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程条文与社会常情
¥35.00
清季遭逢千古未有的大变局,集历代王朝体制之大成的清代体制难以从容应对,为了图存,必须应变,于是中国继隋唐以后再度出现整体性制度变更,以政体变革为主导,包括官制、司法、财政、金融、军事、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体制全面转型,各种牵涉西学、东学和中学的观念层面的变化,*终落实于机构增置与制度建制,并通过各项制度的实施贯彻而得到体现。其程在民国时期一步全面展,其影响则一直延续至今。本书以制度变动这一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的枢纽作为切,了解中国的过去,并以此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


解释一词即作一部文化史
¥35.00
近代中国人虽然从明治新汉语受了大量新名词,可是遇到西文概念或是论及所指事物,还是不由自主地会自行重新上溯古代典籍,望文生义、格义附会。而且在解读新名词之时,往往不仅是比较西文原词,将新名词看作一个整体对应,而是分别从汉字组合各自的字义来理解词义。如此一来,同一汉语新名词在东文和中文语境中呈现不同形态,而产生了许多彼此无法交集的歧义。不以名词勾勒历史,而是研究历史以把握概念,才有望臻于解释一词即作一部文化史的境界。


江苏音乐史
¥35.33
本书记录了从远古至新中国建立江苏历史上重要的乐人、乐曲、乐器、乐论、乐事等音乐事象。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江苏古代音乐史,以历时通史体系写作,分为远古及夏商时期的音乐,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秦汉时期的音乐,六朝时期的音乐,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宋元时期的音乐,明清时期的音乐七章。下篇为江苏近现代音乐史,则以专题史的范式呈现,分为江苏古琴史、琵琶史、二胡史、戏曲史、说唱史、音乐社团史、音乐教育史以及现当代的人物志八章。


近世棘途——生态变迁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
¥35.40
《近世棘途(生态变迁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是由作者夏明方十余年来陆续发表的论文汇编而成,大体上围绕着明清以来中国的自然灾害,从生态变迁与农村市场、灾荒与早期工业化、减灾救荒与政治体制的嬗变等方面展开论述,力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化艰难崎岖的进程。《近世棘途(生态变迁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对自然灾害之形成机制的人文化思考,对近世中国农村市场变迁之路的异样辨析,以及对中国救荒机制系统深入的阐释,对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当不无裨益。


大节落落 高文炳炳——刘浦江教授纪念文集
¥35.88
大节落落,高文炳炳》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发起,收集七十余篇学者、师友追怀刘浦江教授生平、治学的纪念性文字,辅以刘浦江先生学术自述(摘自其日记、书信等)、论著目录及挽联等相关文字,以缅怀、纪念刘浦江先生的学术业绩,弘扬其学术精神。


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35.90
《朱熹的思维世界》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绝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其现代形态的口。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研究
¥35.97
本书探讨了《聊斋志异》中的民间典故、鬼狐文化,以及蒲松龄的思想特征、创作取向等重要话题。同时,还将聊斋俚曲纳入研究视野,以《琴瑟乐》为标本,进行美学诸要素的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对蒲松龄的一些民俗性杂著,如《日用俗字》《农桑经》等也作了探究,更为全面地梳理了蒲松龄与民俗学、《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本书将蒲松龄研究与民俗学研究巧妙融合,既阐析了蒲松龄,又显豁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民俗现象,展示了“聊斋学”研究的新方向、新体系。


黄金:权力与财富的世界简史
¥35.99
本书以黄金的历史为主线,回顾了人类狂热追求黄金的历程。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黄金神话到中世纪的欧洲、非洲黄金宝藏,从美洲、澳大利亚的淘金热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再现了黄金从单纯的稀有金属到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全球财富的流动和权力中心的变迁以及世界各区域间的经济、外交、文化交流,是一本趣味性和深刻性俱佳的杰作。


科举史
¥36.00
本书是宫崎市定关于科举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梳理了古代中国的选拔人才制度,从东汉的孝廉科到魏晋的九品官人法,发展为科举制。作者以清代科举为例,详细介绍了科举的程序和细节,以及科举以外的其他官吏任用法。阐述了科举制度对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华夏图志: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
¥36.00
西方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反映中国自然及人文风貌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以西方商人、旅行者和传教士等的文字说明,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在西方人眼里的模样。本书从建筑(包括长城、故宫、卢沟桥、大报恩寺塔)、人物(包括皇帝、官员、孔子、妇女、蜑民)、动物(包括鸬鹚、麝)、植物(包括人参、大黄、茶)、交通(包括车、船)、习俗(包括司法、饮宴、杂耍、节庆、音乐与戏剧、汉字)等方面手,结合440余幅插图,生动地介绍了鸦片战争前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以及源远流长的中西文化交流史。


从隔离病人到治理环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37.00
本成果以 19 世纪英国霍乱防治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史学研究基本理论,在借鉴医疗史、社会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既弥补传染病研究的不足,拓展史学研究范式,又对当今的传染病防治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
¥37.00
本书以1920—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为中心,在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下,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起源行了深的剖析,阐明了其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其时中国的革命性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的。作者认为,尽管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学术上存在着应受责难的瑕疵,尽管他们经常是在粗糙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却是持久的。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由其时中国的思想和政治背景所塑造和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主要并不在于如列文森所指出的是对“历史”与“价值”的矛盾作出了回答,而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竹简《文子》研究之回顾与反思(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37.12
本书共分五个章节,依次为:一、竹简《文子》研究;二、竹简《文子》成书年代反思;三、竹简《文子》、今本《文子》、《淮南子》三书关系反思;四、今本《文子》与《淮南子》之关系;五、当代学者新近出版《文子》论著评述。


中国社会史
¥37.50
《中国社会史》本书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之一。全书以农工商业、财产、钱币等十八个讲题为经,以时间为纬,对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作了深而系统概括的论述,历来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专著。本书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今,相继有各种单行本和合订本出版,但书名各异,且都未能全貌刊行。而吕思勉文集之版本,不仅恢复到作者所改定书名,而且将曾经删节文字予以恢复,以存其旧貌。


权力的艺术(历史的镜像系列)
¥37.91
他天明即醒。在国会山康拉德–麦克蒙公寓房间里,体形瘦长的托马斯·杰斐逊掀开被单,伸出长腿,将双脚浸入一盆冰水中。他认为这样做有益健康,于是早起冰脚便成了其保持终生的习惯。在他位于弗吉尼亚蓝岭附近西南群山中的蒙蒂塞洛庄园,每天清晨放在杰斐逊卧榻旁边的铁桶把地板磨出了一圈凹痕。

安息王朝兴衰记
¥38.40
两汉史籍中的“安息”,是帕提亚国王“阿尔萨息”一名的转音。张骞西使,安息之名渐传汉代中国。书名选取“安息”,主要考虑是安息乃汉代中国对帕提亚帝国既有的称呼,也是汉语读者较为熟悉的名字。不过,由于西方国际学术界多用“帕提亚”这一名称,因此,本书在以西方史料为依托叙述帕提亚人的建国、 扩张以及与罗马之间的战争时,多用“帕提亚”,在讲述帕提亚人与汉代中国的交往关系时,多用“安息”,并未作强行的统一,即尽可能地以简洁的方式介绍这个活跃在伊朗高原上的帕提亚帝国近500年的历史。

王权
¥38.40
《王权》是英国古典人类学家A.M.霍卡的代表作。霍卡是20世纪早期英国人类学的重要学者,其对于王权神圣性和社会整体性的讨论,系统地提出了王权研究的经典问题,本书即霍卡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了两大问题:一是试图证明人类社会结构的起源来自早期人类由于崇拜太阳而形成的王权制度;二是通过对各种文明历史的比较,试图证明王权制度的雏形来自共同的源头。因此,本书对太阳王权、加冕典礼、献祭仪式、会礼等仪式都行了跨文化的详尽考察研究,研究材料涉及了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印欧世界和埃及文明等多个区域。通过研究,霍卡不仅确认了社会整体性来源于王权,还通过寻找不同文明现象结构的有机相似性对王权制度的源头作出了推论。此外,霍卡还说明了整体性的社会分化是如何发生的,以及社会生成的动力为何。


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
¥39.00
史料丰富,眼界阔:“人为”造出来的贫穷腹地 《腹地的构建》运用多个国家的丰富史料(包括中、日、美,民间、官方等级别的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末民初1853—1937年间,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及其原因行探索。 作者彭慕兰在书中描绘了华北内陆地区,尤其是河南、山东等一带当时的社会情形,包括对当地的金融、农作、交通、税收情况和农民的反抗斗争行了全面描述,同时将当时华北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作对比。他认为华北内陆在这段时期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发展呈现出衰退的迹象。彭慕兰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波澜壮阔的华北内陆生态群像,更是运用了社会学理论、历史地理学、社会区域理论等多重视角,分析了华北内陆衰败的原因。他指出,在国家退出了对地方社会的经济以及政策扶持沿海地区的大背景下,此时的华北内陆又遇上战乱和自然灾害,衰败是必然的结果。中国内陆腹地并非生来“落后”,这一局面更多地是由国家以及时局造成。 美国历史协会费正清奖获奖作品,全新修订译本 《腹地的构建》为彭慕兰1988年博士论文,1993年出版发行之后受到了诸多关注,次年(1994年)荣获美国历史协会费正清奖。 本次出版为马俊亚2017年全新修订中文译本。


两访中国茶乡
¥39.00
英国植物学家福琼于*次鸦片战争后受派遣,先后多次来到中国,采集包括茶树在内的中国植物资源。回英国后,他写了几本颇具价值的著作,介绍他的中国之行,本书即是其中之一。本书对福琼1843年和1848年两次中国之行作了详细记录。书中不仅对中国茶叶的茶树栽培和制茶方法详加阐述,也对中国园艺、植物特性与分布、饮茶文化多有着墨,但大部分描写的还是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在中国的奇妙经历。对部分中国文化,福琼表达了他的怀疑与偏见,但更多的时候,特别是随着福琼对中国了解的深,福琼在行文中表达的还是他对中国自然景观与中国文化的惊奇及赞赏之情。福琼是传教士之外*早中国内陆的外国人之一,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教士的独特视角。


近代安徽族田研究
¥39.00
本书对近代安徽族田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主要是从清代、民国时期政府族田政策的变迁和族田助学兴教功能的近代转型等角度作了探讨。近代安徽宗族经营管理族田的成败得 失,不仅对于当今中国的家族经济和其他共有经济的发展有可以借鉴之处,而且对于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史学与史籍七种
¥39.00
《史学与史籍七种》包括《历史研究法》、《史籍与史学》、《中国史籍读法》、《史通评》、《文史通义评》、《古史家传记文选》、《史籍选文》等。其内容大都是吕先生为指导青年学子阅读史籍、示史学研究门径而作,对于年轻一代的史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仍然具备很高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