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跨国移民与近代广东侨乡
跨国移民与近代广东侨乡
袁丁著
¥17.15
本书是袁丁教授历年来有关华侨华人研究的论文集,大多数文章与粤籍华侨及广东侨乡有关,其中包括近代侨汇的流通问题,近代东南亚华侨商会建立背景,东南亚华侨社会与华侨华人信仰,以及对广东潮汕和四邑侨乡的田野考察。本书收录的文章成文时间跨度大,从八十年代初绵延至今,袁丁教授的学术脉络和研究旨趣可从中一窥,如早年的关注、研究方向的扩展、运用的新材料与新方法、近几年的研究重心等等,对于渴望在华侨史领域深耕的学者或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及借鉴意义。
49元5本 杨宽先生编年事辑(精)
杨宽先生编年事辑(精)
贾鹏涛撰
¥45.60
  一、《杨宽先生编年事辑》尽可能详尽准确地收集使用有关杨宽先生生平、思想、著述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资料,记述杨宽先生一生的行迹。各年之间,内容详略,均视资料多少而定。   二、该书以公元纪年,后注干支。正文大致按年、月、日编排。一年之中,凡无日可考者,系于月,无月可考者,系于年,以“是年”标明于该年之末。日记等材料按年编,年之下不再按月按日分散辑录,以保持材料的完整连贯;部分材料也不按年月编排而插相关内容处。   三、该书所辑录的材料,均按原稿或手稿节录。引文以脚注形式注明资料出处,格式为作者、书名或篇名、原刊物、出版单位、出版年月、页码,档案资料则标明所收藏单位及档案编号。凡引录的资料,一次引用时注明完整信息,其后仅注作者、题目或篇目、页码。凡引录材料中有无法辨认之字迹,一律用口代替。《历史激流:杨宽自传》是该书一部重要参考书,除原文引录注明具体页码外,其他引用皆不注明。   四、为求行文简洁、格式统一,书中人物姓名后一律不冠尊称或职称。
49元5本 契丹简史
契丹简史
张正明著
¥16.80
契丹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曾长期活跃于历史舞台上,也曾骤然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一直以来,我们都对这个民族的形成、发展、演变、衰亡,以及经济、人口、外交、阶层、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诸多认识的误区。本书正为扫清历史迷雾,还原一个民族真实面貌而作。
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精)
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精)
王承军撰
¥100.80
  一、先生年谱之编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时门人郑可经编《四益馆经学四变记》,先生序云:“近着书逾百种,恐久而散佚;又知己辽隔,或仅闻鄙说,未详大旨之所在。因属及门,条例旧文,附以佚事,编为四卷,聊以当年谱耳。”后郑氏尝欲编先生年谱,以故未果。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先生去世,孙廖宗泽为编《六译先生年谱》《廖氏学案》两种,今仅存年谱,藏重庆市图书馆,收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儒藏》史部《儒林年谱》第四十九册,又见舒大刚、杨世文主编《廖平全集》第十五册。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姜亮夫始编《四先生合谱》之梁启超及先生部分;二十七年戊寅,乃有合谱之意;至三十八年己丑,书成作叙;然今正谱散佚,仅存叙录。后先生女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乃就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而成;婿李伏伽编《年谱补遗》,亦补《六译先生年谱》之缺。是今日所见先生年谱皆本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或订其失,或删其繁,或补其遗,而无集大成者;小子不敏,驽力从之,成此长编。   二、新编《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初本《廖季平年谱》,复以《六译先生年谱》《年谱补遗》增订,再据先生着述、诸家记载、晚清民国以降报刊订其失、补其缺、增其遗,而成初稿。在此基础上.据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廖平全集》补初稿之缺之遣。   三、为便于读者检核、查阅,《长编》引用先生着述凡见于《廖平全集》者,皆注明全集册数、页码,然所引资料皆与原刊、原文覆核,改动之处不一一注明,读者可自行查阅原刊、原文;凡未见于《廖平全集》者,一本原刊、原文,且注明出处,以便覆按。   四、新编《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时间下限止于民国三十八年,即先生去世后十七年。   五、新编《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凡分九卷:卷一家世师承、卷二早年求学、卷三肄业尊经及初变、卷四二变、卷五三变、卷六四变、卷七五变、卷八六变、卷九谱后。如此分卷,既遵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成法,亦附编者考见;六变起止殆不尽同《六译先生年谱》,亦不尽同时贤。然藉此以考先生生平事迹、学术履历、思想历程则尽同。
中国皇帝简史(套装5册)(揭秘历朝历代兴盛衰亡的发展脉络,帝王的传奇人生)
中国皇帝简史(套装5册)(揭秘历朝历代兴盛衰亡的发展脉络,帝王的传奇人生)
刘亚玲
¥29.99
本套装包含《正说大明十六帝》、《正说大清十二帝》、《正说大宋十八帝》、《正说大唐廿一帝》和《正说大汉廿二帝》 《正说大明十六帝》:明朝,和历朝历代一样,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国度里,家族统治是那个时代的选择。父传子,子传孙,皇帝们只希望自己的位置能传给自己的子孙,而子孙的贤孝、愚笨却在所不问,而正因此就决定了家族统治的命运。朱家历代十余位皇帝,无能者或者不理朝政者占据了大部分,他们身居皇帝之位却不履行皇帝义务。即使这样,朱氏家族还是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造成这样的奇迹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正说大清十二帝》:这是一部清朝皇帝的众生像,通过讲述清朝皇帝的人生经历,从而展现了清朝兴、盛、衰、亡的发展脉络。大清自入关至王朝结束,历经近三百年,从开国的努尔哈赤,到康雍乾的盛世,同治光绪的维新振作,再步入晚期的衰弱不振,都揭示了一国之兴衰与帝位人选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说大宋十八帝》: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大多数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血腥、屠戮。唯有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例外。赵匡胤取代后周时,并未采取血腥手段,更没有担心前朝子孙复辟而大加屠戮,反而勒石为盟,要求后嗣新君遵守誓言,善待周室。大宋三代,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着尊师重教的风气,大宋皇帝在强调大权独揽的同时,又兼顾对臣僚的体貌宽柔,故其争斗少有诛杀,较为开明廉洁。 《正说大唐廿一帝》:自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至唐为朱温所灭,前后经历近300年。正所谓“历史是鲜血写成的,江山是白骨堆成的”。帝王、权臣、英雄、宦官、后宫,你方唱罢我登场。作为君主,为了巩固其自身统治,要千方百计地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与同自己相抗衡的势力作殊死斗争。这种斗争有时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有时则悄无声迹,暗中较量。但无论怎样,其结果必将是二虎相争,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你死我活…… 《正说大汉廿二帝》:汉朝历史共计四百多年,分为以刘邦家族为皇帝的西汉王朝和其后裔刘秀家族继任汉家天下的东汉王朝。作为皇权的拥有者,刘氏家族不同于普通的家族,有着道不尽的酸甜苦辣与无奈纷争。在这四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先后有二十多位刘姓皇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然而外戚争权也始终伴随左右:诸吕之乱、霍光揽权、王莽代汉、窦氏欺主、梁冀跋扈……在刘氏家族与外戚家族的争斗中,另一势力──宦官逐渐登上舞台。在权力争夺与斗争的过程中,一个辉煌的时代终走向了没落。
49元5本 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
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
陈树文
¥27.92
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选取孔子、老子、庄子、管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和孙子八位圣贤先哲的思想观行归纳总结,使先秦诸子的领导智慧与今天西方流行的领导理论和模式巧妙地对起来。各级领导者和企业管理人员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的运行离不古老东方文化中的思想智慧,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是西方领导理论和模式的生命底色,在有了财富自信的同时,能够不数典忘祖,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
文化的江山·第一辑(全4册)
文化的江山·第一辑(全4册)
刘刚,李冬君,
¥79.99
文化的江山·辑(全4册)
49元5本 中国画学全史(全二册)
中国画学全史(全二册)
郑午昌 撰,陈佩秋 导读
¥34.00
      《中国画学全史》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画学的演,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实用时期(唐虞以前)、礼教时期(三代秦汉)、宗教化时期(六朝、隋唐)和文学化时期(五代至清),分期充分考虑了思想、文艺与政教对于绘画艺术的影响与渗透,美术史著述之新风。从体例来看,除材料过少的实用时期外,每个时代都分列概况、画家、画迹和画论四节,广征博引,条分缕析,自成体系。附录部分涉及历代著录、地域分布、近代画家传略等内容,详明实用。从著述宗旨看,作者以画分东西二源的立论为中国国画在世界美术史上争取了地位。
49元5本 历史学家的经线
历史学家的经线
(美)孙隆基
¥21.99
孙隆基先生在本书中用自己独特方式对中国近代政治史和思想史上核心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鲁迅问题、民族主义等话题行了重新阐述,对历史学家们近代史书写的“文络”行了梳理和批评,并创建性地提出“世纪末思潮”这一分析路径,拓展了整个近代史研究的视野。 书中的文章集中体现了孙隆基先生治学写作的两大特:一是擅于将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和思潮作为讨论中国历史背景和参照,在比对中凸显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实质和特性。在讨论辛亥革命时,作者以法国大革命作为前例,追寻辛亥革命的思想和模式源流;在讨论五四运动的时候,又以西方的启蒙运动和同时代的民族复兴运动来做参照;在他对鲁迅的全新解读中,更是将鲁迅纳西方所谓 “世纪末”潮流的影响之中,辟了鲁迅研究的新思路。二是能够综合运用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方法来行历史叙述和解读。书中有关鲁迅的两篇文章都涉及心理学和心理学史,而谈及法国大革命的文章介绍了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流传;讨论中国南方与北方关系时更是综合运用了优生学、人物地理学和区域类型学的研究成果。 基于这样的治史思路,孙隆基先生为我们呈现了解读中国近代史的另一种可能,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文章“将从清末之民国前期的思想史整个翻转了”。
49元5本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第十六辑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第十六辑
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会
¥34.90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六辑)》主要内容包括专稿:被遮蔽的学者——朱文藻其人其学述要,经子研究,史学研究,文献考证,书评。
49元5本 四川国学院史
四川国学院史
魏红翎著
¥40.80
四川国学院于1912年由四川军政府创立,为全省国学机关,宗旨为“提倡国学,发扬国粹”,聘请吴之英任院正,刘师培、谢无量为院副,院员有楼黎然、曾学传、廖平、曾瀛、李尧勋、杨赞襄、等宿儒名士。1927年并四川大学。在15年间,始终以“国学”相号召,是当时国内国学教学研究的重镇。20世纪初国学运动兴起后,以“国学”命名的大型学术机构,四川国学院是*所;以政府之力兴办国学院,在全国也是首创,在整个百年国学运动史上也是非常独特的。 四川国学院是近代*早出现的大型学术机构之一,具备教学、研究、出版、传播等多项功能,它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工作和它在国学教育方面的探索,都是很有价值的。四川国学院还是推动蜀学复兴的重要阵地,培养的学生遍布四川,其中蒙文通、向宗鲁、彭云生、李源澄等对于后来四川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部著作可以加深读者对近代文化的认知。作者运用了大量档案资料,很多是*次公之于众。
49元5本 中国古代屈原及其作品图像研究(精)
中国古代屈原及其作品图像研究(精)
何继恒著
¥27.72
楚辞图像研究,是楚辞学领域新兴的一个跨学科综合研究方向。本书以中国古代屈原图像和屈原作品图像为研究对象,选取七大专题,深探讨图像与屈原及其作品之间的关系。将图像与诗歌、史传文学相观照,通过图像与文本的互证,尽力还原历史中屈原的真实形象。细致梳理屈原作品图像的发展脉络,结合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审美思潮等因素,阐释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揭示图像的历史发展规律。本书对历代屈原及其作品图像的叙录,具有一定的文献学价值。
叙述事实与历史事实(《世界历史评论》第3辑)
叙述事实与历史事实(《世界历史评论》第3辑)
陈恒、洪庆明 主编
¥25.00
  《叙述事实与历史事实》为《世界历史评论》丛书第3辑,主题为“叙述事实与历史事实”,分为“专论”“评论”“专题论坛”和“文献与史料”四个栏目,收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微观史家卡罗·金兹堡、世界史学者于沛、美国史学者王旭、王晓德、李剑鸣、王立新等多位学者的精彩文章14篇。卡罗·金兹堡从微观史学的角度深分析微观史学三大代表著作之一的《马丁·盖尔归来》,于沛关于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的研究,美国史四位优秀学者对于目前美国史研究的新方向做了颇富价值的探讨,等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
49元5本 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马伟华著
¥27.72
《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就是作者尝试以多元角度对这段历史行解读的结果。   《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的主题,是对明清之际的历法改革行探讨,作者没有把视野局限于历法的结构、数据的推算、历理的辨析等历法要素本身,而是将全书分成五章,分别从崇祯改历中修历诸家的纷争、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改历中的活动、康熙历狱的发生与审判、康熙历狱的翻案和康熙三十一年(1692)容教令的颁发诸角度着眼,探析明清之际历法改革的背景、宗教和皇权对历法改革走向的影响。作者把历法改革这一科学问题置于当时中西碰撞、朝代鼎革、皇权干预、宗教理念冲突等社会背景之下,全方位揭示这些社会因素是如何引发、影响历法改革这一科学活动的,并说明了科学因素本身在对抗和调适这些社会因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者的讨论有理有据,得出的结论多有启发性,证实了通过多元角度研究科技历史的可行性。   马伟华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在笔者的指导下完成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就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一步修订改写形成的。正因为如此,笔者的评说,也许不无偏颇。倘若读者有不同意见,倘若读者发现《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在史料依据、论证方式乃至叙述细节等任何方面有所不妥,敬请告诉笔者或马伟华博士,以便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行更改,为学界奉献真正的学术精品。
49元5本 新史学(第十一卷):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
新史学(第十一卷):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
章清主编
¥30.10
《新史学》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集刊,本卷为第十一卷,主编章清。主题围绕“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分为“旅行与近代空间生产”、“日本僧的上海、北京体验”、“忽视的国度与忽视的人”、“出使日记新解”四个板块,收录相关论文9篇。
49元5本 辽金史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辽金史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刘浦江著
¥51.60
  《辽金史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是刘浦江教授的*部论文集,其中所收二十篇论文代表了作者在辽金史研究领域取得的*阶段成果。这些研究的共同旨趣在于,抓住辽金历史、文献方面的基本问题,钩沉索隐,启疑发覆,从中亦可窥见作者早年由文献史学的学术取径与探索历程。
49元5本 走向自觉——中国近古历史研究论集(精)
走向自觉——中国近古历史研究论集(精)
包伟民著
¥40.80
本书是长江学者包伟民教授第二本自选集,所选文章反映了他近年来对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所收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略有差异的组合: *篇《历史学是什么》,作者用尽可能浅近的语言来表达他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问的理解。第二至五篇为*组,是关于近三四十年唐宋史有关侧面的学术综述;第六、七两篇为二组,就相关议题的推提出具体建议;第八至十一篇为第三组,分别讨论了史学研究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怎样更恰当地应对海外汉学的学术影响;第十二至十七为第四组,都是在具体的专题研究中,利用一些作者感兴趣研究方法的试刀之作;*后两篇为第五组,是纪念作者先师邓广铭先生的专文。
缟纻风雅:第二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
缟纻风雅:第二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
卞东波编
¥228.00
本书是2017年在南京大学召的“第二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修订稿的结集,共收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学者约50篇论文。本书分为“东亚古代汉文学研究”“朝鲜半岛汉籍研究”“日本汉籍研究”“越南汉籍研究”“东亚汉籍交流研究”“东亚文人交流研究”等专题,呈现了近年来域外汉籍研究的成果。
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文化编年史(精)
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文化编年史(精)
李招红编著
¥82.80
浙东,自晋代起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源远流长的山水诗在此滋生,与之有连带关系的书法、绘画以及宗教等,也在这一地域盛极一时。唐代,许多诗人在浙东一带流连忘返,吟咏不绝,使浙东一带成为唐诗发展中的一个特异地区。新昌竺岳兵提出的“唐诗之路”是对这一人文现象形象、具体而科学的概括和归纳,并得到了学界及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响应。 浙东唐诗之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孕育期、成熟期、拓展期。新昌唐诗之路研究中心李招红所著《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文化编年史》一书以编年史的形式,全面系统地载录了1967—2020年间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文化产生、发展、勃兴的整个历程,展现学术研究与文化建设在浙东唐诗之路这个大题目下有机结合的详尽面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它既是对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现阶段发展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全国范围内各条唐诗之路研究的推动和展望。
49元5本 江河之上——三江源的历史与地理
江河之上——三江源的历史与地理
刘东黎著
¥21.60
《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是《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作者宋杰先生推出的新著。本书收录了近年写作的6篇专题,分别探讨了曹操在赤壁之役后的战略防御部署,蜀汉刘备与诸葛亮统治时期z高军政机构的演变,蜀魏战争中的武都,孙策攻占江东的经过与作战方略,孙权统治时期都城、兵力部署与主攻方向的变化,汉末三国战争中的陆口与蒲圻,就当时经济区域、地形、水文及交通状况以及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对三国各方攻防路线与用兵策略所起的制约影响作了深考察。
什么是环境史?(修订版)
什么是环境史?(修订版)
[美]J·唐纳德·休斯
¥62.40
水污染、植被破坏、生物灭绝、疾病灾害……环境问题越来越难以区分“天灾”和“人祸”。历史已然告诉我们:人类一直在适应与改造、破坏与恢复自然之间徘徊。本书是全面介绍环境史来龙去脉的门著作,细数环境史自发轫以来的代表性学者与详细书目。自然环境不只是历史的背景,也是历史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在历史中更透彻地理解人与环境的“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