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碑志文批评史
¥40.80
碑志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从东汉时期盛行于世,其创作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碑志文创作与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兴衰更迭以及思潮变迁密切相关。碑志文批评发展演的历史,折射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也折射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迁。 本稿将碑志文批评置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历史长河中,对其产生、发展、演的历程行深剖析,力求客观、公允地梳理出一部碑志文批评发展的历史。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注重既有的理论批评资料,还深、细致地从作家创作本身挖掘其文体主张与理论;不仅注重那些知名的学者,还发现了以往不被批评史研究关注的学者,如孙琮、储欣、林云铭等,以及一些以曲论、诗论、词论等名世的学者,如李先、沈德潜、谭献等,发掘他们独到的文章观念。因此,本稿不仅补充了中国碑志文批评史研究的空白,还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书画船边(精)
¥40.80
“书画船”代指中国传统文士特有的一种在船上行创作与鉴赏的风雅现象,作者以此为喻,从书山画海中勾勒出一篇篇故事,其间可见画家的心事,作品的含义,典故的变化,收藏家的命运,以至“收藏”本身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变化的过程。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精)
¥40.80
都说巍巍汉唐,汉朝、唐朝的版图究竟有多大?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如何划定、依据什么标准?七大古都是哪七个,它们凭什么成为首都?黄河以经常泛滥闻名,为什么在东汉至唐朝会有八百年安流?《楚辞》中浪漫的云梦泽到底在哪里?上海又是怎么从一片滩涂变成坚实陆地并逐渐繁盛的?…… 葛剑雄教授从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篇章,汇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历代政区、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地图等精彩内容,更有谭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对这一学科所做的根本性定位与思考。书前设导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书后附录“历代疆域政区概述”,各朝代政区一目了然。全书精心编排,充分体现了严谨性、可读性与实用性。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费正清主编并撰写导论,八位海外汉学家联袂聚焦古代中国的经典战役与战争思想)
¥40.80
本书集合了八位著名汉学家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的细致分析,研究内容囊括了野战与围城、外征与内讨、御侮与平乱,起于公元前632年,止于公元1556年,跨越先秦、西汉、唐、宋、明各代,通过城濮之战、征伐匈奴、淮西之役、襄阳围城、鄱阳之战、土木之变、剿平倭寇等经典战例,呈现出经常被忽视的古代中国的军事风格和军事传统。
城市与现代性:重绘早期欧美电影(百家廊文丛)
¥40.80
本书探讨欧美早期电影对于城市空间和文化的展示、再现与体感,研究早期电影参与和建构现代性的方式。基于“都市现代性”这一研究视角,本书分析和探讨早期电影在文化、美学、产业、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现代性特征,以期对于早期欧美电影作出更为全面、深、细致、多元的认识与理解。本书以空间和视觉为两大论述范式,在同近二十年来当代欧美电影研究学者(例如汤姆?甘宁、米里亚姆?汉森、林恩?科比、本?辛格)等关于早期电影的著述对话的基础上,从都市空间与影像建筑、火车旅行与全景感知、震惊体验与身体耸动、都市交响与声音风景这四个角度重溯早期欧美电影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都指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现代性的内容与肌理。本书认为,早期电影是一项典型的现代都市实践,无论在主题内容、艺术技巧还是传播方式上都同城市现代性息息相关。早期电影和城市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彼此互融、双向浸没的“相互现代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美学、产业、技术、社会等各个层面。
资治通鉴启示录(全二册)
¥40.80
《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生前读了十七遍,赞叹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张国刚教授反复研读《资治通鉴》,深得其精髓,对书中重要人物的命运沉浮、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深挖掘其中有关修身养性、治国理政、为人处世、选人用人、家风家教等方面的历史智慧和现代启示,而成《资治通鉴启示录》。 《资治通鉴启示录》,不仅系统呈现秦汉、隋唐两段大一统的辉煌,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段分裂混乱的曲折,而且深刻剖析改革中的刚性与柔性、人生职场上的与退、军事斗争中的奇与正、权力平衡中的轻与重、驾驭部属时的宽与严、政治生涯中的方与圆……是人生成长各个阶段的书。 全书分“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八个部分,每部分下分若干章节。作者还将文中有关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等的启发性语句提炼出来,共计122条,并以灰色底框的形式置于页面右侧,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的现代价值。
著砚楼清人书札题记笺释(精)--芷兰斋作品系列
¥40.80
《著砚楼清人书札题记笺释》,收录著名藏书家、学者潘景郑旧藏清代文人郑文焯、朱祖谋、李慈铭、徐乃昌、俞樾、缪荃孙、刘春霖、莫友芝等人书札、便简及砚拓四十九件,内容言及官场、著述,以及文人酬唱、慈善捐款等等,而与藏书相关之书、卖书、刻书、借书、校书等事,更是频频涉及,清末文人风貌和往来之景象,由此册中可窥一斑,而李慈铭、俞樾、刘春霖、莫友芝等人,更是于札中音容具现,读来如见其人。每一书札后多附潘景郑题记,共计四十四篇,其中包括长短句四十一首。潘景郑将这批信札赠送给了郑逸梅,可为二人交谊颇深之见证。韦力先生为这些书札、题记作释文、小注,并为笺释本事,剖析书札背后隐藏的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
¥40.80
本书试图站在宏观角度,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中华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行回顾和梳理,力图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本书可用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院校教师用书)使用,亦可作为面向专业读者的学术著作。
四君主:亨利八世、弗朗索瓦一世、查理五世、苏莱曼大帝
¥40.80
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和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这四位伟大的君主出生于同一个十年(1491—1500年)。他们在各自国家的历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而在本书中,约翰·朱利叶斯·诺威奇放大了视角,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下,向我们展示了这四位君主之间的恩怨纠葛是如何为现代欧洲奠定基础的。分来说,他们各不相同,亨利有六任妻子,查理则秉持禁欲主义;四人一并来说,他们曾支配着世界舞台。 本书描绘了令法国和英国几近破产的金缕地之会,讲到了苏莱曼在莫哈奇之战后将敌方的两千个人头堆积如山,提到了安妮·博林的左手有令虔敬之人忌惮的六根手指,提及了马耳他之鹰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让《四君主》成为一部极其生动、有趣的历史著作。
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四):吕氏弄权
¥40.80
刘邦龙命归天之后,满朝文武拥立刘盈为帝,而曾身陷秦营、虏在彭城的吕雉心里清楚,只有自己大权在握,方能保全自身,的权力欲望蠢蠢欲动,此刻终于露出獠牙。 以残忍的手段杀死赵王如意、戚夫人后,吕雉临朝称制近八年,先杀前少帝刘恭,再立后少帝刘弘,玩弄皇权与股掌之中。吕雉不断产出刘氏子嗣,让吕家人为王称后,刘家的天下快要成了吕家的天下,大汉王朝将何去何从…… 本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吕雉临朝称制时期及其后的各个人物性格刻画得木三分,一大批吕氏子弟和刘氏子弟在明里暗处彼此对抗,功臣元老派则在暗待时机。吕雉不遗余力地利用同性子弟蚕食着大汉江山的权力,直到生命的尽头,仍在精心安排后事,以确保吕家人的地位。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蛰伏了数年的力量将反扑而来,而她生前所做的以前不过也是历史上的一阵过眼云烟。以史为鉴,将历史照现实。通过本书,我们可以轻松地抓住历史的主要脉络,愉悦地体验历史故事,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过好当下的生活。
心鉴秋月:米芾的艺术史微观叙事(精)
¥40.80
中国艺术史的两大叙事体例于唐宋时臻于成熟:一是借用正史体例的艺术通史,二是传衍稗史志怪的私人艺术笔记。由于宋代及以后,以个人见闻、微观叙事见长的艺术笔记,无论是数量,还是学术影响力,都远超体现宏大历史叙事意识的艺术通史。因此,通过著述家及其文本案例,追问艺术史微观叙事勃兴的现象、缘由与价值,就是重审传统艺术史学的一个重要角度。作为著述家,米芾既参与过官方艺术通史的编撰,也因其自由、多变而具创见的五本笔记闻名于史。通过对其生平及著述的考察,米芾在宋前艺术著述的基础上,思考艺术著述的写作体例和艺术史论研究中的叙事对象问题,放弃了以朝代为类目、以艺术家为中心的宏观“叙史”品评体例,逐渐建构起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微观“叙事”模式。
“谎”:《吴越春秋》里的忠与谋
¥40.80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所著的详细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史事的著作,对于其文体性质,一直存有争议。本书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吴越春秋》放到两汉到魏晋的哲学思想脉络中考察,在深研文本、深叙述肌理、广泛吸收国际学界前沿理论的基础上,把“说谎”作为解读《吴越春秋》的一条主线,所有话题的探讨都以“说谎”为中心而展。 本书所指的“说谎”有其特定的文化政治内涵。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谎言”的内涵,还对“谎言”的类型、性质和表现有着细致微的分析,从而透过“说谎”这面镜子,勾践、伍子胥等春秋重要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明帝国与金楼白象(1582-1606)
¥40.80
本书详细介绍了万历十年(1582)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明朝与缅甸东吁王朝的攻防历史,全景描绘了明朝经营东南半岛由盛转衰,最终疆域内缩的悲壮历史图卷。同时,本书通过详细考证明朝在西南边疆地区的商贸、武备、外交、土地、人文等情况,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明朝的统治政策与治理逻辑,深度还原历史现场。
从开埠设厂到“共和国长子”:东北工业百年简史
¥40.80
在计划经济时期,曾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工业基地以“出机器、出经验、出人才”大力支援了共和国的经济建设。改革放后东北经济却日渐衰落。特别是在当下,东北经济社会似乎被锁定在一个转型艰难的状态,发展乏力。其原因究竟为何?不知今者察之古,“东北现象”的答案或许就隐藏在东北经济史特别是东北工业历史的脉络中。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19世纪60年代东北工业发轫写起,收笔于20世纪改革放之前,时间跨度长达一百余年。该书重考察了计划经济时期东北工业发展的情况,分析了东北工业的特,探讨了东北工业的历史地位,并对东北经济困境的历史成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阅千年:纸的历史
¥40.80
乍看起来,纸更像是一项不可能的发明——将木材或织物分解为细胞质膜纤维,再加水稀释,之后倒在一个平面上任其随意编织,便成了一张纸。但正是这项不可或缺的创造,伴随着人类的需求横空出世,成为记录人类行为和情感的载体,让记忆得以保存,让文明得以传承。 在过去的两千年里,造纸原料逐渐丰富多样,从纸莎草纸、羊皮纸、牛皮纸,到印度纸、日本纸、荷兰纸,造纸技术不断革新的同时,更带动了文明在世界各个角落的萌芽和发展。 ·生长在尼罗河畔的纸莎草,原本是埃及人的食物,为什么会成为制作书写纸的的原材料? ·昂贵但不易磨损裂的羊皮纸,如何取代纸莎草纸而成为一种先文明的象征,继而带来文字书写方式及字母发音方式的一系列改变? · 曾经钟情于壁画和雕塑的达芬奇,为什么会被人认为“做不成任何事,因为他还没始就已经结束”?纸的发明如何给予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并成就了*个因为纸上画作而闻名于世的天才艺术家? 造纸术与印刷业相辅相成,成为推世界文明发展的源动力,甚至有人说,没有纸,就不会有建筑学,也不会有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更是无从谈起。 在这本书里,作者马克·科尔兰斯基带领我们从世纪初的中国汉朝,沿着文明传播的路径,跨越天文、地理、宗教、法律、经济、音乐、绘画等领域,看造纸和印刷技术如何经由亚欧大陆蔓延至整个东西方世界,让文明的传播和传承变得更加高效、迅捷。
走出地方史: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精)--中大史学文丛
¥40.80
在华南地域社会,民间信仰及其与乡村的关系,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地方文化资源和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与存在实态。本书收录作者近二十年完成的9篇专题,重研究明清时期华南地区若干重要信仰形态(包括三山国王、双忠公、大峰祖师、义民、妈祖)发展演变及其所反映的地域社会历史变迁过程。试图揭示,在相对“边缘”地区的百姓,逐步受来自“中原”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民间神信仰与乡村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近百余年来在地方社会近代化背景下的演变。 另收代序、附录,共3篇。交代作者从事相关研究的旨趣、学术心得,以及数十年教学与研究的经历与创见。
元代回族史稿
¥40.80
《杨志玖文集》分四种五册。册为隋唐五代史纲要、隋唐史通俗讲话、宋辽金西夏史讲义、元史七讲;第二册为元代回族史稿;第三册为马可波罗在中国及中外关系史文存;第四、五册为论文集。
走向自觉——中国近古历史研究论集(精)
¥40.80
本书是长江学者包伟民教授第二本自选集,所选文章反映了他近年来对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所收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略有差异的组合: *篇《历史学是什么》,作者用尽可能浅近的语言来表达他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问的理解。第二至五篇为*组,是关于近三四十年唐宋史有关侧面的学术综述;第六、七两篇为二组,就相关议题的推提出具体建议;第八至十一篇为第三组,分别讨论了史学研究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怎样更恰当地应对海外汉学的学术影响;第十二至十七为第四组,都是在具体的专题研究中,利用一些作者感兴趣研究方法的试刀之作;*后两篇为第五组,是纪念作者先师邓广铭先生的专文。
评书三国演义六三气周瑜
¥40.80
这是年过古稀的评书名家连丽如先生在宣南书馆现场评说《三国演义》的整理稿,共30回。从锁战船起,到割须弃袍止,包括借东风、烧战船、华容道、周瑜中箭、取三郡、战长沙、甘露寺、赔了夫人又折兵、大宴铜雀台、卧龙吊孝、凤雏理事等经典回目。
书问京都(精)
¥40.80
“书问”者,书信也;“书问”者,问书也。2012年至2021年,跨越十载,在作者从游学之地京都寄回故乡的信札里,四时更迭,人事代谢,但不变的是她对书的热爱与对知识的痴迷。此番收录的四十一通信札,见证了作者读书、书、访书乃至写书始终如一的热忱。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精)
¥40.80
古人如何面对瘟疫?瘴气是真实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古时候的医患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也有医患矛盾吗?于赓哲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中古时期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认为“疾病比很多因素更能长远影响人类历史”,“在摸索人与社会甚至人性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医疗与疾病是一个不错的窗口”。本书通过对海内外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剖析实际案例,探索疾病与人心、医疗与社会、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尝试发掘文字背后隐藏的史实,并提供一种思路,试图将传统医学从“科学还是迷信”的窠臼中拉回来,还原中国古代医学的本来面貌。其切既有医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医者形象的模塑、医患关系的探讨,亦有对古代的卫生体系、瘟疫致与治的思维模式、性病对青楼文化的影响、宋代墓葬壁画背后的医药文化等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