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专题史 第02卷 文化、观念与社会思潮
¥59.00
本书为《*专题史》丛书的第二册,着重研究民国建立后,民国的文化脉络和发展演变,以及当时的主要的社会思潮,分析民国的文化发展与思潮之间,以及思潮与政治发展趋向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59.00
我们通常对古代战争的想象都源自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的战争场面都不过是小说家的幻想与虚构而已,并不是真实状况。《南北战争三百年》对各种史料行分析与整理,从散落史书各处的战争叙述中寻找线索,借助全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展现出丰富、生动的历史原貌。同时,本书对骑兵和步兵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演变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中如地理、季节、财政等因素对战事所产生的影响行了具体的讨论。由此,本书也补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详述之处,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对魏晋南北朝历史程做出了新的诠释。
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59.00
《孔子大历史》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所写的孔子传记。生动书写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在底层单亲家庭中成长,一步步做到“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国内政外交的风云变幻与奇闻轶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后周游列国,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但他的学说经后人的传承与解释,流传后世,他也被弟子“制造”成了至圣先师。 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孔子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孔子大历史》正是要去掉孔子的这层“圣人”光环,还原他作为普通人的成长历程。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忧惧,也有困惑、纠结与执着。作者李硕探究了孔子面对各种人生事件的心理状态与动机,从而描画出一个丰富、完整的孔子形象。 通过解读经史文献,《孔子大历史》再现了孔子在寡头世袭政治游戏规则中沉浮的一生,以及他生活的春秋时代的种种生活场景、日用礼俗,对孔子的生活世界行了人类学乃至影视视觉层面的还原。
人类命运转折时
¥59.00
智人凭什么脱颖而出成为地球霸主? 掌握了粒子对撞机,就能解锁未来科技? 我们距离找到外星文明还有多久? 人类在未来可以永生吗? 不想结婚、不想生娃,低欲望社会的未来会怎样? …… 人类历史浩浩荡荡,作者从中选取了22个*为惊心动魄的片段,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人类闯关地图”,同时也向读者揭示,人类史就是一部人与进化、灾难、科技、自己不断博弈的历史。面向未来,我们仍将继续向地外探索、寿命极限、社会肌体演变发起挑战。
日本儒学史论(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
¥59.00
本书分“日本古代的儒学”“儒学与日本的现代化”“前近代日本社会及其变化”“儒学与近代思想”“中日儒学比较”“中日思想文化研究观察与思考”六个专题。
杨宽史学拾遗
¥59.00
本稿为“杨宽著作集”第二辑之后一种,收录了杨宽先生散见于报纸杂志等处、之前未曾收文集内的单篇文章,包括对上古史、春秋战国史、墨子、出土文物、农民起义等的研究,是杨宽先生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史考证类文章,如战国人物和史事丛考,可补杨宽系统的古史专著之缺;对于《逸周书》和墨学的相关研究,可见杨宽先生治学之广博;还有一些对于农民起义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杨宽先生的博学杂识与生平学术,体现了杨宽先生卓越的史学成就。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 文明的碎片
¥59.00
本书是博物馆里的人类学家张经纬继《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后重磅新作。 全书分为十二章,延续了前作十二件文物讲历史的基本格局,其中既有博物馆里从来不缺的青铜器、陶器、瓷器、帛画、砖画等常见文物,也有香炉、铜镜、赏石、文玩等特色文物,甚至还包括皇家/私家园林、各地戏台/戏楼之类不可移动文物。 每章分为六节,第一节讲述与文物有关的故事;第二节完成对该文物的现象学描述;第三节历史空间,将物质文化与时代脉络融为一体;第四节从更高的维度尝试对该文物的结构性分析;第五节展艺术品与艺术史的对话;最后一小节则揭示文物作为时代表征所象征的文化隐喻。 全书共收200余张高清文物图片,几乎覆盖几乎青铜、陶瓷、书画、工艺,以及建筑等各个博物馆收藏门类。带读者跟着文物,重新走历史。
师夷长技(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 第二卷)
¥59.00
本书为两卷本《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之第二卷。自晚清直至民国,内忧外患,形势艰危,国人自觉技不如人,学习西方,实现中国科技和教育从传统到近现代的转型,成为目标明确、锲而不舍的追求。此乃西学东渐第二波,被称为“师夷长技”。 此百年间,思想杂呈,但对于师夷长技,却是愈挫愈坚。学习、移植、再造,不耻以对手为师,不畏惧险阻反复,科技和教育转型竟成国人无悔的基本选择。 本书试图记叙和分析了这一艰难卓绝的历史实践。
中华民国专题史 第11卷 抗日战争与战时体制
¥59.00
本书主要围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尤其是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国民政府为应对战争而对政制组织所作的调整行分析研究。
最后的皇族:清代宫廷社会史
¥59.00
《*后的皇族:清代宫廷社会史》是对清代宫廷社会的全景式解读。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清代宫廷的物质文化、社会结构和礼仪制度。通过详尽的资料整理和细致微的考察,《*后的皇族》首次生动揭秘了清代的宫廷生活,全面展示了清代宫廷服饰、语言、饮食、文化政策等方面鲜明的民族风情,深度剖析了宫妃、皇子、仆从等清廷内部人员的权利体系和组织运作,详细阐释了登基、寿礼、祈雨、丧葬等公共或私人仪式的举行办法和信仰文化意义。 《*后的皇族》讨论的核心问题在于,作为中国*后一个王朝政权,清代为什么能够建立统治并维系近三个世纪之久。罗友枝认为,清代成功的原因,并非因为受了占主体性地位的汉文化的同化,而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坚持本民族的习俗、信仰和治理策略,一方面学习并利用各个地区的多元文化。清朝有能力针对帝国境内的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采取有弹性的不同文化政策,这才是大清的成功关键。也因此,清朝宫廷治理和清代社会结构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影响。《*后的皇族》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既丰富了清代统治者的形象及宫廷生活的图景,而且更易贴近清代统治集团内部的真实样貌,以及他们的治理初衷,是清史研究的里程碑。
华北根据地乡村女性研究
¥59.00
在中国革命史中,乡村女性是一个近乎失语的群体。她们因出生地(农村)和性别(女性) 而被双重边缘化了。她们的经历、人生体验、生命情怀、所思所想以及记忆和讲述几近于无声无息,她们生动丰富的故事在历史中几乎遁形。在革命巨变与民族战争压力下,这个群体身上发生了什么?她们到底是以何种状态来应对着社会的变迁?她们中一些人又如何走出了原有的生活圈参与到宏大的革命场域中?本书致力于改变对这群“无声之人”的不恰当、不客观的描绘,力图让她们从“他者”之位重回历史的视域。
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59.00
罗斯公国是9—13世纪以基辅为中心、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一个多民族国家,其统治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地区。罗斯被认为是俄、乌、白三国共同的文明起源。历史学家习惯上把这个国家称为“基辅罗斯”。 在罗斯公国300多年的历史中,征战、商贸、外交、文化碰撞不断,无数英雄人物与传奇故事诞生。留里克创了以他为名的王朝,奥列格、伊戈尔远征拜占庭,奥莉加夫人为夫复仇启清明的摄政时代,“红太阳”弗拉基米尔、“智者”雅罗斯拉夫和莫诺马赫将国家发展至最鼎盛的阶段……但纷乱血腥的内战与外患最终让罗斯分崩离析,1169年以后,罗斯的统治中心逐渐由基辅转移到了东北部的弗拉基米尔公国,统一的罗斯不复存在。 随着蒙古铁骑踏上东欧平原,罗斯被永久尘封在历史的宝函中,但罗斯公国的解体奠定了今天俄、乌、白这三个东欧重要国家的主要历史版图,东斯拉夫文明的亮光依然闪耀至今。
党锢败局:大汉帝国的衰亡
¥59.00
本书截取汉朝桓、灵、献三帝执政的七十多年,全景式地展示了大汉帝国走向衰亡的全过程。作者史学功底深厚,基于各类史书及史料,以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记录了东汉王朝衰落下来的历史过程,并对其间的关键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均有很到位的剖析,探索导致这个强大王朝走向末路的错综复杂的原因。一幕幕帝国王朝的兴衰成败、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为后人理解政治兴替的潜规则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资料。
陕甘宁边区建设研究
¥59.33
本书系统研究和阐述了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引,在陕甘宁边区展了充满创造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各项建设工作。这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唯一幸存的、使中国革命起死回生的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从原本的荒僻之地转变为充满战斗精神的红色热土,成为抗战必胜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陕甘宁边区的辉煌成就不仅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再次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是新中国光明的未来与希望所在。
观念的变迁: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变(何以中国)
¥59.40
本书从观念史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天命、心性、国家、君王、臣民、道德、仁义、礼法、忠孝、公私、华夷”等12组观念的演变历程做了阐述。这12组观念24个字,本意各有所指,但在政治、社会的发展脉络中各自经历了融合变化。这些词我们看似熟悉,时常用到,却很少深思考,更不知道其在历史演变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书立足文献,细致剖析了这些政治思想史的关键文字,揭示了其原初含义及其在历史程中不断变化的特征与脉络,被誉为思想史研究“由小学经学”的典范之作。
樱与兽: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
¥59.40
本书是一本动物史、社会文化史研究专著,主要研究日本第一座现代动物园——成立于1882 年的东京上野动物园,在日本快速近代化、帝国崛起和陨落的历史背景下,叙述这座动物园从明治维新时期到当代的历史,讲述这座动物园发挥的具体功能和作用。本书认为,这是第一座有别于西方世界的各种影响而独立建设成立的动物园,不仅是日本东京的著名观光景,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一方面从独特的角度体现了日本自明治时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剧变,另一方面反思了人类与动物、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日本書紀(日本正史之首,国内初次引进。日本古典文学的源头,神话与历史的交织记录,了解日本的书!)
¥59.40
本书为日本正史之首,官修“六国史”之*种,述及神话时代至持统天皇让位(六九七年)间日本神话与历史,为日本神话与早期历史的*重要著作。其书为天武天皇(六七三—六八六年在位)于壬申之乱中得胜即位后下令编修,至七二〇年始完成呈。全书共三十卷,以中国文言写成,略似中国古代正史之帝王本纪。该书将日本纷杂的神话梳理出体系,突出天皇的神授世系;除各代天皇的政治、经济、宗教活动,亦大量涉及与中国、朝鲜的外交关系,极具价值。在日本,此书与《古事记》并称“记纪”,向为朝廷定期诵读研究,是了解日本文化与历史的基本著作之一。
壸政:清代宫廷女性研究(清史研究丛书新编)
¥59.40
《清代宫廷女性研究》一书,在首次较为全面梳理新近公布之清宫档案的基础上,对不同阶层和类型的宫廷女性群体行深立体的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当朝与前朝皇帝的后妃,作为金枝玉叶的公主群体,身份介于主仆之间的“答应”和“官女子”,以及宫女、乳保、嬷嬷妈妈等宫廷女性仆从群体,力图呈现她们在宫廷中的身份定位、群体特征、彼此之间联系和互动,以及在宫廷中的上下和内外流动,揭示清代宫廷与宫闱制度的特,以及皇权、制度和性别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新的档案史料,本书中的许多研究领域和观都具有创新性,如填补了宫廷乳保和嬷嬷妈妈群体研究领域的空白、对前人少有涉及的清代妃嫔的晋封方式和特及其与有清一代“宫壸肃清”之间关系的考察等方面,有望将清代宫廷及性别史研究推向新高度。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59.40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对先秦儒学做了新的探讨和研究,既利用新出土文献考察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的成书问题,也对慎独、“亲亲相隐”等热点问题做了新的解读,对马王堆帛书、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中的一些重要儒学文献做了分析、考察,对其中涉及的天人之分、禅让、中道、心性论等问题做了不同于流行观点的解读,又持之有据,言之有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以出土文献为根据,本书提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母题并非传统所认为的民本,而是“民主”——“天惟时求民主”,认为民本说是从“民主”说中分化出来的,这样就比较好地解释了民本与君本的关系。对学界关注的二重证据法,本书提出应在继承王国维“素地说”与顾颉刚“层累说”的基础上,将二重证据法发展为疑古、释古两派都能接受的研究方法,并提出“原型—意义流变说”作为这种结合的尝试。
盛世前夜:后武则天时代的政治缠斗
¥59.40
元盛世前的八年,朝廷政治一直笼罩在武则天的影响之下,可以称为后武则天时代。在这短短八年,高层政治持续动荡,发生了神龙、景龙、唐隆、先天四次政变,更换了武则天、中宗、少帝、睿宗、玄宗五位皇帝。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在纷繁复杂的政坛乱局背后,是“合同李武”和“清算武周”两条政治路线的缠斗。 本书用通俗流畅的写法,大量细致的史实,复盘四次政变的来龙去脉,展现各方势力在困境中谋求扭转的种种对策,呈现众多人物的立场变化与人性幽微,探寻政治动荡的深层原因,以及其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清代汉学家族研究
¥59.40
目前清代学术家族的研究偏重于江南文学群体,而对清代学术主流——汉学的研究仍囿于吴、皖分派思路,涉及汉学家族的论著非常薄弱。全稿以二十多个汉学家族为基本素材,围绕清代汉学的家学传衍、家法内涵、学术方法、汉宋关系和学术精神等问题行了深的梳理、考辨。作者不仅阅览了清代学者的大量经史论著、文集和传记资料,而且搜集、使用了以往研究者忽略的汉学家书札和族谱资料。比如后者,作者曾在北京、上海、湖南、江苏、安徽、福建等地收集汉学家的族谱资料二十多部。基于翔实的史料,书稿就清代汉学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论述详尽,文字简炼。 本稿是作者继《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新会梁氏: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和《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列国家清史编委会研究丛刊)之后,十余年来研究清代学术文化的重要成果,代表了目前有关清代汉学及家族文化研究的z新展。 这项研究于2012年列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名称为“18—19世纪学术家族之研究”(项目批准号:12BZS049)。课题的部分心得曾在《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江海学刊》《安徽史学》《安徽大学学报》等刊以论文发表,共有十多篇,二十余万字,但撰为书稿时已再加研究,内容有增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