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雾中的华西
¥18.99
《紫色云雾中的华西》是一部讲述现代医学在中国发生、发展、传播,以及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扎根华西的纪实性作品。作为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作者莫尔思生动记录了中国现代医学发轫的大背景,详述了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在创建初期(1919-1921)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以莫尔思为代表的华西人传播现代医学技术、献身医学事业、救死扶伤的精神。
春归库布其(2019中国好书)
¥19.00
《春归库布其》是一部呈现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的纪实之作。以库布其治沙赢得国际社会认可为篇,全景式叙写了黄河河套弓弦之地蒙汉文化融合时空中变沙害为沙利的艰辛历程和丰饶成果,形象地解读了以政府政策性支持、民企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及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性改善的机制样本如何走向国内外的秘笈,为拓人类生存空间、防治荒漠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修复提供了国际视野的智慧与经验。作品以宽博苍茫而细微如沙的叙述风格,融自然地理、生物科学认知与历史根脉、社会人文、现实及哲思于一体,是一部纪实与文学言意兼得的生态资源读本。
重庆谈判(上)
¥19.00
1944年6月6日,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发动了“霸王行动”中的诺曼底登陆,一举摧毁德军的“大西洋壁垒”。于是,罗斯福又把目光转向亚洲,视点落在中国。此长篇小说构思宏大、新颖,把为期43天的重庆谈判放在国际大环境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设计张驰有度,场面描写紧张激烈,气氛渲染浓郁,语言洗练简洁。其他历史人物,如周恩来、王若飞、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赫尔利、史迪威、郭沫若、张澜、柳亚子等无不栩栩如生。这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壮美的历史画卷。
传奇西易
¥19.00
《传奇西易》既是一部煤矿浮沉史,也是一部家族史、村庄史。从七歪八扭的窑洞到别墅林立的村景,从老牛耕斜阳到科技全覆盖的现代园区,从煤尘飞扬的落后矿区到生态发展的和谐环境,从人员的流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到观念意识的变化、生活风尚的更新,西易村每一个细节的推进,莫不与国家现代化推进的情节相合拍,也是本书要全力再现的内容;西易的发展,是中国前行的坚实脚印之一,也是作者要倾情表现的主题。
无声的群落
¥19.00
因为研究上山下乡史的缘故,这些年我结交了不少知青朋友。《无声的群落》的编委卢晓蓉和邓鹏二位,虽相识较晚,却称得上一见如故。这与其说是缘分,倒不如说是思想的契合。 从一九六二年正式把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列国家计划到一九七九年这场运动近尾声,十七年里一共有一千七百七十六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文革”前下乡的将近一百三十万。这一百三十万人是上山下乡运动中真正意义的“老知青”。一九六四一一九六五年,两万多名重庆知识青年到四川东北部的大巴山这落户,邓鹏和卢晓蓉也在其中。俯仰之间,四十年过去了,大巴山知青已不再年轻,但这个群体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却依旧当年。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修改,他们终于在近完成了五十余万字的回忆文集《无声的群落》。捧读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我曾夜不成寐;主人公的坎坷命运,令我热泪涟涟。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知青题材的出版物据说已有百种之多,其中不少出自四川知青的手笔。《知青档案》、《知青岁月》、《红土热血》、《蹉跎与崛起——五十五位知青的人生道路》、安知《知青沉浮录》、邓贤《中国知青梦》、火木与梦想——中国知青二十五年史》、费声《热血冷泪 ——世纪回顾中的中国知青运动》,都是其中脍炙人口之作。还应该提到戴思杰的小说《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部获得法国文学大奖的小说,使知青话题拥有了更广泛的读者。但是,上面提到的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文革 ”以前下乡的老知青;集体性回忆文章中,也罕有老知青的作品,这无疑是知青研究的一个重大缺憾。而《无声的群落》收集了大巴山的重庆老知青近百篇文章,是老知青这个群体部大规模的回忆录,其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细节生动、视野广阔、文风朴实,在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文献中独树一帜。唯其如此,它对研究中国知青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当时中学的政治教育与“阶级路线”的推行、组织下乡的政策和手段、知青的安置方式与社办农场、“文革”初期的知青返城风、造反动机与造反过程等问题,在迄今为止的相关出版物中,或者浅尝辄止,或则语焉不详。《无声的群落》记录的大量事实,为还原“文革”前的上山下乡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手材料。 不同形式的作品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满足读者日益多元的需求。但就我本人讲,看重的还是切近历史之作。戴思杰的小说《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以两个知青与一个农村小裁缝的感情纠葛为线索,展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冲突,自有它的价值。但文学可以“创造” ,当作者虚构出小裁缝在巴尔扎克小说感召下毅然逃离农村,去大城市寻找新生活这样一个“光明”的结尾,却未免离奇。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不要说几亿农民被各种有形无形的枷锁牢牢束缚在公社的土地上,就是上千万下乡知青,又何尝有选择自己命运的自由?那是一个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喧嚣中亢奋地制造人间灾难的时代,只要你直面那段历史,就难以摆脱梦魇的沉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掀起初澜之际,正值祭起“阶级斗争”大旗之时。一九六二年,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阶段仍然存在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以后,一部分出身 “不好”学生的处境明显恶化。腐朽的血统论一旦与阶级斗争理论相融,势必在青年中间制造出不同的等级。于是,出身“不好”的学生,无论学习如何优异、品行如何高尚,参加升学考试只有落榜一途。当这部分青年的升学、就业之路变得日益狭隘时,另外一条据说可以使其“革命化”的“光明大道”摆在他们面前,也就是那场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这部分青年构成了“文革”以前上山下乡运动的主力。赴新疆支边的十万上海知青中,多达百分之七十是所谓“资本家”、“右派”等家庭的子女;在湖南长沙的下乡知青中,出身“不好”者占有同样高的比例;在北京 、重庆等大城市的老知青当中,情况大同小异。被扼杀的思想先驱遇罗克,几次高考成绩优秀,只是因为出身的关系,名落孙山。他后来下过北京郊区农场,当过临时教员,不管他怎么努力,出身带来的歧视始终如影随形。为此,他撰写了振聋发聩的《出身论》,公挑战不可一世的“血统论”,为唤醒走火魔的“革命群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无声的群落》的作者多数正是当年“血统论”淫威肆虐下的受害者,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早在学生时代,就被政治的另册,瘦弱的双肩从此承受起父一辈、子一辈的苦难。他们中许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却被过早地剥夺了升学、就业乃至迁徙的权利。在本书的许多文章中,作者回忆了自己选择上山下乡道路时的无奈和到农村后的坎坷与艰难,更通过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那些不幸的经历,揭示了阶级斗争理论对中华民族造成的损害。 在撰写《中国知青史——大潮》这本书时,我曾重探讨了“血统论” 这个历史现象。在遭受“血统论”茶毒的众多无辜者中,知青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仅当时农村,就有多达几千万的“黑五类”子女,他们的悲惨命运比起知青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时至今日,人们对这段惨痛历史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史学工作者中,也鲜有人关心这些弱者的命运。但一叶可以知秋,一斑可以窥豹,感谢《无声的群落》的作者,他们沉重的记忆,为历史留下了新的证言。诚如主编邓鹏在《前言》中所言:“《无声的群落》的文章是老知青人生经历的忠实写照,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史,也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但我们可以预言:这些证词般的文字必将成为社会史学和文学创作的无价之宝。” 几年前,一位从事考古的学者跟我聊天时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你看,你们知青对过去念念不忘,这些年居然写了那么多关于上山下乡的东西;再看看我们这批人:当初在大学挨整,以后被送到农村‘改造’,着上‘ 五七干校’,‘臭老九’的帽子一戴就是多少年,但回过头一看,却几乎没有给历史留下什么记忆。”言罢连呼“惭愧”。的确,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各色人群中,大概只有知青没有放弃自己的历史责任。知青的书籍长久不衰,从回忆到口述,从小说到历史,形式多样,相得益彰。在中国,这大概算是一个奇迹。奇迹不仅在于它的数量,更在于它的过程,即以一种民间的力量,渐式地推翻了有关上山下乡运动的一切权威的武断,修正、补充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这个重要篇章。 众多知青参与到历史的回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它使少数人把持的文学和史学从象牙之塔走出,去近民众,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且重新焕发出生机。《无声的群落》的出版就是一个明证。
梦想与情思
¥19.00
这是一本散文式的记实文学作品,是一位从教四十年的教师所写。在这本书中,她用记实性的手法,叙述了她七十二年的人生:民国末年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反右斗争、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回城工作、改革开放、上大学、出国留学、回国为祖国作贡献……这一连串的历史行程中,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她、以及她的家庭所经历和反映的是这段历史时期整个社会风貌的一个侧面;她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四十、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整整一代人的故事。这些人,在她的故事中,或多或少地都能找到自己的身影。作者以满腔的爱、真诚与热情,讲述了她的故事。用生动、有趣、幽默、恢谐的语言让这些故事栩栩如生,富有吸引力。好多已经读过纸质书及在“简书”平台上读过该书部分文章的人都反映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他们感动和奋进。作者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挫折与痛苦,但她没有沉溺在其中,而是用坚韧的意志和毅力克服困难,直面人生,进而磨练出一种通达的人生态度,将一切“悲剧”转化成了“喜剧”。 由于作者有近四十年从幼童直至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经验以及社会办学、中外合资办学的经验,本书也融入了大量有关教育的思考,理论研究的表述和实践经验的表述。这些,对于各种层次的教育工作者有一定启发和借鉴的作用。同时,作者年轻时代的自学经验,对现在的年轻人也有一定借鉴价值。 作者在大学工作到六十三岁还没完全退休之时,连遭小中风、高血压、心脏病、抑郁症、癌症等多种疾病的袭击,在“大爱”及所有亲人同事朋友的关爱下坚强地战胜疾病,站立起来。本书讲到她战胜疾病的过程,对疾病所作的较为深入的思考以及对“另类疗法”的体会;因此,对陷干疾病和困境中的人们应该有所借鉴和鼓舞。 对于音乐、美术及其它艺术的爱好让作者倾心把美的元素织入本书,书中有不少名画作为插图,并写及或提及不少的中外名曲。 用爱、真诚与激情来呈现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真、善、美;用一个人的梦想与情思去点燃年轻一代的梦想与情思。这,便是作者的《梦想与情思》! 愿大家喜欢这本书!
重庆谈判(下)
¥19.00
1944年6月6日,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发动了“霸王行动”中的诺曼底登陆,一举摧毁德军的“大西洋壁垒”。于是,罗斯福又把目光转向亚洲,视点落在中国。此长篇小说构思宏大、新颖,把为期43天的重庆谈判放在国际大环境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设计张驰有度,场面描写紧张激烈,气氛渲染浓郁,语言洗练简洁。其他历史人物,如周恩来、王若飞、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赫尔利、史迪威、郭沫若、张澜、柳亚子等无不栩栩如生。这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壮美的历史画卷。
110在行动
¥19.18
本书为长篇报告文学。以镇江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成立30周年为背景,精选30多件鲜活生动的事例,有各种案件的案发和侦破过程,也有为民服务,救人于危难的感人故事。从中可以了解到110的前世今生,忠诚与坚守、不易和艰辛。
奋斗西南岗———江苏省委驻泗洪县帮扶工作队扶贫纪实
¥19.33
【内容简介】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全景展示省人大扶贫工作队在泗洪与当地干群齐心协力、艰苦奋斗20年的动人事迹和取得的优异成绩。本书集中体现了党对扶贫攻坚领导的决定性和重要性,也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伟大思想。本书是一本集思想性、文学性、可读性的好书,又是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献礼图书。
雪落东京
¥19.50
《雪落东京》展现了作者在3年时间里对日本社会的集中观察和思考,内容涉及自然风貌、社会文化、医疗保健、生活习俗和创作体验等方面。有对环境变化的诧异与焦虑,有对城市功能脆弱的担忧和警告,有对社会热问题的批判与反思,同时对这些问题发自肺腑地提出告诫。
天下黄河
¥19.80
《天下黄河》是一部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解读黄河的泛文化读本,由人文学者张真宇和水文作家蔺生睿联手奉献,从黄河的起源,河源地到海口数千公里的曲折行旅以及往复循环的河流生命,在亿万年间所创造的华夏文明的不断生长、衍变、传播。从水文的角度,阐述了历代对黄河治理和管护的实践、探索、得失与反思,从文明和科技两条线为读者提供了认识黄河的全新视角
以文记流年
¥19.90
《以文记流年》是阿来2020年一本全新散文随笔集,这本书由“川酒颂”“读书记”“出行记”“鉴赏记”“怀人记”“《云中记》的记”“演说记”七个部分组成,阿来*次在作品中展现了他的多元才华、学识、情感世界及日常生活。有诗与酒,有爱;对语词、对自然之物、对世道、对人,都能兼得,居于城市楼群森林中某单元某层某室也就能如行天涯。写这本散文集,作者是想要和以前的书有所区别,用文字表现出一个写作者与写作相关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读者走近一个充满人间烟火、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学艺术家阿来。
最后的西南联大
¥19.90
传奇的西南联大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00多位人文大师,170多位院士。 本书作者、著名记者丁元元从2014年始,以近乎侦探的方式,通过新闻报道、历史档案、联大校友录等,找到20位在世校友,行抢救式采访。 颗原子弹研造参与者、联大化工系毕业生赵仲兴;蒋经国铁血救国会骨干、联大政治系毕业生陈志竞……他们亲口讲述的大量课堂细节,让作者触摸到联大精英教育的本质:通识教育、作坊式教学、去官僚化等,为当代高等教育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参考。 就在这本书采访、写作的过程中,这批后的联大学子仍在不断逝去。这让本书几乎成为后一份以亲历者集体口述形式,保存联大教育细节的珍贵资料。它同时还补充了很多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的新鲜史料。
民国王亚樵真传
¥19.90
再也没有恩怨情仇,再也没有刀光剑影,再也没有昼伏夜行,再也没有狡兔三窟、神出鬼没……他身无分文,也无“背景”,却敢怒敢言、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手握一把“斧头”,吓退杜月笙、张啸林等流氓大亨,扬名上海滩;他一次次组织暗杀行动,让蒋介石惶惶不可终日,叫汪精卫的后背连中数枪,使戴笠屡遭主子训斥,提心吊胆……他作为一条硬汉子、纯爷们儿独往独来,天马行空,横扫了大半个中国,拼杀了一生,风流了一生,奋斗了一生。1936年10月20日晚上,他被军统特务暗杀毁容,尸骨埋在梧州倪庄,像一个孤魂野鬼,一直游荡在千里西江、十万大山
失明、漫游与白日梦
¥19.90
这是一个动了800万读者的真实故事。 30岁出头的杂货铺老板,得了一种无法治愈的眼底黄斑病变。在彻底失明之前,他决定自我放逐:去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野营、去事故频发的318川藏线骑行,去深山盖个小木屋酿酒…… 他似乎已经放弃自己的人生,以此对抗命运的荒诞与虚无。但也正是在流浪的途中,他逐渐摸索到一种全新的生存可能。 作者的经历疯狂、荒诞,讲述却无比真诚、袒露,充满黑色幽默精神,又无比感伤。
奠基者
¥19.99
本书记录的正是这样一批为新中国石油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一代石油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领袖们为了打破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进行的全面封锁,毅然决策开发松辽石油基地,为共和国的生存,发展、壮大掀开了改天换地的一页……
老魔王的急诊室
¥19.99
《老魔王的急诊室》讲述了在急诊工作长达20年的作者,在文字里化身为老魔王,以轻松幽默、戏谑理性的文字风格,带领我们体会急诊室里*写实的奇景怪象和人生百态。不论是急诊室的故事情节多么荒诞,无论紧张抢救过程中多么离奇或匪夷所思,作者都通过生动的叙述,让人身临其境,也让读者时而动容、自省、反思,时而忍不住扑哧一笑。笑过之后,发现眼角早已不自觉地流下眼泪。急诊室就像一个小型社会,有太多的人和事,是你想不到、看不到的。 本书也是向大众普及医学、健康、保健、自我急救等常识的一部宝典。书本,保证你停不下来!
冲天记
¥19.99
50年前,正在朝鲜战场上作战的某兵团突然受命,秘密回国,受新的任务。美军情报部门惊呼:该兵团神秘失踪,不知去向……50年后,一座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航天港屹立在荒无人迹的戈壁滩,把六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本书作者刘庆贵曾任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副主任,扎根戈壁四十余载,笔耕四年有余,创作了这部《冲天记》。作者通过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件,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感受,描绘了航天人用青春、热血、生命创造了辉煌的中国航天史诗。颂扬了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展现了他们百折不挠、克难制胜的人格魅力,透视了他们敢爱敢恨、催人泪下的纯真爱情。本书是一部向建国60周年献礼的精品力作。
塔鱼浜自然史
¥19.99
本书缘起于作者经家乡塔鱼浜拆迁后,由一只旧碗始回忆童年的故乡。从“一只供碗”引,后分为七卷,每卷主题鲜明,行“关键词回忆和写作”,以物为题展写江南乡村人的生活,七卷分别为:“地理志”——以单个地,如“西弄堂”“水泥白场”展;“地理志附:父亲的老屋”——以老屋各处,如“厢屋”“灶头间”展;“岁时记”——以各种节日展;“动物记”——以动物,如“母牛”“狗”等展;“昆虫记”——以亲近的昆虫,如“蜻蜓”“萤火虫”等展“农事诗”——以作物的播种、收割、收的生命历程展;“草木列传:农事诗补遗”分写了各种童年时期亲近的各种草木。 作者“为物立传”,将童年生活的细枝末节作为线索聚集起来,写故乡“自然中人”的日常生活:地、虫兽、节日、草木……众多的回忆片段汇聚成记忆的河流,还原了江南乡村的肌理,勾勒出栩栩如生的江南水乡生活的全景图。是一部“文学的自然地方志”,一本“诗意的江南风物回忆录”
飞天记
¥19.99
1958年,一支神秘的队伍悄无声息的从朝鲜战场撤军回国,进驻于西北边陲隔壁深处,组建了东风基地。40年后的一天,基地弓司令一声令下,“长征2F”运载火箭和“神舟”飞船垂直转运,进行发射。从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的飞天征程。此后成功发射了“神一”“神二”“神三”“神四”。终于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了“神五”。将中华民族飞天首次送人上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重庆谈判(上)
¥19.99
1944年6月6日,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发动了“霸王行动”中的诺曼底登陆,一举摧毁德军的“大西洋壁垒”。于是,罗斯福又把目光转向亚洲,视点落在中国。此长篇小说构思宏大、新颖,把为期43天的重庆谈判放在国际大环境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设计张驰有度,场面描写紧张激烈,气氛渲染浓郁,语言洗练简洁。其他历史人物,如周恩来、王若飞、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赫尔利、史迪威、郭沫若、张澜、柳亚子等无不栩栩如生。这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壮美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