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达人体感知
¥68.60
本书共7章,第1章介绍了雷达工作原理;第2章介绍了雷达肢体行为识别方法:第3章介绍了雷达跌倒检测方法;第4章介绍了雷达手势识别方法;第5章介绍了雷达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筛查中的应用;第6章介绍了雷达在睡眠呼吸障碍筛查中的应用;第7章介绍了雷达在睡眠分期中的应用。除了第1章讲述雷达工作原理,第2~7章的内容均基于作者团队的研究结果。 本书适合雷达工程、安防监视、人机交互、医疗健康等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高校教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阅读。


数字化转型指南:新时代的企业升级之道
¥68.60
本书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应当如何展数字化转型行了详细讲解。本书不仅从战略方向上对数字化行剖析,还从企业各部门等微观角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给予实战指导。本书共有13章,分为上、下两篇。第1~6章为上篇,重在搭建框架,从宏观层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行了剖析。上篇分别从顺势、布局、借力、规划、落地、升维6个层次,阐述数字化时代下的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上篇,建立起对数字化的基本认知,对数字化执行团队、架构、执行策略,以及基于数字化的商业模式优化的思考,从而促使企业更好地行数字化转型。第7~13章为下篇,重在详解数字化战略的落地方案,即通过对企业的各业务流程及各部门的数字化转型路径行深剖析,阐述数字化转型的重心。本书通过引用大量经典案例和笔者实践的经验,希望帮助读者快速理解理论内容,并且在商业模式、财务、人事和行政管理、采、运营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中,早日将学习到的经验应用在自身实践中。本书还通过分析一些数字化原生和非原生企业的案例,特别是C端企业的案例,帮助读者了解ToB企业数字化和ToC企业数字化的区别,建立起对数字化落地实践的路径理解,以及数字化程中优先级的判断能力。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方法及应用
¥68.60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方法的难题及挑战,本书第1章概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第2章介绍定位过程中的重要前提——距离测量与估计,按照经典的测距与非测距分类方式总结了典型的定位方法。第3章和第4章分别讨论静态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及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方法。第5章探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移动锚节点的路径规划问题。第6章阐述空洞地形等特殊网络的定位方法。第7章和第8章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中的硬件、软件开发。


雷达辐射式仿真信号分析与处理
¥68.60
本书结合国内外雷达辐射式仿真技术的现状,总结了相关研究的成果。内容围绕脉冲雷达辐射式仿真信号收发及回波处理方法,从均匀间歇收发处理、伪随机间歇收发处理、目标回波与信息重构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脉冲雷达在室内场受限环境下的信号特性,介绍了均匀、伪随机间歇收发回波处理和目标信息重构的方法。本书采用MATLAB软件实现了雷达脉冲信号间歇收发处理及回波重构,对获得的回波利用tftb2002工具箱行时频分析,获得了清晰的目标微动特征,可为室内场脉冲雷达辐射式仿真系统设计、目标探测等效模拟、目标电磁特征获取等试验鉴定任务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本书主要供从事雷达辐射式仿真试验与系统设计、试验鉴定与评估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类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电子信息装备体系论证理论、方法与应用
¥68.60
本书包括13章,分为理论篇、方法篇和应用篇。理论篇(第1~3章)对电子信息装备体系论证的基本概念、内涵、主要内容及电子信息装备体系论证的理论体系行了研究和分析;方法篇(第4~9章)分别对电子信息装备体系的宏观论证、需求论证、体系结构论证、仿真推演论证、体系效能评估和技术体系论证等重方面及技术行了研究和论述;应用篇(第10~13章)通过典型电子信息装备体系需求论证实践、典型军事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基于仿真的电子信息装备体系效能评估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效能评估4个案例论述上述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验证了方法和技术的有效性。 本书以电子信息装备体系论证为主题,突出基础性、理论性、前沿性与实践性,力求构建电子信息装备体系论证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期为从事电子信息装备体系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概率成形编码调制技术理论及应用
¥68.60
本书在传统编码调制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和需求,介绍或提出了概率成形编码调制技术及方案。全书分为7章,内容包括: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新型编码调制理论与技术,分时混合概率成形编码调制技术,基于概率成形的超奈奎斯特预编码技术,概率成形在衰落信道条件下的应用研究,基于概率成形的调制分集MIMO系统编码调制方案研究,以及基于概率成形的调制分集多用户MIMO系统编码调制方案研究。


装备体系韧性分析理论与技术
¥68.60
本书系统探讨了装备体系韧性分析、评估与优化相关问题。首先,详细介绍了装备体系和装备体系韧性的概念内涵;其次,论述了可行的复杂装备系统韧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再次,阐述了装备体系韧性建模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并通过应用案例充分印证了这些技术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最后,对装备体系韧性技术研究及其在相关领域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应建议,对实际装备体系建设和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系统工程、体系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与质量可靠性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同时也适合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MEMS法珀腔光学声传感器
¥68.60
本选题主要围绕无振膜声压敏感机理、全固态谐振腔结构力学参数特性、石英晶圆结构材料应力匹配键合封装方法等基础科学问题,重点解决了宽频带高灵敏度声敏感谐振腔的结构参数匹配设计、谐振腔MEMS一体化全封装技术、极微弱信号检测关键技术及宽频带高灵敏声敏感单元的实际工程应用性等关键技术,重点开展了声致介质折射率变化无振膜声敏感机理、不同谐振腔结构的全刚性声敏感单元加工和光纤声传感器的耦合封装、调相谱检测技术和谐振频率追踪与锁定技术以及光纤声传感器的性能测试和实际工程应用。


基于数字孪生的复杂产品智能装配车间质量预测、控制理论与方法
¥68.60
本书以阵列天线等复杂产品离散装配车间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质量控制和效率提升难题,探讨提出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装配车间质量预测、控制理论与方法,构建复杂产品数字孪生装配车间质量预测与控制体系框架,详细阐述多维度多尺度智能车间数字孪生高保真模型构建、实时数据驱动的数字孪生车间运行状态同步建模、阵列天线装配高置信仿真、阵列天线装配性能高精准预测、阵列天线装配过程的精准控制与执行等各项关键技术。通过构建阵列天线智能装配车间数字孪生平台,达到大幅提升复杂产品装配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从而为复杂产品智能装配车间的质量预测与控制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且有望实现从传统事后的车间运行分析与决策模式向事前事中的智能车间“同步映射+在线预测+精准调控”运行分析和决策模式的转变。


电子设备中的电气互联技术
¥68.60
本书介绍电子设备中的电气互联技术,或者称为广义的电子封装工程概论。全书分为8章,内容包括:电气互联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体系、现状与发展等概述,封装互联基础、器件级封装互联技术、电气互联基板技术、PCB组装互联技术、SMT组装系统、整机互联技术、电气互联新技术等。


双/多基地雷达目标探测与识别
¥68.60
本书结合国内外双/多基达技术发展现状,总结了相关研究的成果。内容围绕双/多基达目标探测与识别方法,从双/多基达基本原理、雷达目标双基地散射特性、双/多基达目标检测、窄带双基达目标特征提取、宽带双/多基达目标特征提取、双/多基达目标综合识别等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双/多基达理论与技术,并给出了翔实的实测结果,以期为双/多基达系统设计、研制、实验、性能评估等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环境试验技术
¥68.73
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贯穿于设计、研制和生产,直至使用的全过程,它涉及对产品全寿命期间所处平台环境的研究。本书叙述了当前国内环境试验的现状和发展,特别是当前模拟试验难以解决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书共25章。第1章介绍了环境试验的由来、意义、作用和地位;国内外开展环境的情况;环境试验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中应用;当前在环境试验领域中的两大标准体系等;第2章介绍了环境实验室本身的环境条件要求,实验室用水的要求,对的试验条件的容差要求,环境试验前、试验中和试验后所需采集的信息要求,实验报告要给出的信息要求等;第3~25章,分别介绍了高温试验、低温试验、温度冲击(变化)试验、湿热试验、大气腐蚀、高度(低气压)、水试验、霉菌试验、沙尘试验、太阳辐射试验、流体污染试验、结冰冻雨试验、爆炸大气试验、振动试验、声振试验、冲击试验、加速度试验、地震试验、风压、倾斜摇摆试验、运输试验、振动冲击夹具设计、综合试验等内容。


新款电动汽车构造原理与故障检修
¥68.99
《新款电动汽车构造原理与故障检修》系统地阐述了电动汽车技术和原理知识,包括电动汽车的能源系统、驱动系统、辅助系统、控制系统等。具体内容为电动汽车维修安全操作、整车控制系统结构原理与检修、动力电池系统结构原理与检修、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结构与检修、充电系统结构原理与检修、辅助系统结构原理与检修以及电动汽车的拆装操作步骤,以北汽EV160/200、EX200-EX260的车型、江淮、比亚迪e6、e5、大众e-up、特斯拉、宝马i3、中通等车型为例,通过各车型的结构图、原理图、电路图进行详细讲解,并配有故障案例,方便读者学习理解。 本书可作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和汽车维修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汽车企业的培训资料。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有机废气技术
¥68.99
本书以有机废气与恶臭气体等离子体净化的前沿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共分为21章。主要介绍了挥发性有机物与有机废气,等离子体与等离子体净化有机废气,电子束净化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净化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净化器、电晕放电等离子体净化器、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净化器、射频放电等离子体净化器、微波等离子体净化器,等离子体与其他方法的联合技术,包括等离子体协同光催化技术、吸附与等离子体组合净化技术、等离子体与生物过滤组合处理技术,基于有机废气的结构分类介绍等离子体净化效果,包括等离子体分解烷类气体、等离子体净化醛类气体、等离子体净化苯系物、等离子体净化醇类气体、等离子体净化酮类气体、等离子体净化含氟烃类化合物、等离子体净化含氯烃类化合物、等离子体净化含氮恶臭气体、等离子体净化含硫恶臭气体。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可作为从事环境、能源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


测量系统分析(MSA)实用指南
¥68.99
本书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门与管理,中篇为理论与提高,下篇为应用与实战。“门与管理”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其一在于纠正对MSA的错误认知,明确MSA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其二在于提出MSA所需要的管理资源配置以及具体的管理思路。 “理论与提高”是对MSA理论体系的归纳、总结和升华,着重剖析MSA理论背后的原理,以便使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为活学活用MSA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应用与实战”结合作者多年推行MSA的经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本篇的学习,读者可以应对更加复杂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 本书不仅适用于初学测量系统分析(MSA)的人员循序渐地学习,还适合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的从业人员直选择所需要的内容行参考,同时还适合其他从事测量工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针对性地学习。


分离化学与技术
¥68.99
本书是基于作者长期以来在分离化学与技术方面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内外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要求来组织编纂的。本书的编写贯穿两条基本主线:一是分离化学基础,重点介绍分离的化学原理和研究方法,讲究科学性和学术性;二是分离技术,重点介绍各分离方法及其具体的应用成果。所选应用实例主要来自作者实验室的工作及国际上近5年来的*成果,可以充分体现其前沿性和实用性要求。 各分离技术在应用方面的内容将重点结合湿法冶金、食品及生物医药、环境保护与物质回收利用、化学化工制备的*成果来展开。 适合化学化工、材料、有色金属冶炼、环境科学与技术、食品与生物医药等领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阅读。


铜基材料热变形与热加工工艺
¥68.99
高性能电子铜合金及铜基复合材料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纳微加工、航空航天、汽车、国防等国民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一些领域的关键功能材料。铜基材料的热变形行为与其热加工工艺性能和少、无切削精密成形性能密切相关。本书简要介绍了金属材料热加工热-力物理模拟发展现状、热-力物理模拟试验机、材料和热加工领域的物理模拟技术、热加工热-力物理模拟理论基础、金属材料热加工的热-力物理模拟试验技术及数据处理等,重介绍了著者近年研发的高性能铜合金、弥散铜、弥散铜基复合材料、电触材料等新材料的设计、制备、组织性能与热变形处理。


系统工程:基于国际标准过程的研究与实践
¥68.99
系统工程是实现成功系统的一种跨学科方法, 为国内外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针对复杂产品研制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借鉴国际知名企业实施系统工程的成功案例, 以国际标准为框架,介绍了系统工程的基础知识、 技术过程、 管理过程、 支持过程和实践应用情况。 对于每个知识, 既有标准规定, 又有技术讲解, 还有案例分享。本书是一本面向工程实践并与国际标准轨的系统工程专著, 凝聚了我国工程一线技术人员的智慧与经验, 可以为系统工程在我国落地提供具体指导。本书可作为军工单位、 科研机构、 高科技企业等工程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习指导用书, 也可供工科院校的师生以及系统工程学者参考。


汽车机修工快速上岗全程图解(第2版)
¥68.99
针对初学门者的特,本书以汽车的系统结构为基础,按照“一图一解”的思路,在参考了大量汽车品牌的售后服务培训资料的基础上,讲述了汽车机修工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提示和重要知识。本书紧密结合汽车技术发展方向,对*新技术行了更新,并配有视图讲解,非常具有实用性。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英文
¥68.99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英文


液压测试技术
¥68.99
液压测试技术是每个从事液压技术工作的人员都应该掌握的关键技术。本书由浅入深、系统地介绍了液压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基本概念、液压测试仪器的概况与选用,如何进行液压元件的稳态、动态特性及耐久性的测试,尤其是在液压控制元件的测试以及液压元件虚拟测试系统作了详细介绍。 本书适宜从事液压元件设计、选用与维修的技术人员,也可供机械维修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