清朝是中华帝国的延伸。中国从秦至清,原是多民族帝国,不仅有汉化,也有胡化,清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非汉族建立的朝代,岂能独外于中国?本书内容丰富,文笔犀利,不仅有高度的学术价值,而且颇具可读性。
王伯祥日记(全二十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试读本)
免费
王伯祥(1890-1975),男,江苏苏州人。名钟麒,字伯祥。50岁以后以字行。现代文史学者,“姑苏五老”之一。早年就读于苏州中西学堂和苏州公立中学。曾短暂任教于厦门集美学校、北大中文系,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30年,1953年应郑振铎之邀任北大文学研究所(社科院文学所前身)研究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著有《三国史略》《郑成功》《太平天国革命史》《中日战争》《史记选》《春秋左传读本》等,编辑出版《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补编》等。本书是王伯祥1924年至1975年所记日记的整理本,除了1941年日军入侵上海的60天以及1966年8月至1973年2月的6年半,其余时间均逐日而记,从不间断。内容包罗甚广,从国际国内形势,到日常工作、学术研究,以及人际往来、家庭生活,是近世中国社会变革、学人交游、书业变迁、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缩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研究价值。
经世大典辑校(全二册)精--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试读本)
免费
《经世大典》是元代文宗时期修纂的大型政书。大典八百八十卷,为君事四篇、臣事六篇,十篇之下又分一百二十八类以上,分类记载了元朝自漠北兴起至文宗朝的帝王谱系、诏训,以及职官、礼乐、经济、军事、法律、匠作等典章制度,尤其是总结了元朝立国以来典制的更替演变,是元代典制之集大成者,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明初修《元史》,多取材于大典。明后期大典失传,清中叶以后才逐渐为学者重视,出现了一些辑佚和研究成果,然至今仍未有一部较全面的辑本。《经世大典辑校》一书在前人辑佚、研究的基础上,更为全面地收录大典现存佚文,限度地恢复大典原貌,为学界提供一部便于利用的重要史籍。本书为《经世大典》的首次系统全面整理(辑佚、点校)。本书辑校的思路清晰明确:以史源学的原则收辑散见于各种古籍的《经世大典》佚文,尽可能恢复佚书原貌,充分体现辑本的还原性和可信度。本书辑佚以《元文类》所存佚文、《永乐大典》残本所存佚文、文廷式辑本、其他史籍文集所引佚文为先后顺序,依次辑入大典框架;佚文有重出者,择善而存,删去重复;又以清人多种辑本为校勘。并收入《进经世大典表》、《经世大典地理图》。辑校本在各类目之下,附有“考校记”,记述佚文出处,考证有关类目的设置和佚文的归属,以及文字取舍的原因,交代异文校勘的情况。文后附录有关记述、考证《经世大典》的诗词、题识、跋语,列《〈永乐大典〉残本所存〈经世大典〉佚文表》等。
二十四史 缩印本 1--20册 (精)(试读本)
免费
《二十四史》是历代各朝编撰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中国wei一一部完整的官修史总集,是研究中国历史的经典史料。自从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来,这一名称更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二十四史》卷帙浩繁,记事久远,前后衔,自成体系。全书总计三千二百余卷,四千万字,记载了源远流长的历史事件、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与可歌可泣的阶级斗争,以及兼容并蓄的民族融合;涵盖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明崇祯十七年,包括了氏族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四五千年的历史程,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科技面貌,不愧为社会发展史学之圭臬,华夏历史文明之丰碑。《二十四史》各部在体例、选材、语言上各具特色,不尽相同,均为各时期极具成就之史著。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精)13册--顾颉刚全集(试读本)
免费
《古史论文集》是《顾颉刚全集》的核心内容。其中卷一至卷四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论述和对于古史传说及夏、商、周至春秋史实的考辨;卷五、卷六为古代民族和疆域的探索;卷七至卷十一为古书真伪、内容和著作时代的考订,其中卷十所收的《尚书大诰译证》,是顾先生晚年重要的著作;卷十二收《本国史》、《国史讲话》、《当代中国史学》、《中国史学门》四部专书。
全唐文 1--12册 (精)(试读本)
免费
清代官修的唐五代的文章总集。一千卷。嘉庆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由董诰领衔,阮元、徐松等百余人参加编纂。共收文章一万八千四百八十八篇,作者三千零四十二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传。编次以唐及五代诸帝居首,其次是后妃、诸王、公主,再次为各朝作者、释道、闺秀,宦官、四裔附编书末。清宫原藏有《唐文》稿本一百六十册(据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一,其编者为陈邦彦),清仁宗认为它“体例未协,选择不精”,于是下令重编。该书即在这一稿本基础上,用《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补其缺略,又从《永乐大典》辑录了唐文的单篇残段,并旁采他书和金石资料编校而成。它汇集了唐朝及五代的文章,为学者查阅使用这些资料提供了方便。但该书在编纂、考订上还有不少缺,包括文章漏收、误收、重出,作者弄错,题目和正文的讹脱,小传记事不确,采用的书不注出处等等。清劳格和现代学者岑仲勉在读本书的《札记》中(见劳著《读书杂识》、岑著《唐人行第录》)曾举出上述问题约四五百条。
史记(修订本)函套精装 收藏版全十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试读本)
免费
本次修订重 一、 ? 广校诸本 修订组全面而系统校勘了北宋至清有代表性的多种《史记》刻本,以及十余种日本钞本、敦煌写本。其中有“世间乙部*善本”——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北宋景祐监本《史记集解》、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绍兴本《史记集解》、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藏南宋建安黄善夫刊《史记》三家注合刻本、南宋淳熙三年张杅刊八年耿秉重修《史记集解索隐》合刻本、日本藏六朝钞本、日本藏唐钞本、法藏敦煌残卷等。选用善本之精,校勘规模之全,超过此前各家。 二、 ? 新撰校勘记 原校本使用方圆括号表示文字增删,未撰校勘记以说明理由。修订组复核了校本对底本所作的全部校改,包括方圆括号改补和暗改。已经厘正的从之,存疑的慎重斟酌,错误的予以纠正,统一撰写校勘记,涉及增删正乙的重要改动都出校说明。 三、 ? 订补疏误,后出转精 修订本对原校本的分段优化、调整,改正破读之处,纠正讹脱衍倒。全面检核三家注相关引文,确立引文的精确起讫和来源。充分利用清代至今前贤时彦及日本、海外学者的校勘、研究成果,适度参考出土文献,择善而从。同时还订正原校本排印错误数百条以上。 四、 ? 尊重底本、优化完善 金陵书局本由学者张文虎主持刊刻,参考多种版本及钱泰吉校本,系统吸收梁玉绳、王念孙、钱大昕等人的研究成果,改正《史记》正文及三家注错误甚夥,是清末以来*为流行的《史记》善本。修订本一仍校本《史记》选用清代金陵书局本作为底本,尊重、保留金陵书局本、校本的整体面貌和优秀成果。依据当代《史记》研究成果和读者需要,修订本对于金陵书局本删削的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补史记条例》和《三皇本纪》,重新恢复其原来面貌。保存文献,方便读者。《史记索隐·补史记条例》所缺部分补相应篇目,《三皇本纪》作为附录增补于书末。 五、 ? 多领域专家协作 校本《史记》修订同时约请天文、历法、礼制、中西交流等专门领域研究名家参与修订工作。幷约请多名文献家、史学家审读修订稿,提供专业审读意见,以供修订者参考、吸收,以期完善。
中华文化要义读本(试读本)
免费
认识中华文化,要抓住其要义。而掌握中华文化要义,必须基于中华文化自身立场,遵循中华文化自身演的逻辑,回到经典文本,探其源,析其流,弄清中华文化究竟讲了什么。作者基于这一立意,选取中国文化史上z具代表性的文本,包括《论语》《易经》《孟子》《道德经》《庄子》《坛经》等,阐释儒家、道家、佛家及中医的主张、思想,提炼出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蕴含着beyond时空的大智慧,给予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
春秋谷梁传注(试读本)
免费
《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清代经学极盛,注释《春秋谷梁传》,有钟文烝《春秋谷梁经传补注》、廖平《谷梁古义疏》。柯劭忞认为东晋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不免于肤浅,钟文烝《补注》无裨传义,所以自己重新作注。 柯劭忞以宋衷“三科九旨”之“九旨”为全书纲领,勘正文字,纠正前人说解,会通《谷梁传》传文义例,对《春秋谷梁传》作了通注。柯氏重视汉魏经师遗说,广辑刘向、郑玄等人经解,又能利用新出敦煌钞卷进行校勘注释,时寓对晚清时局的讥评,盖志于通经而致用,是一部晚出而益精的力作,牟润孙赞誉其可以与杜预《左传集解》、何休《公羊解诂》并驾齐驱。中华书局上世纪60年代向学界征求“十三经清人注疏”的整理选目时,杨向奎即建议收入《春秋谷梁传注》,较钟文烝《补注》为优。 《春秋谷梁传注》有1927年初印本和1934年定本,定本对初印本作了大量的修改和增订。此次整理以定本为底本,通校初印本,增改之处均写为校勘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初印本上,又发现有大量的柯氏批语和过录的柯氏批语,复作释读和通校。本次点校完整呈现了柯氏改定其著作的经过,清晰梳理出柯氏前后学说的变化。由于定本排印于柯氏身后,校雠不精,错讹颇多,整理者作了细致的核订,校改审慎,必明所据,并指出柯氏偶疏者,可谓柯氏之功臣。 本书附录柯劭忞1927年发表在《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上的一篇关于《谷梁》学的演讲录,以及《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谷梁传柯氏释例目录叙》两篇相关文献,以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