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59元6本 万物有意思:世界篇(全两册)
万物有意思:世界篇(全两册)
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
¥39.99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香水狂魔”,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非诚勿扰”,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
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
(美)贾雷德·戴蒙德
¥39.99
《剧变》是一部恰逢其时的巨制。在个人与国家都对未来充满迷茫,危机踵而至的当下,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再一次回归历史,尝试解答危机应对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命题。 对个人而言,危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如处理不当,终其一生会生活在负面情绪中。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危机可使一种文明没落,使一个国家解体,使一个时代终结。但在戴蒙德看来,二者并无差异,国家甚至可以借鉴个人化解危机的逻辑框架以实现自救。就此,戴蒙德再一次跳脱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设的知识壁垒,重建自然状态与文明秩序相融的历史叙事线索,巡礼7个案例国家的危机应对历史。他以一位社会观察者的自谦视角,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化生物学等多学科出发,给出了“危机应对12个步骤”。 1. 直面危机 2. 愿意承担责任 3. 明确问题的边界 4. 寻求帮助 5. 借鉴榜样 6. 自我力量/国家认同 7. 诚实自我评估 8. 应对危机的过往经验 9. 耐心 10. 自身灵活性 11. 核心价值观 12. 个人约束条件/国家地缘约束 正如丘吉尔所言:“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危机与剧变总是结伴而行。戴蒙德的危机应对方案或许可以帮助人类重塑危机意识,毕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个人、企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要不断行选择性变革。你做好准备了吗?这或许也是戴蒙德为我们设下的一个放性思考题。
藏在地理中的历史学(《海洋与文明》《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地理与世界霸权》套装共3册)
藏在地理中的历史学(《海洋与文明》《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地理与世界霸权》套装共3册)
林肯·佩恩 (作者), 杰里·布罗顿 (作者), 詹姆斯·费尔格里夫 (作者), 陈建军 (译者), 罗燚英 (译者), 林盛 (译者), 胡坚 (译者)
¥39.99
《海洋与文明》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地理与世界霸权》 历史、地理与政治之间有着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也一直吸引着人们加以关注和思考。在20世纪初政治地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引入“地理条件”“能量”“ 支配作用”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的脉络。 全书从地理及其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视角,阐释了各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强调诸如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的 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人口与族群、迁徙与殖民、战争与政治、生产与经济、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之下,呈现出一部视角独 特而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59元6本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熊逸
¥39.99
春秋》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尊为政治哲学的至高圣典,并被认为是*由孔子亲手编撰的儒家经典。但《春秋》以微言大义暗藏褒贬,是非常费解的,尤其是经过历代经学家的解读变得越来越芜杂。那么《春秋》以及相关经典是如何在两千年专制社会中发挥实际作用,甚至呼风唤雨的?一贯被当作中国精神的春秋大义,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熊逸从唐朝一桩谋杀案讲起,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案例,运用翔实考据和缜密逻辑,一层层揭示了上溯至春秋时代的中国经典文化,包括《春秋》“一经三传”、《论语》《老子》等,是如何在皇权政治下被扭曲成了权力的工具的。熊逸对数千年的史实和典籍信手拈来,并让帝王、圣贤、权贵、武将、文士等不同时代的人隔空对话,他也在其中嬉笑怒骂,行文充满真知灼见,文风轻松幽默。当读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时,一根绵延两千多年的线索逐渐纤毫毕现。?
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西方史学二十论
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西方史学二十论
王晴佳
¥40.00
《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西方史学二十论》是著名历史学家王晴佳先生的新作。书中收录了他的中文论文20篇,讨论范围广泛,从古希腊史学、对兰克学派的反思、米歇尔·福柯的史学思想,到近年出现的情感史研究、新文化史研究和以展望未来为主旨的“后人类史学”。《人写的历史必须是人的历史吗?》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处理西方史学的传统和转型,第二部分探讨西方史学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向。全书深入阐述了近代史学传统的产生、特点及发展,同时展现了当下史学研究的新潮流。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王明珂
¥40.00
《华夏边缘》是著名学者王明珂讨论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的重磅研究,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全新路径。王明珂认为,“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他视“华夏”为长程历史中的人类生态,而“华夏边缘”不仅是时间上的边缘、地理上的边缘,也是认同上的边缘。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在集体性的记忆塑造与失忆选择中,华夏边缘的形成、变迁、维持,亦可说明华夏族群及认同的形成与变迁。 《华夏边缘》是具有理论范式意义的经典著作,出版多年畅行不衰。书中*部分主要陈述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说明了华夏族群边界形成的人类生态背景;第三部分阐述了华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础,即周人的族源传说与历史记载,并通过荆楚吴等例子,说明了边缘族群华夏化与非华夏化的往复游移;第四部分着眼于近代华夏边缘的再造,通过40年代民族调查过程中的微观事例,分析了个人、族群与社会在认同建立过程中的张力。王明珂运用社会人类学理论、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史料等各学科理论与资料,结合个人在羌族的田野考察经历,深探讨了资源环境与族群边缘关系,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相互滋长,个体与集体记忆和认同的差异,等等问题,以期为当下的民族与族群认同问题提供更多反思和新知。
历史与变革(第一辑):什么是历史社会学
历史与变革(第一辑):什么是历史社会学
赵鼎新;郦菁;
¥40.60
历史社会学关心的都是“大问题”,诸如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非西方世界在“西方崛起”的压力下“被动”现代化的不同路径,环境、技术、人口、战争和流行病等因素对长时距历史发展形态的影响,等等,对理解和改善人类的当前生存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当下世界局势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议题。本书主编赵鼎新近几十年一直从事历史社会学研究,也正逐步在国内推广历史社会学研究,《历史与变革》系列书目正是赵鼎新及其团队得以密集呈现之前的研究积累,同时不断推广、发展现有研究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历史与变革》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很高学术价值、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学杂志,更是一个能探讨各种历史和现实大议题和重大方法论问题的、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历史与变革》倡导通过广泛和放性的交流和讨论,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能在海外有较高认可度的历史社会学方法论,以及对于历史和历史规律的理解。 作为该系列书目的辑,《历史与变革(辑):什么是历史社会学》精选了国内外历史社会学大家对于历史社会学核心问题的思考,包括5篇专著文章,2篇书评,以及1篇圆桌讨论的文字整理。
人类死亡史:从瘟疫到癌症
人类死亡史:从瘟疫到癌症
[英]安德鲁 · 多伊格
¥40.60
1347年,意大利城邦锡耶纳仍以它的富庶和美景著称于世。然而,在随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座城市的人口锐减四分之三,整座城市一度尸横遍野,一副鬼城模样,政权也在不足十年后走向终结。引发这场灾难的直原因是横扫欧亚大陆的黑死病,但战争、饥荒、社会运作方式以及当时有限的医学认知水平也在为这场死亡浩劫推波助澜。 《人类死亡史》以锡耶纳的这段历史篇,从多个角度和层级回顾、审视了人类死亡主因的变迁,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医学和科学话题。 融合丰富的史料以及深浅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原理,作者安德鲁·多伊格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时间跨度上千年,宏大至社会群体,微观至分子、基因的死亡画卷:曾经以高致死率闻名的鼠疫、天花、霍乱等疾病是如何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一场场死亡风暴的,饮食习惯以及遗传学因素对全球的肥胖趋势和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影响,亨廷顿病、唐氏综合征等诸多遗传病的致病原因如何从一个个家庭悲剧中浮出水面……与之相伴的是细菌学说、疫苗种、消毒和公卫理念、抗生素的发现、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的诞生等一个个人类认识疾病和死亡的科学里程碑。 除了自然因素引发的死亡外,作者也没有忽视更易受社会性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是人类“自主选择”的死亡,无论是族群间的暴力冲突、酗酒、吸烟还是药物成瘾,《人类死亡史》中都有深透彻的分析。 死亡,是人类与生俱来、无法回避的永恒问题。在人类社会演的历程中,人类的死亡主因——甚至对死亡的定义——从未停止演变,延缓和抵御死亡的手段也日益丰富。正如《人类死亡史》展示的那样,一部人类社会的演史,也是一部人类死亡主因的变迁史,一部抗拒死神的步史。
59元6本 匈奴简史
匈奴简史
长风著
¥40.60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1世纪,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在欧亚大陆的历史程中发挥过巨大影响。作者长风在尊重历史、严肃考据的基础上,对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匈奴族的文化习俗、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民族兴衰及汉匈关系等内容,做了简要而完整的叙述。
59元6本 吾志所向:孙中山与现代中国
吾志所向:孙中山与现代中国
赵立彬著
¥40.60
《吾志所向:孙中山与现代中国》系《中大史学文丛》之一种,该《文丛》出版中山大学历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的专题著作及最新研究成果的结集。本书由作者近年研究孙中山的一些成果结集而成,分为六个专题:共和背景下的“形象”与“世相”、临时大总统的“难事”与“小事”、建设考量中的“政治”与“社会”、台湾光复声中的“国父”与“主义”、现代中国的新力量与新路径、新世纪孙中山研究的史料与史学。本书集中围绕孙中山对于现代中国的理想、实践和影响,就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的专题行考察,客观评述孙中山对于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努力、贡献及其现实意义。试图在新史料挖掘和旧史料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推动孙中山研究的新展。
59元6本 应战:我的抗美援朝
应战:我的抗美援朝
秦远著
¥40.60
本书记录了对14位老战士的真实采访,老战士朝作战的回忆,老战士回国后的现实生活与人生感悟。有电影《上甘岭》的原型人物战斗英雄张计发、卫生员吴炯,有电影《长津湖》“冰雕连”艺术原型周全弟,有独自掩护大部队转移的独胆英雄杨树柏,有与敌人拼刺刀的战斗英雄梁万昌,等等。 本书人物真实,故事感人。他们中的每一位和他们的事迹,值得后人永远铭记,是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59元6本 寻秦记
寻秦记
聂作平著
¥40.60
秦人原本是生活在“西垂”的弱小部落,经过数百年的曲折历程,逐渐在西部壮大、崛起,成为西方霸主,而统一六国。秦人曾八次迁都,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首都秦邑到最后的国都咸阳,行了获取空间、东向争霸、战略取的艰苦努力。作者沿着秦人的迁徙轨迹,寻找留存在地面上的秦人线索,发现民间风俗和文化中残留的秦人踪迹,在对地理的寻访、考察、辨析中,发现秦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统一六国的偶然与必然。
59元6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
唐明燕著
¥40.80
本书试图站在宏观角度,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中华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行回顾和梳理,力图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本书可用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院校教师用书)使用,亦可作为面向专业读者的学术著作。
59元6本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刘刚,李冬君,
¥40.80
公元前4000—前2500年,彩陶和玉器时代,孕育出文化中国。80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启,为整个亚欧大陆带来了一个长达三四千年的温暖时代。8000—6000年前,是中国《山海经》的神话传说时代,当与考古和艺术资料结合考察时,河姆渡的伊甸园、史前闽越人的生活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而6000—4000年前北方的彩陶文化和南方的玉文化,经由良渚人从东南到西北的扩散,构建了一个良渚化世界,这就是一个以玉作为核心的礼制文明和审美国度——文化中国。这是文化中国的源头。 -------------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辑12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品: *辑:文化中国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 第二辑:走出王朝的中国史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时代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与中国大航海 第三辑: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国影响 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与东洋夹的天下 文化的江山11:告别晚清的中国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国里的新文化运动
59元6本 资治通鉴启示录(全二册)
资治通鉴启示录(全二册)
张国刚著
¥40.80
《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生前读了十七遍,赞叹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张国刚教授反复研读《资治通鉴》,深得其精髓,对书中重要人物的命运沉浮、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深挖掘其中有关修身养性、治国理政、为人处世、选人用人、家风家教等方面的历史智慧和现代启示,而成《资治通鉴启示录》。 《资治通鉴启示录》,不仅系统呈现秦汉、隋唐两段大一统的辉煌,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三段分裂混乱的曲折,而且深刻剖析改革中的刚性与柔性、人生职场上的与退、军事斗争中的奇与正、权力平衡中的轻与重、驾驭部属时的宽与严、政治生涯中的方与圆……是人生成长各个阶段的书。 全书分“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八个部分,每部分下分若干章节。作者还将文中有关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等的启发性语句提炼出来,共计122条,并以灰色底框的形式置于页面右侧,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的现代价值。
59元6本 从马政到财政: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功能和影响(精)
从马政到财政: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功能和影响(精)
刘利平著
¥40.80
本书主要研究明代中后期太仆寺财政功能的产生及其对国家财政的影响问题。太仆寺历来是管理国家马政的中央行政机构,但自明代中后期始,在赋役折银化的大背景下,马政赋役也启了折银化的过程。两京太仆寺所管辖的南北直隶和河南、山东部分养马府州县的马户差役、牧马草场和马匹等,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太仆寺的白银收,太仆寺因之逐渐成为钱粮衙门,建常盈库专门管理白银的存放和收支。明中叶以降,随着皇室财政和国家财政的日益恶化,常盈库中盈余的大量白银被朝廷视为缓解各类财政危机的救命稻草,太仆寺因之被日益卷国家财政之中,成为中央财政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发挥出巨大的财政功能,并对明后期的财政管理及缓解财政危机产生重要影响。本书利用大量一手史料,收集数千个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书中观行严密的分析和论证,结论明确而可靠,是迄今部以财政视角系统研究明代马政的专著。
59元6本 正声新奏--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
正声新奏--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
邱靖嘉主编
¥40.80
本书首次明确提出“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概念,以三个版块十章的内容,以专题形式探讨了与 “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相关的若干问题,全面分析讨论了随着新媒体时代技术步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历史学研究所呈现出的新特以及历史学面向公众的社会服务功能,历史学应如何向民众提供知识与思想的内容服务,并与各种大众传媒方式相结合,建立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呼吁历史教学转向培养专业学者、中小学教师和历史普及人才三者并重的新思路。
59元6本 走出地方史: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精)--中大史学文丛
走出地方史: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精)--中大史学文丛
程美宝著
¥40.80
在华南地域社会,民间信仰及其与乡村的关系,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地方文化资源和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与存在实态。本书收录作者近二十年完成的9篇专题,重研究明清时期华南地区若干重要信仰形态(包括三山国王、双忠公、大峰祖师、义民、妈祖)发展演变及其所反映的地域社会历史变迁过程。试图揭示,在相对“边缘”地区的百姓,逐步受来自“中原”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民间神信仰与乡村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近百余年来在地方社会近代化背景下的演变。 另收代序、附录,共3篇。交代作者从事相关研究的旨趣、学术心得,以及数十年教学与研究的经历与创见。
59元6本 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研究(精)
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研究(精)
李立,史青著
¥40.80
“夷人图说”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以非汉民族为描绘对象的历史资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突出特是图文并举,图像与说文以不同形式相匹配。《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研究》一书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为基础,基于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尝试通过图文关系及地方历史的文化语境去发掘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的民族志意义。全书围绕“绘写了什么”与“为什么绘写”两大问题,关注“夷人图说”的图像表述与意义生成模式,探讨了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的民族分类问题,系统梳理了这些文献的谱系和源流;并试图追溯云南方志与“夷人图说”的文化语境,通过对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的图文对读,总结其叙述事件与绘制图像的语法,尝试揭图像背后的历史事实;而剖析清代云南“夷人图说”的序跋,分析绘写者的意图、心态与绘写方式之关联,探究图说的艺术性与政治性、国家性与地方感之张力。
59元6本 走向自觉——中国近古历史研究论集(精)
走向自觉——中国近古历史研究论集(精)
包伟民著
¥40.80
本书是长江学者包伟民教授第二本自选集,所选文章反映了他近年来对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所收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略有差异的组合: *篇《历史学是什么》,作者用尽可能浅近的语言来表达他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问的理解。第二至五篇为*组,是关于近三四十年唐宋史有关侧面的学术综述;第六、七两篇为二组,就相关议题的推提出具体建议;第八至十一篇为第三组,分别讨论了史学研究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怎样更恰当地应对海外汉学的学术影响;第十二至十七为第四组,都是在具体的专题研究中,利用一些作者感兴趣研究方法的试刀之作;*后两篇为第五组,是纪念作者先师邓广铭先生的专文。
59元6本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精)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精)
于赓哲著
¥40.80
古人如何面对瘟疫?瘴气是真实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古时候的医患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也有医患矛盾吗?于赓哲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中古时期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认为“疾病比很多因素更能长远影响人类历史”,“在摸索人与社会甚至人性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医疗与疾病是一个不错的窗口”。本书通过对海内外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剖析实际案例,探索疾病与人心、医疗与社会、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尝试发掘文字背后隐藏的史实,并提供一种思路,试图将传统医学从“科学还是迷信”的窠臼中拉回来,还原中国古代医学的本来面貌。其切既有医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医者形象的模塑、医患关系的探讨,亦有对古代的卫生体系、瘟疫致与治的思维模式、性病对青楼文化的影响、宋代墓葬壁画背后的医药文化等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