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铨选与文学论稿(精)
¥34.80
唐代科考与选官制度一直是学术研究中一大难,兰州大学王勋成教授为这一领域著名学者,其《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年初版、2021年重版),是较早对唐代庞杂、繁琐的选官制度及相关问题行全面论述的学术专著,在学界影响较大。除此之外,作者还选取了唐代部分著名诗人、文学家,如王维、岑参、王昌龄、杜甫、柳宗元、韩愈、刘禹锡、张九龄、白居易等,对其生平、仕问题行了细致地揭示,解决了大量的疑难问题,本书即为此类论文的结集,共收录作者相关文章27篇。
审势:洞察世界的风口(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逢其时,贵在审势。梁文道、雷颐鼎力推荐。后浪出品)
¥34.80
本书是资深书评人黄湘在《财经》杂志设的“读书笔记”专栏文章合集,通过对近年出版的 48 本英文社科新书的评介,别生面地展示了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向与顿挫,且每有道破玄机的睛之笔。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34.80
本书“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学术研讨会会议文集。《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分为三编,编“社会转型与社会学理论自觉”;第二编“发展模式转变与中国经验”;第三编“转型中的问题及文化遗产保护”。这三编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和领域探索了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这一议题,从总体上明确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矛盾是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这是我们现在所有社会问题的根源。由此进一步探讨了社会政策、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观点。
结构与再生产——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社会学文库;“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34.80
作为英国著名社会学家以及结构化理论的创始人,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所提供的分析视角富含动态的结构化过程分析,使原来通行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结构功能论视角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在一定意义上具有颠覆性作用。吉登斯将此动态的结构化过程分析运用于近现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转型历程,并关注晚期现代性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历史变迁。从对个人情感的微观考察到对民族国家的宏观把握,再到对包括气候变化问题在内的全球化社会后果的鞭辟里的种种分析,均可见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深刻影响。20世纪后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从崭露头角到渐趋成熟的时期,而到了21世纪初,我们始看到其关于世界社会转型发展的预言在全世界范围内纷纷实现,在这一上中国并不例外,且表现更为突出。吉登斯基于其结构化理论提出的“第三条道路”的观念,也许会对中国当下以及未来汇世界发展大潮流的道路选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在任何*道路上都无法看到真正的希望。
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
¥34.80
在双循环格局下,为寻求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重中之重。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 、京津冀、中部六省、西三角,是我国*代表性、*富增长潜力的五个经济区域。本书深分析这五个经济区域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政策环境,并将它们对标国际上有相似特征的成功城市群,以借鉴先经验,探讨五个区域经济体未来的发展路径、产业布局及投资机遇,促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锻造交易成本更加低廉的全国大市场。 城市群、都市圈建设是解决大城市病、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扩大投资和消费的必然选择,本书对此行了积极探索,描绘了我国基于城市群战略的未来发展新图景。
北京社科规划工作年度报告 2014
¥34.80
该年度报告共约20万字,由总报告、若干篇专题报告、大事记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为2014年度北京市社科规划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介绍及经验总结,特别是展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对于北京市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新举措,集中展现了北京市社科界专家学者潜心治学的优良学风和丰硕成果。
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22:元宇宙专题
¥34.80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日渐成熟,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数字孪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元宇宙成为2021年的年度热词,商界、学界和传媒界掀起了一股元宇宙热潮,相关话题连同社会生活数字化、智能化的议题引发热议,元宇宙逐渐从科幻小说中的词语转变为影响现实世界人们交往沟通方式的客观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在社会学的视角下,从概念、内涵、变化及影响、相关热、未来发展等方面对元宇宙做出了全面阐述。一方面有利于读者对元宇宙形成社会学上的系统性认识,加深对元宇宙的理解,另一方面为未来的元宇宙研究下了坚实基础,并对元宇宙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意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思想的传承与决裂——以“犹太人问题”为中心的考察(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34.80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中,青年黑格尔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背景和参照系。从深受其影响、融其间,到发生歧见、反叛出来,直至与其行彻底的思想剥离,马克思逐渐实现了其哲学思想的变革。《思想的传承与决裂》以大量的原始文献资料尤其是鲍威尔本人的著述为基础,详细追溯了马克思和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论争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的思想发展历程,具体复原了马克思与鲍威尔论战的真实情境和三次交锋的具体过程,细致梳理和展示了双方各自的思想、分歧和争论焦,并力求给予公允、客观的评价。
行动中的社区建设:转型和发展
¥34.80
在社会建设的全球经验中,作为平民主义意识形 态和新型政治的社区建设一直置于被遮蔽、救赎和拯 救的历史语境。《行动中的社区建设:转型和发展》 从社区建设的方法论基础、理论建构逻辑、全球经验 、行动框架和实践策略等议题出发,反思在地方性知 识销蚀、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日渐蔓延、道德失序和 伦理丧失加剧、公民意识缺失的社会中,如何经由社 区建设实现社会重建,培育、维护,并发展公民精神 ,培养社会成员彼此的信任,重建社会道德方案,促 进社会公正,实现社会稳定。
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心悦读丛书)
¥34.80
是什么让我们等不及看完一部电影?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倍速观看视频。2小时的电影,如果觉得无聊,可以用1.5倍速;想提前知道情节发展,可以看剧透。 倍速播放的用户多为年轻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作品用台词表达一切? “作品欣赏模式”与“信息收集模式”有何区别? 倍速视听的实质是“享乐主义”? …… 本书的调查发现的事实是——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不得不这样做的迫切性。 倍速播放的习惯不过是碰巧露出地表的现象之一,其实它早已深深“扎根”于地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土壤任由这种根系肆意蔓延的呢?这就是我想在本书中弄清的问题。——稻田丰史(本书作者)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
¥34.86
【内容提要】 朝日新闻:2014年,丈夫坦白36年前的出轨后,遭70岁妻子殴致死 日本网络:在搜索引擎搜“丈夫”,先自动显示的关联词是“去死” 小林美希的采访:虽程度不同,受访者都有过希望丈夫“去死”的念头 有恨意的妻子们为什么不离婚? 耻感意识、忍耐美德的束缚,隐形的歧视和不尊重令多少女性对生活失望? 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在何种程度影响着普通人的生存质量? -------------- 小林美希,自2007年成为自由记者。2013年,获贫困新闻报道奖。 做自由记者14年,她的报道始终聚焦雇用、结婚、生产与育儿、重返职场等问题。 小林美希用跨十年的追踪调查、案例、数据,描摹婚姻真实的裂痕,透过15位采访对象的遭遇,持续追问:夫妻是什么/婚姻是什么/家是什么。原貌记录女性视角,同时补充男性观,省思固化观念的同时,也向职场文化、社会环境提问,给各年龄段读者一次深思考婚姻和个人、社会和家庭的机会。
以对外投资促进国内发展:2020年中国国际直接投资报告
¥34.90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本书分析、研判了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投资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化,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投资的影响,并用中国对外投资的美国篇、欧盟篇、日俄篇等实际案例分析对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趋势和中国对外直投资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挑战行了归纳、预判,对于中国一步扩大对外放,完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分配正义新论:人道与公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
¥34.90
当今的分配正义理论主要是义务论的。这种义务论分配正义理论一方面或多或少受到康德伦理思想的影响,强调某种*性和不妥协性,无法纳现实人性的限制;另一方面其证成又或多或少诉诸日常道德直觉,需要纳现实人性带来的某方面的限制。由此,这种义务论分配正义理论总是面临这样那样的动机困境。本书从后果主义出发论证分配正义,认为后果主义分配正义具有考虑结果的本性,故而可以把现实人性的限制明朗化、具体化。在此认识基础上,本书形成了一种新的分配正义理论:既包含立足利他心的人道成分(人们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又包含立足自利心的公平成分(人们的所得与贡献应该大致匹配)。自我所有权、私有财产权、自由交易权等的证成整体性地有赖于此,对自由、平等、公平等概念的融贯理解也有赖于此。
日本世相系列:妻子们的思秋期
¥34.99
“我和我丈夫,就像坐了两个不同的升降电梯,他一直向上,而我一直向下,就这样错了……” 看似光鲜的幸福家庭背后,却是无尽的寂寞和空虚。这些日本都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平凡主妇,她们将全身心奉献给家庭,让作为“企业战士”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全速奔跑,支撑起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却没有人看到她们的痛苦,这痛苦里有无尽的等待、无助的寂寞,还有无能为力的忍受。不想在临终时为“我这一辈子都在干吗?”而懊恼,试图活出自己的妻子们,她们的“革命”是否能成功呢? 本书不仅描写了夫妻家庭生活和企业社会问题,还引了心理咨询师的精神分析,从原生家庭的角度分析了几位采访对象婚姻危机的成因,包括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等问题的心理根源,犀利有趣。
何谓教育:光明中的黑暗(日本世相系列)
¥34.99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终于告别了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状况,了物质丰饶的时代。可以说,战后教育体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日本振兴输送了大量职业技术人才。然而,这种幸福神话的背后却暗影丛生。 在“能力主义”和指标化管理的指导下,学校的教育机能逐步丧失,沦为以分数取人的学历发行所。拒绝上学的孩子年年激增,校园暴力、霸凌事件层出不穷,学生身心异常现象频发。心怀理想的教师也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迷失方向,甚至自寻短见。 在家庭中,亲子间更是无法沟通理解。身为“企业战士”的父亲,缺席孩子的日常生活;热衷育儿的“鸡娃妈妈”,却培养出厌学儿童或恋母的幼儿。与此同时,课外辅导班正往欲望产业的方向一路狂飙。 当升学考场转变为应试战场,学生的思考能力却越发薄弱。在学校和家庭内外,所有人都像是按照电脑程序的安排,过着随波逐流的空洞生活。 “内卷”而残酷的学业竞赛,闭塞而逼仄的社会环境,重新恢复的战前国家主义教育,映射出日本经济繁荣下令人窒息的教育现状。
城市基层治理相关政策一本通
¥34.99
本书以城市基层治理法治需求为导向,聚焦基层治理的突出问题,根据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着力阐述如何依法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痛、堵、难,提高城市基层治理实效。本选题深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阐述城市基层治理的总体要求;详细解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发挥的作用;系统梳理城市基层为民服务能力建设、城市基层平安建设以及基层自治、法治、德治建设等城市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了强化组织保障等内容。
何谓教育:黑暗中的光明(日本世相系列)
¥34.99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终于告别战后贫困,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而为日本振兴输送人才的日本教育界却出现了地基崩塌的现象。上命下从的战时体制再次抬头,以考分区分学生、以道德管制学生的结构正在背离教育的本质。 日本的考试机制究竟选拔出怎样的人?唯命是从的孩子是优等生吗?用分数代表的学力是真正的学力吗?学校是什么场所?教师又在交给孩子什么样的东西?如何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学力? 正是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虑,日本教育界涌现出一批为改变现状、同教科书的谎言教育作斗争的勇士。他们从未屈服于令人沮丧的现实,依然笃信教育是“人创造人”的工作,执意将侵蚀人们意识的病根连根拔起,要唤起孩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尊重自己的意识。 从战前国家主义教育的惨痛经验中吸取教训,不屈服于当局方针实施自主教育的教师,尊重孩子自发性、因材施教的地方小学校教育工作者,还有那些支持这些教育改革先行者的学生家长……正是他们,为日本黑暗的教育现状带来一线光明的希望。
日本世相系列:饱食穷民
¥34.99
泡沫经济年代的日本社会,宛如梦幻泡影一样变化无常,又像断梗浮萍一样飘忽不定,到处充斥着不安的色彩。 被眼前的欲望迷住双眼而深陷连环债务不能自拔的他们, 在IT革命的洗礼中被机器同化的他们, 在食欲和失衡的内心世界间痛苦挣扎的他们…… 每个人都在成功强迫症的驱动下随波逐流、筋疲力尽。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漂泊于饱食时代的新穷困人群,将会走向何方?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日本终于走出了战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时代,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仅仅是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在这个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新时代依然陷穷忙和债务缠身的极限状态的人们,被称为“饱食穷民”。他们既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又是这个残酷竞争社会的牺牲品。
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
¥35.00
马克斯·韦伯是20世纪杰出的社会学家,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重要的创始人之一。本书追溯了马克斯·韦伯一生的轨迹,着重探讨了他早期关于德国东部农业工人的研究和有关证券交易所的研究,考察了他的宗教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并且集中分析了韦伯的统治类型学及法律社会学和政治著述。
韦伯作品集:学术与政治
¥35.00
《学术与政治》是马克斯·韦伯的两个演讲名篇。一战后,慕尼黑大学的学生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迷惘。应其之邀,韦伯做了这两次演讲,旨在为大学生解答学术与人生道路上的核心问题。 在一个祛魅的时代,以学术或政治为天职,这意味着什么?学术生活就如一场“疯狂的赌博”,而政治则被韦伯喻为“坚定而从容地钻透硬木板”。他以冷峻、清醒与独有的内心深处的激情,直面我们时代深刻的命运,为我们描绘出学术与政治的职业状况,阐明从事这两种职业所需的素质与条件,揭示学者与职业政治家的责任与内在使命。 《学术与政治》可看作韦伯晚年对毕生致力的两大领域的反思,这两篇演讲在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韦伯重要的两篇演讲。本书同时收录韦伯的方法论名篇“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此篇贯通学术与政治这两大领域,阐释了两个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
权力与社会:一项政治研究的框架
¥35.00
本书是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和亚伯拉罕·卡普兰的一部经典的政治学理论著作,本书首次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引政治学研究,强调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政治过程行详细调查和研究,要注重研究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这样才能为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书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假设行了阐释,以“个体”概念为起,以“权力”概念为主线,建构起政治学分析的基本框架。本书视野阔,对后来政治学学科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