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黄河文化通览(精)全二册
黄河文化通览(精)全二册
王志民主编
¥100.80
关于“黄河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论述,他指出:“要推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本书立足中华文明的高度,着眼于黄河流域的不同地域文化,深探索黄河文化的整体性、历史性、多样性、时代性。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对黄河文化作历史性考察,下编对黄河文化分门别类作重论述,以期深细致地阐明黄河文化的整体面貌。上编共包含10章,主要对黄河文化的孕育、形成、发展行历史回顾,并围绕黄河文化发展史中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展论述。下编共包含12章,涉及黄河流域的区域文化、历史名人、文学艺术、科技教育、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间艺术、民族服饰等方面的情况。
现代化视野下的重庆金融:1840-1949
现代化视野下的重庆金融:1840-1949
刘志英, 张朝晖
¥100.80
本书在充分吸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掌握较为充分的第*、二手资料,从金融现代化的角度入手,展现作为内陆城市代表的重庆,在近代的不同时段,其金融业从传统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并试图探寻中国西部地区金融业从传统趋向现代化的艰难发展历程与轨迹,及其特殊性与基本规律。探讨一个内陆城市在近代长时段历史时期的金融改革举措及其得失,以及金融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当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城市金融现代化管理等寻求历史的借鉴与启迪。
宋人别集叙录(增订本)全三册(精)
宋人别集叙录(增订本)全三册(精)
祝尚书著
¥100.80
本书是有关宋人别集的书目、版本研究专著。逐集介绍作者,编刻源流,传世及收藏情况等,文献记载与珍本善本考察并重,整理并撰写了每部别集的版本源流。是研究宋代文学史、目录版本学及从事古籍整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精)
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精)
王承军撰
¥100.80
  一、先生年谱之编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时门人郑可经编《四益馆经学四变记》,先生序云:“近着书逾百种,恐久而散佚;又知己辽隔,或仅闻鄙说,未详大旨之所在。因属及门,条例旧文,附以佚事,编为四卷,聊以当年谱耳。”后郑氏尝欲编先生年谱,以故未果。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先生去世,孙廖宗泽为编《六译先生年谱》《廖氏学案》两种,今仅存年谱,藏重庆市图书馆,收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儒藏》史部《儒林年谱》第四十九册,又见舒大刚、杨世文主编《廖平全集》第十五册。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姜亮夫始编《四先生合谱》之梁启超及先生部分;二十七年戊寅,乃有合谱之意;至三十八年己丑,书成作叙;然今正谱散佚,仅存叙录。后先生女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乃就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而成;婿李伏伽编《年谱补遗》,亦补《六译先生年谱》之缺。是今日所见先生年谱皆本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或订其失,或删其繁,或补其遗,而无集大成者;小子不敏,驽力从之,成此长编。   二、新编《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初本《廖季平年谱》,复以《六译先生年谱》《年谱补遗》增订,再据先生着述、诸家记载、晚清民国以降报刊订其失、补其缺、增其遗,而成初稿。在此基础上.据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廖平全集》补初稿之缺之遣。   三、为便于读者检核、查阅,《长编》引用先生着述凡见于《廖平全集》者,皆注明全集册数、页码,然所引资料皆与原刊、原文覆核,改动之处不一一注明,读者可自行查阅原刊、原文;凡未见于《廖平全集》者,一本原刊、原文,且注明出处,以便覆按。   四、新编《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时间下限止于民国三十八年,即先生去世后十七年。   五、新编《廖季平先生年谱长编》凡分九卷:卷一家世师承、卷二早年求学、卷三肄业尊经及初变、卷四二变、卷五三变、卷六四变、卷七五变、卷八六变、卷九谱后。如此分卷,既遵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成法,亦附编者考见;六变起止殆不尽同《六译先生年谱》,亦不尽同时贤。然藉此以考先生生平事迹、学术履历、思想历程则尽同。
北魏社会经济制度研究(精)全二册
北魏社会经济制度研究(精)全二册
张金龙著
¥100.80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是北魏从草原政权转型为中原传统王朝的的关键。本书以孝文帝时代实行的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新税制等几项重要社会经济制度为中心,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设立和演变的原因,探究相关制度的内涵、因革及其相互关系,呈现出北魏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全貌。
法国教育史
法国教育史
王晓辉
¥102.40
.
渔山遗珠: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出水文物精品图录
渔山遗珠: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出水文物精品图录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107.20
《渔山遗珠:宁波象山“小白礁一号”出水文物精品图录》是从“小白礁一号”千余件出水文物中精选出百余件,结集成册出版。“小白礁一号”位于浙江宁波象山石浦东南约26海里的北渔山岛小白礁北侧海域水下24米,是一艘下沉于清代道光年(1821-1850)的木质商船。经考古调查、发掘,出水船载文物共计1050余件,主要包括中国生产的品相精美的青花瓷,色彩斑斓的五彩瓷,名家制作的紫砂壶,标明商号的玉石印章,来自日本、越南的年号钱币,西班牙银币以及宁波鄞州特产的石板材等珍贵文物,多数遗物器型规整、纹样精美、品相良好,具有较高的文物、科研和展示价值。
中国陶瓷百年史(第二版)
中国陶瓷百年史(第二版)
陈帆 主编 高力明、同继锋 副主编
¥109.19
本书介绍了我国从清末到现在的100年间陶瓷业从低落走向崛起、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一个手工作坊式行业走向现代工业化产业的真实历程。全书分为综合篇、产品篇、产区篇,共28章,分别记述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陈设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工业陶瓷、砖瓦五个传统产品和陶瓷原料与辅料、陶瓷工业技术装备两大配套产品的百年发展历程。
“违法”与合理:清末暂行内阁研究
“违法”与合理:清末暂行内阁研究
熊元彬
¥111.20
.
历代楚辞图像文献研究(全二册)精
历代楚辞图像文献研究(全二册)精
罗建新著
¥112.80
《历代楚辞图像文献研究》首次对中国古代《楚辞》图像文献产生、发展、嬗变情况及其价值与影响等问题行了系统研究。梳理出《历代楚辞图像总目》,收录《楚辞》图像311目,其数量为现存类似研究之冠,集中展现海内外所藏《楚辞》图像的整体面貌;辑存历代关涉《楚辞》图像诗文490余条,其中60余条系首次直抄录于图像;对中国古代《楚辞》图像萌生、兴盛、转型之发展脉络行了梳理,探究其图式类型、特征、成因、文学艺术价值等,为后继者提供了较为重要的研究基础。
十八世纪中朝文人交流研究全二册
十八世纪中朝文人交流研究全二册
徐毅著
¥112.80
18世纪中朝文人的交往由于其本身的丰富性、独特性以及在两国文化交流众多方面的创之功,使得它在整个中韩学术交流史中尤显突出。本书在对“碎片化”资料作仔细排比整理的基础上,一方面勾勒出18世纪中朝文人间一些重要交流的全貌,如文学批评、请序题跋等,并细致分析了其特和意义,另一方面,又以述论结合的形式较为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中朝文士在交流分期、空间、人物、家族、内容等丰富的内涵,且以长编、事表及资料展示了历史真实,不仅在兼综前人成果基础上填补了当下清代中韩学术交流的空白,更对为何发掘利用域外汉籍史料建构东亚文明交流史提供了探索性的成果与研究范式。
索马里、吉布提和科摩罗史
索马里、吉布提和科摩罗史
李福泉等
¥116.80
索马里、吉布提和科摩罗地处东非,同为阿拉伯国家,存在着长期密切的交往互动。本书在介绍三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三个国家从上古时期直至当今的文明发展轨迹,并对其历史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对外交往的演变等方面做全方位的剖析,试图向读者完整地呈现该地区历史的整体性与复杂性。
中国现代军事制度研究——以中华民国军事制度为主线的考察(1924—1949)(全二册)
中国现代军事制度研究——以中华民国军事制度为主线的考察(1924—1949)(全二册)
田玄著
¥117.60
这是一部系统地论析民国时期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军事制度的专著。内容涵盖了军事制度的主要方面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领导体制、军事人事制度、军队党控和政治工作制度、军队管理、军事教育与训练、兵役制度、军事后勤制度等,同时剖析了民国政权的性质特征及其在军事制度方面的体现和嬗变。书中提出了关于民国政治和军事的若干新见解、新观。如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在本质上并非为一个“党治”政权,而是“一个具有特异性的官僚军人政权”的观;关于民国时期军人干政现象的一系列新论断;关于民国时期军事利益集团的历史层面上的描述和理论上的论析;关于军事派系集团与军事制度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关于军事制度、军事体制的“运作”概念的提出和对于历史运作过程的新论断。     全书引用了为数众多的民国政府政治、军事档案,其中不少是首次披露。一大批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录和口述史料的运用,增加了文字的生动性。
中国史研究历程 . 辽金西夏卷
中国史研究历程 . 辽金西夏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
¥118.40
本书是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选取该刊自1979年1月创刊以来,陆续发表的关于辽金西夏史史研究领域Z具代表性的研究综述文章29篇,内容涵盖辽金西夏史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对建国以来关于海内外关于辽金西夏史研究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行了概览式介绍,一书在手,辽金西夏史研究领域所有代表性成果洞悉于心。
《穀梁》政治伦理探微——以“贤”的判断为讨论中心(上下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穀梁》政治伦理探微——以“贤”的判断为讨论中心(上下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黎汉基著
¥118.80
“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也是推动当代社会文化不断前发展的动力资源之一,所以值得深研究。本书选取《穀梁》中有关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几个核心问题,如死义、复仇、慎让等,通过经典诠释的方法,以文本的深解读,不同文本的对比和义理的细致阐发,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意识的相关内容的形成和历史演变、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及其价值取向等,作了较为系统、深的论述,并能提出自己的许多独立见解。在一些文本解读和义理阐发上发人之所未发,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展。
清道人年谱长编(精)
清道人年谱长编(精)
肖鹏著
¥118.80
清道人,原名李瑞清(1867-1920),江西临川人,是近代有名书画家、教育家、诗人,曾参与公车上书,历任江宁提学使、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江宁布政史。辛亥后,鬻书沪上,声名藉甚。他身为上海遗老的中坚人物,又与青岛遗老往来频繁,积极图谋复辟,丁巳复辟时被授予学部左侍郎,死后谥号文洁,可以说是晚清遗老的代表人物。然其周旋在晚清民初,其身份、思想也是极其复杂的。晚清民初也是中国近代教育、新型书画交易市场的滥觞,李瑞清作为直的参与者、拓者,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清道人年谱长编》通过搜集其诗文题跋及相关文献,加以研读考证,并参稽大量史料如档案、日记、方志、传记、尺牍、笔记等,力图还原其生平经历,并通过李瑞清一生的行迹、交游,勾勒晚清民初之时局变化、社会状态、教育、书画市场以及遗老的生活状况。
黄遵宪年谱长编(上下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黄遵宪年谱长编(上下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林振武等编著
¥118.80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人,晚清爱国诗人、外交活动家、政治家、教育家。曾任驻日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新加坡总领事等职。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被称为“海内能以诗开新世者”。戊戌维新时期署理湖南按察使,积极参与变法,推行新政。戊戌政变后,回乡从事地方教育活动。撰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人境庐诗草》等著作。 《黄遵宪年谱长编》共约100万字,由林振武、郑海麟、魏明枢、郭真义四位教授合作编写,按照黄遵宪生活、事业的不同阶段分为四卷,分别为青年时期(1848年—1876年)、出使时期(1877年—1894年)、变法时期(1895年—1898年)、家居时期(1899年—1905年)。全书以时间为序,记述黄遵宪的思想活动和历史活动,兼收学术界对黄遵宪的研究资料,以及黄遵宪的生活背景、友朋交往、所亲历的历史重大事件、与黄遵宪相近或相反的时代思潮等内容。
瀚海零缣——西域文献研究一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瀚海零缣——西域文献研究一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
朱玉麒著
¥118.80
《瀚海零缣》是作者在近二十年里戈壁、瀚海行脚时,认真思考过、完成了的部分文字的结集,文章按照其研究的内容和对象大致分为四组,*组为西域碑版文字考辨,第二组为新疆吐鲁番文书与汉语文献关系的研究,第三组为新疆地区人物、文献的考察,第四组探讨王树枏、段恩永之少数民族文献的收藏和研究。
六朝佛教造像对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影响(精)
六朝佛教造像对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影响(精)
费泳著
¥118.80
本选题依据新出土的造像实物和文献资料,首次系统论证了日本、朝鲜半岛佛教造像与六朝的渊源关系,初步建立出8世纪以前佛教造像在汉传佛教文化圈内的传播格局,确立南六朝在东亚佛教造像艺术中的主导地位,系统研究了南六朝对海东佛教造像的影响。
雅俗际会: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共生关系研究
雅俗际会: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共生关系研究
李建军著
¥118.80
本书认为宋元话本存在着从口头文本到书面文本,从文言底本到白话底本,从简本式底本到繁本式底本,再到繁本式录本、底本录本混编本,*后到编创式话本的演态势。宋代话本小说(民间叙事)的娱乐性、虚构性,冲着文言小说(文人叙事)的“补史阙”、“裨教化”,此长彼消,推动了叙事文学重心从历史叙事、纪实叙事向文学叙事、虚构叙事的转移;宋代文言小说与话本小说的互动共生,促成了文言小说的俗化与白话小说的成长,推动了中国叙事文学由雅而俗、由文而白的重大转折,为近世叙事文学的繁荣奠定了观念基石和文体基础。
律诗文体建构与礼乐文化传统(精)全三册
律诗文体建构与礼乐文化传统(精)全三册
张国安著
¥118.80
本书内容主要由三个相互关联且互为支撑的基本命题、观及其考述论证构成:其一,中国传统文学“文体”是“礼体”的转喻与象征,而律诗体则是其完型态,深度涉及“文人”话语言说方式、行为方式的选择及其理想人格的建构。其二,中国传统文学文体的语言学基础乃“文言”;具有主体统一性的汉语实即“文言”,而“文言”形成于中国史前社会由“乐礼文化”形态向“礼乐文明”的制度形态转的过程之中,乃非自然语言的规范性语言,与政治意识形态具有天然联系。其三,“言—文”一体且异质的“文言”结构性矛盾构成了“文言”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历史展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学文体走向骈体化、诗歌走向律体化及其因应时势而变革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