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
¥94.80
大约距今10000年,浙江史前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浙江迄今发现的年代*早的新石器文化是以上山遗址命名的上山文化。此后各个年代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及浙江全境。 本书展现了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本面貌。从文化谱系角度,突破钱塘江南北两元体系,重构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新谱系:钱塘江时期(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杭州湾时期(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时期(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回归期(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
¥97.90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介绍巴蜀石窟这一中华文明载体的纪实作品。本书讲述中国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石窟,分“川北蜀道”“嘉陵江畔”“川西坝子”“成渝古道”“安岳石窟”“大足石刻”六个篇章,按照石窟艺术自中原传播到巴蜀的路径,选择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37处代表性石窟文物,基于作者16载寻访拍摄的经历,收录612幅图片,介绍石窟的悠久历史、艺术价值、人文轶事,石窟所在地的历史地理、乡土风貌,尤其聚焦与石窟为邻的乡土居民,记录50余位乡村文管员守护石窟的感人事迹,彰显巴蜀石窟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重要价值,以及围绕石窟文物保护所体现出的传承、守护等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质。

向孔子学功夫之:破译古本大学
¥98.00
「源头甲骨文」是轩辕黄帝记载「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与「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特种图示。 安阳甲骨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后世常规字义文字。 我们在用「源头甲骨文」字义破译了《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以及《帛书?老子》这两部古本《老子》后,进一步发现,《大学》*章以及《尚书》十六字心法,也是上古流传文本,用此特种图示进行了破解。 这些上古典籍都在论述:人陷入「重叠结构世界」中,如何进行「心智系统转换」,获得生命智慧的方法。 「重叠结构世界」原理和「心智系统转换」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而「中国源头文化」是当下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原动力,将使之从「单一结构世界」的认识,进入到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

还原老子脑图
¥98.00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与通行本《道德经》,除了「德经」与「道经」的先后顺序不同,在篇章结构与字数上,基本完全一致,只是在一些字上,存在着差异。 在以往,这两本书被认为是同一本书,只是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字的变化。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
¥102.40
本书在近一个世纪中国考古学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从史前时期文明串起,勾勒并重现了中国古文明不可磨灭的光辉轨迹。全书共分九大章节,图文并茂,作者精心挑选了327 幅图片作为文字的辅助说明,诸多文物和考古发掘照片十分稀见,阐述深浅出,引人胜,可谓大家小书。 全书既有着越江跨海的视野,又不乏富有温度的细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极富阅读感,可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并继续去仔细探寻,不断取得对中国古代文明日益深而全面的认识。

越国考古
¥106.80
越人源于浙江,越国始立于浙江,这也使得越国考古对于还原越国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更使其成为浙江夏商周考古的重点。本书依托土墩墓与石室土墩墓、越国王陵及贵族墓、原始瓷窑址发掘等*新考古成果,不但使越国起源、发展、争霸、衰落的历史脉络日渐清晰,而且也*地展现出越人的生活面貌,包括生产生活、葬俗,等等。书中还通过比较分析,讨论了越人如何与中原文化产生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如何影响了越人的生活等内容,全书图文并茂,系统*地展现了浙江越国考古工作的全貌。

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图录
¥107.20
王结华主编的《水下考古在*国(专题陈列图录)(精)》以图录形式集中体现“水下考古在*国”专题陈列的精彩内容。“水下考古在*国”专题陈列位于宁波北仑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内,是*个全面反映*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与成就的专题陈列。该陈列主要分为“机构与人员”、“技术与方法”、“调查与发掘”、“保护与交流”、“规划与展望”五个部分,以实物和场景陈列为主,辅以模型、图片、多媒体、互动等展陈形式,既全面反映了我国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轨迹与现有成就,也突出体现了宁波水下考古,特别是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117.60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担任主编,参与撰稿的有知名考古学家、人类学研究者、博物馆馆长等13位学者。叶舒宪教授以“玉成中国”的独到观点统领全书,呈现了万年来玉文化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程。

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118.40
本书以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主题展览“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为切,由丝路考古与历史领域的知名学者赵丰、荣新江、杭侃等讲述丝绸之路的由来和发现历程。作为一份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的起始时间从张骞次出使西域的公元前138年算起,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从学术上正式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再到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丝绸之路成为全世界共认的文化遗产,已经走过了2252年。全书据此分为三部分,从历史事实存在的中西交流之路、李希霍芬时代提出的丝绸之路、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三个角度讲述丝绸之路的发现史和学术史。

坚固万岁人民喜——刘平国刻石与西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29.00
东汉永寿四年(158)七月,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带领秦人孟伯山等6人,在今拜城黑英山乡喀拉塔格山博孜克日格沟修亭,完工后在旁边的石壁上刻下8行共108字,记录他们作 亭之事,所刻即“刘平国刻石”。碑上“坚固万岁人民喜,长寿亿年宜子孙”的铭文,反映出远在两千年前各族人民交流融合、共同发西域的历史事实。《坚固万岁人民喜——刘平 国刻石与西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与会者论文三十余篇,学者们围绕着“刘平国刻石”及相关问题、西域文献与西域历史、石窟壁画与造像艺术、丝路考古与西域文明、丝路 研究学术史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为丝路文明研究增添了许多动人的细节。

钱币上的中国史:器物、制度、思想视角的解读: 全 3 册
¥138.6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钱币”。 哪枚钱币承担了秦统一六国的使命?哪枚钱币斩断了王莽的改革事业?哪枚钱币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而被铸造出来的?哪枚钱币预言了明王朝的失败?哪枚钱币见证了一个被尘封近千年的王朝?…… 本书作者以钱币学家和史学家的眼光,挑选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100枚钱币,从器物、制度、思想三大视角,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另类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一部钱币史,可以说是一部朝代更替史、一部古代的政治史、一部另类的经济史。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按照时间顺序,从早的货币海贝(贝币)始,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的顺序,一直讲到早的人民币。 上卷包括了从先秦到唐和五代期间的钱币,讲述了钱币的面世、流通、统一,以及钱币所见证的中外文化交流。在上卷中,你会读到,“朋”曾经是古代早的货币单位之一;贝币不只是海贝,还有铜贝;布币、刀币都属于早的四大货币体系;秦半两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混乱局面;哪枚钱币曾经预言了东汉行将崩溃;三国时期又上演过什么样的钱币版“三国演义”。 中卷主要讲诉了宋朝到明朝时期的货币,包括在此期间的辽、西夏、金、元等多个朝代。在本卷中,你会读到宋朝独创的御书钱,反映了北宋近两百年历史中倡导文治的国策基调;内忧外患的有宋一代,“钱荒”导致了交子的出现,而绍兴通宝曾一度承担过中兴的重任;契丹(辽)、党项(西夏)、女真(金)等部族,则在和宋朝的通商中逐渐改变了以货易货的习惯,铸造了各种通宝和元宝;元朝改变了铜钱为主的货币制度,转向白银与纸币;而明朝却放弃贵金属货币,落后的币制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转型,也削弱了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明朝在世界上的慢人一步,在一始就已初见端倪。 下卷从清、民国至今。“天命通宝”与“天聪汗钱”,像宣言书一样宣告了清朝的崛起,吴三桂铸造的铜钱见证了他的政治投机,却终不免失败结局;“十全真人”乾隆的“乾隆宝藏”,是多民族文化互融的一次积极尝试,准噶尔普尔钱、新疆红钱记载了那个时期西北历史的风云变幻;“汉”字银币和“金圆券”,前者见证了四川保路运动引发的辛亥革命,后者则是国民党政府混乱和腐败制度的象征;而人民币,则是“人民的货币”。 除了那些流通的钱币,下卷还讲了“状元及第”等民俗钱,以方寸之地,集诗书画于一体,是我们古代璀璨文化的一种象征。 透过这一枚枚小小的钱币,我们可以重温历史,了解时代的变迁与古代人的日常,看见朝代更迭的兴衰本质、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民间传说背后的有趣故事,看见它所折射出的历朝历代的制度建设和思想文化。

浙江古代青瓷(套装共2册)
¥154.80
瓷器生产肇始于青瓷。自夏商之际诞生,三千余年,官民两系,名窑辈出。可以说,“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本书从滥觞期、成长期、发展期、鼎盛期、衰落期五个阶段出发,介绍了浙江古代青瓷绵延悠久、跌宕起伏的发展史,同时设专门章节,对贡窑、官窑与哥窑进行了考证分辨,对青瓷输出与制作工艺传播进程作了梳理。 作为*部系统整理浙江古代青瓷考古成果、*反映浙江古代青瓷研究水平的著作,本书理清了浙江古代青瓷的发展脉络、生产与管理体系,总结了浙江古代青瓷的历史成就,揭示出其在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出土各族契约文献研究论集(精)
¥168.00
武汉大学出土文献与传统经济研究所,牵头组织靠前各民族契约研究方面的有名专家学者,于2014年申报并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出土各族契约文献整理及其与汉文契约的比较研究”(14ZDB030),合作对一些民族语种契约进行系统的整理,同时开展了对各民族契约文献的多方位研究,2015年10月,在吐鲁番市举办了“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研究靠前学术论坛”,与会的四十多位来自靠前外的专家学者,对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佉卢文、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察合台文以及汉文契约文献作了多方位的探讨,对于契约在丝绸之路繁荣中的作用,各民族语种契约与汉文契约比较中的异同以及由异趋同的演变,不同时期丝绸之路路线的调整及其经济活动的比较,契约自身发展中的特点和规律性认识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真知卓见。现将这些学术成果汇辑成《丝绸之路各族契约文献研究论集》,以广交流。

荥阳小胡村商周墓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精)
¥196.80
本书涵盖了荥阳小胡村墓地58座晚商墓葬和64座周代墓葬(西周墓葬2座,东周墓葬62座)的发掘资料和基础研究成果。小胡村墓地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小胡村东北,北距黄河约5公里。墓地北高南低,墓葬主要分布在南北约400米,东西约200米的范围之内。58座晚商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共出土遗物405件,其中铜器154件。在20多件铜器上发现铭文“舌”字,这里应是一处商代晚期的“舌”族墓地。64座周代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共出土遗物217件,主要为陶器。墓葬年代从春秋晚期晚段延续至战国晚期。年代较早的墓葬一般都分布在墓葬区的北部,而年代较晚的墓葬一般都分布在墓葬的南部。此墓地所获资料,对研究商代晚期和东周时期丧葬习俗、族属及相关历史地理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宜兴古代紫砂器全形拓(精)
¥216.00
这是陈圣泓教授继《千载一时:时大彬汉方壶拓本题咏册考》之后又一部有关古代紫砂器研究的力作。其中包括《砂器墨拓》《虚斋名陶图录》(上、下)和《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三种宜兴古代紫砂器全形拓文献,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古砂器全形拓的历史,弥补了紫砂文化史上的一段缺失,对于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抢救”意义。

湖熟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发现篇(上下册)
¥226.66
【内容简介】 湖熟文化自1951年首次发现,1959年正式命名以来,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本书为纪念湖熟文化命名六十周年而编撰的资料成果汇编,*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湖熟文化的考古发掘报告和学术研究文章等资料,分为考古发现篇和学术研究篇两册。考古发现篇收录有关湖熟文化的考古发现资料,共31篇;学术研究篇主要涉及湖熟文化的发现及命名、发生发展及演变、文化内涵、时代及分期等核心问题,共46篇。

亲历中国考古系列(套装全八册)
¥229.99
此套系含《灿烂敦煌》《曾侯乙墓》《法门寺地宫》《楼兰尼雅》《西汉南越国》《满城汉墓》《马王堆汉墓》《秦兵马俑》8本,10位考古专家百万字深入解读八大文化遗存。

《竹书纪年》与出土文献研究之一:《竹书纪年》考(套装共3册)
¥234.00
晉武帝太康二年,汲郡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的一座戰國墓出土大批古書,汲冢《竹書紀年》乃其一。《竹書紀年》是記載五帝夏商周歷史的珍稀文獻,具有巨大的學術價值,為歷代學者所重視。古今中外學者盛贊《竹書紀年》,視為中國古代部編年體通史,夏商周部分的價值遠在《春秋》、《史記》之上,梁啟超譽為“中國史學界瑰寶”。 《竹書紀年》在晉唐時期是完整的十三卷本,宋元時期若存若亡,明代出現二卷本。 明清以來的學者稱十三卷本為“古本”,二卷本為“今本”或“近本”。自明代嘉靖以來,中外學者就《竹書紀年》的真偽與價值展開了長達五百餘年的激烈争辯。《竹書紀年考》是研究《竹書紀年》的出土、整理、考正、版本、流傳、真偽、性質與價值等方面的專著。 本書為《竹書紀年》的資料庫,是研究《竹書紀年》集大成者。作者總結了晉以來《竹書紀年》的研究史,探討了古本《竹書紀年》的結構與價值,揭示了今本《竹書紀年》的來源與偽繆.通過研究發現:古本《竹書紀年》是珍稀文獻,其價值尚未被充分利用;今本《竹書紀年》係偽書,難以被信任與利用。 程平山编著的《竹书纪年与出土文献研究之一--竹书纪年考》對於學者科學認識與利用《竹書紀年》以及深入研究五帝夏商周社會與歷史有着重大的價值。

马王堆汉墓遣策整理与研究(精)--湖南博物院藏品研究大系
¥288.00
上世纪70年代初,马王堆汉墓发掘。一二三号墓中均出土了大量遣策简。遣策即是记录下葬物品的清单。本稿围绕马王堆汉墓出土遣策,集合以往诸家隶定,加以精按,并提出某些新的解析和观。约计300页,30万字。本稿为四色彩印,有精美遣策配图。

中国文化史迹:敦煌石窟(全二卷)(中国文化史迹)
¥298.99
《中国文化史迹(敦煌石窟套装上下册)》由汉学家伯希和(PaulPelliot)编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新编。全书共六卷,收录1908年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煌所拍摄:莫高窟外景、洞窟(约一百八十二窟)彩塑、壁画等照片计约三百多幅(单色图版)。此套法文版先后于1920至1924年出版。就敦煌石窟而言,早期进行*面详细的考察,当属1908年人伯希和带领的考察团的工作。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煌,他们来到莫高窟以后,首先集中进行洞窟的编号、测绘、摄影和文字记录工作,其中伯希和主要负责文字记录,抄录大量的洞窟各类题记,测量师瓦扬(LouisVaillant)和摄影师努瓦特(CharlesNouette)分别负责测绘与洞窟拍摄工作,他们一直工作到5月27日,期间除了在藏经洞检选写经佛画外,一直在从事洞窟的各类必要工作。


走进博物馆(套装12册)(陕西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博物馆,一馆一册,以物说史,以物证史,以物串史)
¥299.99
“走进博物馆系列”丛书有《渭南市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中市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安康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延安革命纪念馆》选择陕西*有代表性的一批博物馆,一馆一册,重点挖掘文物藏品的内涵价值,以物说史,以物证史,以物串史,通过文物呈现文化,讲好陕西文化故事,展现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