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社会治理
¥54.60
社会治理是学术界重关注和研究的中国特色社会学概念。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学学者参与社会治理决策的重要领域以及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本书就是作者对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与探索。在全面梳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变迁的基础上,本书总结了中国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模式,依托“新清河实验”深探索了专家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学干预方法,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现代化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新时期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唐诗三百首(名师抖音共读版)
¥54.60
中华书局联合南大学文学院、抖音,邀请23位名师,联合制作推出了系列短视频,对《唐诗三百首》的313则篇目行逐一解读。每期解读,充分融每位名师独特的治学理念、人生阅历与审美体验,或论述周详,或短议精当,或抒发情怀,或连出巧思,沿波溯源,还原情境,又能闪回当下,直指心灵。 本书采用诗作原文附名师解析的结构,以中华书局《唐诗三百首》(补注本)为底本,参校相关总集、别集,将各位名师的讲稿整理、润色成书。同时,全书根据篇目内容,遴选主题相关的古代、近代名家画作,作为配图,让读者更直观感受诗情、诗意,品味唐诗之美。
自由的进化
¥54.60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中,每一个物体的运作都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这似乎是一个被决定论统治的宇宙,任何事件的发生都能顺着一条明晰的时间和自然规律的“条”,逆向回溯到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只需提供一幅宇宙某一时刻的“状态快照”,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构想的“拉普拉斯妖”就能回溯或者预测出宇宙在任意时刻的状态。任何事件似乎都应该是注定和必然的,没有选择的余地才对。量子不确定性的发现或许撼动了微观尺度上的这种性,但在更宏观的尺度上,一切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换句话说,在宇宙诞生的那一刻,约翰·肯尼迪似乎就注定会于1963年11月22日在达拉斯遇刺身亡。 然而在这样一个决定论性质的世界里,人类却可以做出种种选择,似乎拥有自由意志。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这两个看似势不两立的概念,却在这个宇宙中和平共处。一直以来,思想家们都在试图调和两者间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自由的化》中,引用并融合化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的理论,结合精巧的思想实验和严谨的逻辑推演,作者丹尼尔·丹尼特从化的视角出发,指出决定论并不意味着必然性,细致地阐释了自由和自由意志是如何在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并将道德、伦理、责任等与自由和选择相关的概念构建在了坚实的自然主义基础上,把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调和了起来。
十九世纪英文期刊儒学译介与传播研究
¥54.60
在19世纪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英文期刊中,中国儒学议题是一个放性的话题,传教士、汉学家、外交官等围绕中国儒学人物、派别、谱系、核心观念等展跨越世纪的阐释、讨论和争辩。儒学议题因为刊物生产发行的放性而在传播面相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覆盖性、高时效性以及作者与读者、书与刊、中与西之间的多层互动性,客观上塑造出迥异于16-18世纪以专著为主的传播、受与影响的面貌,并将儒学西传由单一的汉学家的专业认知演变为与普通大众的社会认知并轨的文化输出,而成为和合中西文化、构建中国形象的重要依据。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五辑)
¥54.60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五辑)》主要按照“道教义理的当代视角”和“儒道思想研究”两个栏目,收录了陈鼓应《张载的理论建构及其道家观念丛》、卢国龙《贯通源流的道教核心教义》、章伟文《刍议道教教义的传承、创新之维》、王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道教变革》、吴展良《荀子的思想体系新探》等十二篇论文,以及沙畹、康德谟、贺碧来、沃尔法特四人分别有关《史记》、《列仙传》、《紫阳真人内传》、《老子》研究的四篇译稿和关于《齐物论释疏证》一书的一篇书评,从不同侧面对道家道教和儒家经典做出新的考察。
心智社会:我们的认识决定了我们的世界
¥54.60
现代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经常会被冠上理所当然的错误答案: 爱吃糖是因为那些甜食好吃;爱跟有趣的人在一起是因为感到快乐;但如果从化的角度来看,是因为人类需要热量,才被设计成感觉这些东西好吃。 这些习以为常的认识其实完全颠倒了因果关系。而人们又一直用这种错误的直觉来判断生活,比如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贸易可以是互利共赢的,但一个固执的感觉总让人以为一方获利了另一方就一定吃亏。? 这些误导性的直觉从何而来,又如何避免被误导? 心智社会这本书的作者结合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研究给出了答案。 全书提到了历世历代的思想家都曾探讨的六类经典社会问题:道德和宗教的本质、信息的功用和滥用、家庭起源和性别角色、身份认同和群体冲突、社会及经济结构的变迁,而博耶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思考方向,令人信服地表明,如果我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就能更合理地解释社会机制,构建出新的文化传播图景,获得对人类的社会的全新洞见。
怪圈
¥54.60
本书通过记叙晚明风云激荡的历史,刻画了性格各异的君、官、学、商、民,在“小冰期”“白银危机”“后金崛起”与“农民起义”之外提出明亡的社会原因——当阳明心学启的自由主义思潮让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觉醒并始为人欲辩护时,底层民众迫切关心的是公平,甚至不惜为此天崩地裂。
胡汉同风:唐代民族文学研究(精)
¥54.60
唐代是中外交通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各民族由矛盾、冲突走向交流、 融合的时期。前辈学者如向达、陈寅恪等,对这一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文艺 之间的关系已有卓有成效的先行考察。本书在前人基础上,通过理论背景、 学术范式、史料基础的梳理和总结,探索民族文学研究在唐代落地生根的 可能。书中对唐代鲜卑、突厥、粟特等民族的文学情况行了综合研究和 个案剖析,对中古胡、汉关系的历史文化语境行了多维度的阐释。
研思并行,专业成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集
¥54.90
本书收集了张丽数学名师工作室近三年来结合研究主课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与生活经验交互作用的实践研究进行的38个教学研究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主要围绕六个子课题展开实践研究,分别为基于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在生活化教学中提升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在生活经验支持下的量感的培养——图形的计量单位在生活经验的支持下发展小学生初步统计能力的实践研究回归生活原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计算教学小学生基于生活经验下的数学与财经素养的融合教学实践研究。每个案例都含有课前慎思,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片段及分析,课后思考等内容。本书适合小学数学教师使用。
教育语言学研究(2022年)
¥54.90
本书分为名家论坛、学科理论研究、教育话语研究、法律话语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五个部分,共收录原创论文21篇,涉及从功能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依存语法、教育社会学等视角对儿童绘本、生命教育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汉语学习词典、课堂话语、百科词条等学校和社会性教育话语的研究,从会话分析、协商系统、合法化语码理论、评价理论、情态系统等视角对冲突话语、庭审话语、判决书、合同等法律话语的研究,从语义演绎、篇章格律、认知加工、语言心理、课堂翻转、自动评阅、跨文化交际等视角对语言习得与教学的研究。本书适合高等院校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大中小学一线语言教师、法治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的研究者及工作者使用。
从德国模式到美国模式
¥54.90
本书聚焦大学变革,通过对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制度文本的分析以及对该校校长、管理人员和教师等在内的45名关键信息者的访谈,揭示该校如何通过从德国模式转向美国模式,从而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而言,本书分析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动力,在外部治理、内部治理、组织结构、教师评聘制度、博士生教育、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模式转型,在经费、人才、声誉、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效果以及在变革过程中所遭遇的冲突与应对,与此同时,还反思了该校为追求快速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本书力图丰富人们对大学变革的全面认识,并为大学发展提供启示。本书主要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学术人员、研究生以及对大学变革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农村儿童的方言生活和教育研究
¥54.90
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对农村儿童展地方方言教学,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方言教育,构建和谐的普—方双语生活,是完全符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本书主要内容如下: 语言本体研究。对吴语温岭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层面特行详细描写。语言生活研究。对当地儿童的方言能力、方言选择、方言态度和方言认同行详细描写。语言社会化研究。对当地儿童在方言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交际能力行详细描写。家庭方言教育研究。对当地儿童的家庭语言规划、家庭教育环境和方言学习动机行详细描写。学校方言教育研究。对方言教师的教学心理、方言创意教学和儿童的方言学习结果行详细描写。研究结果有助于从语言规划角度为农村儿童方言生活的重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世界一流大学:全球趋势与院校模式
¥54.90
本书是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召的第八届“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研讨会”的优秀论文集(中文版)。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界一流大学: 全球趋势与院校模式”,旨在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应对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国家的视角,本书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如何为全球共同利益做出贡献并平衡与协调其在全球、国家与地方中的作用,并揭示了发展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对于追求学术卓越的重要性。从院校的视角,本书讨论了战略规划、教育平等与多样性、国际化合作等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重要性。“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研讨会”自2005年起每两年召一次。会议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高校管理者和学者,共同探讨与世界一流大学有关的议题。
理性且严谨:概念框架如何指导研究
¥54.99
在社会科学领域,学生和研究人员面临的*困难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开发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概念框架”或“思想框架”。 撰写开题报告、学位论文、期刊文章和专业著作,都需要清晰、完整和切题的概念框架,一个好的概念框架能够展示作者如何理解他们正在研究的主题或问题及其重要性,并解释他们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部分就概念框架的作用和重要性提供了有价值的背景和情境,解释了什么是概念框架,简要介绍了概念框架的重要性,强调理论和文献综述如果缺乏明确性和透明度经常会导致研究目的、所涉及的文献及其方法之间的脱节,主张用概念框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按照研究过程的顺序,通过分析不同学科有成就的学者已发表的关于各个主题的著作,以及他们对该著作的思考,展示了概念框架在研究过程中的概念化、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以及报告和释研究结果五个阶段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将研究过程中的所有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展示概念框架对从*初的研究的概念化一直到论文写作是如何进行引导的,特别阐明了一个主题的概念化和用来研究它的方法是如何相互关联的,通过一系列坦率而生动的故事和成果,举例说明了在田野调查中所做的必要改变如何反馈到概念框架中并*终改进了概念框架,并就开发和使用概念框架提供了具体、实用的建议。
共有的习惯:18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
¥55.00
粮食骚乱中的民众为何守纪节制,很少趁火劫?卖妻交易中的女方为何轻松得意,甚至非常心?喧闹游行中的队列为何只是象征性羞辱,却无实质性伤害?光怪陆离的民众行为到底如何解读? 18世纪的英国,父权衰落,法度废弛,社会急剧转型。失去保护的平民诉诸传统与习惯,捍卫自身权利。他们抵制圈地运动,反对自由市场,逃避资本主义,在与统治者的互惠博弈中,发展出独特的平民文化,成为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先声。 《共有的习惯》对18、19世纪英国社会的乡规民俗行了再考察,对于当年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乡间的风俗,如“卖妻子”“喧闹游行”等作了深的描绘。作者独特的“道德经济学”的观有助于我们破除理性经济人的迷思,探索人性的多种可能。
无薪主妇
¥55.00
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特殊的劳动,维持着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劳动者却在市场上被视作“无业”,且不被回报、不被评价、不被感谢。这项工作被人们称作家务劳动,从事者大多是家庭中的女性。 在本书中,上野千鹤子回到了自己女性主义之路的起——主妇研究。 她讲述了自己始研究女性学的契机,正是从母亲不幸的婚姻中发现了主妇们无偿行家务劳动的普遍状况,影响日本学界的“无薪劳动论”则脱胎于此。 她从女性的家务劳动价值不被认同、不被回报作为口,逐步揭露了女性的劳动价值被持续剥削、长期隐形的社会病灶。在此基础上,她将性别问题纳到更广泛的权力结构中,从追求“弱者也能安心生存”的社会理想出发,系统地梳理了自己从“主妇研究”到“照护研究”的研究历程,阐述了其基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的无薪劳动理论、劳动市场底层中的女性困境思考、“官·民·协·私”的福利多元社会构想,以及日本老龄化社会下照护的哲学实践。痛快地拆解了现代社会固有的女性压抑结构,提出旗帜鲜明的犀利见解: 停止以爱为名的剥削,主妇不是免费的“恋家劳动者”,她们是应该被尊重、被看见、被回报的社会劳动者。
案例教学法在MTI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实践与反思
¥55.00
《中译翻译文库 案例教学法在MTI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实践与反思》这本书剖析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MTI口译教学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案例教学模式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如教学案例采编、教学原则和流程,同时提供了多个教学案例样本和教学过程实例。原理和要素的阐释为案例教学法系统地应用于MTI口译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案例样本和教学过程实例额展示则为广大口译教学同仁探索和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实践指南。冀以本书引起翻译界对案例教学模式的关心和重视,为翻译教学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上海社会与纺织科技
¥55.00
本书聚焦上海社会与纺织科技的互动,是第六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学术文章几十篇,论述内容涉及张謇研究的诸多方面,包括张謇的社会关系、管理思想和社会实践等,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对于研究近代上海纺织科技史及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和变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
¥55.00
本书是施克莱逝世后精选而成的纪念文集,收录了她近40年研究生涯中写作的21篇论文,涵盖了她无比广泛的研究兴趣,从古希腊到汉娜·阿伦特,从启蒙运动的宠儿到浪漫的柏格森,从著名的雅典流亡者到迈克尔·沃尔泽,从哈林顿到奥威尔。在这些丰富多样的主题背后,施克莱致力于思考:在20世纪严峻的历史背景下,压迫与不公的根源及其解决之道。本书收录的《恐惧的自由主义》是其著名代表作,《乌托邦有什么用》在该书中首次发表。这些清晰、严谨、富于洞见的文章充分证明了,施克莱“既是一位狐狸型的学者,也是一位刺猬型的学者”。
辩护的权利
¥55.00
本书是本书是福斯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福斯特另一本书《正义的语境》的一步延伸与补充。在本书中福斯特讨论了在社会政治情境中的各个方面,甚至超越国界,正义终涉及一个规范性核心:人的基本辩护权利。 福斯特认为,自古以来,哲学以多种方式给人下定义,从人是理性的动物,到人是有限且有缺陷的存在者,这些定义都在凸显人是作为辩护性动物这一形象,因此,如果想理解人的实践,我们就必须把他们设想成与各种辩护紧密相连的实践。无论我们想什么或做什么,我们把理由的要求置于自身(和他人),不管这种要求是明确提出的,还是一直隐含的。从这一视角,当人类处于“辩护秩序”中,我们就把社会的情境称为“政治的”情境。 因此,福斯特在这里就缩小了正义的概念,在他的阐述中,正义不仅要求为什么某人拥有或不拥有某种权利或物品的理由,而是首先就其诉求行确定,并界定参与者彼此的关系。
大学是为未来的
¥55.00
浙江大学哲学教授孙周兴执教近30年的教育思考汇于一书,用哲学指引学习的方向。 每一种教育背后,都有一种哲学理念在支撑。孙周兴教授从哲学的高度反思教育,理想的教育应当让人自由生长,面对不断变动的未来仍有不被替代的韧性。 全书25篇文章,共分5章,从教育理念、大学事务、教育事业、人文教育、技术与未来等方面,探讨大学应有的姿态,回答年轻人面对学业与前路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