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每满100减50 微国度 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8期(电子杂志)
微国度 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8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2015年9月16日,日本网络媒体都刊登了这样一则短新闻:「本月9日,电影公司OZ电影公司因资金恶化,收到东京地方法院的判决书,正式进入破产程序。
每满100减50 世界遗产地理·江南秘境德清(总第2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江南秘境德清(总第2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时间是天方夜谭里点石成金的魔术师,就像本期特别策划专题“国宴上的非遗”里,窑火中的陶土在特定时间的作用之下,发生华丽的蜕变。国瓷的生产,学会与时间共舞是关键。 但时间的行进有时又会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期专题“寻城记”中,有“江南山”之誉的德清莫干山,从1890年美国人佛利甲发现、并把度假概念带到这里,到今天遍布山下的“洋家乐”特殊旅游度假型态,谁又能说这其中没有时间的功劳呢?莫干山的百年轮回之中,貌似偶然的背后是必然,而只有寻着时间的足迹或许才能一一解读。
每满100减50 追忆似水童年——一个95后北漂的家乡回忆
追忆似水童年——一个95后北漂的家乡回忆
独一无二的小饼
¥7.99
本书讲述了一位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少年,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关于儿时一起成长的伙伴,关于那些有趣的童年游戏,关于成长的快乐与收获,作者都用细致入微的笔调,重塑了一副如诗画般美好的童年。 或许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见自己的童年,唤醒你生命中,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每满100减50 世界遗产地理·俄罗斯记忆(总第16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俄罗斯记忆(总第16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苏联是20世纪对中国影响*的国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但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也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命运。今天谈俄罗斯,苏联时代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但中苏关系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起大落,从亲如兄弟到长达30年的对抗,从1989年关系正常化再到1991年苏联解体,一个曾经的榜样终变成了教训。
每满100减50 世界遗产地理·重返古巴:寻找革命的背影(总第12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重返古巴:寻找革命的背影(总第12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在国人眼中,作为“革命兄弟”的古巴既熟悉又陌生。除了“社会主义”这一共同标签,它还有自己鲜明的标识:切·格瓦拉、卡斯特罗、雪茄、朗姆酒、海明威……这些标识让它看起来像一个盛产硬汉的国家,一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与鲨鱼搏斗的硬汉圣地亚哥。事实上,古巴也确实如此。自殖民时期起,古巴就不屈不挠、一轮又一轮地抵抗着殖民侵略。在被美国控制期间,更是掀起革命浪潮,硬生生地在美国眼皮子底下实现独立,并诞生了“硬汉”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后者还成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成为一切被压迫、被剥削者的精神领袖,更成为一个时代的偶像和传奇。 古巴革命将美国人赶出古巴,实现了真正的自由,但也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半个多世纪来,古美关系处于冰冻状态,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制裁,给这个国家带来沉重伤害。但古巴却从不屈服,更有甚者,它还从国家层面明目张胆地“反美”。它变成卡在美国喉咙里的一根刺,明明只有美国0.01%的面积,却插在距离美国本土没多远的加勒比海上,拔也拔不走。冷战时期,古巴甚至倒向美国劲敌苏联,还差点引发一场热核战争,史称“古巴导弹危机”。 由于美国的经济制裁,古巴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有媒体用“时光凝固的国度”来形容古巴。在首都哈瓦那旧城,时光像按下了暂停键,一切都停留在海明威离开时的样子。那些殖民建筑和生活场景被保留了下来,大街上还跑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生产的古董老爷车。但这丝毫不影响古巴人的乐观,人们将这些车重新喷漆,五颜六色的老爷车反倒成了古巴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世纪90年代,古巴开始发展旅游业。那些殖民建筑成为古巴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游人们在这些让人产生时空错乱之感的建筑中流连忘返。2008年劳尔上台后,古巴改革的步伐加快,随之古美关系破冰,到今年7月20日,曾经的宿敌握言和,古美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没人可以小觑这个变化中的国家。年轻的古巴人开始接受互联网和大众流行文化,加勒比海岸边,越来越多的游客共享这片美丽的沙滩。今日的古巴正处于剧变的前夜,革命的背影正在这片土地上渐行渐远。而未来的古巴,肯德基、麦当劳是否像在中国一样遍地开花?这需要我们重返古巴,重新认识古巴。
每满100减50 世界遗产地理·国宝西藏——文物家底大调查(总第20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国宝西藏——文物家底大调查(总第20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2012年,西藏自治区开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可移动文物普查,至今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时间,一座宝库的大门被缓缓打开了。寺院里、遗址里、墓葬里,珍宝不计其数,惊喜扑面而来。因此,我们特意赶往西藏,专访相关的文博专家,探访迷人的古迹,调查文物的家底,为大家呈现一个大放异彩的西藏。
每满100减50 世界遗产地理·新台湾制造——文创再塑宝岛魅力(总第6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新台湾制造——文创再塑宝岛魅力(总第6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多年前,因为策划两岸纪录片交流影展,我次去了台湾。去之前,根深蒂固在脑中的台湾印象,是语文课本里那篇《日月潭》:“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于是,在我的想象中,台湾应该是一个美不胜收的世外桃源。 等到了台湾,才发觉现实与期待有差距。相比内地常见的大山大水,台湾的风景看起来是如此袖珍。就连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也小得远远出乎我的意料(印象中竟以为翠玉白菜与白菜实物同等大小)。就这样,失望的观感慢慢弥漫开来,成为我次台湾之行的印象。 但几年后,等到第二次、第三次去台湾,等到自己已不再像个游客般,只是走马观花地看景点,台湾又不同了。我在台北或是台中、台南住下来,慢慢感受。自如地流连于台北永康街的咖啡馆、师大的夜市、24小时不打烊的诚品敦南书店、华山园区的创意市集和光点影院,漫步台中美术馆的展览、垦丁音乐节的海滩,这时,我才突然发现,原来台湾竟能生发出如此大的魅力,让人恋恋不舍。 从当年的亚洲四小龙,发展到当下之台湾,台湾的定位与形象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如今之台湾,艺文氛围浓厚。遍布台北的诚品书店,与新光三越等商场里的奢侈品牌有别,聚集了本土不少文创品牌,给台湾抹上一笔别样的文化风景。松烟创意园区、华山创意园区等文创园区成为市民新的活动场域,各种创意市集和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还有遍布台湾各个角落的独立书店、出版社。我至今还记得2012年那次台湾之行,当我在淡水老街被各种小吃狂轰滥炸而无所适从时,推开“有河BOOK”的店门,瞬间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文艺清新的小书店,遗世独立般隐藏在喧闹的街道中,那种感觉如清风拂面,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台湾文创蓬蓬勃勃的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我几次去台湾,发现台湾城市发展速度很慢。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台湾友人每次来大陆都惊呼大陆城市的日新月异。这意味着台湾经济的不景气。失去了代工产业优势的台湾,开始经济转型,发展文创产业,并作为一种活化地方文化、振兴地方产业的战略推广开来。在文创的带动下,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勃发新生,根植于传统的手作之法,加以创意,成为新的台湾制造,走入国际市场,也是新的台湾魅力。作家龙应台就曾表示,台湾地区软实力*优势,就是把原有中华文化温柔敦厚传统与西方开放公民社会结合得好。现代的台湾与传统的台湾相得益彰。 而本期杂志,编辑部特赴台湾考察,亲身感受台湾的文创氛围,并审视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两岸同根同源,台湾文创或许会为大陆文创提供有益的经验,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两岸同样也可以互为参照。
每满100减50 世界遗产地理·梦之大学——名校建筑与大师(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梦之大学——名校建筑与大师(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以我个人的旅行经历来说,去不同的国度,其大学名校是一定被列入寻访名单的。这不仅是因为,大学校园一般集合了当地代表性风格的建筑,从而成为一处值得观赏的景点;更重要的是,从参观大学入手,还可以探寻其所在地文明发展的轨迹,打开一扇了解其所在国家文化与历史的窗口。 以莫斯科大学为例。去俄罗斯旅行时,我曾特意前往位于麻雀山的这座大学,这处新址建成于1953年。我还清晰地记着眼见到它时的感受:壮观、雄伟、富有震慑力——高达240米的主楼,远远望去,刺破了整个城市的天际线。这座结合了巴洛克式城堡塔、哥特式与美国1930年代摩天大楼特色的建筑,与城市里其他6座具有同样风格的建筑一起,被称为莫斯科的建筑七姐妹。 每个来此参观的人,都可以在这些建筑身上找到鲜明的时代印记。从莫斯科大学的建筑入手,可以了解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政治文化。如果再发散延伸一下,我们还可以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找到这种被称为“斯大林主义风格”的建筑,比如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从而打开更为宏阔的视野。 当然,来大学不只是为了看建筑。建筑只是大学呈现的直观的层面。与校园的建筑相比,大学有内涵、吸引人的是其思想和文化。而这,则是通过辈出的大师体现的。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当年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剑桥之所以是剑桥,人们会想到牛顿、拜伦、斯蒂芬?霍金;而从柏林大学走出的黑格尔、马克思,则成为哲学史上永垂不朽的名字。有人说,大学是人类文明的一盏灯,这盏灯就是由这些大师点亮的。 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大学保存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轨迹,创造了文明发展的高度。它是知识的摇篮,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我曾看到一篇报道,介绍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说它不仅是DNA模型的诞生地,也是1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验场所。在另一个“全球著名的19个实验室”名单中,有10个建立在大学里面,附属于大学或者由大学代管。 这些大学,成为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地方。本刊本期聚焦这些世界名校。当然,想用一期杂志,把这些伟大的大学进行全面梳理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只从中选取了几处具有代表性的,试图管中窥豹。我们分了两条线索,一条是校园里那些古老建筑的历史,另一条则是那些知名校友的传奇。无论后人如何褒贬,它们(他们)已经载入史册,成为永恒的纪念。
每满100减50 唐人街之变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6期(电子杂志)
唐人街之变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6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说美国唐人街的华人住户正被不断上涨的租金挤出唐人街。文中以纽约为例,讲到在过去的两年里,已经有5栋高级公寓落户唐人街,还有8栋正在修建中。这些高级公寓的落成,带动了当地租金的上涨。与此同时,波士顿、费城、旧金山等地的唐人街,房租也都有上涨,导致很多华人搬离了唐人街。 唐人街,又称华埠、中国城,作为海外华人的初据点,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初的华人移民在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城市聚落。在16世纪以前,唐人街主要分布在中国周边的国家。19世纪初,随着淘金热和太平洋铁路修建,大批华人来到北美,唐人街开始在美国和加拿大形成。至19世纪中叶,唐人街几乎遍布全球。 可以说,唐人街的发展变化是华人海外开拓的重要见证。在这里,华人经历了早期的“抱团取暖”——在有限的地理区域内,延续着独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尤其是在美国历史上的排华时代,华人的社会地位不高,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意愿不强,这也使得他们很难走出唐人街。所以,唐人街曾经被认为是城市底层人群的聚居区。 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发展,华人群体的变化体现在唐人街的变迁中。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伴随着华人的奋斗和努力,华人群体早已落地生根并进入主流社会,拥有真正的话语权。这也难怪我们邀请马来西亚作者撰写当地唐人街稿件时,被告知那里没有唐人街——因为华人无处不在,类似唐人街的空间概念早已不合时宜了。 在美国,唐人街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开篇提到的,有着中国传统牌楼作为标识的唐人街,渐渐蜕变成旅游和餐饮一条街,人气之旺也吸引了地产商的青睐。经过商业改造后的唐人街地段价格上涨,而新一代华人的生活选择更趋多样。伴随着新技术移民和留学潮走出的北美华人,对唐人街的依赖大幅降低——唐人街之于他们的意义,已不同于早期的北美华工。 可以说,唐人街之变折射出时代之变,也映照出中国之变。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跨越国界,移居海外。中国国力的强盛,海外华人队伍的壮大,也带动中华传统文化以唐人街为核心,在海外不断扩展着影响力。今天的唐人街更多地成了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作为华人聚居地的概念反而淡了。 新年伊始,《世界遗产地理》编辑部特别策划“唐人街之变”专题,以此观察时代之变。不过说到变化,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本刊改版后的新面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什么是可以一成不变的。新的一年,我们将携微博、微信,以全媒体身份,为您奉上精神食粮的同时,再送去实实在在的旅行生活服务。以变应变,一起迎接新年新气象。
每满100减50 世界遗产地理·银川格调:何必称江南(总第11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银川格调:何必称江南(总第11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因为贺兰山和黄河的存在,使银川这片土地拥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贺兰山削弱了西北寒风的侵袭,阻挡了沙漠的东移;蜿蜒流淌的黄河分流出众多的渠沟、湖泊和湿地,润泽出沃野千里、田连阡陌的西北绿洲。尽管宋人田霖所写“闻说连湖七十二,沧波深处聚鱼多”的胜景今天虽已不再,但却依然到处可见“湖在城中、城在湖中”的绮丽画卷。 可以说,贺兰山与黄河,还奠定了银川的格调,也造就了银川多元的文化和景观。以贺兰山为屏障、以黄河为天堑,银川南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作为边关要塞,处于这三大文化板块交错过渡的地带。历史上,这里曾闪现过多少刀光剑影、征战杀伐,也成就了边塞诗中苍凉、悠远、悲壮的意境。岳飞《满江红》中的名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至今听来仍让人顿生壮志豪情。 这里还埋藏着西夏王朝的秘密,贺兰山下的西夏陵依然沐浴着时间的霞光。贺兰山口的岩画还在兀自沉默着,等待人们的解读。作为曾经的古丝绸之路的要冲,这里成为回族人的聚居地,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回族风情,又让这片土地呈现出异域之感…… 唐朝诗人韦蟾曾有诗句说:“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而如今,这里又岂止是江南?
每满100减50 世界遗产地理·黔之味(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黔之味(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多民族的聚居,让这片土地多了几分神秘。尤其是这里的美食,千般滋味,万般风情。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将走进贵州,品味这独具一格的黔之味。
每满100减50 世界遗产地理·二战遗产:见证、警戒与未来(总第7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二战遗产:见证、警戒与未来(总第7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媒体人有个习惯,年初就会早早地梳理一年中重要的纪念日。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几个月前,我们的记者就陆续奔赴各地,寻访历史现场,并带回了精彩的文字。 二战,是上世纪人类的浩劫。在梦魇散去、伤痛平复的70年后,重回历史现场,面对当年的遗迹,我们要如何看待和把握这一特殊的历史遗产,成为一个复杂的课题。 早在1979年,有“死亡工厂”之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引发过争议。作为纳粹德国实施种族灭绝的罪证,一处令人生厌的大屠杀场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总会让人心生不适。1996年,日本广岛和平公园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二个与二战有关的世界文化遗产。今天,法国诺曼底海滩、中国哈尔滨七三一部队遗址也在积极申遗的过程中。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它们?
每满100减50 世界遗产地理·老工厂变形记——工业遗址的新生(总第19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老工厂变形记——工业遗址的新生(总第19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7.99
在北京,家离798艺术区不远,周末空闲时我便会去那里转转。798在全国赫赫有名,近些年成了不少旅行团来京必游的景点之一。这里集中了各类画廊、艺术中心、文创店铺、餐吧、咖啡厅,四处散落着艺术雕塑或装置作品,还不定期地有各种展览、讲座或放映活动。有年头的建筑和当代艺术作品混搭在一起,倒也不违和,反而碰撞出一种别样的艺术时尚气息。 798前身是国营老厂“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所在地,曾是新中国“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由当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东德援建。德国人给这片厂房赋予了简约实用的包豪斯风格,巨大的现浇架构和明亮的天窗布满沧桑,厂房内涂写着特殊时代的标语口号,与如今作为艺术区的功能形成一种有趣的反差。 本世纪初,798从废弃工厂变身艺术区的话题曾引起不少媒体关注。当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厂外迁或关闭,老厂房面临再定义时,一些有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的老工厂何去何从,成为一个问题。除了被拆迁的命运,798的变身提供了一个范例。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类似798这样的案例早就存在,并非常普遍。 自次工业革命以来,由于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轰鸣的机器、高耸的烟囱、忙碌的流水线等构成工业时代的图景。而如今,信息化时代中工业领域不断革新,早期工业时期的这批老工厂已陆续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处处被废弃的遗址。它们要不要保护?值不值得保护?怎么保护?都成为人们深思的问题。 工业遗址的保护始于英美国家,同样变身艺术区的美国纽约苏荷区,是世界上首个由工业区转变而来的艺术区。在次工业革命时,这里曾是钢铁生产基地。上世纪60年代,苏荷区在都市更新的大潮中面临被拆迁的命运,人们终保住了它,大批艺术家开始入驻这些闲置厂房,并将之改造成居住和创作场所。如今,苏荷区已经成为一个集商业、旅游景点、创意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区。北京798艺术区、上海莫干山路画廊区等都借鉴了苏荷艺术区的经验。 1978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在瑞典成立。同年,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收录的个工业遗产。之后,许多已经废弃的工业遗址在这波保护再利用的大潮中获得新生,有的成为博物馆,有的成为创意产业园区,有的成为艺术区。 限于篇幅,我们无法把整个工业遗产类型作一个全面的梳理和报道,只在其中选取了部分有趣的老工厂。作为特殊的场域,这些老工厂见证了时代发展的脉络,封存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我们写了这些老工厂如何变身,也写了与老工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命运——它(他)们都在废墟中获得重生。
每满100减50 日本怎么了?(电子杂志)
日本怎么了?(电子杂志)
商业周刊/中文版
¥8.99
日本在近年遭遇海啸与核泄漏的双重打击之后,真的衰落了吗?她的经济现状到底如何?其社会生活如今是什么样子?索尼、丰田等日本旗舰公司的困境是什么?其业务的生机又在哪里?东瀛社会能否顺利变革自身?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应该如何审视这一邻邦?中国在打造“一带一路”新格局的过程中,如何与之博弈以实现双赢的局面?中国的企业又如何打开或深入这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复杂市场?中国是否对当今日本的科技、人文、经济和政治在全球格局中的作用与能量,有充分的认识和思考?
每满100减50 未来之国——印度(电子杂志)
未来之国——印度(电子杂志)
商业周刊/中文版
¥8.99
印度,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更以美食、旅游、宝莱坞、宗教热忱以及文化遗产名闻遐迩,洋溢着热情和活力。无怪乎16世纪葡萄牙的探险队初抵印度果阿后,为之目眩迷离,惊叹上天的鬼斧神工。 光是这样还不足 以代表当前印度的重要性。当下全世界热门的话题之一便是“印度崛起”,因为这里不仅珍稀资源在在在丰富,科技领域更是发展迅猛,不让欧美专美于前。政经 形势虽多有起伏,大变革却如箭在弦上,不可不发;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微妙与重要,对于亚洲乃至全世界而言,她的变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003年,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首度提出“金砖四国”(BRIC)的概念。印度忝列其中,足见其在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 那么,到底印度有什么神奇魅力,敢叫全世界凝神注目?印度会否顺利变革自身,在短时段内超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中国在力推“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如何与印度实现良性互动?中国的经济学人和商界领袖在布局新兴市场的同时,是否选择印度?如何选择印度?印度在亚洲乃至全球所扮演的政治和经济角色,我们岂可等闲视之? 就经济大势和商业机遇而言,预见方能遇见。商业周刊推出的电子书《未来之国——印度》,旨在从全球经济、公司产业、政治政策、科技、金融、商业人物、特写、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聚焦印度这一“切片”,借助“病理学”的微观手段,为读者呈现精细的文字解读,助力读者诸君检视这一印度洋沿岸的核心力量。
每满100减50 东南亚——“新大陆”?(电子杂志)
东南亚——“新大陆”?(电子杂志)
商业周刊/中文版
¥8.99
作为政治经济博弈的聚合点,东南亚能否成为疲弱世界经济的“新大陆”?东南亚市场的投资价值究竟如何?低门槛准入的不健全市场又蕴涵着哪些风险?制造业的大量涌入对当地民众带来什么影响?企业应该如何避免在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里成为牺牲品?面对经济发展和自身安全的考量,东盟对中国究竟存在何种矛盾心态?美国为何要撇下中国拉拢东盟国家加入TPP?商周*推出专题电子书《东南亚——“新大陆”?》,辅助读者重估这一重要的地区。
每满100减50 聚焦科创板: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哪些投资机遇?
聚焦科创板: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哪些投资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9.90
内容简介 《21世纪经济报道》是南方报业集团下属中国的商业报纸媒体,是中国商业报纸的领导者。致力于服务秀的人群,是在世界经济界受关注的中国经济类日报。全国三大经济类报纸之一。《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创刊,始终坚持新闻创造价值的理念,以优质内容服务用户,以专业和高度推动商业中国发展,秉承移动优先的方针,大力拓展新媒体业务,旗舰产品21财经APP下载量已经突破6000万,传播力、公信力以及影响力居同类客户端前列,并不断积极开拓知识付费、研究智库、内容电商等创新业务。 本期《21世纪经济报道》深度观察将为你解读科创板。 出所料,在惨淡的2018年年报披露之后,券商2019年3月月报一片辉煌。2019年对券商而言或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科创板和活跃的市场铺就了盈利的前景。 近日,并购基金正成为科创板的主要受益者。4月17日,上交所新受理了九号机器人和映翰通网络两家企业的科创板上市申请,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得受理的企业总数增加至81家。 科创板企业多元化尝试的后一块拼图正在补齐。4月17日晚间首家采用发行 CDR上市的红筹架构企业“九号机器人”亮相科创板申请上市的企业名单…… 事关科创板更多信息,接下来21世纪经济报将用25篇文章为您阐述。 目录 编者按 首家红筹企业携CDR发行亮相科创板拆不拆VIE架构是个问题 挂牌企业扎堆科创申报占比25%“王寇分野”边界难厘定 并购基金“共舞”科创板全拆解:投资超四成受理企业持股不高多重“业务协同” 研发投入占比低至0.71%质检科创板“科创属性”几何 科创板首家未盈利申报者独家剖析:250亿估值的和舰芯片何以主动“吃螃蟹”? 融券冲击百亿大关:做空者玩转“T+0”借券备战科创板炒新 科创板十日记:4批28家企业获受理,监管呼吁宽容看待注册制 科创板券商跟投三大细节出炉:四档比例锁定2年,另类子公司“担重任”获紧急输血 “避税区”经济实质法撼动境外壳架构红筹回归科创板或蒙上阴影 社论丨科创板监管者必须拥有更强大的执法能力 科创板保荐跟投政策出台前夜:众券商惜成本谨慎以待11家企业隐现直投“潜伏”身影 三年“补血”超1300亿券商鏖战科创板粮草先行 科创板首任“三委”豪华百人团详解:非监管高占比体现改革逻辑 评论丨科创板需要建立完善的做空机制,以投机遏制投机 11份“科创概念”年报“抢发”,营收全部过亿 “一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改革”:博鳌热议科创板试点注册制 社论丨科创板应重在制度创新而非融资服务 新三板“春季躁动”延续科创板概念接棒精选层 小投行妙招争锋百万年薪挖科创板人才 众企业动心转赴科创板谨防原始股搭车融资骗局 科创板基金投资方法论:晚不如早、封闭好于开放 华控赛格借到科创东风?一家环保企业的“创投”奇遇 公募抢滩申报科创板多维度布局新基金 多主体合力备战科创板:资本改革落地加速度 Pre-科创板投资人规避“含泪敲钟”多重策略浮水
每满100减50 世界遗产地理·设计民宿(总第23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设计民宿(总第23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这几年,民宿很火。火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我前段时间出行,本想预订一间民宿,结果一查订房网站,好一点的已被订满。当然,这与优质民宿资源稀缺有关——不像规模化的酒店,民宿房间本身就少;但另一方面,也可从中看出如今人们对民宿的认可。 民宿是个舶来词,虽然客居的方式古已有之,但作为旅游产业一个新兴领域,民宿却是近些年依葫芦画瓢地从别处学来。而这其中,设计师又当仁不让地成为引领民宿建设的先锋。曾几何时,一张张乡野老屋在设计师手下华丽变身的图片,在网络上广受追捧。这些融入设计师鲜明个性和生活态度的民宿,给旅人开启了一种新的旅行体验的可能。 有人曾总结,成功的民宿,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回归乡村和自然;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具有创意和差异化。有人曾从民宿产生的源头分析民宿兴起的外因——“逆城市化”浪潮;有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民宿兴起的内因——满足人们“归田园居”的诗意理想……但无论如何分析,如今的民宿已经从早期零星的个人行为,开始呈燎原之势蔓延开来,甚至引发新的一波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化经营。 前段时间,我走访了苏州昆山地区的民宿。在大陆,江浙一带的民宿起步早,已成规模并树立了口碑。与批莫干山下的“洋家乐”是由个人打造,到形成聚集效应再到政府介入扶持推广不同,在昆山的观光旅游古镇周庄,政府借鉴其他民宿的成功案例,将民宿作为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升级的目标,所打造的“香村祁庄”已具雏形。政府主动邀请设计师参与,将闲置老旧民房重新修缮,按照不同年代风格做室内装饰,造就为特色民宿。与之配套的,还加强了周边环境的治理以及交通设施的完善,这种民宿已经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民宿业被认为是旅游产业的下一个“蓝海”,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从酒店到民宿,大抵反映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有专业人士指出,未来几年民宿还将迎来大规模爆发式发展期。本期“设计民宿”,我们梳理民宿发展历程,走访一些目前颇具代表性的民宿。这些民宿由于设计师的介入,不但形式上别具一格,更因为被注入新的生活理念,成为区别于城市节奏的更自然、田园的表现。这些民宿,还成为知识分子进行乡村建设实践的平台——随之改变的,不只是旧房子,还有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
每满100减50 东北年俗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7期(电子杂志)
东北年俗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7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近几年,有关“春节要不要申遗”的话题,在业界一直争论不休。 以冯骥才先生为代表的民俗学家们认为,将春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冯先生呼吁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工作的首位,尽快启动。 与此同时,以王蒙先生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春节作为有影响力的文化节日没必要申遗,申遗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其实,无论春节申遗与否,都不会改变它的精神内核。目前,这一古老节日呈现两种发展态势:其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春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年俗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也在悄然蜕变。 春节的时间跨度是节日中长的,从农
每满100减50 世界遗产地理·进山寻茶——一片茶叶的哲学(总第5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进山寻茶——一片茶叶的哲学(总第5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立春过后,当缕春风吹开茶树的嫩芽,人们与茶有关的记忆也开始复苏了。味蕾上春天的味道再次浮现出来,诱惑着蠢蠢欲动的心,想要去品那*鲜的茶味。 一年之中,或许只有春天才让茶生发出如此大的魅力,积蓄了一冬,春茶之味自是格外不同。我记得,曾在一位朋友那里,喝过他于两个季节做出的茶——春茶醇厚饱满,秋茶清淡萧瑟,一如当时的季节。 古人有诗云:“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又云“春茶自造始开尝,色味甘新气芬馥。”春茶,也为古人所向往。甚至,这种向往在宋朝随着皇室贡茶的出现,演化为一种“求早”、“求嫩”的追求。此时,“明前茶”、“雨前茶”也应运而生了。 若再往前追溯,据陆羽《茶经》记载,唐朝时,茶文化就已经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随着茶马古道以及海上商路的出现,茶开始进入周边国家甚至远销欧洲,茶文化也呈辐射状在世界范围内发散开来。茶不仅仅改变了中国人的口味,也影响了全世界。也难怪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将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加以盛赞。 从茶进入国人生活开始,人们对茶的探寻就从未停止过。茶从初的药用,发展到生活中的饮品,到成为传统文化中精致风雅的一部分,茶延伸出来的魅力和作用超乎想象。人们追求极致的茶味,围绕茶而形成的茶道、茶艺、茶器臻于至善。茶甚至上升为一种境界,成为现代社会追求质朴自然的代名词。当三五好友静坐下来,于山水之间分享一壶清茶,其闲适、惬意和淡雅真如一幅静默的水墨画,自成一番美好。 有意思的是,茶的组合,既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是 “琴棋书画诗酒茶”;可以是平庸质朴的生活,也可以登大雅之堂;又或者还能藉由它悟出更多的禅意。作家何为曾说:“每一个饮春茶的早晨仿佛是入禅的时刻。”这自然是一种茶的境界。端起茶杯,看那叶片在水中起伏翻飞;茶入口中,涩而回甘的过程,一个有关茶的哲学也就蕴含在了这盈盈一水间。 不过,看遍史籍,令我动容的,不是陆羽的《茶经》、蔡襄的《茶录》,而是明清时期涌现的文人进山寻茶、烹茶、品茶的热潮,他们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这时的茶,已是一种精神。这一期,我们也将进山寻茶,寻茶山、茶人,以及你心中的茶味。
每满100减50 世界遗产地理·最成都:一座城的精神与气质(总第8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最成都:一座城的精神与气质(总第8期)(电子杂志)
世界遗产地理
¥9.99
一座因水而生的城,一座历史悠久的城,一座温婉秀美的城,一座时尚现代的城……成都究竟具备了怎样的精神与气质?在传统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中,成都经验是否可以为其他城市所借鉴?我们的采访团专程奔赴成都,从自然、历史、非遗、旅游等方面分头行动、深入探访,去发现和领略成都……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