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
彭兰
¥52.80
《新媒体用户研究》关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全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化的用户。作者将新媒体用户视作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以此洞察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意涵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也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 人既是新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复杂的生命体。《新媒体用户研究》既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更呈现出面向未来的研究意识。
49元5本 汉代经学与文论(精)
汉代经学与文论(精)
张金梅著
¥52.80
  两汉是经学昌明与极盛时代,因此探讨汉代经学与其他学术门类包括文学的关系,渐渐成为交叉研究的热。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了经学与文论的关系:,在前经学时代和汉代的比较视野中论析汉代经学与文论的文化场域和话语规则。第二,论述文论空间里的汉代经学书写,探讨“五经”文本在汉代授受、流传、整理、研究活动中所包孕的文学思想。第三,分析经学视野中的汉代文论叙述,即依经立义圣化言说方式和意义建构方式下的汉代骚评、史论和赋论。第四,以《毛诗序》之尊废的学术演和《诗大序》之风喻与诗教传统为例,阐述汉代经学与文论的赓续影响。后,揭示汉代经学与文论的意义生成规则——依经立义在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的方法论意义。
49元5本 方言校笺(附释名校笺)精--周祖谟文集
方言校笺(附释名校笺)精--周祖谟文集
周祖谟校笺
¥52.80
这是《周祖谟文集》第四卷,收录周先生古籍整理作品《方言校笺》《释名校笺》。 《方言校笺》是周先生继《广韵校本》之后出版问世的又一古籍整理经典之作。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扎实的校勘功力,成就了这部权威可靠的《方言》校本,极大地推了《方言》的研究。本次以中华书局1993年版为底本行重排,订正了旧版的文字录排错误。在版式上做了较大调整,疏朗美观;同时补订全书标,便利阅读。重新编排制作了音序索引和笔画索引附于书后,供读者翻检。 《释名校笺》是周先生生前未完稿,为条札形式,惜仅完成前二卷,先生便已仙去。遗作刊发于《文史》1999年第2辑(总第47辑),本次即以此为底本重排。另收录周先生相关研究文章《书刘熙释名后》。
49元5本 夕拾朝花--我眼中的中国出版四十年
夕拾朝花--我眼中的中国出版四十年
庄建著
¥52.80
本书是《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建的文集,共收录文章57篇。文章均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时间跨度长达近四十年,经归类、编排,共分为文脉地标、远思怀人、缥帙留香、出版之思四个章节,对应收有关出版社、出版人、出版物以及业界思考等方面的文章。本书从媒体记者视角反映出中国出版业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迁,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诚如作者所言,昨天的样子值得被记住,那是走到现在和通往未来道路上的标志物,有文化传承的初心,有精神田园耕耘的足迹。
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
杨保军
¥53.40
中国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重新理解媒介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重新理解媒介
刘海龙
¥53.88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自2006年出版以来,已形成品牌,受到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和研究者的关注。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重新理解媒介》梳理的内容横跨两年,从学术层面、热话题研究层面对近年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做了概述。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与报告,包括2021和2022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中国的传播学研究和全球新闻创新报告,主要针对这两年新闻传播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行了总结和归纳。第二部分为新闻研究的新场景与新面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动向行剖析。第三部分为传播研究的新问题与新视角,着重从新技术对传媒的影响角度重新解读当下新闻传播的新业态,研究内容富有现实意义和学术前瞻性。 本书对前沿领域的研究话题做了集中展示,论文的议题选择、研究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随着作者去观察智能新闻生产、数字媒介时代的都市新闻业、新闻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编辑室,也重新认识媒介与历史、重新发现和理解互联网基础设施、重新观察中国互联网技术和网络社会的关系,探讨数字平台劳动者空间生产的能动性与局限性,了解中国新闻业视频创新与行动策略。
49元5本 汉字的思考
汉字的思考
张克敏
¥54.00
《汉字的思考》是一部论述汉字书写思维习惯及书写真谛的专著。全书从汉字的起源说起,通过对汉字图像结构的分析,以及对汉字书写行为演化的梳理,揭示了中国的汉字书写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49元5本 文字的故事:从结绳记事到未来文字(经纬度丛书)
文字的故事:从结绳记事到未来文字(经纬度丛书)
史蒂文·罗杰·费舍尔
¥54.00
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如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人类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语言、文字、信息传播等,对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非凡。直到今天,都有很多人把文字当作文明产生的要素之一。《文字的故事》研究了全球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从最早的石版画、甲骨文始讲到今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语言,作者放眼全球,对整个文字发展过程做了梳理。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更广阔的视角、更新颖的角度,来看待文明和历史。 文字都是抽象的,因而图片就显得特别重要。本书中有大量的古文字图片,让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即使不是研究学者,也能轻松阅读。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发现,供学生、专家和一般读者作为参考。
49元5本 十九世纪英文期刊儒学译介与传播研究
十九世纪英文期刊儒学译介与传播研究
蔡慧清著
¥54.60
在19世纪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英文期刊中,中国儒学议题是一个放性的话题,传教士、汉学家、外交官等围绕中国儒学人物、派别、谱系、核心观念等展跨越世纪的阐释、讨论和争辩。儒学议题因为刊物生产发行的放性而在传播面相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覆盖性、高时效性以及作者与读者、书与刊、中与西之间的多层互动性,客观上塑造出迥异于16-18世纪以专著为主的传播、受与影响的面貌,并将儒学西传由单一的汉学家的专业认知演变为与普通大众的社会认知并轨的文化输出,而成为和合中西文化、构建中国形象的重要依据。
49元5本 教育语言学研究(2022年)
教育语言学研究(2022年)
赖良涛,严明,江妍
¥54.90
本书分为名家论坛、学科理论研究、教育话语研究、法律话语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五个部分,共收录原创论文21篇,涉及从功能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依存语法、教育社会学等视角对儿童绘本、生命教育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汉语学习词典、课堂话语、百科词条等学校和社会性教育话语的研究,从会话分析、协商系统、合法化语码理论、评价理论、情态系统等视角对冲突话语、庭审话语、判决书、合同等法律话语的研究,从语义演绎、篇章格律、认知加工、语言心理、课堂翻转、自动评阅、跨文化交际等视角对语言习得与教学的研究。本书适合高等院校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大中小学一线语言教师、法治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的研究者及工作者使用。
49元5本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解、表达、变通(全二册)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解、表达、变通(全二册)
李长栓著
¥54.90
本书将翻译标准概括为“信达切”,内容划分为理解、表达、变通三个版块。作者明确提出翻译的三大理念,即翻译是沟通、翻译是写作、翻译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译者的三个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宏观思维、批判性思维;提出理解和变通的抓手——6W1H以及关于理解的专门论述。全书脉络清晰,译例丰富,读者可按书索技,实用性强。
49元5本 理性且严谨:概念框架如何指导研究
理性且严谨:概念框架如何指导研究
莎伦·M· 拉维奇,马修·里根 劳伦斯·夏皮罗
¥54.99
在社会科学领域,学生和研究人员面临的*困难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开发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概念框架”或“思想框架”。 撰写开题报告、学位论文、期刊文章和专业著作,都需要清晰、完整和切题的概念框架,一个好的概念框架能够展示作者如何理解他们正在研究的主题或问题及其重要性,并解释他们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部分就概念框架的作用和重要性提供了有价值的背景和情境,解释了什么是概念框架,简要介绍了概念框架的重要性,强调理论和文献综述如果缺乏明确性和透明度经常会导致研究目的、所涉及的文献及其方法之间的脱节,主张用概念框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按照研究过程的顺序,通过分析不同学科有成就的学者已发表的关于各个主题的著作,以及他们对该著作的思考,展示了概念框架在研究过程中的概念化、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以及报告和释研究结果五个阶段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将研究过程中的所有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展示概念框架对从*初的研究的概念化一直到论文写作是如何进行引导的,特别阐明了一个主题的概念化和用来研究它的方法是如何相互关联的,通过一系列坦率而生动的故事和成果,举例说明了在田野调查中所做的必要改变如何反馈到概念框架中并*终改进了概念框架,并就开发和使用概念框架提供了具体、实用的建议。
49元5本 案例教学法在MTI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实践与反思
案例教学法在MTI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实践与反思
姚斌著
¥55.00
《中译翻译文库 案例教学法在MTI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实践与反思》这本书剖析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MTI口译教学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案例教学模式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如教学案例采编、教学原则和流程,同时提供了多个教学案例样本和教学过程实例。原理和要素的阐释为案例教学法系统地应用于MTI口译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案例样本和教学过程实例额展示则为广大口译教学同仁探索和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实践指南。冀以本书引起翻译界对案例教学模式的关心和重视,为翻译教学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一周特价2.21-3.9 新媒体写作创富
新媒体写作创富
理白
促销价:¥19.99|¥79.00
如何靠写作实现长久稳定的多渠道创收,几乎是每一个自媒体人都思考过的问题。本书是一本以赢利为核心目标,从快速门到多渠道造个人IP的“全流程”指导书。  基于这一目标,本书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从写作门、写作精、多平台运营、个人IP造等方面全面分析自媒体人发展的方向。作者认为,作为以写作为核心能力的自媒体人,想要依靠写作产生持续价值,需要不断深挖和宣传个人品牌,将粉丝转化成超级客户。  读完本书你会明白,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人该如何铸造自身堡垒,产生持续且长久的影响力,实现写作创富。
思考的边界:如何做一名好编辑
思考的边界:如何做一名好编辑
杨涌
¥56.00
本书围绕如何做一名好编辑这一主题,收录了多篇相关论文,讲述了人民日报编辑工作是如何进行的。本书主要包括九章内容,分享了报纸编辑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的编辑经验,如新闻稿的选择和修改、新闻标题、稿件配置、版面编辑、版式设计、图片编辑等方面,以及融媒体时代,人民日报不同平台间新闻呈现方式有何异同。本书图文结合,语言简练,分析深入浅出,兼具专业性、可读性与实用性,本书的出版将对新闻学子及相关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帮助。
49元5本 古语文例释(修订本)
古语文例释(修订本)
王泗原
¥56.45
本书是王泗原先生研究周秦两汉典籍,继承前修,力图解决古籍古语文疑难,以例释的形式逐条按类排比而成的随笔集。分“古语文魏晋时期有较多之变改”、“据句法判断语意词义之疑难”、“句法,虚词用法”、“断句”、“词义”、“古音,同音假借”、“文字”、“章法”、“篇”、“书凡例”、“校勘,考据”、“名物”、“古语文后人模仿之失”十三类,涉及语法、文字、音韵、训诂、校勘、句读、章句等古汉语范畴的各个方面,辨析精审,从中可窥阅读古书的基本门径和考辨思路。
49元5本 晋方言语音百年来的演变
晋方言语音百年来的演变
乔全生、王为民著
¥56.56
书稿以高本汉记录的7个晋方言的材料为基础,讨论它们的语音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探究晋方言区域性特征的形成、扩散和磨损,总结晋方言这7个语音百年来演变的规律。
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2020
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2020
刘志
¥57.60
本书编写组就编辑出版工作中的理论和实务问题广泛征稿,汇编成此书。所收文章对编辑工作、选题策划、审读加工、发行营销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了研讨总结,同时书中还汇集了一些书评。
49元5本 向新而行: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现状:2023
向新而行: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现状:2023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
¥57.85
本书*梳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情况,作者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详尽分析了网络文学的发展环境、产业现状、作品与作者分析、用户行为及未来趋势,收录了关于网络文学媒介转型、IP运营、国际传播和版权保护的学术研究文章。从多维度出发,剖析了网络文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揭示了IP产业链的构建与运营模式,探讨了网络文学如何跨越国界,走向世界舞台,以及版权保护对于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本书特色在于结合政策导向、市场数据和学术研究,为读者提供网络文学的宏观视角与深度行业解读。本书适合文化研究者、网络文学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及对网络文学有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49元5本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克里斯·贝尔
¥58.00
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49元5本 哲读论语:安乐哲与罗思文论语译注
哲读论语:安乐哲与罗思文论语译注
[美]安乐哲(Roger T·Ames),[美]罗思文(Henry Rosemont,Jr·)译著
¥58.00
美国汉学家安乐哲和罗思文曾合作译注了儒家经典《论语》。该书稿是将该他们二人的译注译为汉语,书名改为《哲读论语》。本书的出版无论是对《论语》的学术研究,还是中英翻译学的研究都有较高价值。本书为《论语》英汉对照本。在正文之前,为了读者能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文本内容,英文译者撰写了6万余字的导言和说明,深讲解《论语》成书的背景,其哲学思想及其发展源流。本书以《论语》以通行本《论语》为基础翻译,同时参考定州汉墓竹简等多方材料,注释严谨,考证详尽。本书的出版无论是对《论语》的学术研究,还是中英翻译学的研究都有较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