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材料图传
¥65.00
《功能材料图传》是关于材料发展史的科普图书。功能材料是1965年才由材料总体中独立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它以具有物理、化学、能量、信息、生物医学等各种特殊性能为特。它的出现,使材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更加被人类寄以对未来发展的期望。但是,功能材料的历史却并非从1965年始。本书详细回顾了功能材料从无到有的过程,它初的源头是中国古代对天然磁铁矿的应用。但人造功能材料的发端则始于意大利的伽利略。本书从光学、电磁学、智能、信息、能源、生物医用、分离功能等几个大方面介绍了功能材料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在人类文明步中的作用。本书以莫顿1965年提出功能材料概念为标志,划分为“前传”和“本传”,而对21世纪初的突出发展以及对今后的展望,则列“后传”,力图清晰显现这个发展过程的时间坐标。此外,本书也力图明确展示在功能材料发展过程中,科学家、工程师、工匠等人物的个体形象和具体作用,体现个人与历史的特定关联,以弥补普通科技读物的缺失。为展示全部事件的时序,书中设置了年表,以有助于求得事件的逻辑联系和相关规律。 各行业高中以上程度的读者都能很好地理解本书的内容。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知识创新研究
¥68.60
本书深剖析了国防科技重实验室军事技术与知识创新的一般原理,回答和解决了国防科技重实验室为什么行军事技术与知识创新、怎么推动军事技术与知识创新等基本问题;结合国防科技重实验室军事技术与知识创新实际,运用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内部协同创新和团队创新绩效等理论,分析论述了学科、人才、文化在国防科技重实验室军事技术与知识创新中的作用原理。

新时代深圳精神
¥70.40
《新时代深圳精神》是解读阐释当代深圳城市精神的*通俗理论读本,它以“新时代深圳精神”十六字词条——敢闯敢试、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为逻辑起和总体框架,通过词条释义、长篇通讯、案例故事、专家访谈等形式,首次对“新时代深圳精神”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行系统全面地深化解读和理论阐释,着重梳理特区成立40年来“深圳精神”的发展历程和形成脉络,深刻论述“新时代深圳精神”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该书既是对深圳过去40年改革放先行探路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深圳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不懈追求,更刻画了深圳人埋头苦干、务实高效、注重法治规则、遵守社会契约的集体群像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
¥70.40
本书收录作者自2011年以来应刊物编辑和朋友之约写作但没有被其他书籍收录的22篇文章,7篇序言,3篇访谈和2篇自述。由于这些文字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因此命名为《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围绕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作者集中讨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回答了一些列新学科建设面临的难,如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文学地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可能性,如何建设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学地理学,文学地理学学科在文学学科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文学学科的相互关系,等等。作者以阔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力,对这些重大问题做了较为深、系统、清晰的回应,并行了深的分析论证。

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数字红利
¥74.09
数字技术迅速普及,但数字红利却并未同步实现。数字红利指快速增长、更多就业和 更好服务带来的广泛效益。是什么在阻碍着各国实现数字技术可以带来的富 有转型意义的深远影响?本书分析了两个主要原因。首先,全球近60%的人口还不能上网,基本无法在实质意义上参与 数字经济。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数字技术的收益可能会被日益增多的风险抵消。 《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虽然数字革命如火如荼,但“非数字配套机制”未能 同步发展,包括促进准入和竞争的法规、帮助劳动者参与利用新经济的技能、以及对公民 负责的体制。没有非数字配套机制,数字投资的发展影响不会令人满意。 那各国应该怎么做?各国应该制定比目前的信息通信技术(ICT)战略更为广泛的数 字发展战略;应该营造让技术发挥*效益的政策与体制环境。简而言之,各国需要建立 健全的非数字基础,数字红利才能惠及世界所有人民。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特别报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地方典型案例集
¥96.00
本报告对近十年来中国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行了系统梳理,并以深圳、成都、武汉、太原、南昌、镇江、常德、郴州八个城市为典型案例,分别从低碳发展、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展示了各自的特色亮以及先行先试的良好经验。期待通过案例集分享已有的成功经验,推广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放大绿色发展的示范效应,提升城市韧性建设理念,共同推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和气候适应型建设取得突破,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戴汝为院士文集
¥178.80
戴汝为院士从事自动控制、模式识别、思维科学、人工智能、“人-机结合”的智能科学的研究五十余年,于2006年提出“社会智能科学”,在智能研究领域倡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研究。戴汝为先生多年探索人类智慧发展的道路,从思维科学走向社会智能科学,是时代的要求,体现了人文与科技的交融。本文集收集了戴汝为先生20世纪50年代早期研究“*控制”的论文;包括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模式识别”研究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他从“思维”及认知的观点出发,以“系统论”和“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在总结人工智能及智能计算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人-机结合”的智能科学和智能工程的相关论文;戴汝为在“系统复杂性”研究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与知识工程方法,应用先进的信息、互联网技术构建了“人-机结合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依托信息网络空间推出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的可操作平台,成为智能信息处理的有力支持系统;并且在国家水利建设、军事决策及灾害应对等领域得到应用,这几方面的文章形成本文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实践的基础上,戴汝为完成了“人一机结合”的从信息产生“知识”,再“综合集成”涌现“智慧”的人类智慧发展的这一过程,进一步在科学与人文结合、自然与社会交叉研究的基础上,为形成一门新学科“社会智能科学”作了准备。 《戴汝为院士文集》可供思维科学(认知科学)、智能科学及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参考。

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20
¥208.60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编撰而成,旨在系统展示中国科研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情况,有力推动中国科研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本书邀请了国内科研信息化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撰稿,围绕科研信息化主题,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线索,重点阐述过去两年间我国科研信息化的重大成果、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力求推动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的转变,为中国未来科技创新提供全局性、战略性参考,向国内外读者展示中国科研信息化的全貌和前沿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