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研究
¥39.33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南京、上海、徐州、北平、济南、广州、汉口、沈阳、台北、太原十地设立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行了历时三年有余的大规模审判。作为东亚战场的受害国,由中国主导的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利用海内外档案馆所藏大量一手档案文献,力图将日本战争罪行调查、战犯检举、战犯的逮捕与引渡、战犯审判、判决执行等一系列环节视为一个有机联系且相互影响的整体加以考察,同时对国民政府设立的十所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全貌做整体呈现,尝试回到国民政府惩处日本战犯的历史场景中,以比较与贯通的眼光透视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的若干特质及其历史意义。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
¥39.33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满铁”和报刊史料,对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进行研究。建立机构、制定法令政策,对伪满洲国进行政治和军事统制。对东北工、农、商、金融业进行统制并使之军事化;对教育、宗教、新闻出版、视听实施统制。对民众的思想意识进行控制,以培养“顺民”与奴性,一步步把中国东北纳入他的殖民体系中,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慰安妇”制度研究
¥39.33
本书对“慰安妇”提出了更完整、更严密的定义,使用了许多新发现的史料,揭示了日军慰安所的真相,从加害者、受害者和第三方的角度来讨论日军“慰安妇”是否被强制,提出“慰安妇”制度是对女性的极大犯罪,并批驳日本右翼的谬论,呼吁正视和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本书深发掘新史料,构建新的学术体系,提出新的学术观,推动抗日战争研究一步发展,深刻指出了“慰安妇”问题既是历史问题又是现实问题,日本与亚洲各受害国家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战争遗留问题。
战时高校内迁与教育改革
¥39.33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我国的高等学校和文化机构行了有预谋、长时期、大规模的摧残与破坏。面对日军的侵凌逼,各地高校师生在困难的条件下,历尽艰辛向战区后方转移,中国大地上由此出现了一场全国性的高校内迁运动。战时的中国高等教育遭受了巨大创伤,同时也凝铸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在大后方营造了若干教科融合的人文重镇和学术高地,形成了一道“文化抗战”的壮美风景线。本书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描绘了战时高校内迁的整体图景;透过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等几所典型高校的内迁与改革历程,以带面地展现各个时期、各条路线上不同高校的内迁原委,呈现当时高校师生对日本侵略的反抗与斗争,以及为赓续中华文化命脉、维持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日本“兴亚”论研究
¥39.33
明治维新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后,在如何看待东西方文明,如何定位日本与亚洲邻国、与西方关系上,产生了“兴亚”与“脱亚”两种思潮。这两种思潮的内容不尽一致,但其根本目标是相同的。近代日本明确提出了“脱亚欧”政策,要学习和追赶西方,成为与西方列强瓜分亚洲的“食者”;而当日本在对外侵略中连获利、国力不断增强时,其“独霸”亚洲的野心膨胀,更强调“兴亚”。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兴亚”演变为“东亚联盟”“东亚协同体”“大东亚共荣圈”等侵略理论,从思想上呼应日本政府的“建设东亚新秩序”政策。尽管披着“文明”的外衣,但仍然改变不了“兴亚”论为野蛮侵略战争张目的理论本质。
太平洋战争研究
¥39.33
为获取战略资源并封锁中国西南的国际通道,日军悍然军东南亚,遭到美国强烈抵制。日本对美强硬交涉未果,在明知战必输的情况下偷袭了珍珠港。虽然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节节胜利,但盟军在中途岛一战扭转战局,旋在东南太平洋站稳脚跟,随即转反。在反阶段,尽管日军对盟军的波弧形反战略多有预料,但盟军凭借在雷达、潜艇、鱼雷、密码破译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加上战术上的奇招,对几乎是“眼瞎耳聋”的日军舰队(有时是运输舰队)实现了精确的。即使在正面对战中,日军舰队也总是落败。反复消耗之下,日本联合舰队在造舰能力、飞机性能与数量、后勤补给等方面以及陆战上的劣势愈加凸显,终被美军舰队聚歼于莱特湾,敲响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丧钟。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事将领研究
¥39.33
本书运用大量的手的史料,从军事史的角度,将制度演变与人物事迹结合起来,对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将领做了相对全面和深的研究。内容重从军队的任官与军衔、军官的教育与培养、战区的划分与高级将领的任免、将领的地域与派系、高级将领与抗战军事、将领的牺牲与抚恤、将领的投敌与惩处、高级将领的归属等方面行分析,总结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体制,高级将领的抗战意志与决心、战略与战术、决策与指挥,及其对抗战军事的影响。
江苏出版史·民国卷
¥39.33
本书以时间为经线,分三个时期梳理了民国江苏出版史的基本脉络,努力勾勒江苏出版走向现代化历程之大概。基于出版业的经济、文化双重属性,书中以法律法规、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社会文化、学术思潮、出版形式等为纬线,对民国时期江苏出版的变化、发展及其特征行了深分析。
抗战时期青岛市伪政权职员群体研究
¥39.33
在全民抗战的历史程中,另有逆流而动者为日伪政权服务,犹如海中回澜。本书以青岛为中心,关注以往研究较为忽视的基层伪政权职员群体,对其中的汉奸与伪员加以区分,从社会环境、文化脉络与动态时局中剖析其思想流变。饱受汉奸之名困扰的伪职员常以道德观与为官之道标榜自我,从曲解的“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中找寻心理慰藉。日本设立严格训练及赏罚分明的人事制度,“恩”威并施,但权力运作网中不乏微妙与弹性。日本对伪职员心存怀疑、步步紧逼,投敌事伪者亦在心理煎熬和高压统治下与伪政权貌合神离。本书尝试走这些边缘化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造成他们身上历史性悲剧的深层原因。
乾隆帝大传(精)
¥39.35
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他二十五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zui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zui高权力时间zui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zui长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zui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一步发展。他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他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zui大化。他在位期间,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在位后期奢靡,吏治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zui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文字狱之风比康熙、雍正时期更加严酷。 该书共分十五讲,客观、公正地评价了乾隆皇帝一生的功过是非,是相关著作中学术水准较好的著作。
两汉之际文化精神的演变
¥39.35
在综合观照政治、经学、思想、文学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书认为两汉之际的文化精神发生了从“圣王”向“王圣”的转变。所谓“圣王”,指的是只有圣人才配称王,王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为万民造福利的圣德,其核心是保民而王、天下为公。“王圣”则是东汉权力阶层重塑的一个政治观念:帝王即为圣人,帝王不仅拥有上天赐予的*权力,还拥有神圣的人格魅力,集政统与道统为一身。从“圣王”转向“王圣”,是思想史上的一大变局:“圣王”的文化精神承续先秦而来,在芜杂诞幻中涌动着以思想改造现实的冲动,其终结意味着上古文化精神的终结;东汉的“王圣”精神则启了中古思想,思想家不再试图改造现实,而是努力地适应现实。 在前三章,本书历时梳理了两汉文化精神由“圣王”向“王圣”的转变过程,认为转变的契机在于王莽禅汉。王莽禅汉并非简单的外戚篡位,而是西汉元成以来儒学发展的产物。儒生在元成之际走上权力舞台,但由于道德理想主义的局限,无法实现其礼乐改制的王道理想。改制失败后,儒生鼓吹宿命化的禅让,呼唤出了符合“圣王”理想的王莽,但*终造成了惨重的社会灾难。绝望的儒生在新朝大乱、人心思汉的时代情绪中提出了“王命论”,热情阐释三个命题:“孔为赤制”、“上天垂戒”、“火德承尧,虽昧必亮”,分别从圣、天、血统等方面阐述刘氏王命的正当性。东汉帝王则敏感适时地利用了“王命论”思潮,逐步将其纳政治神话体系中,*终构建了以《白虎通义》为代表的“王圣”意识形态。 在后三章,本书从经学、思想、文学等几个侧面分析了“王圣”意识形态对东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在经学领域,无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都在论争过程中积极向王权靠拢,*终失去了经世大法的品格,而变成了“王圣”意识形态的附庸。思想发展在“王圣”观念的制控下,呈现出平庸的格局。即使东汉末的批判思潮,也不再有西汉公天下思想的阔大气象。士人在“王圣”观念下处世趋于谨固内敛、苛求名节和明哲保身。文学在帝国强盛时颂王宣汉,后来在世道崩坏之际,逐渐始表达个体生命体验。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批准号11&ZD103)阶段性成果。
史林札记
¥39.36
蔡美彪先生曾在中华书局出版《学林旧事》《辽金元史考索》两部著作。收入本书的,是蔡美彪先生没有编入已出著作的零散文稿,内容庞杂,涉及民族史、文化史、官制史等各个方面,以及少量序跋前言等,故题为《史林札记》。
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
¥39.36
在全球学界思想史研究普遍衰落的环境下,唯独在中国大陆,思想文化史却一直非常受人关注,因为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和现在关联太深,在对古代思想的检讨中,现代价值获得了历史合理性。近年来中国历史研究领域中“走出疑古”、“重返下层”、“发现四夷”的变化,使中国的思想史研究出现了改变的契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写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以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为议题,试图探讨思想史重写的可能性。
大清皇陵私家相册
¥39.36
自古,历代帝王陵墓都是人们寻古探幽、凭吊古人的绝妙地方。作为封建王朝后的建筑典范,清朝皇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完美的建筑体系,以它贴近生活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赢得了世人的瞩目而成为人类为精华的宝贵财富。本书1300多张精美建筑图片、历史建筑旧影、航拍皇陵图片以及考古发掘出图文物图片,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和解读清朝皇陵的建筑风采和历史文化内涵。
大唐兴亡三百年4
¥39.40
唐朝是一个令后人无比向往的伟大朝代,但它近300年错综复杂的历史,也让人望而却步——正史《唐书》《资治通鉴》不但卷帙浩繁,读起来也晦涩难懂;小说《隋唐演义》虽然通俗易懂,但大量人物情节纯属虚构。 知名畅销书作家王觉仁,凭借深厚的唐史功底,以幽默生动的文笔,创作出比《唐书》通俗,比《资治通鉴》有趣,比《隋唐演义》靠谱的《大唐兴亡三百年》,已成为多数读者了解唐朝历史的选择。 翻本书,领略让你全程上瘾的300年大唐全史。
人类大历史
¥39.50
化、竞争、蜕变……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本书从天文、生物、历史、地理的角度“高亮”了人类史中的每一个重要拐,构建了宏观的历史框架,指引我们清晰地了解从宇宙大爆炸到生命创生、动物主宰地球、人类主宰世界、人类的文明、西方崛起、现代世界这六个背景下重大事件的谜团与真相。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在宇宙、生命与文明之间建起桥梁,明确人类在宇宙中的“坐标”,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万国争先:第一次工业全球化
¥39.50
本书对工业全球化的个时代的全球历史行了通俗易懂的介绍与剖析,该时代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并在次世界大战的漩涡中崩溃。 通过将工业化、技术创新和帝国兴衰相结合,世界工业化大国塑造了相互联系的全球空间,很少有地区未被触及。在十个简洁的章节中,本书记述了这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概述了全球工业、帝国和经济变革,与地方经验、身份认同的相互联系。 Z后,本书揭露了次世界大战对这个全球体系的灾难性影响。本书将工业化、世界经济、帝国主义、国际法、外交和战争等历史学家通常视为独立发展的历史编织在一起,并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对一个发生根本性历史变革的时代行了新的分析。作者认为,19世纪政治、社会和国际事务的革命性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发展。 对于任何研究现代全球史的学者来说,本书都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细读秦亡汉兴
¥39.50
《细读秦亡汉兴》一书作者以全景视角结合关键人物,完整复原了从秦始皇晚年到群雄起义推翻大秦,再到楚汉相争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那个风云时代。作者的叙述既有精彩的宏观叙事,也有独到的细致分析,并通过生动的文笔,为读者详尽道出秦汉王朝更替的历史启示。
紫禁城的黄昏
¥39.50
《紫禁城的黄昏》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
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精)
¥39.60
中国的历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兴衰治乱的管理经验和经世治国的历史智慧。历史是*好的教科书,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学习古代“敬天保民”“民贵君轻”等治理之“道”,可以借鉴前贤治世用人、宽猛相济等管理之“术”。 本书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历史眼光,分十六章论析自战国至五代1360余年中国历史上重要关节的人和事,梳理千年兴衰根源,呈现历代治世得失。为让读者对历史有贯通性了解,每章之前有通论,简叙一代兴衰与治理功过;再取《资治通鉴》中具体人与事加以讨论,有人物、有故事,以细节证说经世治国之道、理乱兴废之术。
武经七书(插图版)精
¥39.60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以及军队建设,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适应当时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宋元丰三年(1080),神宗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挑选、汇编兵书。他们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共25卷,作为武学经典,并把它们定为武学的教科书,这就是著名的《武经七书》。 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辟见解。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时还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他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译注本,而《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美流传更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本次出版,约请古文献学者与专家对《武经七书》全书做了注释与翻译,简注简译,辅助原文阅读,希望更多的读者能读懂、了解《武经七书》,把握中国兵书的思想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