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民国刺杀大纪实
民国刺杀大纪实
《纵横》编委会
¥25.99
《纵横》自1983年创刊以来,以亲历、亲见、亲闻的视角,努力发掘众所周知的任务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跨越时空的广阔视角,纵览百年历史风云,横观人生社会百态。本书是对《纵横》杂志所收文章进行碎片化整理,汇集了自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通过其独特侧面来述说历史。本书以纪实性的语言*揭露张宗昌、宋教仁、戴笠、李宗仁群等被刺杀的事实真相。
49元5本 新中国审判大纪实:汉奸 叛徒 战犯
新中国审判大纪实:汉奸 叛徒 战犯
《纵横》编委会
¥25.99
《纵横》自1983年创刊以来,以亲历、亲见、亲闻的视角,努力发掘众所周知的任务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跨越时空的广阔视角,纵览百年历史风云,横观人生社会百态。本书是对《纵横》杂志所收文章进行碎片化整理,汇集了自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通过其独特侧面来述说历史。本书通过详述汉奸、叛徒、战犯、间谍等罪恶行径,例如周佛海、陈璧君、陈公博、褚民谊等具有代表性的大汉奸,他们下场旨在清算这些汉奸、叛徒给抗战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流毒,来警醒国人,声张民族大义,弘扬民族精神。
神正论
神正论
[德]莱布尼茨 著,段德智 译
¥26.00
《神正论》是莱布尼茨在世时发表的一部大部头著作。本书名为谈神,实为谈人和人的自由。作者在“序言”中曾指出:“有两个著名的迷宫,常常使我们的理性误歧途:其一关涉到自由与必然的大问题,这一迷宫首先出现在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中;其二在于连续性和看来是其要素的不可分的的争论,这个问题牵涉到对于无限性的思考。个问题几乎困惑着整个人类,第二个问题则只是让哲学家们费心。”如果说莱布尼茨的其他著作主要阐述的是“单子论”或“连续性”与“不可分的”关系问题,则本著着重阐述的则是“几乎困惑着整个人类”的“自由与必然的大问题”或“人的自由”问题。 本书共三个大部分:(1)“序言”;(2)“信仰与理性的一致”;(3)“就恶的起源论上帝的正义与人的自由”。其中第三部分又一步细分为三个小的部分。 莱布尼茨是西方哲学史上提出“神正论”范畴人。他虽然于1697年9月在致意大利图书馆管理学专家安东尼奥? ;马利亚伯奇的信中首次提出这一范畴,但却是在1710年出版的《神正论》一书中首次对之作出全面系统论证的。此后,这一范畴便一直受到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如韦伯,贝格尔,巴里努,埃迪,罗思,尼文,蒂利希,格利芬,希克,斯温伯恩等)的普遍关注,并成为现当代宗教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问题。
道德失范研究——基于制度正义视角(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道德失范研究——基于制度正义视角(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高兆明
¥26.00
本书是国内早且系统地从制度正义角度理解道德失范现象的学术著作,以人类文明历史程为背景,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在“伦理”-“道德”人理论框架中,以制度公正为切、制度有效供给为基本分析方法,从宏观的角度研究道德失范问题。所关注的焦不是制度公正的具体内容,而是提示制度公正建设对于克服社会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的意义。
49元5本 道德情感现象学———透过儒学哲学的阐明
道德情感现象学———透过儒学哲学的阐明
卢盈华
¥26.00
以马克斯·舍勒与儒家尤其是心学的相关描述为中心,本研究澄清了我们个人与人格间的体验,旨在促对情感、价值与德性深而全面的理解。本书细致地分析了关键道德情感(如同情-爱、羞恶、恭敬、信任)以及它们与儒家核心价值德性(如仁、义、礼、信)的关联。心的秩序被展示为情感秩序,而非逻辑或理性秩序。基于对“心有其理”之具体内容的阐发,本书希望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推动现象学、中国哲学、跨文化诠释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49元5本 西方哲学经典十五讲
西方哲学经典十五讲
赵敦华
¥26.00
本书为赵敦华教授关于当代英美哲学研究的原创学术专著。全书分三篇共十五讲。“语言分析哲学篇”分别讲述了逻辑分析哲学的诞生,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和语言逻辑思想,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篇”分别讲述了科学哲学的兴起,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及其推广,科学世界观学说。”政治哲学篇”分别讲述了自由主义的哲学传统,罗尔斯的政治哲学,罗尔斯的道德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政治自由主义与哈贝马斯—罗尔斯之争。
49元5本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祁志祥
¥26.00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人们既可以作出宏观的解读,也可以作出微观的剖析。在对“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宏观把握中,中华传统对“美”的本质的基本理解是*核心的部分。这个核心部分是什么呢?就是有价值的乐感及其对象。《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一书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 该书共分八章,即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基本形态、中华传统美学的儒家精神、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家精神、中华传统美学的佛家精神、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表现精神、“意象”说: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征论、中华传统美学的美感特征论以及中华传统美学的审美方法论。
49元5本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第三版)
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第三版)
杨耕
¥26.00
【内容简介】 本书稿力图站在现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上,重新解读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文本,用现代实践经验、科学成果和哲学精神重新阐述已经成为“常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深入挖掘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或未被重视的原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充分展开唯物史观创始人有所论述、尚未详细论证、充分展开,但又是现时代日益凸现、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问题,并使之上升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强调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应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基础,在深化历史本体论的基础上强化历史认识论的研究,从而使唯物主义历史观成为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统一。
49元5本 现代性的元结构基础及其批判
现代性的元结构基础及其批判
王一成
¥26.00
在雅克·比岱的全部哲学构想中,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社会政治式阅读,以及由此出发在现代性视域中建构的“元结构”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部分,亦即为马克思主义重新奠基的“基石”所在;从元结构到结构、再从结构到体系的转化,即对以资本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矛盾性分析是其理论面对现实的中介环节;“另一种马克思主义”即强调“终极现代性”时代的共同行动原则是他面对新的历史情境提出的一种革命战略选择。本书以文本学解读方法为基础,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旨在清晰梳理比岱哲学思想的变化历程与内在逻辑,批判性解读其每一个思想阶段的理论主张,并站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基础上总体评价比岱哲学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49元5本 政治哲学中的摩西(“经典与解释”第14期)
政治哲学中的摩西(“经典与解释”第14期)
刘小枫,陈少明,高诺英
¥26.00
本书主题“政治哲学中的摩西”。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审问《圣经》。致力于检审摩西一生所经历的种种政治事件中的政治教益。视摩西作为政治家和审判官。其中所提出的类似问题:依法统治与好人专断。那种统治更好?都是政治理论中的古老而根本的问题。
49元5本 苏格拉底的申辩
苏格拉底的申辩
[古希腊]柏拉图
¥26.00
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传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苏格拉底在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第三部分尤其重要,是中国学者自觉地用西方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的一个尝试。
49元5本 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经典与解释”第17期)
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经典与解释”第17期)
刘小枫
¥26.00
在西方产生的为数不多的伟大史家中,修昔底德被认为是*政治性的史家、所有时代伟大的政治史家,他充分地理解并表达了政治生活的本质。……同时,修昔底德是一个温文尔雅的雅典人……如果政治史学背后有某种智慧,如果有某种智慧合理地说明了政治史学,那么在修昔底德的篇章字句中有可能发现这种智慧。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史学方法,他把当时希腊哲学家那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为后世的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典范。本书收的论著对修昔底德著作的历史学意义、其著作中的诸神以及他的文风行了深的阐释与论述。 修昔底德的著作主要致力描写一系列特殊事件(伯罗奔尼撒战争)。同时,它还要揭露政治生活永恒的或不变的品性。鉴于修昔底德称自己的著作是“千秋万世的瑰宝”:通过理解修昔底德对于其时代的政治生活的报道,所有未来的世代都可以理解他们自己时代的政治生活的真谛。
49元5本 当代英美哲学十五讲
当代英美哲学十五讲
赵敦华
¥26.00
本书为赵敦华教授关于当代英美哲学研究的原创学术专著。全书分三篇共十五讲。“语言分析哲学篇”分别讲述了逻辑分析哲学的诞生,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和语言逻辑思想,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篇”分别讲述了科学哲学的兴起,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及其推广,科学世界观学说。”政治哲学篇”分别讲述了自由主义的哲学传统,罗尔斯的政治哲学,罗尔斯的道德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政治自由主义与哈贝马斯—罗尔斯之争。
49元5本 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
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
王树人
¥26.00
本书提出的“象思维”概念及其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本特征的概括,同时也为这一思想文化研究拓了一个新的方法论和视角。本书的“导言”和“绪论”着重指出,“象思维”作为动态整体直观的悟性思维,*富于原创性,并且比概念思维更为本原。正是借助这个新的方法论和视角,本书对中国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领域,包括《周易》《老子》《庄子》,以及禅宗、古代诗歌、书道、画论等,作出了极富启迪性的诠释和论述。
49元5本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
安士全书白话解(下)
(清)周安士 著 曾琦云 译著
¥26.00
部,在佛教界被认为准佛经。被誉为中国佛教净土宗十三祖的民国高僧印光法师称之为“善世奇书”并将其列入他在苏州弘化社常备流通书籍。 本书以佛教思想为主线,汇集了许多历史故事,深刻地诠释了中圈儒释道三教文化,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为一体,雅俗共赏,启迪智慧,有益于劝人为善、济世救人、净化心灵、消除烦恼、大彻大悟。 原书全部为古文,已不便今人阅读。经曾琦云先生今译并注释,本书得以出版,得到了当代佛教界权威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曾亲为本书作序;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已故所长吴立民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已故副会长周绍良先生为本书题词。
49元5本 安士全书白话解(上)
安士全书白话解(上)
(清)周安士 著 曾琦云 译著
¥26.00
部,在佛教界被认为准佛经。被誉为中国佛教净土宗十三祖的民国高僧印光法师称之为“善世奇书”并将其列入他在苏州弘化社常备流通书籍。 本书以佛教思想为主线,汇集了许多历史故事,深刻地诠释了中圈儒释道三教文化,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为一体,雅俗共赏,启迪智慧,有益于劝人为善、济世救人、净化心灵、消除烦恼、大彻大悟。 原书全部为古文,已不便今人阅读。经曾琦云先生今译并注释,本书得以出版,得到了当代佛教界权威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曾亲为本书作序;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已故所长吴立民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已故副会长周绍良先生为本书题词。
庄子諵譁
庄子諵譁
南怀瑾
¥26.00
作为中华文化伟大不朽的经典之一,《庄子》自魏晋玄学盛行以来就成为上层社会和读书人的书,其汪洋恣意的气势、博大精深的内容和奇诡瑰丽的想象,一直让读者在惊叹感佩之余,终难参透其究竟。一九八一年秋,南怀瑾先生在台北十方书院始讲解《庄子》,本书即由其讲解记录整理而成。南怀瑾先生讲《庄子》,自有一格,不斤斤于个别语译,游乎经史子集之中,不论出世世,评比精义,正说反说,更提示《庄子》出禅道的旨意。加之语言通俗明白,深浅出,是当代读者近《庄子》的好读本。
49元5本 梁漱溟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
梁漱溟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
史炳军
¥26.00
梁漱溟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向何处去、人活着为什么是他终生思考的问题。他以其学贯中西、性悟古今、一代直声、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终生致力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老根”培育出“新芽”的工作,为探寻中华□□的出路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殚精竭虑。 本书将梁漱溟放在近代以来中华□□谋求独立富强的现代化程中,从古今中西交会的广阔历史背景中探寻梁漱溟思想之嬗□及其丰富内容,揭示梁漱溟思想的思想史地位和价值,对于深化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9元5本 康德三分法辩证法研究
康德三分法辩证法研究
黄永奎
¥26.00
本书通过对辩证法实质的重新定义,极为彻底地阐释了对立面统一辩证法的根与源,就在于客观外在存在自身的内在本质结构中,从而深入一层论述了对立面统一辩证法作为科学思想方法论、辩证逻辑规律、科学世界观的客观依据。
49元5本 庄子浅说:陈鼓应著作集
庄子浅说:陈鼓应著作集
陈鼓应
¥26.04
  本书由《庄子浅说》、《庄子思想散步》和附录《老庄思想要旨》三部分构成。《庄子浅说》包括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终结篇几部分,对庄子的思想行了全面的刻划;《庄子思想散步》则由四篇关于庄子思想的演讲稿组成;《老庄思想要旨》则精要地介绍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基本内容。本书对迅速、全面了解庄子其人其书具有高屋建瓴的引导作用。
49元5本 重构人类理性批判文丛·卷四:别思辑类(上下册)
重构人类理性批判文丛·卷四:别思辑类(上下册)
崔平
¥26.16
本书由作者的数十篇论文组成,反映了作者为探索、阐述和实践原创学术道路所作的努力。由三部分组成。(1)阐述学术的原创思维规律,其中包括原创的权利、原创思维机制、原创表现方式等问题。(2)阐释相关成果语境设置的元哲学论文,它们构成对相关著作的阅读引导,或者从思想史的角度显现问题的意义,或者从逻辑的角度阐述思路的合理性。(3)运用专著成果中的有关思想对哲学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或公案展的分析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