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保守主义意识形态:阐释与批判
保守主义意识形态:阐释与批判
王金玉
¥33.00
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从社会历史、文本分析等视角对现代保守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性阐释,指出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保守。在批判性阐释的基础上,本书还运用比较分析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传统观与保守主义传统观的本质区别,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传统观批判与继承、继承与创新的科学内涵和辨证本质,为更好地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转换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从社会历史、文本分析等视角对现代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涵进行社会历史的分析和批判性阐释,指出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保守。在批判性阐释的基础上,本书将思想史梳理、文本分析与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将思想潮流的产生、发展、变化纳入社会的演进与变化之中加以研究,将一般性阐释与意识形态批判、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结合,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传统观与保守主义传统观的本质区别,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传统观批判与继承、继承与创新的科学内涵和辩证本质,为更好地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转换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49元5本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增订版)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增订版)
舒明月著
¥33.00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全书以“串珠体”写法,将鲁迅、汪曾祺、萧红等48位顶级作家的经典文本深度解析,既是“读书地图”,也是“写作宝典”。 每篇围绕一个主题(如“颜色”“容貌”等),将经典片段串联起来,并行独到的赏析、精准的评、提炼出模仿的技能,从而行之有效的写作宝典。 此版为全网畅销30万册的增订纪念,新增批注篇10篇文章,通过全文精批的形式,手把手带领读者领受作家们的繁密招式,解锁写作难题。
文学研读:英汉对照
文学研读:英汉对照
杜平
¥33.25
本著作由美国小说家、评论家及教育家阿尔洛·贝茨著,全文由一系列讲座、谈话组成,包括什么是文学、文学表达、为什么要研读文学文学研读方法、文学语言、经典的价值、当代文学、小说与生活、诗歌与生活等内容。著者主要通过系列讲座阐述文学研读的重要性和方法,分别介绍了经典阅读、小说阅读和诗歌阅读,强调了文学真实性、情感及想象等基本要素。同时著者也十分重视文学研读的教育意义及其对人生的寓意。该书紧密结合生活,突出了文学阅读与人生这一主题。
苏轼的方外交游及其诗文研究
苏轼的方外交游及其诗文研究
司聃
¥33.34
一代文豪苏轼吸收了儒、释、道三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建造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苏轼一生交游广泛,与和尚、道士等众多方外之人结为好友,往来密切。宦海沉浮中,苏轼之所以还保有如此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从其佛、道思想可探得根由。 本书从苏轼方外交游诗文的文本着手,来考察苏轼的宗教思想,区别于现存于世的研究作品中对苏轼思想的外部研究,力求更准确、更系统地把握苏轼的思想脉络以及在此影响下的文学走向。
49元5本 《文心雕龙》探疑
《文心雕龙》探疑
万奇,李金秋
¥33.60
《<文心雕龙>探疑》专门针对《文心雕龙》各篇中,历来学者存有歧解的疑点,逐一辨析。注重从与相关段落、全篇主旨、写作实践的联系中,对疑点作出裁断。对阐发《文心雕龙》的理论价值和构建中国文论体系,具有现实意义。每篇后附《文心雕龙》原文,便于阅读参考。
49元5本 《世说新语》美学研究
《世说新语》美学研究
董晔
¥33.60
这部论著主要从美学的角度剖析六朝名著《世说新语》的价值。首先作者认为《世说新语》所载史料充分体现了编者及其整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六朝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主要侧重在三个方面:即人格审美、自然审美和文艺审美。《世说新语》所载事迹表明,人们审美视野在此期间得以大大地拓展,也为后世确立了一组典范。
49元5本 东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
东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
徐志英
¥33.80
    本论文集共收录21篇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撰写的 论文。本书由三部分组成: 部分是文学文本研究,作 品所涉语种多样,既有经典作品也有现当代 作品;第 二部分是文学现象及理论研究,这部分的论文既有对中西 作品的传播、融合与影响的研究,也有文学作品译介和文 论研究;第三部分是文化研究,这部分共有四篇论文,聚 焦中国和印度、越南、美国的文化交流、借鉴与碰撞。本 书集中展现了研究者们在东西方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
49元5本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辜正坤
¥34.00
本书由《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修订而来。在修订版中作者补录了2003年之后发表的学术论文若干篇,修改或增添的内容占原书篇幅40%左右。 本书在总体方向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理论和翻译标准系统,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诗歌理论、诗歌翻译、诗歌赏析及诗歌比较构建一个多层面的框架,各部分互相贯通、互为表里。全书从宏观的角度俯瞰了东西诗歌,以典型的中国阴阳理论首次在学术界归纳了东西诗歌阴阳对立七大潮;系统总结出了中西诗歌鉴赏十个角度,并逐一界定讨论;探讨了诗歌的五大功能及与此相应的诗歌鉴赏五大标准;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同时辩证分析了若干翻译经典命题;探讨了中西诗与当代人类的命运以及翻译与学术文化;得出了若干独特的意义深远的结论。修订之后,本书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内容准确度更高。 读者对象:高等院校外语及文学专业师生、文学与翻译爱好者、诗歌爱好者。
49元5本 新异之变:近代楚辞学的现代性转型
新异之变:近代楚辞学的现代性转型
李文
¥34.00
近代楚辞学是楚辞学革故鼎新的肇始,是楚辞学史上独具特色又承上启下的一段。《新异之变:近代楚辞学的现代性转型》通过对近代楚辞笺注、诗话、札记、论文等的梳理,勾勒近 代楚辞学的整体风貌。重对近代楚辞研究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几部著述与论文行分析与评述,如马其昶《屈赋微》、王闿运《楚辞释》、廖平《楚辞新解》、王国维《屈子文学 之精神》、刘师培《文说·宗骚篇》等,总结近代楚辞学在学术转型时期创造与变异的双重特征。
49元5本 唐宋之间的国家与祠祀:以国家和南方祀神之风互动为焦点
唐宋之间的国家与祠祀:以国家和南方祀神之风互动为焦点
杨俊峰 著
¥34.00
      本书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四章。首先从唐代地方官府的祭祀活动手,勾勒出两者关系原来的历史面貌。由于唐代中央朝廷鲜少涉各地祠祀西洋,此时国家和祠祀信仰的关系主要系于地方官府层级的祠祀活动。第二张首先勾勒出地方官府祠祀活动的梗概,并试图说明这些活动是地方“惯习”的表现。并以此作为第三、四章阐述唐宋之间中央朝廷始大幅涉祠祀信仰变化的背景。第三、章讲述朝廷大幅以封神措施介地方社会,并始正面处理常民祠祀信仰活动。
49元5本 晏殊《类要》研究
晏殊《类要》研究
唐雯 著
¥34.00
    《类要》是北宋名相晏殊平日读书之时,摘录各种书籍,分门别类编纂而成的一部大型类书,内容涉及地志、职官、佛老、方志等方面。其中保存了大量久已亡佚的文献资料,书稿即是在此基础上对《类要》所引录的文献作一步的分析与阐述,以期发掘其价值。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三章,着重对《类要》自身的介绍,如其编纂、基本面貌、流传与版本考述方面;下编八章,则注重对《类要》中所引文献分正史与杂史、编年史、传记、地志、类书、总集和乐府等等八类分别行论述。书末四个附录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9元5本 现代汉语体范畴动词语义递差研究
现代汉语体范畴动词语义递差研究
丁存越
¥34.00
近年来,句法-语义界面研究出现了一个新方向,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动词与句法实现之间的规律性和可变性。以往研究,无论是投射理论或是构式理论,对动词语义往往采用二分法,即认为动词语义与论元句法实现之间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但是诸多的语言事实表明,动词语义和句法相容性之间呈现的是递差关系。本书以汉语体范畴的动词为研究对象,透过递差的视角,构建现代汉语体范畴的动词递差模型,以拓宽传统动词研究的思路。近年来,句法-语义界面研究出现了一个新方向——研究动词与句法表征之间的规律性和可变性。以往研究,无论是投射学派还是构式学派,对动词语义的研究往往采用二分法,提出动词语义与论元的句法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分为二、非此即彼式的。但是近年来诸多的语言事实表明,动词语义和句法相容性之间呈现的是递差关系。研究资料的整理发现,体范畴的相关研究一直是汉语学界研究的重点。本书把句法-语义界面的递差性研究引入汉语体范畴的动词研究,主要通过对动词语义本身的研究,透过递差的视角,构建现代汉语体范畴的动词递差模型,讨论动词与体范畴句法表征的适应性问题,拓宽传统动词研究的思路。
49元5本 德国的文学与艺术
德国的文学与艺术
(法)德·斯太尔夫人著 丁世中译
¥34.00
《德意志论》(1810)是欧洲浪漫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德·斯太尔夫人晚年流亡期间游历德国后对自己的文化思想的一个总结。《德意志论》分四部分,本书是其第二部分,细致分析了德国文学艺术的特,评述了德国作家的性格和倾向,考察了德国特有的形而上学气质的根源。维兰、歌德、席勒等古典作家及其代表作,都在书中得到鉴赏和评价;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如施莱格尔兄弟,更受到作者热烈的推崇。
49元5本 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
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
温海清 著
¥34.00
  这本《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由温海清著。元代出现的多层级复式地方行政体制,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史上具有颇为突出的地位。行省承袭金制而起,路经由唐宋“道”、“路”之制演化而成正式政区。州、县亦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是考察元代地方多层级行政体制演化的基本观照。设若我们一步追问的话,元代缘何会出现此端变化,其演变之关节何在,具体历史过程若何?《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聚焦于始自蒙古南下徇地中原、迄于忽必烈至元初年(1210年代至1260年代)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发生激烈改易的现象,对该区域内所涉各层级(腹里、路、府、州、县)之建置与区划的历史变迁状况行细致的考释和分析,力图将关键的演变环节如实地复原出来,以期呈现蒙元地方行政建置之特质并究明其在唐宋、明清间的起承转合之地位,除此而外。本书尤属意于探讨“蒙古因素”在金元之际华北地方行政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腹里以及腹里内部区划的生成、世侯占有州郡与蒙古分封而致部分路(直隶州)之形成、蒙古千户百户制与汉地路府州郡体制之榫合,以及州依“节度—刺史”体系行划分制度的消失。在本书所讨论的上述这几大主题中,我们都可不同程度地观察到“蒙古因素”的影响。
49元5本 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
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
朱溢 著
¥34.00
  西晋以降,历代王朝的礼仪制度皆采取五礼的架构。作为五礼之首,吉礼以制度化的祭祀礼仪为主体,是帝制时代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朱溢所著的《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深把握吉礼制度的内在逻辑,从大祀、中祀、小祀的纵向结构和祀天神、祭地祗、享人鬼、释奠先圣先师的横向结构出发,主要通过三祀制度、郊祀礼仪、太庙祭祀、释奠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来检讨唐至北宋吉礼的变迁,并且探究其在中国礼制史上的位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此项研究揭示了唐至北宋时期吉礼体系的连续性,从中亦可看到吉礼制度与政治秩序、权力观念、思想学说、宗教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以制度史研究为本位,兼顾制度与思想的互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可望对中国古代礼制研究起到一步的推动作用。
49元5本 多元复杂的中国现当代美学
多元复杂的中国现当代美学
唐善林
¥34.00
中国当代美学的历史发展是多元的,本书从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问题。其一,作者从审美、启蒙、革命多元互动的角度来揭示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多元复杂性;其二,作者从心本、情本、生命本体、身体本体、生活本体等多重本体角度来发掘中国现当代美学所蕴有的丰富哲理内涵;其三,作者从鲁迅、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滕固、李泽厚等美学家们生活的社会历史语境及其思想资源转化的角度来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文化探源;其四,作者还对“审美价值限度”、“诗性身体”、“微时代审美”、“生活论转向”等中国当代文艺及学术现象进行了文化考察和反思。
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系年1703—1722
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系年1703—1722
谷小溪
¥34.30
明清时期,中国与朝鲜王朝保持着典型的宗藩关系。作为藩邦外交的直参与者,两国使臣的纪行作品构成了中朝文化交流的主体。特别是朝鲜使臣创作的大量《燕行录》,以诗歌、日记、杂录、状启等形式记载使行途中的见闻随感,从自然景观、人文古迹、民俗风貌、思想文化等方面翔实描绘明清中国社会图景,堪称古代域外汉文学的经典文本。本书时间范围起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止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结合史料、文集、年谱、碑传、书牍、诗话等文献对康熙时期中朝两国使行诗歌及作品本事行搜集、整理、考证与系年,以期通过对以使臣为媒介的中朝诗歌交流情况的系统考察,再现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风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文献支持和资料线索。
49元5本 文学社群与文学关系论
文学社群与文学关系论
张涛,
¥34.40
明万历末年至清康熙初年,文学社群数量达到历史高峰,对当时的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考察了“社群文人群体运作方式”这一明清特殊文学样态,具体分析了此期社群对当时文学发展的促作用,分别从文人心态、文学复古、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风气、影响文学的媒介性等方面对文学社群与文学的关系行了较为深的研究。?
外国文学的朝圣之旅
外国文学的朝圣之旅
梁坤 主编
¥34.58
本书在重温古典的基础上,更偏重20世纪的作品,着重介绍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的作家、作品及艺术特色。以助于读者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了解西方文化精神和东方文化神韵,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感情人生,净化心灵,提高综合素质,而重塑一种强健的精神人格。?
49元5本 女性城市书写:20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现代性经验研究
女性城市书写:20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现代性经验研究
尹星
¥34.72
  本书以20世纪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从本雅明的理论出发,对数位20 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小说进行研究与分析,围绕街道与室内、商品与消费、战争与家园、流散与他者四个主题,分析了女性作家对城市形态、历史现实、个体记忆、公共政治的再现,反思女性作家对城市现代性经验的阐释。全书立足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同时又突破了纯文学研究的框架,以问题为导向建构研究框架,借鉴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哲学对现代性的理论研究成果,熟练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思路清晰,结构缜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不仅为我国的女性文学研究和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对于我们反思现代性经验和现代性产物、理解城市日常生活和城市人的精神机制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49元5本 明关中四先生之文学观--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
明关中四先生之文学观--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
蒋鹏举著
¥34.80
关中“四先生”指三原马理、高陵吕柟、朝邑韩邦奇和富平杨爵。他们是明代弘正嘉时期的关中代表人物。本书侧重于两方面内容:其一,梳理四先生的文学观念及创作实践;其二,探求学术与文学的交互影响,并试图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书稿首先从哲学史的角度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关学主张及流脉;提炼出“大文学观”概念,以说明学者反对汩于词章,提倡德行践履为言文之根的主张。之后则对每位先生分别行专门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知人论世,以典型事件介绍先生其人其书;为政为学、讲学育人,介绍其学术观念指导下的具体思想和行为;文章观及创作情况;诗学观及创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