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11.00
欧·亨利善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平凡人物,特别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文笔幽默,故事奇特,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结局,任务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本书精选他的《麦琪的礼物》《后的常春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等短篇小说,全面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而著名译者王永年的译文更为作品增添了几分艺术魅力。
万物的终结
¥11.20
未来世界,人类足迹遍布太空,却发现整个宇宙都变成了不同种族之间厮杀的战场。 殖民联盟利用地球过剩的人口进行宇宙殖民,并帮助人类免受外星种族的伤害。然而双方关系突然破裂,又接连遭到袭击。 生死存亡之际,“老屁帮”成员中尉威尔逊和外交官亚本维抽丝剥茧,意外发现袭击背后的黑手——神秘组织“平衡者”。 “平衡者”从未露出真正面目,却又无处不在。这一次,等待人类的将是一场彻底的终结!
海底两万里
¥11.27
小说描写的是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和尼摩艇长在海底深处旅行的故事。他们游历了世界许多海洋,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危险。小说悬念迭出,高潮频起,趣味盎然,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蕴含着鲜明的爱憎和广博的地理知识,使读者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
凯利帮真史
¥11.60
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将绮丽的色彩、悲壮的情感赋予了澳大利亚的一位家喻户晓的绿林好汉——内德?凯利。他以其写给女儿的书信的独特形式,将我们带入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草莽天地。看那群化身民间正义与自由精神的“盗匪”,因何落草、因何为寇,如何行侠、如何复仇。
马尔克斯: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
¥11.62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内容简介:一阵风浪把军舰上的八名船员卷了海中,经过四天搜寻,失踪人员被宣告死亡。然而,一周之后,他们当中的一位奇迹般地出现在一处荒僻的海滩。他在一只随波漂流的筏子上没吃没喝地度过了十天,终于靠岸生还。 加西亚·马尔克斯对这位海难幸存者行了为期二十天的采访,同时在报上连载。扣人心弦的报道轰动全国,读者每天都挤在报社门前等待。由于揭露了海难真相,惹怒当局,报社被迫关张,马尔克斯也流亡海外。直到十五年后,这篇故事才集结成书。 本书被公认为非虚构文学的绝佳范本。
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黛西·米勒
¥11.70
黛西•米勒,一位客居意大利、“拥有真正的天真无邪”的美国姑娘,纯真烂漫,热情朗,然而她在社交场合不拘礼节、落落大方的举止和与男性交往的方式,却不为欧洲上流社会和长期侨居欧洲的美国人所受,他们认为她“艳俗”“轻浮”,“天生是个俗物”。但旅欧美国青年温特伯恩对这些非议不以为意,他衷心爱着黛西,直到一个噩耗突然传来…… 中篇小说《黛西•米勒》首次发表于1878年,是亨利•詹姆斯写作生涯的奠基性作品。正是在这部小说发表之后,“亨利•詹姆斯”这个名字始为大西洋两岸的读者所广泛知晓。 翻译底本说明:中篇小说《黛西•米勒》于1878年6—7月间以连载形式首次发表于英国《康希尔杂志》(Cornhill Magazine),其时小说名为《黛西•米勒:一部纪实作品》(Daisy Miller: A Study)。1879年,美国哈珀兄弟出版公司(Harper & Brothers)在纽约出版了本小说的单行本,小说名改为《黛西•米勒》。同年,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Macmillan)将这部小说与亨利•詹姆斯的两部短篇小说以合集形式在伦敦出版,小说名仍为《黛西•米勒:一部纪实作品》。1909年,亨利•詹姆斯对这部小说行了大幅修订,并将其收由他本人亲自编订的24卷本小说作品集(即“纽约版”)中出版,出版时小说名被改定为《黛西•米勒》。 尽管1909年“纽约版”是作者钦定版本,但多数现代研究者认为“纽约版”《黛西•米勒》文学品质较之初版为差,因此“企鹅经典”“美国文库”等经典文学丛书在收录该小说时多采用1879年版而非1909年“纽约版”版本。本译本系从“企鹅经典”2007年版《黛西•米勒》译出(其所用底本为1879年英国版),译名则按国内惯例沿用“纽约版”定名。 丛书介绍:亨利•詹姆斯,欧美现代文学*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创19世纪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先河的文学艺术大师,T.S.艾略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格雷厄姆•格林等伟大作家一致推崇的作家中的作家。“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的亨利•詹姆斯作品译介计划,致力于编选、翻译詹姆斯写作生涯不同时期*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以集中展现其小说创作的魅力。其中多部(篇)作品系国内首次译介。
一个漫长炎热的夏日
¥11.70
一个坚定的责任担当,? 一份爱的守护与传递,? 一连串的意外与懊恼,? 一群平凡的人,? 在一个炎热又平凡的一天里,? 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夏日惊魂曲!
寺内贯太郎一家
¥11.70
《寺内贯太郎一家》是日本上世纪七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剧作家向田邦子以自己的父亲为原型,生动描绘了日本下町一个三代同堂家庭的日常生活,并将生老病死、爱与孤独等话题贯穿其中。小说《寺内贯太郎一家》根据其剧本改编而来,让读者在絮絮叨叨的生活推中亲历着家庭的煦暖温情与人生的几多无奈,生活的悲喜愁苦跃然纸上,更让读者悄然领悟到逗趣言语下的生活智慧与哲理。
斯通家史
¥11.70
1905年,伴随黛西·古德威尔·弗莱特诞生的,是母亲因惊厥去世,而她被邻居弗莱特太太收养。自此,从儿童、妻子、寡妇、母亲到老妇,黛西不断转换她的身份,却始终充满困惑和无力感。她倾听和观察,用丰富的想象力,成为自己出生、死亡和其中一些令人不安的错误的见证者。《斯通家史》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女人一生的故事。黛西活到九十多岁,她的生活多少与那个时代的情况是相符的。
最后的晚餐
¥11.94
推理作家石冈受女大学生里美的邀请,去英语会话学校上课,认识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大田原,三人成为知己好友。性情温和却行为古怪的大田原,竟然在圣诞夜宴请过石冈和里美之后便神秘失踪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事件随之而来,身在海外的名侦探御手洗出手相助,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浮出水面……
高效演讲课(从内向沉默到出口成章,“公共演讲”教授教你在各种场合高效表达)
¥11.94
在通往成功道路上,演讲的作用极为重要,许多成功人士都因高效而成功的演讲而获益匪浅。本书作者是国际基督青年会学院(美国春田学院)“公共演讲”教授,拥有丰富的演讲经验,其在书中结合自身经历,佐以历史上著名的成功演讲范例,深浅出地讲述了演讲的奥秘,告诉你如何通过各种细节的准备,行一场高效而成功的演讲。
身体日记
¥11.99
从十二岁直到八十七岁临终,叙述者以日记形式详尽记录了关于身体的一切:包括种种舒适和不适感,种种感官体验,身体制造的惊奇与麻烦,身体对惊奇的适应,身体与麻烦的和解,身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叙述者“无情”地暴露了诸多欲言义止的经历,对熟视无睹的经历做出另类反思,又大胆谈论了禁忌话题。二十来岁的他用无比诗意的语言描述爱情带给身心的沉醉,四十岁的他无意中瞥见一个健身女人的不雅动作,上了年纪的他对故障百出的身体仍保持着好奇心,不时发表精辟见解。这是一个一生都保有童心的人,将身体的一切当做自然的馈赠,十分认真而又充满善意地对待它,并不吝分享自己的心得。 《身体日记》由达尼埃尔·佩纳克*。
无尽世界(共3册) 肯·福莱特里程碑式代表作
¥11.99
1989年《圣殿春秋》问世,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断有读者催促福莱特撰写续篇。18年之后,终于诞生了这本《无尽世界》。 故事依然发生王桥。1327年万圣节的前一天,四个小镇的孩子悄悄溜进森林,并在那里亲眼目睹了灭绝人寰的杀人场景。长大成人之后,他们的生活中交织着野心、爱情、贪婪和复仇。他们将见证繁荣和饥荒,瘟疫和战争。其中一个男孩将会环游世界,并*终回到王桥,另一个则成为了位高权重却腐败堕落的贵族。一个女孩将挑战中世纪教会的权威,而另一个则执著地追求一段毫无希望的爱情。无论怎样,他们的生活始终笼罩在童年目睹的谋杀的阴影下。 与此同时,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闹剧也仍然频繁地在小镇上演。人们处在爱与恨、贪婪与骄傲、欲念与仇恨编织的网中。于是有人开始质疑无所不能的天主是否真正存在……小说延续前篇,继续讲述中世纪英格兰宗教、政治等利益勾结的黑暗阴谋。
甘特先生
¥11.99
《甘特先生》是印度文学巨匠萨拉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主人公斯里甘特既是一个正直、富有学识、具有进步倾向的绅士,又是一个踪迹不定的流浪汉。有一次,他在王子的宴会上遇见了歌姬拉吉拉克什米,认出她就是自己少年时期的同学。拉吉拉克什米善良美好的品质令他心动,不幸的寡妇遭遇又令他同情。但受传统观念的约束,两人不得不离别。斯里甘特重新踏上漂泊之路。在流浪生活中,他见到了许多不同遭遇的妇女:默默承受丈夫折磨的忠贞妇女安诺达、敢于冲破封建牢笼与心爱之人结合的奥帕娅、为维护道德和公理而毅然放弃富足生活的苏南达、勇于赎罪的虔诚信徒科莫尔洛达……这些人物的经历和旅途的见闻深深影响了主人公,促使斯里甘特和拉吉拉克什米大胆挣脱封建礼法束缚,终成眷属。
远山恋人
¥11.99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扰乱了医生本?佩恩与专栏作家阿什莉?诺克斯的出行计划。原本一次出于好意的搭乘私人飞机的邀约,却因为飞机失事,意外地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幸运活下来的两个人,不得不面对被困雪山的痛苦现实。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努力抗击残酷的境遇,活着走出雪山。因为阿什莉?诺克斯还要参加自己梦寐以求的婚礼;本?佩恩还要帮助更多的病人,还想努力挽回与妻子的感情。然而,当两人挣扎着重归各自的生活,等待他们的又将是另一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绝望者的盼望
¥11.99
耶路撒冷的人本是恶极的罪魁,却首先蒙恩。这是为什么呢?绝望的人啊,请不要绝望,请听班扬一言,振作起来,抓住给你的盼望。
秘密花园
¥12.00
任性而孤僻的富家女孩玛丽,因为一场突来的瘟疫变成了孤儿,被送往英国的亲戚家中收养。 这座古老庄园里有一个高墙深锁的大花园,十年里从未有人进去过。玛丽被这个秘密深深吸引,想方设法闯入了这座久巳禁闭、荒芜的花园…… 谁知,这座大宅子里还生活着一个所有人都认为他要残疾了的男孩,他的出生和成长都与这座秘密花园有关系…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12.00
本书精选了莫泊桑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跌宕起伏,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物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茶花女(法国国宝级剧作家小仲马扬名文坛的代表作。余华通宵达旦读完的小说)
¥12.00
《茶花女》是小仲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出来的爱情小说。故事的主角玛格丽特是个沦落风尘的美貌女子,“茶花女”只是她的外号,因为她随身携带一束茶花。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青年才俊阿尔芒,并被他真挚的爱动,决心放弃过往奢靡的生活。正当这对恋人憧憬美好的未来时,阿尔芒的父亲出现了,要求玛格丽特离阿尔芒。为了成全他人,她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转身回到名利场。不明真相的阿尔芒气愤至极,因爱生恨,一再羞辱玛格丽特,将她彻底推了死亡的深渊。
奥兰多(蜂鸟文丛)
¥12.00
章 他,这自然就表明了他的性别,虽说其时的风气对此有所掩饰,正朝梁上悬下的一颗摩尔人摩尔人,非洲西北部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的混血后代,公元8世纪成为伊斯兰教徒,进入并统治西班牙。的头颅劈刺过去。这骷髅,除了深陷的面颊和一两缕椰棕般干硬的头发,颜色很像只旧足球,形状也有几分相似。它是奥兰多的父亲,或许是他的祖父,从一个魁梧的异教徒肩上砍下来的。当年在非洲的蛮荒之地,月光下他们不期而遇。现在,这骷髅正在微风中不住地轻摆,因为这所府邸属于那位夺命勋爵,在阁楼上的这些房间中,微风回环往复,从不停息。 奥兰多的祖先曾在原野上驰骋,那是些开满常春花的原野,荒石遍布,流淌着神奇的河流。他们的刀锋所向,有无数头颅从无数肤色不同的肩膀上滚落下来,他们把这些头颅带回家,挂在梁上。奥兰多发誓,他也要这样做。但此时他只有十六岁,小小年纪,无法与父辈并肩驰骋在非洲或法国。他所能做的,惟有悄悄离开园中的母亲和孔雀,来到阁楼上他的房间,前腾后跃,操练剑术,剑刃划破虚空。有时,绳套被他斩断,骷髅落在地板上,砰砰作响。他只得心怀一种骑士精神,把它重新系好,悬到自己够不着的地方。于是,他的敌人咧着干瘪的黑嘴唇,冲他得意地狞笑。骷髅前后摆动着,因为这幢宅邸巨大无比,在奥兰多所住的顶楼,风好像被禁锢在其中,吹过来,吹过去,无论冬夏。绿色的壁毯和画面上的猎手也在时时晃动。自这些壁毯织就以来,他的祖先就是贵族。他们来自北方的茫茫雾霭,头戴王侯的冠冕。房间中央斑驳的阴影,和反射在地板上的块块黄色,岂不恰恰来自阳光映照下彩色玻璃窗上那个巨大的盾徽?奥兰多恰好站在盾徽的黄色豹身中央。他伸手推开窗户,把手臂放在窗台上,手臂立即变成红、蓝、黄三色,仿佛蝴蝶的翅膀。那些喜欢符号、天生善于破解符号的人,可以观察到,虽然奥兰多线条优美的双腿、健美的躯干和端庄的肩膀都沐浴在盾徽的各色光亮中,但在窗子敞开的一刹那,他的面庞是沐浴在阳光中的惟一部位。这是一张纯洁无邪、郁郁寡欢的面庞。生育他的母亲有福了,因为永远不必生出烦恼;而为他的一生做传的人更应欣喜,因为不必求助小说家或诗人的手段。他将不断建功立业,不断博取荣耀,不断扶摇直上,也有人等着为他树碑立传,直到这一切达至欲望的*。奥兰多的容貌,恰恰就是为这样的一生所预备。一层细细的绒毛覆盖在红润的脸蛋儿上,唇上的绒毛不过稍稍硬一点儿。秀气的双唇有点儿翘,遮住杏仁白色精巧的牙齿。鼻梁不大却箭一般笔挺,深色的头发,小巧的耳朵与头部正好相称。但天啊,描述青春之美,岂能不提额头和眼睛。奥兰多站在窗前,我们恰好可以直接看到他。必须承认,他的眼睛仿佛湿漉漉的紫罗兰,大得好像有一泓碧水充盈其间。太阳穴像两个光润的圆奖章,夹在它们之间的额头似大理石穹顶般浑圆。直视这额头和双目,我们不禁浮想联翩。直视这额头和双目,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有那么多怪僻是每一优秀的传记作者所避之不及的。有些景象令他不悦,譬如看到母亲,一位身着绿衣的美丽贵妇,走到室外去喂孔雀,身后跟着侍女特薇琪;有些景象令他欣喜,譬如鸟儿和树林;还有些景象令他迷恋死亡,譬如夜空和归巢的秃鼻鸦;凡此种种,都像旋转楼梯一样进入他的脑海,那里面有无穷无尽的空间。所有这些景象,还有花园里的各类响动,如击捶声和劈柴声,都开启了激情与心绪的放纵和混乱,这一点,每一传记作者都会有所察觉。但是接下去,奥兰多慢慢定下神来,坐在桌旁,心不在焉地拿出笔记本和旧鹅毛笔,蘸了墨水写起来,人们日复一日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时都会是这副样子。笔记本上标了“埃瑟尔伯特:五幕悲剧”。 仅一会儿工夫,他已写满十几页诗行。很流畅,这一点显而易见,但也很抽象。邪恶、犯罪、苦难是他剧中的角色;乌有之邦的君主王后,饱受可怕阴谋的折磨而不知所措;他们心中充满高尚的情感;没有一个字是奥兰多自己会说出来的,但一切又都那么滔滔不绝,那么伤感;考虑到他不足十七岁的小小年纪,况且距十六世纪结束也还有些年头,这实在算是很惊人的成就。不过,他终于收住笔。犹如世上所有青年诗人都会做的那样,他也在描写自然,而且为了与绿荫相吻合,他正在注视(此时他表现得比多数人大胆)自然本身,而它恰好是窗下的一丛月桂。当然,这之后,他就无法再写下去。因为自然中的绿与文学中的绿完全是两码事。自然与文字,天生就不相容;凑在一起,它们会把对方撕成碎片。奥兰多眼中的绿荫破坏了他心中的节奏和韵律,何况大自然还有自己的把戏。一旦望见窗外夕阳斜照,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狗在打哈欠,一旦想到“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日落”(这种想法太稀松平常,因此不值一写),他不禁抛开纸笔,拿了披风,大步走出房间,脚却绊到大漆柜子上。这倒是常事,奥兰多在琐事上总是有些笨手笨脚。 他小心翼翼,想避开所有人。那边路上来了花匠斯塔布斯,他赶紧躲到树后。等他过去后,奥兰多从花园边墙的一个小门溜出去,绕过马厩、养狗场、酿造场、木工房、洗衣房,以及人们做蜡烛、杀牛、钉马掌、缝制紧身无袖皮衣的地方。因为这大宅子本身就是个城镇,处处都有形形色色的手艺人在忙碌自己的活计。他踏上一条上山的路,路边长满羊齿草。这路要穿过一个很隐蔽的大庭园。或许,人的各种禀性密切相连,此处传记作者应注意到,上面提到的笨手笨脚常常与孤僻寡合相连。既然绊到柜子上是常事,奥兰多当然喜爱无人的地方和开阔的景观,而且希望永远、永远、永远只是孑然一身。 沉默良久,他终于吁了一口气说:“总算只剩我一人了。”在这个记录中,他是次开口说话。他快步向山上走去,穿过羊齿草和荆棘丛,惊动了鹿和鸟儿,来到山顶,上面只有一棵浓阴如盖的大橡树。这里地势高耸,英格兰十九郡尽收眼底;无云的日子能看到三十郡,天朗气清之时更可看到四十郡。远处的英吉利海峡碧波涟涟,近处的河面上游船浮泛。西班牙大帆船出海了,舰队喷出团团白烟,还传来沉闷的炮声;海岸边的要塞和茵茵绿草之中的古堡现出身影;这里一处瞭望塔,那里一处堡垒,还有一些大宅,譬如奥兰多父亲的这一所,大得像峡谷中一座墙垣环绕的城镇。东面现出伦敦城的尖塔和笼罩城市的烟雾;在天边,没准风向对头的时候,斯诺登峰斯诺登峰,位于英国威尔士西北部,海拔1085米。陡峭的峰巅和锯齿般的山脊,会从云中显露她的峥嵘。半晌,奥兰多站在那里点数,凝视,辨认。一边的宅邸属于他父亲,另一边的属于他叔父。他的姑母拥有树丛中那三座高耸的角楼。荒野和森林属于他们,还有野鸡和鹿、狐狸、獾和蝴蝶。 他深深吁了口气,扑向大橡树脚下的土地。他的动作洋溢着一股激情,所以值得用“扑向”这个词。面对夏天转瞬即逝的种种景象,他渴望感受身下大地的脊梁;他觉得橡树坚实的根须就是这脊梁,或者说一个又一个的意象就是这脊梁,譬如胯下骏马的脊背、大海中颠簸的舰船的甲板。其实,是什么并无所谓,只要它坚实可靠,因为他觉得自己这颗浮动的心,需要有什么东西可以依附。这是颗不安分的心,一到傍晚这个时辰,一到室外,它就会波澜起伏,鼓荡着激情和爱欲。他躺倒在地,把心系在大橡树上,渐渐地,内心和周围的骚动都静止了。树叶儿悄没声地挂在空中,麋鹿驻足伫立,夏日天空中的薄云纹丝不动。他的四肢变得沉重起来,摊在那里,无声无息。麋鹿渐渐走近,秃鼻乌鸦在他四周盘旋,燕子俯冲下来,兜着圈子,蜻蜓滑翔而过。夏日傍晚这一切充满生机和柔情的活动,宛如在他的身体四周织成了一张大网。 约摸一小时过去,夕阳西沉,白云化为漫天的红霞,把山峦映成淡紫色,树林成了深紫色,山谷则成了黛色。突然,远处响起号角声,奥兰多翻身跃起。那嘹亮的号角声来自山谷,来自山谷深处一个紧凑和突起的小黑点,来自那所属于他的大宅的心脏。那是一座迷宫、一座墙垣环绕的城镇。来自峡谷深处的号角声一遍遍响起,与别的更尖利的声音交叠在一起。刚才那里还是茫茫一片黑暗,不过瞬间功夫,已是灯火通明,有些灯光很微弱,急促地移动,好似仆人们听从指挥,在走廊里飞奔;另一些很明亮,好像空荡的宴会大厅,已灯火通明,准备好接待即将来临的贵宾;还有的灯光上下左右晃动,好像握在一大群仆人手里,他们毕恭毕敬地躬身、屈膝、起身、迎驾,引领和护送一位刚下马车的贵妇进门。马车调转头,驶进庭院,马儿甩着毛茸茸的大尾巴。女王驾到了。 奥兰多不再眺望,匆匆冲下山,跑进边门,三步并两步攀上旋转楼梯,来到自己的房间。他脱下长袜,甩向房间的一侧,又脱下紧身无袖皮衣,甩向另一侧。他梳理好头发,擦干净手,修剪好指甲,借助一个约摸六英寸大的镜子和一对用了很久的蜡烛,不到十分钟,就已穿戴齐整:猩红色外套、布里奇马裤、蕾丝领圈、塔夫绸坎肩,鞋子上的玫瑰花结大似重瓣大丽花。一切就绪,他脸泛红光,非常兴奋,但他已经到得太迟了。
消失的时间
¥12.03
一直以来你认为熟悉的人,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一点也不了解他…… 两年前的一场离奇车祸,造成17岁的简得了失忆症,而她的朋友大卫因此丧生。意外发生时,身边的朋友都为简感到同情。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简的小纸条写着:我希望我们一起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