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两访中国茶乡
两访中国茶乡
(英)罗伯特•福琼,译者:敖雪岗
¥39.00
英国植物学家福琼于*次鸦片战争后受派遣,先后多次来到中国,采集包括茶树在内的中国植物资源。回英国后,他写了几本颇具价值的著作,介绍他的中国之行,本书即是其中之一。本书对福琼1843年和1848年两次中国之行作了详细记录。书中不仅对中国茶叶的茶树栽培和制茶方法详加阐述,也对中国园艺、植物特性与分布、饮茶文化多有着墨,但大部分描写的还是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在中国的奇妙经历。对部分中国文化,福琼表达了他的怀疑与偏见,但更多的时候,特别是随着福琼对中国了解的深,福琼在行文中表达的还是他对中国自然景观与中国文化的惊奇及赞赏之情。福琼是传教士之外*早中国内陆的外国人之一,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教士的独特视角。
49元5本 近代安徽族田研究
近代安徽族田研究
王志龙
¥39.00
本书对近代安徽族田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主要是从清代、民国时期政府族田政策的变迁和族田助学兴教功能的近代转型等角度作了探讨。近代安徽宗族经营管理族田的成败得 失,不仅对于当今中国的家族经济和其他共有经济的发展有可以借鉴之处,而且对于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49元5本 史学与史籍七种
史学与史籍七种
吕思勉
¥39.00
《史学与史籍七种》包括《历史研究法》、《史籍与史学》、《中国史籍读法》、《史通评》、《文史通义评》、《古史家传记文选》、《史籍选文》等。其内容大都是吕先生为指导青年学子阅读史籍、示史学研究门径而作,对于年轻一代的史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仍然具备很高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49元5本 两汉之际文化精神的演变
两汉之际文化精神的演变
曲利丽
¥39.35
在综合观照政治、经学、思想、文学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书认为两汉之际的文化精神发生了从“圣王”向“王圣”的转变。所谓“圣王”,指的是只有圣人才配称王,王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为万民造福利的圣德,其核心是保民而王、天下为公。“王圣”则是东汉权力阶层重塑的一个政治观念:帝王即为圣人,帝王不仅拥有上天赐予的*权力,还拥有神圣的人格魅力,集政统与道统为一身。从“圣王”转向“王圣”,是思想史上的一大变局:“圣王”的文化精神承续先秦而来,在芜杂诞幻中涌动着以思想改造现实的冲动,其终结意味着上古文化精神的终结;东汉的“王圣”精神则启了中古思想,思想家不再试图改造现实,而是努力地适应现实。 在前三章,本书历时梳理了两汉文化精神由“圣王”向“王圣”的转变过程,认为转变的契机在于王莽禅汉。王莽禅汉并非简单的外戚篡位,而是西汉元成以来儒学发展的产物。儒生在元成之际走上权力舞台,但由于道德理想主义的局限,无法实现其礼乐改制的王道理想。改制失败后,儒生鼓吹宿命化的禅让,呼唤出了符合“圣王”理想的王莽,但*终造成了惨重的社会灾难。绝望的儒生在新朝大乱、人心思汉的时代情绪中提出了“王命论”,热情阐释三个命题:“孔为赤制”、“上天垂戒”、“火德承尧,虽昧必亮”,分别从圣、天、血统等方面阐述刘氏王命的正当性。东汉帝王则敏感适时地利用了“王命论”思潮,逐步将其纳政治神话体系中,*终构建了以《白虎通义》为代表的“王圣”意识形态。 在后三章,本书从经学、思想、文学等几个侧面分析了“王圣”意识形态对东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在经学领域,无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都在论争过程中积极向王权靠拢,*终失去了经世大法的品格,而变成了“王圣”意识形态的附庸。思想发展在“王圣”观念的制控下,呈现出平庸的格局。即使东汉末的批判思潮,也不再有西汉公天下思想的阔大气象。士人在“王圣”观念下处世趋于谨固内敛、苛求名节和明哲保身。文学在帝国强盛时颂王宣汉,后来在世道崩坏之际,逐渐始表达个体生命体验。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批准号11&ZD103)阶段性成果。
49元5本 史林札记
史林札记
蔡美彪
¥39.36
蔡美彪先生曾在中华书局出版《学林旧事》《辽金元史考索》两部著作。收入本书的,是蔡美彪先生没有编入已出著作的零散文稿,内容庞杂,涉及民族史、文化史、官制史等各个方面,以及少量序跋前言等,故题为《史林札记》。
49元5本 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
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39.36
在全球学界思想史研究普遍衰落的环境下,唯独在中国大陆,思想文化史却一直非常受人关注,因为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和现在关联太深,在对古代思想的检讨中,现代价值获得了历史合理性。近年来中国历史研究领域中“走出疑古”、“重返下层”、“发现四夷”的变化,使中国的思想史研究出现了改变的契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写的《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以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为议题,试图探讨思想史重写的可能性。
49元5本 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精)
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精)
张国刚著
¥39.60
中国的历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兴衰治乱的管理经验和经世治国的历史智慧。历史是*好的教科书,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学习古代“敬天保民”“民贵君轻”等治理之“道”,可以借鉴前贤治世用人、宽猛相济等管理之“术”。 本书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历史眼光,分十六章论析自战国至五代1360余年中国历史上重要关节的人和事,梳理千年兴衰根源,呈现历代治世得失。为让读者对历史有贯通性了解,每章之前有通论,简叙一代兴衰与治理功过;再取《资治通鉴》中具体人与事加以讨论,有人物、有故事,以细节证说经世治国之道、理乱兴废之术。
49元5本 梁山无好汉
梁山无好汉
楚阳冬
¥39.90
为什么柴不了梁山领导层? 为什么吴用要从晁盖派转投宋江派? 为什么武艺平平的朱仝排位却在武松之前? 每次好汉排位,不过是拉帮结派后的权力再分配!   梁山好汉们表面义薄云天,实则内部派系林立: 元老派、宋江派、三山派……各个派系围绕着梁山的主导权,展了激烈的权力斗争。 而梁山的六次排座次,正是拉帮结派后对权力的再分配。 第一次,王伦等四条好汉形成了梁山原始势力元老派,占据梁山主导权。 第二次,林冲上山,经历了几番波折才坐上第四位。梁山实力壮大,却有暗流涌动。 第三次,生辰纲七人组上山,林冲火并王伦,推举晁盖为首,从孤立无援走向权力中心。 …… 第六次,真正的权力游戏始了…… 一本书看懂梁山好汉排位背后的权力游戏。
49元5本 胡培翚《仪礼正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胡培翚《仪礼正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陈功文著
¥39.97
 在儒家经传诠释体式中,义疏以系统、周详为优长和特色。群经义疏既是学子门阶梯,亦为经师治学义府,因而“言经学者,莫盛于义疏”(孙诒让《刘恭甫墓表》)。义疏之学兴于中古,如《仪礼》一经,南齐贺场有《礼讲疏》,贺琛有《三礼讲疏》,陈沈文阿有《仪礼注》;北魏刘怀方有《仪礼疏》,北齐黄庆、隋李孟悊有《仪礼》章疏。唐永徽年间,贾公彦以黄、李二家为本,“择善而从,兼增己义”,裁成《仪礼注疏》,朝廷著于功令,学者奉为圭臬。宋熙宁年间,以《仪礼》于经世为迂远,不列取士科目;南宋以降,理学家说经,义重性道,文尚简易,学者宗之,义疏之学渐衰。故清儒感叹“三礼之学,至宋而微,至明殆绝。《仪礼》尤世所罕习,几以为故纸而弃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仪礼述注”条),或深悯义疏之学“旷然中绝者逾五百年”(孙诒让《刘恭甫墓表》)。   至清代,“通经学古”思潮兴起,钻研十三经注疏成为士林风气。阮元说:“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礼学是经学研究的突出重,“学者不通典礼,不列名家”(郑知同《仪礼私笺后序》)。众多朴学家的考据实绩证明,不仅理学家论说古礼多有舛误,《十三经注疏》也不能令人满意。如《仪礼注疏》,“或解经而违经旨,申注而失注意”(罗椒生《仪礼正义序》)。故陆续有学者展其所长,撰著新疏。胡培晕积40余年心力,历览众说,集腋成裘,撰《仪礼正义》。   清代《仪礼》学与宋、元、明盛衰迥异。这一逆转缘何得以实现的呢?有研究者指出,清廷大力提倡礼学研究,对学者起到导向作用;汉学家厌弃理学末流空谈心性,普遍重视古礼考证;朴学考证方法日趋精密,为《仪礼》考释创通了道路。这些因素都不可忽视,但清初硕学鸿儒,特别是顾炎武在经学思想上的创新与突破,对《仪礼》学持续繁荣,尤具关键意义。
49元5本 万物有意思:世界篇(全两册)
万物有意思:世界篇(全两册)
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
¥39.99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香水狂魔”,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非诚勿扰”,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49元5本 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
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
(美)贾雷德·戴蒙德
¥39.99
《剧变》是一部恰逢其时的巨制。在个人与国家都对未来充满迷茫,危机踵而至的当下,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再一次回归历史,尝试解答危机应对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命题。 对个人而言,危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如处理不当,终其一生会生活在负面情绪中。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危机可使一种文明没落,使一个国家解体,使一个时代终结。但在戴蒙德看来,二者并无差异,国家甚至可以借鉴个人化解危机的逻辑框架以实现自救。就此,戴蒙德再一次跳脱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设的知识壁垒,重建自然状态与文明秩序相融的历史叙事线索,巡礼7个案例国家的危机应对历史。他以一位社会观察者的自谦视角,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化生物学等多学科出发,给出了“危机应对12个步骤”。 1. 直面危机 2. 愿意承担责任 3. 明确问题的边界 4. 寻求帮助 5. 借鉴榜样 6. 自我力量/国家认同 7. 诚实自我评估 8. 应对危机的过往经验 9. 耐心 10. 自身灵活性 11. 核心价值观 12. 个人约束条件/国家地缘约束 正如丘吉尔所言:“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危机与剧变总是结伴而行。戴蒙德的危机应对方案或许可以帮助人类重塑危机意识,毕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个人、企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要不断行选择性变革。你做好准备了吗?这或许也是戴蒙德为我们设下的一个放性思考题。
49元5本 藏在地理中的历史学(《海洋与文明》《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地理与世界霸权》套装共3册)
藏在地理中的历史学(《海洋与文明》《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地理与世界霸权》套装共3册)
林肯·佩恩 (作者), 杰里·布罗顿 (作者), 詹姆斯·费尔格里夫 (作者), 陈建军 (译者), 罗燚英 (译者), 林盛 (译者), 胡坚 (译者)
¥39.99
《海洋与文明》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地理与世界霸权》 历史、地理与政治之间有着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也一直吸引着人们加以关注和思考。在20世纪初政治地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引入“地理条件”“能量”“ 支配作用”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的脉络。 全书从地理及其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视角,阐释了各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强调诸如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的 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人口与族群、迁徙与殖民、战争与政治、生产与经济、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之下,呈现出一部视角独 特而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49元5本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熊逸
¥39.99
春秋》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尊为政治哲学的至高圣典,并被认为是*由孔子亲手编撰的儒家经典。但《春秋》以微言大义暗藏褒贬,是非常费解的,尤其是经过历代经学家的解读变得越来越芜杂。那么《春秋》以及相关经典是如何在两千年专制社会中发挥实际作用,甚至呼风唤雨的?一贯被当作中国精神的春秋大义,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熊逸从唐朝一桩谋杀案讲起,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案例,运用翔实考据和缜密逻辑,一层层揭示了上溯至春秋时代的中国经典文化,包括《春秋》“一经三传”、《论语》《老子》等,是如何在皇权政治下被扭曲成了权力的工具的。熊逸对数千年的史实和典籍信手拈来,并让帝王、圣贤、权贵、武将、文士等不同时代的人隔空对话,他也在其中嬉笑怒骂,行文充满真知灼见,文风轻松幽默。当读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时,一根绵延两千多年的线索逐渐纤毫毕现。?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王明珂
¥40.00
《华夏边缘》是著名学者王明珂讨论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的重磅研究,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全新路径。王明珂认为,“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他视“华夏”为长程历史中的人类生态,而“华夏边缘”不仅是时间上的边缘、地理上的边缘,也是认同上的边缘。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在集体性的记忆塑造与失忆选择中,华夏边缘的形成、变迁、维持,亦可说明华夏族群及认同的形成与变迁。 《华夏边缘》是具有理论范式意义的经典著作,出版多年畅行不衰。书中*部分主要陈述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说明了华夏族群边界形成的人类生态背景;第三部分阐述了华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础,即周人的族源传说与历史记载,并通过荆楚吴等例子,说明了边缘族群华夏化与非华夏化的往复游移;第四部分着眼于近代华夏边缘的再造,通过40年代民族调查过程中的微观事例,分析了个人、族群与社会在认同建立过程中的张力。王明珂运用社会人类学理论、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史料等各学科理论与资料,结合个人在羌族的田野考察经历,深探讨了资源环境与族群边缘关系,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相互滋长,个体与集体记忆和认同的差异,等等问题,以期为当下的民族与族群认同问题提供更多反思和新知。
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西方史学二十论
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西方史学二十论
王晴佳
¥40.00
《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西方史学二十论》是著名历史学家王晴佳先生的新作。书中收录了他的中文论文20篇,讨论范围广泛,从古希腊史学、对兰克学派的反思、米歇尔·福柯的史学思想,到近年出现的情感史研究、新文化史研究和以展望未来为主旨的“后人类史学”。《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处理西方史学的传统和转型,第二部分探讨西方史学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向。全书深入阐述了近代史学传统的产生、特点及发展,同时展现了当下史学研究的新潮流。
49元5本 历史与变革(第一辑):什么是历史社会学
历史与变革(第一辑):什么是历史社会学
赵鼎新;郦菁;
¥40.60
历史社会学关心的都是“大问题”,诸如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非西方世界在“西方崛起”的压力下“被动”现代化的不同路径,环境、技术、人口、战争和流行病等因素对长时距历史发展形态的影响,等等,对理解和改善人类的当前生存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当下世界局势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议题。本书主编赵鼎新近几十年一直从事历史社会学研究,也正逐步在国内推广历史社会学研究,《历史与变革》系列书目正是赵鼎新及其团队得以密集呈现之前的研究积累,同时不断推广、发展现有研究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历史与变革》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很高学术价值、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学杂志,更是一个能探讨各种历史和现实大议题和重大方法论问题的、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历史与变革》倡导通过广泛和放性的交流和讨论,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能在海外有较高认可度的历史社会学方法论,以及对于历史和历史规律的理解。 作为该系列书目的辑,《历史与变革(辑):什么是历史社会学》精选了国内外历史社会学大家对于历史社会学核心问题的思考,包括5篇专著文章,2篇书评,以及1篇圆桌讨论的文字整理。
49元5本 人类死亡史:从瘟疫到癌症
人类死亡史:从瘟疫到癌症
[英]安德鲁 · 多伊格
¥40.60
1347年,意大利城邦锡耶纳仍以它的富庶和美景著称于世。然而,在随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座城市的人口锐减四分之三,整座城市一度尸横遍野,一副鬼城模样,政权也在不足十年后走向终结。引发这场灾难的直原因是横扫欧亚大陆的黑死病,但战争、饥荒、社会运作方式以及当时有限的医学认知水平也在为这场死亡浩劫推波助澜。 《人类死亡史》以锡耶纳的这段历史篇,从多个角度和层级回顾、审视了人类死亡主因的变迁,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医学和科学话题。 融合丰富的史料以及深浅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原理,作者安德鲁·多伊格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时间跨度上千年,宏大至社会群体,微观至分子、基因的死亡画卷:曾经以高致死率闻名的鼠疫、天花、霍乱等疾病是如何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一场场死亡风暴的,饮食习惯以及遗传学因素对全球的肥胖趋势和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影响,亨廷顿病、唐氏综合征等诸多遗传病的致病原因如何从一个个家庭悲剧中浮出水面……与之相伴的是细菌学说、疫苗种、消毒和公卫理念、抗生素的发现、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的诞生等一个个人类认识疾病和死亡的科学里程碑。 除了自然因素引发的死亡外,作者也没有忽视更易受社会性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是人类“自主选择”的死亡,无论是族群间的暴力冲突、酗酒、吸烟还是药物成瘾,《人类死亡史》中都有深透彻的分析。 死亡,是人类与生俱来、无法回避的永恒问题。在人类社会演的历程中,人类的死亡主因——甚至对死亡的定义——从未停止演变,延缓和抵御死亡的手段也日益丰富。正如《人类死亡史》展示的那样,一部人类社会的演史,也是一部人类死亡主因的变迁史,一部抗拒死神的步史。
49元5本 吾志所向:孙中山与现代中国
吾志所向:孙中山与现代中国
赵立彬著
¥40.60
《吾志所向:孙中山与现代中国》系《中大史学文丛》之一种,该《文丛》出版中山大学历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的专题著作及最新研究成果的结集。本书由作者近年研究孙中山的一些成果结集而成,分为六个专题:共和背景下的“形象”与“世相”、临时大总统的“难事”与“小事”、建设考量中的“政治”与“社会”、台湾光复声中的“国父”与“主义”、现代中国的新力量与新路径、新世纪孙中山研究的史料与史学。本书集中围绕孙中山对于现代中国的理想、实践和影响,就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的专题行考察,客观评述孙中山对于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努力、贡献及其现实意义。试图在新史料挖掘和旧史料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推动孙中山研究的新展。
49元5本 匈奴简史
匈奴简史
长风著
¥40.60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1世纪,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在欧亚大陆的历史程中发挥过巨大影响。作者长风在尊重历史、严肃考据的基础上,对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匈奴族的文化习俗、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民族兴衰及汉匈关系等内容,做了简要而完整的叙述。
49元5本 应战:我的抗美援朝
应战:我的抗美援朝
秦远著
¥40.60
本书记录了对14位老战士的真实采访,老战士朝作战的回忆,老战士回国后的现实生活与人生感悟。有电影《上甘岭》的原型人物战斗英雄张计发、卫生员吴炯,有电影《长津湖》“冰雕连”艺术原型周全弟,有独自掩护大部队转移的独胆英雄杨树柏,有与敌人拼刺刀的战斗英雄梁万昌,等等。 本书人物真实,故事感人。他们中的每一位和他们的事迹,值得后人永远铭记,是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49元5本 寻秦记
寻秦记
聂作平著
¥40.60
秦人原本是生活在“西垂”的弱小部落,经过数百年的曲折历程,逐渐在西部壮大、崛起,成为西方霸主,而统一六国。秦人曾八次迁都,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首都秦邑到最后的国都咸阳,行了获取空间、东向争霸、战略取的艰苦努力。作者沿着秦人的迁徙轨迹,寻找留存在地面上的秦人线索,发现民间风俗和文化中残留的秦人踪迹,在对地理的寻访、考察、辨析中,发现秦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统一六国的偶然与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