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中医少生病
¥35.99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地气的中医药科普书,我们的生活处处渗透着中国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事实上,我们却了解得很少很少。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日常生活的情景,把中医中药的治疗精髓和常见误区讲清楚,帮助大家准确认识中医的医学之理、识病之法、治病之方和组方之药。让大家从生活滴,甚至是在探索一句成语背后的故事中了解中医,了解中医文化,了解中医治病的本质所在。
心肾肺病辨证
¥36.00
《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丛书》共5册,分别是《肝胆病辨证》、《脾胃病辨证》、《心肾肺病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六淫病辨证》。 本书为丛书之一——《心肾肺病辨证》。本书包括7章400多个病证。论述了心肾肺病各种证型分属哪些疾病,每个疾病均标明概念、临床表现、证机概要、治法、方药,以及临证用药加减。每节后均有小结,对于临床辨治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医门传灯:连建伟学术经验传承录
¥36.00
本书整理近三年来(2012.09.01—2015.08.31)连建伟教授中医门诊临床病案80则,能基本反映老中医连建伟教授脾胃病特色治疗并结合平常伺诊体会,有利于传承老中医药学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皮肤科讲记(第二版)
¥36.00
为了让当代中医从业者能够更好地受“师承教育”,灵活运用张锡纯中医辨证思维与处方用药,出版社邀请中医临床家李静先生,将其对张锡纯医学的临床应用与思辨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案例“精细微、苦口婆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讲解,“全面还原”诊断的过程、细节、思考!乃至犹豫、失误、反复!并附上诸多学生和老师的互动答疑。 本书是“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系列丛书之皮肤科讲记,主要介绍了皮肤病及性病,肛门直肠疾病,男性前阴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疾病四章内容。
湿证发微 寒温穷源
¥36.00
①《寒温穷源》著有伤寒温证精粹说、伤寒温证合一说、伤寒温证辨似说等30余篇论述,析千古似是而非之辨,在寒温一统方面做了很深的研究与发挥。 ②《湿证发微》从河图八卦,天地气运手,悟湿证之源推求之。以太阴为本,以太阴转化为标,分别作太阴湿土说、太阴六经变化说等论,详尽地阐述了湿证发病及其转变规律 《寒温穷源》《湿证发微》为清末至民国时期河南“鸿儒大医”陈其昌的著作。《湿证发微》先言天地气运,再言人身经络;究湿证之源,阐湿证之理,补医门湿证著作历史之缺。《寒温穷源》析千古似是而非之论,辨寒温几微差慝之源,使学者晓得阴阳活法的道理,以伤寒治温证宜,以温证治伤寒亦宜也。《湿证发微》《寒温穷源》见解独到,“独得三昧,足于仲景《伤寒论》条例外特树一帜”,足为寿世津筏,对推动当代中医药学术的步具有重要意义。
思路与方法:辽宁中医药大学名师带教实录
¥36.00
徐书通过研读经典,根据大量的临床实践,在肿瘤治疗中首次提出“三辨六法”(三辨:一、首辨阴阳、再辨六经;二、辨气血阴阳之亏,温补肾阳为先;三、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明肿瘤之性。六法:一、寒热同用法;二、清热解毒法;三、金石法;四、攻下法;五、以毒攻毒法;六、化痰软坚法。),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疗效显著。用纯中医诊治大肝癌可称一绝。诸多肝癌患者经治康复。并临床救治无数肾病、肿瘤、严重湿疹、糖尿病等各种西医所谓的不治之症。徐书以临床经验丰富、用药精准、疗效显著而著称。徐书在2015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答辩会上公发表了其首提的“三辨六法”。 创立无锡徐氏中医药研究所,患者遍及全国各地,以及国外人士。获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辽宁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目前带教学生含学士、硕士、博士,共计350余人。
丁酉·医声
¥36.00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张伯臾学术经验集
¥36.00
张伯臾1924年承业于江南名医丁甘仁,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上海市邑庙区联合诊所,1956年上海市十人民医院、曙光医院任内科医师,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授。本书上篇介绍张伯臾生平史略,中篇讲述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用药特色、验方,下篇选述经典医案、医论?
腧穴明理与实践心得
¥36.00
本书是针灸专家天津中医药大学李志道教授从教行医50余年的学验总结。 本书*特是基于临床谈针灸,所载均为李志道先生在临床上反复验证、不断完善的心法灼见:着重介绍腧穴的特定功能及特定穴的应用,凝练古今选穴刺灸规律,并参以己见,完善了现代选穴方法与取穴原则;提倡解剖学选穴,创立大腿前九针、小腿外侧八刺、肱二头肌三针等一系列组合穴内容,为他书所未及;系统阐述李志道先生单穴及穴组应用体会及70余种常见病的成熟治疗方案,凸显条理实用。 本书编委多为硕博翘楚,从初稿到定稿历经七年之久,集体讨论,反复修改,是两代人智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明腧穴与治疗之理,阐实践与心悟之得”的编写宗旨。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骨伤疾病分册
¥36.00
孙树椿编*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骨伤疾病分册》,是在2012年发布的《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新展,对其整体内容行的释义。本书编写目的在于对骨伤常见病证的中医临床诊断、治疗行深分析,为临床医师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医常规处理策略与方法,力图提高各级中医院骨伤科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及规范化意识。本书可作为中医骨伤科临床实践、诊疗规范和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中医临证辨治经验谈
¥36.00
本书是编者临床一线的真实经验记录,以其医生的角度,将临床诊疗一一记录在案,是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交流的所得到*准确的外感、发热、咳喘疾病病案集;以其教育者的角度,这份被实践过的诊疗经验对中医初学者是中医辨证思维的珍贵资料。譬如:中医治疗的健康观、发病观,把握住治疗疾病的关键,治病先知本,把握阴阳平衡的观下再行分析;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逝,详细了解疾病发展的特;详细论证中医的诊治原则与用药原则,中医不是慢郎中,树立中医诊疗疾病的信心,推荐学习中医的八字方针博学强记,慧悟通达;外感病易传变迅速,难以摸清疾病病情发展所向;本着传颂经典的原则,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详细分析外感疾病引经典用经方,将复杂的病机简单而直化;现代发热并不局限于外感发热,通过六经辩证分析发热的三阴发热证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详细讲述“肺气实则咳喘”给出一些列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案。诊治疾病的前提是平衡观,取得疗效的关键是把握好辨证关、用药关、剂量关、煎煮关、服药关。 所以说,该书临床诊治经验丰富,理论完善是中医在校学生、中医临床工作者、研究者及爱好者,基层医务人员及西学中的医务人员等的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导用书,为弘扬国医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刘志龙经方心得录
¥36.00
选题理由(出版价值 主要内容与特色) 近年来经方热一直持续,从民间到医院,从国内到国外,从基层到高校,有关经方的书籍是目前中医界的热门,因此应该不愁销路。刘志龙教授乃岭南经方医派代表医家之一,数年来每年定期举办经方相关学术讲坛以及外出讲学,《刘志龙经方心得录》是其近些年来研究经方的个人心得,虽属于一家之言,然而亦对于经方学术发展有所裨益。其学术观可圈可:本书提出一味药物有数个功效,以麻黄为例,《中药学》记载其有三大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大体当取其个功效时则用量,如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取其第二功效时则用中等剂量,如麻杏甘石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宣肺平喘,取其第三功效时则用小剂量,如桂枝二越婢一汤、防己黄芪汤利水消肿。《伤寒论》少阴病篇中病情比较复杂,故而用单一温法不足于指导经方临床运用,刘志龙教授通过精研少阴病篇的19 方发现《伤寒论》中八法基本已经具备,创造性地应用八法用于少阴病的诊治。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亢旺,邪热盛的极期阶段,其证候性质多属里热实证。由于津亏程度及体质因素的不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阳明病热证具有多种病势转归。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互结,则形成阳明腑实证;热邪与水湿互结,则转化为阳明湿热发黄证;阳明病热证误下后,邪热未除,津液受伤,水气不利,形成热水分证候;邪热与血搏结,则形成阳明热血分证候。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阳明病热证的治疗,围绕气、血、水的病理变化为核心,按上、中、下三焦分层次论治的思路与方法,为后世温病学家创立“三焦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于经典悟中医:寻找中医经典中的逻辑
¥36.00
众人皆知读经典、勤临床是学好中医的不二法门,但如何读经典,如何勤临床?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常使中医学者望洋兴叹,甚至望而却步;中医理论百家争鸣,亦使中医学者不能分辨根本而趋之若鹜,后落得个“邯郸学步”,临床疗效平平。曾国藩言:“凡专一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专注于经典,心得固然可贵,但对待疑义之处,如何能跳脱出来行客观的逻辑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本书作者青年中医才俊——柳红良,一直坚持研读经典,潜心求索,从《内经》到伤寒,继而到温病;从医理到脉理,从治法到方药,处处求真释疑,亦对经典中的“疑义”有了一些客观冷静的思考。本书按照“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的思维,反思一些中医核心理论的逻辑,使经典落实到临床,令中医学者不再望“经”兴叹,“明于”中医经典思维,寻找中医经典中的逻辑,踏上追求中医效验的征程。
医学穷源集
¥36.00
《医学穷源集》共六卷,明代王肯堂著,门人殿宅心评释。《医学穷源集》卷一、卷二载有关运气学说等医论二十八篇;卷三至卷六以木、火、土、金、水逐年中运为纲,分列王氏证治验案百余则,每则医案之后附有按释,说明气运盛衰、遣药处方之理,发挥《内经》运气学说精义。本次整理以清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吟香书屋藏板刻本为底本。
集古良方
¥36.00
《集古良方》由清·江纂辑。全书共12卷,48 门。成方歌括1000余首。内容包括内、外、妇、儿、耳鼻喉等临床各科,并附有衣服、花木等杂事。刊刻之后,广为流传,诸多验方反映了作者生活年代的文化背景,以及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对学习、研究传统中医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次整理以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瑞堂初刻本为底本。
一指禅推拿真传
¥36.00
一指禅推拿历史悠久,自扬州丁凤山创建以来已近百年历史,在丁氏家族及其后辈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指禅推拿已由*初的少林一指禅功的武学,发展成为医学;从早期简单的民间治疗,走了当今的医学殿堂。是现代中国推拿学的代表性技法,成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编辑全国高等院校中医专业教材,是从事中医推拿专业人员的必修科目之一。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家族传承的所谓诀窍不外传,故一指禅推拿的文字记载面世的并不多。目前,已经出现能够学习和使用一指禅推拿的医师日见其少,而能在推拿专著中见到的,基本就只有一指禅正推法的简单描述,或许作者也不能够完全了解技术内涵与运用方式。现有传承方式的改变,中医院校的松散教育培养模式,导致能把一指禅推拿手法完整做好的也越来越少。一指禅推拿历经百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大学术流派,作为丁氏一指禅推拿的直系传人,愿将我们所掌握的一指禅推拿内容尽可能完整地展现给大家,包括一指禅推拿的文化背景、理论依托、练功方式、手法标准、运用技巧,以及一指禅各种推法的甄别与掌握、一指禅穴法的腧穴定位与操作流程、推拿手法的组合、临床治疗手法与疗效的关系等。本书作者采用丁氏家族传承资料,以临床教学方式的通俗语言叙说,并将各类手法行比较,从作用效果出发把握手法的运用,冀有效提升推拿医师的专业水准。通过我们的努力,共同来继承、发扬祖国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再做贡献。 本稿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为一指禅推拿手法正宗嫡传读本。
时病论
¥36.00
《时病论》成于清光绪八年(1882),系雷丰谨记父训,“一岁中杂病少而时病多,若不于治时病之法研究于平日,则临证未免茫然无据”,并有鉴于“从古至今,医书充栋,而专论时病者盖寡”,遂钻研《内经》《难经》《伤寒论》,博览诸家之学,融以己见,在其父雷逸仙论述时病的基础上著就而成,“首时病研究之先河”。全书共八卷,以《内经》阴阳应象八句为纲,“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瘧;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分时立论,每季分为两卷,其一论常见多发病症,其二则论不正之气所致疾病;各病条分别论述病因、症状、诊治要、立法依据等,后附拟用诸法、备用成方及相关医案,并间有雷丰及程曦、江诚两位弟子的评按。
青年中医成长访谈
¥36.00
如何让青年中医成才?如何让青年中医尽快找到学习中医的感觉?尤其是如何让青年中医能够对这门传统医学产生“信”呢?本书生动展示了多位青年中医从求学跟师、独立诊疗、学术研究、带教讲学等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中医成长经历,能够给全国的青年学子提供生动而亲近的参考。本书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探寻青年中医成长之路”的案例和范本,是该委员会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本书由王实(老才)行访谈全国青年中医才俊汇编而成。
中医杂病古方临证效验录
¥36.00
《李军茹临床经验集》由21篇相对独立的文章组成,为整理李军茹主任医师临证常见病症及遣方用药而成,内容涵盖内科多个系统的疾病。该书主要从“以方论治”、“以病论治”、“以经典论治”三个方面手,并结合中医三因学说,对每个方剂、每个疾病及对经典的理解行阐述,精选临床具有代表性的医案行分析,将“理、法、方、药” 临床辨治思维方法清晰地呈现,以期助力中医后学理解。李军茹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扎根青海30余年,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专业的临床、科研、教学及医院管理工作。结合本地区地理气候、植物药物特,展急、慢性高原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工作,倡导“中西医结合、内外同治”的学术观,临证注重运用“三因学说”、 “辨天一辨证一辨症一辨体质结合”舌脉共参,先别阴阳,对多种内科急危重、疑难杂症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诊疗方法。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程门雪学术经验集
¥36.00
程门雪为中医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1任院长。1916年,丁甘仁在谢利恒、夏应堂等同道支持下,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和广益中医院。程门雪学就读,成为该校1届学生。1921年,程门雪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本书上篇介绍程门雪生平史略,中篇讲述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用药特色、验方,下篇选述经典医案、医论。
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
¥36.00
本书上承《医门初窥1》,以医案形式把《医门初窥1》所讨论到的理念落在临证实处,体现理论实践相结合。 医案分验案与失验案,是作者临证情况的真实反映,从正反两方面示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医案的选取上,力求每则医案一个话题,每则医案一分收获,故多选具有启发性、话题性的案例,详细写出作者的辨治思路及思考过程。如感冒类中,阳虚感冒和阴虚感冒,就分别探讨了灵活看待因时制宜的原则,及体质与病证的离合关系;哮喘案就探讨了“方证辨证与脏腑辨证”;暴盲案谈到“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结合”;胃胀提出“胃病治表” “胃气上逆,治在升补”的非常规用法。 失验案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诊治失手的案例与反思。对于医案的学习来说,失验案的教训或许更能予人警示,从反面的失败中提高正面的成功率。 医话部分则紧扣临证实际,结合作者临证的真实情况,包括作者亲历体会,从方剂学的角度探讨了补中益气汤、桂枝茯苓丸、止嗽散、葛根芩连汤等方的运用心得,从病证的角度探讨了哮喘、牙痛、湿温等病证的辨治思路。“用药如用料”“先避其害”等文则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用药心得。此外,对六淫学说、半表半里等知识,作者提出较独到的见解,以供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