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经济到来(《哈佛商业评论》2021年第11期/全12期)
¥22.50
坚持推进战线拉得很长的大项目可能很难——本期关于项目管理的聚光灯讨论的就是这个现实问题。“如果高管忽视项目管理,会导致产品发布延迟、战略计划无法实施、公司转型失败,祸及组织的未来。”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前主席安东尼奥·涅托-罗德里格斯(Antonio Nieto-Rodriguez)在本期聚光灯主打文章中写道。 有时候同时进行多个项目会很烦——会议增加、歧义增加,失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可是,对项目投入不足的公司将会在未来举步维艰,因此,必须设法帮助员工更好地执行项目。


任务互依性对员工建言行为的中介调节机制研究
¥22.50
员工建言行为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许多企业都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希望广开言路,鼓励员工积极建言献策。然而,员工常常对建言有所顾虑,不敢与领导者坦诚沟通。因此,如何鼓励员工建言行为是管理实践者的困惑所在。本书探讨了任务互依性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不仅尝试将工作设计理论引入建言行为研究,而且有力验证了建言行为自我导向形成机制的存在。同时,研究结论对管理实践也具有指导意义。


管好极化团队(《哈佛商业评论》2022年第4期/全12期)
¥22.50
本期封面文章《管好极化团队》,给出了如何在保持合作与信任的基础上,鼓励激烈讨论的方法。作者是哈佛大学副教授朱莉亚·明森和哈佛商学院教席教授弗朗西丝卡·吉诺。 在文中,两位作者首先提出,很多相关书籍给出的建议都是无用的,原因在于这些建议源于三个误区:别人不同意是因为他们掌握的信息不足或者愚蠢,分歧会激发人的防卫心理,以及分歧是不好的。 因为上述误区,很多管理者对于分歧都采用回避策略,但因为在重大问题上的分歧未得到妥善处理,问题将会恶化,有效沟通也会被抑制,有价值的观点被压制。 因此,管理者必须真正赋权给员工,有效处理对立观点。为此,两位作者给出了四种策略以及相关实施的步骤。其核心是消除对于不同意见的恐惧。详细内容请仔细阅读文章,在这里我们想强调的是,要学会表达接纳,即便是在中国崇尚委婉的文化中,表达接纳也是一道难题。

国地税合并和金税时代企业财税规范与纳税设计
¥22.50
在国地税合并和金税三期大数据应用时代,企业如何规范财税行为,努力达到金税三期对企业报税的要求?面对“金三”系统强大的功能,企业如何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在企业内部构建税收风险控制体系与控制机制?在金税三期时代,企业财税人员如何面对预警、稽查、发票等方面的风险,该具备什么专业技能?面对税收大数据,企业如何进行财税管理顶层设计,优化税务管理?在税务稽查和监控趋严的金税三期时代,企业如何做好税收筹划?面对金税三期时代的重大挑战,企业需要掌握哪些有效的财税管控方法?这些都是国地税合并和金税三期大数据应用时代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恰恰是本书要探讨的内容,旨在帮助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与财税管理工具提高税法遵从度,并通过合法的税务筹划创造价值。


预知客户需求(《哈佛商业评论》2022年第8期/全12期)
¥22.50
寻找和满足消费者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是创新得以成功的不二法门。 消费者总是渴望比现有更好、更快或成本更低的商品或服务。但现实情况是,即便那些以创新闻名的创业公司,也很难察觉和正确解读客户的需求。决心“以客户为导向”的亚马逊也没有逃脱这一魔咒。 而这个经典难题现在似乎被三位来自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教授所破解。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要想增加准确识别客户问题和诉求的可能性,就必须拓宽视野,并采取多种不同的观察客户的方式。他们提供了一个包含四种观察策略的框架,介绍成功的创新者是如何运用每一种策略,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特别介绍了数字技术在其中的作用。这就是本期封面文章《探寻数字时代未满足的需求》一文的主要内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文中强调了数字技术的作用,但三位作者强调不能对数字技术有过高的期望,因为数字技术虽然可以揭示此前看不到的规律和数据,但也有致命的弱点:忽视感受、直觉和具体情境这些重要的线索,而这些只能靠人类的理解判断来获取。传统做法和数字做法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让创新者看得更远,也能更看清全貌。


选好CEO(《哈佛商业评论》2022年第7期/全12期)
¥22.50
继2018年《终结科层制》后,中国知名企业海尔集团再次登上了《哈佛商业评论》,与上次研究海尔的组织管理不同的是,这次作者将研究重点聚焦在海尔的供应链管理上,文章标题为《让供应链平台成为创新引擎》,但文章又与《终结科层制》一脉相承,文章深度研究了在供应链平台的管理中,海尔在组织架构上做出的创新。 很多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但海尔的平台有着明显的不同。具体来说,海尔的平台提供更广泛的综合功能,促进价值链各环节的多家公司合作。为能让更多公司拥有和海尔能力相当的平台,在文中作者还给出了切实的指导路径。 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那就是文章的作者中有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商学院,他就是中欧国际商学院的赵先德教授(另外两名作者分别为乔治城大学卡斯拉·费尔多斯教授和斯坦福商学院李效良教授),这也是非常少见的现象。此前《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中重量级文章的作者中极少有中国大陆商学院的教授,这说明,只要潜心研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管理理论研究一定会绽放出应有的光芒。


分享经济:重构商业模式的九个关键点
¥22.50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崛起,以及国家对分享经济的大力提倡,分享经济领域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分享经济模式将持续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形态与赢利模式。面对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很多企业及创业者却并没有掌握分享经济的核心,也没有找到极佳的转型、创业以及营销模式。那么,企业如何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并抓住中国共享经济的风口?如何变革自身的商业模式,赶上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红利,让企业利润倍增?创业者如何抓住机遇,创业成功…… 本书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分享经济内涵的挖掘,关键要素的阐释,为企业寻找合适的分享经济模式,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为企业提供全新的模式思考。另外本书也选取了住宿、交通、旅行、金融等分享经济发展较迅速领域的案例,全面展现分享经济的美好未来。《分享经济 重构商业模式的九个关键》适合共享经济创业者、移动互联网行业从业者、企业营销人员以及普通读者阅读,能帮助读者深理解分享经济模式,快速转型、成功创业!


说服固执领导(《哈佛商业评论》2021年第4期/全12期))
¥22.50
本期封面文章里,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以乔布斯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与“万事通”类型的领导者沟通。格兰特在文中写道,“许多领导者对自己太有信心,拒绝接受别人的好建议,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糟糕创意。所幸,即使是自大、顽固、自恋、讨厌的人,都有可能敞开心扉。”文章节录自格兰特的著作《多想一想》(Think Again,暂译),给出了四项策略供参考。 在这个分歧根深蒂固的世界里,设法表达不同意见,是一种超越了管理学的重要技能。希望世界各地的领导者都能将格兰特的建议付诸实践。


构建混合工作制(《哈佛商业评论》2021年第5期/全12期))
¥22.50
旷日持久的新冠疫情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员工大都喜欢上了灵活办公或者说居家办公的方式;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更有效率。因此,强令所有员工恢复到疫情前的工作模式肯定不现实。办公室办公这种模式不能也不会恢复了。但是否可以“一刀切”式地实行弹性工作制呢?答案就比较复杂了。 本期封面文章《混合工作制的正确打开方式》一文,就试图对这一问题给出正确答案。该文作者是林达·格拉顿,她是“未来工作方式联盟”的负责人。该联盟集合了百余家公司,研究工作方式的趋势。据她观察,疫情以来,各公司均以惊人的速度普及了远程工作技术,并且大部分员工均不愿恢复以前的工作方式。因此,她认为,现在正值普及混合办公制的时机,可谓千载难逢。如果能处理得当,混合工作制将让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更有意义,更有成效和敏捷且灵活。 但格拉顿认为,这种转化过程并不容易,需要更加关注如何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效率。具体来说需要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1)工作与职责,2)员工偏好,3)工作流程,4)包容与公平。 因此,在具体实施中,让员工参与设计新的工作模式极为重要,要运用多种工具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不同公司的状况差距很大,因此绝不能偷懒。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工作模式必须凸显公司的价值观与文化。只有这样,这场深刻的工作模式变革才可能为未来公司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实务(视频指导版)
¥22.50
本书围绕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主线,以“理论 方法 实务”的展现形式,构建了一个全新、实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本书在系统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讲解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招募与甄选、员工培训与发、职业生涯管理、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劳动安全及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等理论和方法。 本书适合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使用。


空降高管不靠谱(《哈佛商业评论》2021年第6期/全12期))
¥22.50
中国有句俗语“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放在公司选择继任CEO的情境下,仿佛也依然成立。诸多公司都倾向于从外部寻找继任CEO,原因很简单,这些“空降兵”有着光鲜的履历,公司理所应当地认为,他们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新的佳绩。 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研究者比较了标普500公司数次担任CEO的人,发现70%的人第 一次经历表现更好。另外一项研究则表明,外部聘用的CEO在头三年的离职率比内部晋升者高84%,原因往往是业绩表现不佳。 不仅如此,倾向于外部招聘CEO还会增加企业的诸多成本,比如聘用了不合格的外部CEO,企业股票表现偏弱以及CEO走后原公司C级管理层损失人力资本。那么,公司到底应该如何寻找继任CEO?


人员管理新陷阱(《哈佛商业评论》2020年第9期/全12期)(哈佛商业评论)
¥22.50
将员工视为人还是机器,一直是管理学以及管理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者开始摒弃一些既有观念,如工人应该被当作机器对待、必须让他们根据精密的工程规范执行任务。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领导者也开始摒弃此类观点,逐渐接受新观念:如果员工真正参与决策,公司整体业绩就会有所提升。几十年来,支持赋权员工的声浪渐长。不过现在,有明确迹象表明,趋势正在转向另一个方向——陈旧的精确工程模式卷土重来。 这种趋势让沃顿商学院教授彼得·卡佩利非常担忧。为让领导者们警醒, 撰写了本期封面的文章《人员管理切莫过度工程化》一文。卡佩利认为,如果剥夺员工所有的自主权,员工就不再觉得自己身负责任,做出额外贡献的意愿也会下降,公司终得不偿失。因为忽略人可能会更简单,但人是不会消失的。人的需求和利益非常重要,有才能的领导者必须加以考虑。


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盛行于硅谷创新公司的目标管理方法
¥22.50
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将考核分数与奖金分配、晋升机制、调岗等相关联,造成上级分时有顾虑、绩效评分不能反映员工实际情况、执行不到位等现象时有发生,终导致员工的潜力不能充分被激发,企业目标难以实现。在绩效变革的时代,有没有什么新方法? 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是硅谷创新公司目前在用的新方法,本书将全面讲解其概念、意义、创建方法、实施方法和工具、技巧,以及执行过程中的难和常见问题、激励模式,并通过完整的案例全方位展现实施流程。本书将帮助互联网、科技等强调创新的公司,以及转型中的传统企业全面了解OKR,学会通过OKR保持员工目标与组织目标对齐,实现组织重要的目标。


面向未来的组织(《哈佛商业评论》2021年第9期/全12期)
¥22.50
在过去两年,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数据受到投资者和市场更为广泛的关注。新冠疫情的肆虐与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局势的动荡提醒企业,多元包容和气候变化等社会性问题已经不是企业可以袖手旁观的“别人的事情”。 在本期特写《整体利益宣言》中,作者就指出“在环境、社会与治理(ESG)上采取主动措施的企业正在超越竞争对手。2020年,超过80% 的ESG基金表现优于基准”。文章强烈呼吁:企业应当通过追求“整体利益”让受到自身影响的各方都受益——所有的产品、运营以及利益相关者,包括子孙后代和整个地球。对于如何追求整体利益,文章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新冠疫情加大了社会对企业ESG表现的期待,另外一个深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管理议题就是人才与团队。本期“聚光灯”是一组关于如何在疫情后重建员工团队的文章。在《让组织经受住未来考验》一文中,作者指出疫情过后公司应升级员工团队,更好地适应由机器处理琐碎工作和重复任务的新环境。关于如何面向未来确定关键岗位,如何重新定义优秀人才等方面,文章提出6点建议。


消除职场毒瘤(《哈佛商业评论》2022年第9期/全12期)
¥22.50
哈佛商学院标志性杂志!致力于改进管理实践! 【本期特别看点】 ① 危险的犬儒主义 ② 上TikTok和*卖东西 ③ 把生意搬到亚马逊? 【杂志介绍及中文版特色】 《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 HBR )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建立之初,它的使命就是致力于改进管理实践。发展90年后,HBR已经成为先进管理理念的发源地,致力于给全世界的专业人士提供缜密的管理见解和*好的管理实践,并对他们及其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2年7月起全新推出的简体中文版《哈佛商业评论》与英文版保持同步出版,中国读者可以在*时间同步阅读到《哈佛商业评论》主要内容,分享世界*新的管理思想和商业经验。拥有资深的翻译及编辑团队,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而且能贴近本土读者的语言要求对文章进行精到的翻译。在保持*管理思想原滋原味呈现的基础上,还将为中国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更加适合中国读者快速、方便的阅读。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60%以上的内容是来自于《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约有30%以上内容来自中国本土公司案例行业研究、管理教学等方面的成果。更多本土内容的增加,更加适合指导中国商业管理实践,贴合中国读者需求。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将按《哈佛商业评论》的标准,采集中国本土的商业管理内容,反向提供给《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杂志和网站,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与研究的国际化。 【内容简介】 数字平台不仅颠覆了传统零售业,还威胁到品牌产品制造商。作为美国访问量*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每月访问量近30亿,在全球有2亿亚马逊高级会员,年收入约4000 亿美元,能将产品销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8个国家的网络零售市场占主导地位。美国约2/3的消费者网购时会先上亚马逊搜索。这些因素使得亚马逊成为企业必争之地,对于一些品牌来说似乎必须上亚马逊。 在亚马逊销售,让企业得以触及几百万消费者,但企业必须认识到在这种平台上开展销售的代价:竞争更激烈、成本更高,而且获得的客户数据更少。在这个企业利用客户数据交叉销售、改善已有产品和寻找新创意的时代,亚马逊这样的封闭平台及其对分享客户数据的严格限制,影响了品牌了解客户并向客户学习的能力。许多品牌苦于这种困境。 在本期聚光灯《把生意搬到亚马逊?》一文中,哈佛商学院副教授阿伊莱特·伊斯拉埃利(Ayelet Israeli)、哈佛商学院教授莱昂纳德·施莱辛格(Leonard A. Schlesinger)、哈佛商学院执行研究员马特·希金斯(Matt Higgins)和Growth by Sabir公司创始人沙比尔·塞默坎特(Sabir Semerkant)介绍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帮助品牌决定是否要在亚马逊平台销售。他们在文章中提供了一套自测工具:品牌可以评估自身在各个领域的表现,记录得分,以确定下一步该怎么走。即使得分不明确,这套测试也会帮助品牌发现决策中*应当注意的要素。 封面专题文章 ★ 把生意搬到亚马逊? ★ 打造自己的品牌平台 ★ 上TikTok和*卖东西 重点文章 ★ 危险的犬儒主义 ★ 挖掘,架桥与集体行动 ★ 用坦诚文化打造优秀团队 ★ 实现ESG目标,挂钩财务业绩至关重要 ★ 五环组织:物联网时代的组织变革


用好顶 尖人才(《哈佛商业评论》2022年第3期/全12期)
¥22.50
有实力、有干劲的人,在组织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他们又是公认的难管理。可以说,这些明星员工是很多管理者的一道难题。在本期封面文章《留住顶 尖人才的诀窍》一文中,来自加拿大的著名管理学者罗杰·马丁对于这一难题给出了答案。 在文中,马丁首先承认了顶 尖人才,或者说特殊人才对于组织的重要性,就像朱丽叶·罗伯茨对于一部影片,迈克尔·乔丹对于一支球队……但他同时指出,目前对于这些顶 尖人才的管理出现了偏差。 其实顶 尖人才并不是那么难于管理,关键是管理者的心,是否真的走心关注到了顶 尖人才的需求,有时候可能就是一封邮件里的措辞稍微修改下,就可以获得顶 尖人才的忠心。希望所有管理者都不要错失任何一个顶 尖人才。


让工作受欢迎(《哈佛商业评论》2022年第6期/全12期)
¥22.50
世界正经历巨大的人口结构变化,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眼前。全世界几乎所有地方的人口结构都在向老龄化发展。1950 年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预计到2050 年这个比例将增长到16%。这种社会结构变化无疑也会影响到工作。公司准备好了吗?简单来说“没有”。关注老龄化人口影响的人往往看到的是正在迫近的危机,而非机会。 我们谈论年长员工的话语中,充斥着根深蒂固的误解和刻板印象,以及毫不掩饰的年龄歧视。这种状况需要改变。员工长寿不是问题,而是机遇。 或许你所在的组织无法彻底摆脱代际偏见,但你一定要明白一点:没有多少证据表明不同世代的人在工作中的行为或者对职业生涯的追求有什么显著的不同,过度关注代际差异没有用。惟其如此,方能着手建立新的项目和流程,为年龄多样化的员工群体提供有意义的支持。"


领导者问题解决指南(《哈佛商业评论》2021年年度典藏)
¥22.50
给问题找到绝妙的解决方案,是一件令人非常有满足感的事。随着事业发展,你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你的决定也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考虑到这一点,迅速给出简洁的答案不一定是zui轻松或zui合适的做法。 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之前,领导者可以退后一步,考虑一下托马斯·韦德尔-韦泽尔斯堡的文章标题提出的这个问题——“你在解决正确的问题吗?”在一项针对106名C级高管开展的研究中,他发现85%的参与者对自己所在组织“不擅长诊断问题”表示赞同。找错问题会浪费时间和金钱。作者建议重构问题,找到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这样会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打开大门。有助于重构问题的七种方法之一是问“缺失了什么?”换言之,还没有掌握什么信息以及还没有考虑过什么角度? 托尼·麦卡弗里和吉姆·皮尔逊撰写的《从不起眼处找到创新》一文,可以帮助你更进一步。用“头脑群集”取代传统的头脑风暴,可以摆脱陈旧的思维和现象,比如功能固着,即关注一件物品的常见用途而非物品本身及其他可能的用法。头脑群集让你发现其他形容自己目标的方式,由此想到实现目标的新途径。


适应数字化颠覆(《哈佛商业评论》2022年第1期/全12期)
¥22.50
人们常说打败技术颠覆者的唯 一途径是在它自己的领域击倒它,比如在一个独立的领域开创新的业务。不过伦敦商学院教授朱利安·伯金肖(Julian Birkinshaw)研究发现,至少还有三种有效的战略可供企业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他在本期聚光灯《在位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中指出,针对世界大企业的研究表明,数字化颠覆的破坏力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清醒且有体系地面对竞争威胁的公司,会做出聪明的选择,适应如今的数字世界。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托马斯·马尔奈特(Thomas Malnight)和艾维·布切(Ivy Buche)在《在位企业的战略优势》中提出,大型成熟企业的领导者过于害怕颠覆的威胁,很多人陷入被动防御。与其把建立年代和市场地位视为负债,他们建议管理者采用“战略性在位”的思路。根据他们的定义,战略性在位是指成熟公司将成立年数、规模和传统转为市场势力、可靠的关系和深刻洞见等关键优势的能力。要让公司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利用在位积累的资源,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虽然人们普遍认为颠覆是大公司注定的命运,但大公司不一定会消亡。必须学会发挥原有的强项,采取战略在位行动。


分析与决策(数字经济时代MBA口袋课)
¥22.50
你是否对分析与决策感兴趣,却不知该如何分析?怎样才算优秀的分析呢?怎样的分析才有巨大的附加价值呢? 亚洲著名商学院顾比思15年超人气硬核分析课,执笔人岛田毅以丰富的实操经验、精到的理论见解,帮助你学会智慧思考。6个基本步骤,精解各种分析工具,讲解基础的分析方法,教你从数据中掌握市场信息和公司状况,看透复杂数据背后的真相,做出正确的决策。 后疫情时代如何突围?这本数字经济时代帮助快速掌握分析与决策方法的宝典,带给我们切实可行的分析工具与方法,帮助我们在学习、生活和投资等决策中精准判断,获得先机。

请孔子当CEO:好领导必上的36堂课
¥22.57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仁”字。在这样一个疯狂追求增长的时代,学习儒家思想使我们得以反思商业的本质,使企业经营回归到为消费者、为社会真正创造价值上来。儒家思想成为许多企业家修炼自身领导力、做出企业决策的原则和信条。而在利润面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恰恰是企业永续经营的根基。 书中的36堂课从愿景、文化、运作、管理、人才培养几方面,总结提炼《论语》带给企业领导者的启示。书中包含对《论语》思想的清晰解读、标杆企业的实际做法以及作者给出的管理建议。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功底和在企业管理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使得本书易读、实用、有趣,对于有远见的企业家来说,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