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法律表达与实效考察
¥37.50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其中包括一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修改完善有关法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三权分置”思想是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应尽快修改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属性和法律地位。及时修改《物权法》《担保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在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方面的权利边界、权利内容和应承担的责任。在《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中增设一章“土地经营权”,以完整确认“三权分置”制度的合法地位。
水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问题研究
¥39.00
本书拟打算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讨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及现已存在的国际立法,对水下文化财产的管辖权进行研究,并引申到国家涉及水下文化遗产纠纷中的权利和义务。终回归到我国的水下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问题上来,并从构建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合作保护”机制和完善中国水下文化遗产法律制度两个层面开展论述。
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理论与运用研究——以媒体融合为背景
¥39.00
互联网普及后,控制作品的网络传播成为著作权人实现经济利益最主要的手段。清楚界定著作权法中的传播行为既是判明著作权法中传播与帮助传播的基础,也是解决与传播有关侵权纠纷的关键,同时也决定着著作权的权利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模式的命运和发展。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互联网中传播的表象异常纷繁复杂,本书试图通过剖析和归纳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底层原理,提炼出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特征,并界定出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定义,而运用这些原理、特征和定义对传播行为做以分析和探讨。
调解学教程(新时代调解研究文丛(实务系列))
¥39.00
本书主要围绕如何提升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展全面、系统的研究。调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理念原则、多样的制度规则和丰富的经验技巧,这意味着其可以也应当作为专门的学科予以研究与介绍。然而,我国当前仅有少量以人民调解学、调解法学和调解技巧为主题的调解教材,存在研究视野狭窄、研究内容局限、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因此,《调解学教程》试图构建科学的调解学科体系,为调解研究与教学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教材支撑。 本书的主要特色在于:其一,研究视野阔。本书既有古今调解发展的纵向梳理,对我国传统调解与现代调解的背景、理念、主要内容和伦理规范等行了系统地阐述;又有国内外调解的横向比较,对西方调解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现状行了全面的介绍。其二,研究内容丰富。在理论部分,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调解学独特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对各类调解制度的性质、主体、适用范围等行了准确界定,并深地分析了中国调解的时代挑战与发展趋势。在实务部分,本书详细介绍了调解的方式、方法与技巧,保障了教材的实用性。其三,研究方法多元。本书运用了法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跨学科方法,充分彰显了调解学的学科交叉性。其中,*特色的是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调解的各个环节,以及使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揭示调解的机理。
亚太法律评论(第一辑)
¥39.00
本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日本—桥大学法学院、韩国釜山大学校法科大学和艾克斯马赛第三大学欧亚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东亚法治论坛——西洋法在东亚的继受和创造”的精选论文汇编,主要探讨了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对我国及日本、韩国的法律制度的影响,以及大陆法系体系下东亚各国法律制度的相互借鉴融合问题。
法律之门(第八版)(中译校订本)?
¥39.80
本书是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 本书旨在展示美国的法律过程,不只通过描述,而且通过让读者置身于你来我往的争辩之中,而强调法律讲论的重要意义,则只在部分意义上是规则的一种功能。本书的资料安排意在让每一观都能与其他观相比对。每一文章和案例都提供了探索人的紧张关系的机会。正是以这种教学法,本书模拟了美国法律过程的实际运作,了法律和社会的大门。 本书所提供的法律规则、原则和案例,都是社会科学、历史和文学等知识语境中的论辩和讨论素材。本书信奉的哲学是,法律判决应当经由询问而生成,而一个纠纷的所有方面都应当被检视,以便获取广博、特别的观。不仅如此,本书的设计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某一阅读材料中知识要的解决都扩展了思想范畴,以便更好地研究其他阅读材料;正如法庭就某一案件的判决都潜在地扩大了未来的论证范围,因为该判决已经成为整体法律讲论的一部分。
《民法典》时代融资租赁法律合规研究
¥39.90
《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实施以来,纳非典型担保对融资租赁实务带来哪些影响? 融资租赁为非典型担保贡献了哪些实践样本,展了一幅怎样的实践画面?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此行系统深的探讨和研究。从理论上看,融资租赁等在涉及担保功能发生纠纷时应适用《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的相关规定,主要包括: 一是有关登记对抗的规则;二是有关担保物权的顺位规则;三是有关担保物权的实现规则;四是关于价款优先权等有关担保制度。对于不涉及担保功能的相关事项,包括“融资加融物”的交易特征、出租人不承担质量瑕疵担保、出租人享有取回权等,仍适用融资租赁相关规定。这些变与不变,对融资租赁实务的影响不一而足。从实践看,作为“融资”“融物”相结合的交易形式,《民法典》时代“融物”这一核心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哪些典型问题? 融资租赁交易结构、担保措施、违约救济等方面的业务实践和司法实践又有哪些新特? 针对这些问题,本书以融资租赁业务整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为轴,按照业务始、行、结尾的时间顺序,从项目审批前、签约放款和履行期间、违约救济三个阶段安排篇章架构,展探讨。作为《民法典》中的有名合同类型,融资租赁以法律、监管、会计、税务为四大支柱。本书主要论述前两个支柱,致力于从理论观察实务,以实务查验理论,力图为融资租赁和非典型担保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努力。
尸体会说话
¥39.99
本书从尸斑的颜色和位置,体温下降的程度,尸体的颜色和腐败程度等不同的角度来剖析尸体,还原事件真相。作者以其60年从事法医的经验为基础,系统梳理临床解剖与尸检的知识脉络,介绍解剖和尸检时所能用到的工具,解读出现在尸体上的各种现象,破解隐藏在尸体背后的玄机。同时,作者也表达了他对生命与死亡、对法医制度的思考。所有这些无不展现出作者对死者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
数据的边界:隐私与个人数据保护
¥39.99
大数据引发的问题集中在个人隐私和数据保护领域,但大数据应用和算法决策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同样涉及个人自治、非歧视以及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作者从实践例证出发,建立了大数据的三阶段流程(获取阶段—分析阶段—应用阶段),检讨了《欧洲人权公约》和《欧盟基本权利宪章》中有关隐私和数据保护基本权利在大数据环境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同时引介了欧洲人权法院和欧盟法院在判例法中对相关概念的一步阐释与拓展,对《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全面分析则呈现了欧盟数据保护法的蕞新展以及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缺陷与规范困境,在比较了修改数据保护法、借鉴其他部门法以及专门立法等不同解决方案各自的利弊之后,*终提出应对大数据问题必须采用整合不同解决方案的建议。作者力图破部门法的门户之见,提倡在对抗大数据带来的负面影响时,不应固守隐私和数据保护法的既有范式,只有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采纳综合性方法,才能为个人权利和自由提供大数据时代所需的保护。本书对于深理解大数据带来的现实问题、全面了解欧盟隐私和数据保护法律框架的价值基础和规范结构、客观评价其潜力与局限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为对抗大数据的法律方案提供了新的选择。
宪法学的脉络:四个基础性概念研究
¥40.00
本书通过对宪法学四个基础性概念——国体、权利、人格尊严、财产权——的阐释,探究了中国宪法学的脉络。作者认为这四个概念之间,存在各种意义上的关联脉络。“国体”和“权利”分别对应了宪法学的两大调整对象(国家与个体);“人格尊严”与“财产权”则是一组宪法权利概念,分别对应着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两类需求。通这些基础性概念之间的脉络,便可管窥宪法价值秩序与宪法学的理论体系。 如果说作者之前的《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一书如其副标题所言,属于“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的话,那么本书有关基础性概念的研究,则可谓是规范宪法学的“基石”。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第三版)
¥40.28
合理使用是现代著作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著作权研究中被美、日学者称为世界性难题。本书通过学说理论分析和制度规范分析,回答了合理使用领域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者以民法学理论为基础,借助法历史学、法哲学、法经济学、宪法学、比较法学,对这一问题进行多维角度的探讨,提出了著作权法的平衡精神、合理使用的正义构成、表达自由优先原则、使用者权利等新的理论命题和观点;同时,运用大量立法、判例资料,分析了合理使用中的“合理性判断标准”、传播技术中的合理使用规则适用以及我国著作权修法的合理使用方案等,在实务研究中评介了国际经验和中国做法。 本书是中国部关于合理使用研究的著作权专著,其研究方法与学术观点在知识产权界和学术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民国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以税法公平原则为视角(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40.42
本书以税法公平原则为视角,研究民国时期所得税法律制度的形成、试办、正式举办以及初步完善的过程,完整呈现了起源于欧洲发达国家的所得税自清末引至民国末年受战争破坏的制度史。从民国所得税制度的兴衰成败中,作者总结出税收法律制度的首要原则是公平原则,税收公平重于税收效率、税收便捷,公平应是立法者价值考量的*;此外,作者通过呈现民国税制改革和政策所处的环境,提醒当下中国的税法改革应该借鉴民国的立法经验,注重国计民生、传统民情。本书附录部分对于民国所得税法律文献的搜集整理,对于其他学者在此方面的持续研究,具有较高的文献整理价值。
雇主组织法论——以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为中心(法律科学文库)
¥40.80
本书是一部从雇主组织法视角研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专著。、二、三章研究不同的劳动关系基本模式下雇主组织的法律主体界定、功能及其制度基础,着重于不同社会环境、制度架构下雇主组织法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之互补性,以及其面对去管制劳动政策的不同应对。第四章回溯了我国近代雇主组织立法、职能及其制度保障,第五、六、七、八、九章结合前四章的理论模型与分析工具,阐述当前我国雇主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时面临的主体、参与机制及参与途径等法律资源有限性问题,并提出若干完善建议。本书强调雇主组织法律保障的系统性建构应以功能性为导向,有重点有区别地逐步推进雇主组织的保障性立法。
未成年人保护的民法问题研究(中国当代青年法学家文库·朱广新民法学研究系列)
¥40.80
本书参考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确立的未成年人保护思想和方法,根据我国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民法以未成年人保护为核心建构的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监护、侵权责任能力等制度,从法律规定的具体构造、相关规定之间的体系关联、未成年人保护效果等方面行了深、系统的反思性研究。它一方面详细解析了我国民法在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理念和立法技术上的种种缺陷,另一方面为一步完善我们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提供了诸多灵感和意见。。
行政调解法治论—以北京市行政调解制度创新为研究重点
¥40.80
本书从行政调解的概念、性质、范围、效力、救济及完善措施等方面手,对学界的观行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政调解基本理念和基本理论的总体定位,具体分上下编,层层递,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结构合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篇幅适中,是系统研究行政调解制度的精品力作。
共同犯罪的司法认定
¥40.80
本书以专题为形式、以实务问题为导向、以全面的实务观归纳和较为深的理论分析为方法,对共同犯罪案件认定中常见且疑难的十个问题行了分析,这十个问题分别是:共同犯罪行为的认定、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身份犯共同犯罪的认定、共同犯罪中实行过限的认定、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共同犯罪中主从犯的认定、雇佣犯罪中的共犯认定、黑恶势力犯罪中的共犯认定、毒品犯罪中的共犯认定和网络犯罪中的共犯认定。 本书在写作风格上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司法案例分析和理论分析两方面内容紧密关联。通过对司法案例的分析归纳出相应裁判规则,通过理论分析揭示裁判规则的合理或不合理之处,以为司法实务在将来处理相似案件时提供相应的裁判规则和理论观的指引。
死刑的宪法控制
¥40.80
本书结合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现状,立足于宪法价值、文本和实践,从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比较法学等不同研究视角,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尝试对我国死刑的宪法控制问题进行体系化的研究,力求揭示宪法控制与死刑制度内在逻辑,并提出死刑制度运行所遵循的宪法原则与界限。本书主要研究死刑制度与宪法价值、死刑制度与基本权利、死刑制度的立法控制、死刑适用的正当程序、死刑制度改革的域外经验、死刑制度的当代命运对话等基本问题。
专利制度的历史变迁——一个演化论的视角(知识产权法律与政策前沿问题研究丛书)
¥40.80
专利制度是历史的概念,本书以演化理论为模型来研究专利制度变迁的历史程、基本规律与主流趋势。本书试图跳出专利制度自身的界限,在一个宏观的大历史背景下,勾勒出技术、经济、文化和权势因素的变化如何推专利制度一步步演化的图景。本书研究了中古时期不同科技文明国度没有形成专利制度的根源;在中世纪时期,威尼斯、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的专利特权制度演化的动因和规律;在工业时代,法国、美国以及其他西欧诸国的专利私权制度演化的动因和规律;在后工业时代,各国专利私权制度走向国际化乃至逐渐异化的动因和规律。此外,本书还一步探讨了在未来技术时代,专利私权制度将逐渐式微,以及在没有专利制度的保障下,企业和产业可能如何发展。
行政裁量的构造与审查
¥40.98
本书主要以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为参照,以行政裁量的构造分析为基础,从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立法机关之间的合理关系出发,把握行政裁量的界限与审查方法。本书突破体系性的面面俱到的架构,而以问题为中心,展专题研究,学术上具有创新价值。作者放弃了体系性地研究行政裁量问题,转而以法解释学为路,剖析行政裁量的内在构造,从行政过程论的角度构建行政裁量的规范和审查之道。其思考涉及行政裁量的本质、存在空间、立法技术和行政裁量基准,另论及了行政裁量的界限与瑕疵、行政裁量与权利、司法审查的关系,以及行政裁量的收缩等问题。
实质刑法观(第二版)(中国当代青年法学家文库·刘艳红刑法学研究系列)
¥41.40
本书以法律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为线索,展对刑法基本立场的探讨。本书认为,刑法中所有基本问题如刑事法治模式、刑法基本原则(罪刑法定主义)、犯罪概念、犯罪论、解释论等都可以还原为法律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对峙和统一。在刑法理性的构建中,不能抛弃形式的一面一味追求实质的一面或者反之;在刑法的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之间,应该坚守以形式理性的侧面和内容为前提,建构以追求处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之实质要求为内容的实质理性。因此,本书主张树立实质的刑法观,亦即建立以形式的、定型的犯罪论体系为前提,以实质的可罚性为内容的实质的犯罪论体系;相应地,对刑法规范应该从是否达到了值得处罚的程度行实质的解释;同时,这种实质解释的意义与功能在于:形式罪实质出罪、罪合法出罪合理。
社会法评论(第八卷)
¥41.40
本书分为“新业态劳动者保护专题”“法学论坛”“域外法学”“青年法苑”等栏目,针对社会法、劳动法领域时下热的理论问题,审判过程的经典案例以及国外社会法、劳动法的制度借鉴等展讨论,汇集了多位社会法学者、实务部门负责人的精选文章。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主办,邀约了国内有影响的社会法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编辑委员会”,保证了论文的学术质量。本书已推出七卷,得到了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