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著作集九册(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快乐的科学》《朝霞》《偶像的黄昏》《瓦格纳事件》《论道德的谱系》《不合时宜的沉思》)
¥69.99
本书是尼采的重要作品之一。《朝霞》1881年问世,1887年新版并附有一篇前言,它在著作史上位于《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部分(1880)与《快乐的科学》(1882)之间。《朝霞》分为五卷,每卷分为长短不同的节,少只有一两行,多则一两页,甚至偶尔长达三页以上。该书比较详细的部分,特别是前三卷,有像随笔式的短文,其思想素描与其说是巨细无遗的不如说是钩玄提要的。在下来的讨论中,特别是在第四卷中,每段要更短一些,带有圣经经文的思想风格。寥寥几个句子甚至单独一个句子构成浓缩的和凝练的格言,好像压缩甚至过度压缩的短文。
西方哲学二十一讲
¥69.99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弗兰克·梯利在康奈尔大学教书时编写的教材,初版于1914年,全书分为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三部分,从古希腊哲学写到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对每个时期的哲学观、哲学流派的介绍全面而客观。
中信国学大典:诸子百家(下册)(套装共7册)
¥69.99
刘桂标、方世豪、饶宗颐、赵善轩、李安竹、李山、何志华、陈秉才编写的《诸子百家(共14册)》(精)》主要囊括“中信国学大典”诸子思想学说的14册图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子兵法》《韩非子》《大学?中庸》《荀子》《管子》《列子》《鬼谷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套书精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先秦学术的重要经典,进行编选、译注、导读,带领读者聆听“轴心时代”的不错音,感受思想的碰撞和启迪。
盘古之斧:玉斧钺的故事九千年
¥69.99
盘古天辟地神话是文学虚构,但辟所用斧钺工具,却有自身的物质文化史。本书以“物证优先”原则为引导,梳理从石器时代以来的斧钺发生史,归纳为石斧到玉斧,再到玉钺和金属钺的演化诸阶段。以出土文物系列,视觉呈现中国玉斧钺的9000年故事脉络,诠释华夏王权神圣符号的由来奥秘。
《存在与时间》释义
¥70.00
作者张汝伦先生在广泛阅读西方大家、名家解读《存在与时间》的诸多文本和专著基础上,用中国古人注疏经典的办法,逐节逐段解读,力图将这样一部晦涩、复杂的作品的文本意义和背后复杂的深意都揭示出来。
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
¥70.40
西方现代哲学的人文主义不满足于传统哲学从感*中直的东西上升到理解中的东西,以“永恒在场”的抽象同一*或本质概念为事物之根底的“在场形而上学”,而要求回到具体的、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从而转向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然而同样个体的东西结合为一个无尽的整体的哲学观,哲学的优选任务不再是单纯地达到同一普遍*,而是要求达到了天地间各种不同事物之相通,相融。哲学所崇尚的把握事物的方式不再是单纯的思维,而是想象。本书依据这种转向,改变了西方传统学主要只是讨论思维,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感*认识与理*认识,个*与普遍,具体所抽象等范畴的思维框架,而结合在中国古代哲学拟定的并着重讨论了在场与不在场,显与隐,相同与相通,古与今,思维与想象,言与无言,中心与周边等哲学范畴,**以诗的语言是人生的家园的论断作为全书的指归。
嬗变:近代以来山西乡村社会研究
¥70.40
本书主要从集体制度、自然生态、农业技术、文化教育、社会嬗变的历史理论等方面,对近代以来山西乡村社会进行了思考与研究,体现了山西乡村社会的特点,还将上述问题置于大历史的背景下讨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史学的制度、技术、生态、文化问题,阐释了社会发展脉络。 本书选刊的文章坚持了社会史研究的多学科、多文献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丰富的史料反映了鲜活的历史,还根据山西乡村社会特征提出一些新的观点与方法,比如把农业技术、文化教育视为社会结构所要讨论的核心内容,突破了当今社会史研究的一些瓶颈。
苏格拉底的申辩
¥70.40
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控诉引新神、败坏青年,他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做了著名的申辩。但是,苏格拉底的申辩并没有使他脱离危难,陪审团后的投票结果是判他有罪,苏格拉底终被处以死刑。《苏格拉底的申辩》分为三部分:,真正所谓的辩护;第二,关于减轻刑罚较短的陈辞;第三,后之预言性的责备与忠告。
洪范大义与忠恕之道
¥70.40
本书分为“洪范大义”和“忠恕之道”上、下两篇。 《尚书•洪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典,洪范九畴是殷周治理哲学的大纲大法,是殷周政治智慧的思想结晶。本书重新考证了《洪范》篇的作者及其著作时代,系统论述了洪范九畴的思想及其文本问题,特别讨论了五行畴、五事畴、皇极畴和福殛畴的思想及其相关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涉及汉宋洪范学。从“原理”层面来看,尚书经学即为尚书洪范学。本书主要运用了经学方法和思想分析法,着重从“道”的层面论述了《洪范》的思想内涵及其价值。 “忠”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伦理和德行伦理观念。本书比较全面梳理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诸子的“忠”观念,揭示和阐明了其内涵的发展与变化,着意讨论了“忠信”“忠恕”和“忠孝”这三对概念的关系。本书重视“忠”观念的出现、变化及其提升问题,重视“忠”“孝”两个观念的历史张力。 本书上篇是对于当代尚书经学研究的突破,下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自然语言的逻辑图像——斯特劳森形而上学思想研究(哲学文库)
¥70.80
《自然语言的逻辑图像:斯特劳森形而上学思想研究》凭借对斯特劳森著作的全面考察,以“描述形而上学”这一主题为核心,对斯特劳森哲学行全方位的解读和透视,将斯特劳森的形而上学构想解读为对自然语言的逻辑图像的刻画,而完成了一种对斯特劳森形而上学思想的整体诠释和出色建构。通过解读与建构,明确显示了斯特劳森形而上学理论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的创造性整合,展示出描述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的历史继承性、连续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70.80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推了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集中全党的智慧,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新论断,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本卷主要对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至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 第7卷 学科之争 实用人类学
¥70.80
本书是《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的第七卷,内含《学科之争》和《实用人类学》。与《康德著作全集》第七卷相比,本书增加了两篇科学院版的编者导言、科学院版的编者注和译者李秋零老师的译者注。
日常生活行为伦理学(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70.80
伦理源于生活,生活需要伦理的指导。《日常生活行为伦理学》探索追求面向民众实践的生活伦理学,以历史回溯、文化诠释、伦理分析、哲学反思、价值建构之综合方法,对服饰、饮食、居住、行旅、工作、休闲、娱乐、生死伦理行了分析、阐发,是伦理学的重要创新成果,对于促民众生活伦理和道德素质提升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上帝笑了99次(剑桥、牛津认证,边笑边学哲学)
¥70.80
一只美洲羊驼会坠爱河吗?机器人能变成人吗?怎样才能不赢得公主青睐?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99个奇妙、怪诞、滑稽的问题背后,其实是99个烧脑的哲学、道德、法律领域的经典悖论,也是99道极富挑战性的大思考测试。本书内容覆盖了大多数常见哲学话题,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语言哲学、政治哲学、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美学、存在主义等,还配有20多幅漫画插图。在锻炼思维之外,本书也能帮我们建立个性化的哲学知识体系。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一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70.80
《西方政治哲学史》(*卷)由八位杰出学者撰写,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章提供了西方政治思想端处的宏大背景,讨论了希腊城邦与民主思想,以及诗人、剧作家、智者和史学家的政治洞见;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聚焦于柏拉图的统一城邦、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西塞罗的法权国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阿奎那的自然法与政体理论;第七章既从宏观上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的巨大变革,又特别讨论了马基雅维利在其中的突出地位;第八章以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为主体,同时考察了宗教改革时代的神学—政治问题。全书既关注政治思想的历史语境,又凸显重要思想家的特殊贡献,体现了汉语学界在西方政治哲学史领域的*研究成果。
王阳明集--上下册(精装)中华国学文库
¥72.00
全书38卷,具体包括:首编语录三卷,为《传习录》,附以《朱子晚年定论》,乃守仁在时,其门人徐爱所辑,而钱德洪删订之者。次为文录五卷,皆杂文;次为别录十卷,乃奏疏公移之类。次外集七卷,为诗及杂文。次续编六卷,则文录所遗,搜辑续刊者。后附以年谱五卷,世德记二卷。其初本各自为卷,隆庆六年,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始合刻之。谢氏刻本影响深远,几为后出各本之祖。本次校,即以《四部丛刊》影印之隆庆谢氏刻本为底本行校。本书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哲学和事功史迹的重要且基本的资料。
Horda
¥72.27
Un mare vinovat f?r? vin?, sihastrul de la Sils-Maria a dinamitat g?ndirea secolului al XIX-lea, figur?nd – al?turi de Dostoievski – printre uria?ii profe?i ai omenirii, care au proorocit nenorocirile ce-au urmat, crimele ?n numele unei idei, rasismul, precum ?i devastatorul totalitarism ro?u. Dincolo de bine ?i de r?u e una dintre capodoperele g?nditorului de la na?terea c?ruia se va s?rb?tori ?n toamna anului 2014 (15 octombrie) 170 de ani.
生命的认知(南怀瑾独家授权定本种子书)
¥73.20
本套装所收录书目,都与“生命的认知”有关。修行、参禅、养生这些主题,经过个体实践,终都要归结到对个体生命的认知中去。这也是南怀瑾先生一生中一直关注、参研的主题。他以过来人的经验,将自己亲身体认所凝结的智慧贡献于读者,期望对世人有所帮助。
顾世潮评——新时代人生哲学随笔三百篇
¥73.25
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哲学原理、哲学观点,注重吸取古今中外先进的、优秀的文化精华,紧密结合当代实际,对包括为人、处事、生活、工作、学习、家庭等在内的人生,进入了深入而深刻的论述,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本著作共300篇随笔,每篇2000字左右,以义相反或相近的词对仗作题,如《独角戏与双簧戏》《隔重山与隔层纱》《道具与面具》《跳槽与卧槽》《做与作》《冷与凉》等,文意深邃,文笔明快,文字优美。
Tradition and Creativity
¥73.49
Krishnamurti delivered these Talks at Rajghat - Benares, on the banks of the Ganges River, during the month of December 1952, to boys and girls, of the ages of 9 to 20. Krishnamurti begins by putting forth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o the students: "Why are you learning history, mathematics, geography? 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why you go to schools and colleges? Is it not very important to find out why you are crammed with information, with so-called knowledge? What is all this so-called education? Your parents send you here because they have taken certain degrees and have passed certain examinations. Have you ever asked yourselves why you are here, and have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asked you why you are here? Do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know why they are here?"
What Are You Seeking?
¥73.49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are you Seeking?, is simple: We want to find truth, God, everlasting peace. The real question, says Krishnamurti, is: 'Why do you seek at all?' (p. 328) Knowing conflict, repression, self-doubt, and fear as consistent companions, we naturally wish for them to come to an end. So begins the search for relief, the search for everlasting peace--through ideas, religions, self-help, self-analysis, etc., and we think of this search as a right action towards finding what we are looking for. But do we know what we are looking for, or are we merely seeking relief from what is happening presently? Are we seeking at that point only an idea, the supposed opposite of the emotion that we are experiencing now? It is the search that maintains the present emotion and its projected opposite in a state of mutually co-existent conflict, inheren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