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一路花开
一路花开
《好文章》书系组委会
¥33.25
本书是“好文章”书系中的一部,本书由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念兹在兹的山河游历、独一无二的风土人情、诚恳真挚的祖国礼赞等内容组成,简单的文字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中,真挚的情感跃然于纸上。本书是由一篇篇文章形成的书稿,文章的作者在平凡中用笔记录人生的滴滴,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写手或作家,他们热爱书写,用真心、真情、真意的文字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礼赞。书中的作者他们是一群可敬的文字书写者、文学爱好者,勇于追梦者,故在文稿的编辑中保留了作者淳朴的文风,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精练和华丽。
从批评到文本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方法透视
从批评到文本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方法透视
张慎
¥33.25
本书中分上下两编,共16章。上编9章,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的理论方法的剖析和透视。梳理了近40年来文学批评研究的历程,剖析了朦胧诗、方法论、主体论、本体论、寻根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等文学现象讨论中的理论观念和方法,并对传统谱系学、后现代谱系学在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行了透视分析;下编7章,则是对王国维、钱玄同、鲁迅、徐訏、毕飞宇、葛亮、李应该等7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人事交往、编辑生涯、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的考证、研究和评价。
新诗现代化语境下的民间化进程批判
新诗现代化语境下的民间化进程批判
吴凌
¥33.25
本书以现代新诗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由“民间化”导致的“现代化”和“反现代化”的趋向探讨为中心,以现代新诗的自然发展流程为线索,选取与“民间化”思潮相关的典型诗歌理论、诗歌流派、诗歌团体和诗人作品展研究,探索“民间化”思潮在新诗现代化程中对其形式本体和精神本体的阶段性影响。 本书主要观: 1.现代新诗的“民间化”思潮与“现代化”程是相互关联的。 3.“民间化”思潮对新诗“现代化”的影响贯穿了新诗发展史。 2.新诗的“民间化”和“现代化”程的关系不是单纯的顺向或逆向的推动关系。
文字里的情思
文字里的情思
《好文章》书系组委会
¥33.25
本书是“好文章”书系中的一部,本书由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念兹在兹的山河游历、独一无二的风土人情、诚恳真挚的祖国礼赞等内容组成,简单的文字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中,真挚的情感跃然于纸上。本书是由一篇篇文章形成的书稿,文章的作者在平凡中用笔记录人生的滴滴,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写手或作家,他们热爱书写,用真心、真情、真意的文字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礼赞。书中的作者他们是一群可敬的文字书写者、文学爱好者,勇于追梦者,故在文稿的编辑中保留了作者淳朴的文风,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精练和华丽。
鄂东影视文化研究
鄂东影视文化研究
张才刚
¥33.25
本书从鄂东文化传承与传播历史的梳理手,客观辨析其资源形态与资本价值,借此探究地方影视作品本土化风格得以形成的根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经典影视产品生产、消费环节的深考察,验证本土影视与地域文化交互传播的现实效应。后,立足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提出IP化发策略,并识别与提炼出了具有深度发价值的鄂东文化IP。作者突破了传统研究路径,力图从文化资本的维度审视鄂东文化影视化传播的动机与动力,将影视转化视为其维系场域地位的适应性行为,以此突显鄂东文化自身的力量。本书的论述焦虽然在鄂东,但经过实践层面的考证与理论层面的概括后,所提出的学术观能够解答当下地域文化影视化传播中的一些规律性、趋势性问题。
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
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
吴永强
¥33.25
本书为英汉对照版,编者对247首唐诗行了翻译, 包括:卷一,五言古诗,卷二,五言乐府,卷三,七言古诗,卷四,七言乐府,卷五,五言律诗,卷六,七言律诗,卷七,七言乐府,卷八,五言绝句,卷九,五言乐府,卷十,七言绝句,卷十一,七言乐府。编者后面对每首诗歌的简要英文介绍和对诗歌中的地名、人名及典故等的英文注释,有利于外国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编者翻译时注重构建完整篇章,注重篇章逻辑,包括题目与篇章之间的联系,具可读性强。
殷国明文集(第六卷)作品是怎样产生的:艺术思维活动的心理美学分析
殷国明文集(第六卷)作品是怎样产生的:艺术思维活动的心理美学分析
殷国明
¥33.25
本书是一部从心理学、 美学角度探索艺术(文学)创作过程的专著。全书共十五章,对艺术思维活动这一 -心理过程中的心理潜质、动因结构、痛苦与快乐、心理落差、心理定势、定向性、神秘性、理性原则、本体建构、通感效应、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自我应答,以及情感作用,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同时也注意到早期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另外本书还附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艺心理学、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思想的重要源流,尤其是老庄哲学中的心理美学思想。
中美组织机构英文网站比较与课程思政应用
中美组织机构英文网站比较与课程思政应用
刘彬
¥33.25
本书介绍了一项语料库文体学理论指 导下的比较研究,以中美两国同类组织机构的英文网站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文体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国组织机构英文网站的语言特色。本书研究指出,异于常规英文表达的现象并非总是语言谬误,‘“全球英语”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英语这门语言。同时,本书归纳了语料库研究结论和语料库建设成果,为不同学段设计了教学样例,阐明了研究相关结论和语料库建设对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启示。本书还论述了我国组织机构通过英文网站树立国际化形象和品牌形象,对于实践“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国际传播意义。
小说新论:以微篇小说为重点(修订版)
小说新论:以微篇小说为重点(修订版)
龙刚华
¥33.25
《小说新论》是中外部将微篇小说置于整个小说发展的大背景上来行定位分析的小说理论专著。从宏观到微观,体现了相当的理论穿透力和难度系数。 该书从辨析梳理小说的观念与基本要素手,对微篇小说的源流、特征、创作规律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与总结。原创性地提出了契合微篇小说的“冰山型人物”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类型人物”“典型人物”理论的窠臼和恩格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局限;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对古今小说行了简要的提炼整合;对微篇小说的人物创作、情节创作和叙事艺术行了全方位的剖析总结,提出一系列既富有创意又切实可行的创作原则和技法。 该书对微篇小说这一渊源深厚而又在当今文坛影响广泛的文体行了严格而规范的学理审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该文体的认识并更好地促微篇小说的繁荣发展。
晚清贵州图书传播研究:1840-1911
晚清贵州图书传播研究:1840-1911
李明勇
¥33.25
本书以晚清(1840-1911)贵州图书传播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传播学的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学、目录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将研究对象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对晚清贵州图书的传播环境、刻书机构、刻书内容、流通方式、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行系统的研究,破了传统从目录学、版本学、编纂学来研究图书的旧有模式,突破了以往图书传播的碎片化研究,实现了从传者到受众再到传播效果整个传播的分析和考察和地方出版研究的补充。晚清时期,贵州较为活跃的图书传播活动不仅促了贵州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加深了知识的社会化程度,而且也推动了贵州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对近代贵州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殷国明文集(第二卷)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
殷国明文集(第二卷)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
殷国明
¥33.25
本书收录作者的评论文章近30篇,包括《批评的范畴与范畴的障碍》《当代文学批评面临的“断层”》《艺术想象新探》 《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等,以及一些作家作品论,包括对鲁迅、沈从文小说的具体分析。其中《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 文普获1994年广东省“鲁迅文学奖”理论奖。本书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人生追求方式,作者所提出的文学评论既不是“审判官”,也不是“吹鼓手”,而是一个“美食家”的见解更是自出心裁,非常精辟。
张炜研究(*辑)
张炜研究(*辑)
瓦当
¥33.25
本书以张炜作品为研究主体,探讨张炜的文本、艺术及思想。内容包含小说研究、儿童文学研究、诗歌研究、综合研究、自述与访谈等版块,共收论文及访谈二十多篇,比较全面和深地展示了张炜的文学成就,对张炜小说以及儿童文学创作的研究尤为突出。本书关于张炜小说的研究论文,对张炜长篇和中短篇小说均有涉及,多是细读精研之后的心得卓见。儿童文学研究主要涉及《寻找鱼王》《半岛哈里哈气》《我的原野盛宴》等,对张炜作品中儿童视角的艺术手法和万物偕美的审美倾向作了细密评析。
论红楼和昆曲——精深与唯美
论红楼和昆曲——精深与唯美
阿梁
¥33.25
本书是关于《红楼梦》和昆曲的通俗性论文集,分为“红楼篇”和“昆曲篇”。 本书对《红楼梦》的钥匙问题行了分析,对书中主要人物各自的性格特行了刻画,黛玉突出“灵”字,贾宝玉突出“奇”字,宝钗则隐藏在其中一篇论文中。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我国家喻户晓,影响很大,论文充分肯定电视剧编导的成绩,一一指出其中的闪光之处,同时对某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观。本书将昆曲代表作《牡丹亭》作为重论述,指出该作品的超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独特的大团圆结局。对青春版《牡丹亭》编导的成绩以及主要演员的表演艺术给予客观的评价,对古老的昆曲蕴含的艺术魅力行解读。此外,还对当代戏剧编导应如何对待经典作品中的纰漏等问题行了阐述。 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本书一个特。
陕北方言语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陕北方言语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张静
¥33.25
方言具有显著的地域特性与文化特性,是地方经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载体与文化符号。本著作以文化语言学、民俗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田野调查法和民族志深描法为方法论指导,选取陕北方言中地域色彩比较鲜明的民俗语汇和民俗事象中的特色方言使用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些方言语汇行梳理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即通过民俗事象分析语言,透过语言研究民俗文化。 本著作着重分析了陕北方言中几类重要的民俗语汇,包括衣食住行、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中使用的民俗词语,并对称谓语、特色地名和熟语行整理归纳,通过分析这些语汇体现的民俗文化和反映的社会变迁,揭示陕北方言这一语言现象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
新传媒语境中的文学传播:路径嬗变与价值图景
新传媒语境中的文学传播:路径嬗变与价值图景
王颖
¥33.25
本书选择民间、官方和学术视野中的文学作品为案例,论述在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路径转向和价值嬗变,横纵铺陈地分析了“放、融合、多维”的数码多维路径,展现了二十一世纪初文学的路径转向以及受变化。当代人通过对移动网络路径的日常化近用,沉浸于感知时间、诗意生活、媒介真实和审美式生存的体验。 数码文字路径、视媒路径和声媒路径三大传播路径之间互补而独立,阅听者在自我空间内重构了文学的“一私、一公、一过渡”价值——移动文字路径完成了“私场景”建构;视媒路径通过观看仪式,形成群体性活动和群体记忆,成为公共舆论和交往的文化背景;声媒路径对阅听人而言是一个可控的“人群阀”,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主体性和他性冲突的过渡空间。 本书的后探讨了新传媒情境中的文学价值图景,集中探讨了多路径并存带来的文学受价值的离散偏向和内爆裂变,文学阅听者通过多维路径的受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性体验和幻想式生存。 大众化文学倾轧高雅文学,审美价值不再是文学受的首要价值,情感价值取而代之。另外,超越性想象的作品受到青睐,想象力和故事性成为小说文体的重要受价值,现实主义文学行将没落。
小说阅读面面观
小说阅读面面观
王克章
¥33.25
本书把小说阅读指导的宏观问题微观化,把文学理论放置到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系统性的理论讲解和典型实例的剖析,让具有中等阅读能力的读者的鉴赏水平得以较快提升。
古代戏曲中之“鬼戏”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古代戏曲中之“鬼戏”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刘库
¥33.25
本书提- -本研究中国古代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学术书。本书尝试以中国古代戏曲中之“鬼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为切,对古代鬼戏之生成及其所反映的民间鬼神信仰、儒释道思想行阐释与分析。本书认为,古代鬼戏创作受到民间鬼神信仰、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家思想的直影响,通过形象生动的情节设置反映了古人之“乐生恶死”的基本信仰,刻画了众多具有忠孝节义等品质的角色,表现了儒家所倡导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的基本理念,直反映了佛教之因果业报、轮回转世观念等等。
红色经典影片赏析与近现代中国发展
红色经典影片赏析与近现代中国发展
倪林英袁 玉芳, 汪婧
¥33.25
红色文化资源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 遵义作 为革命老区, 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具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展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先天优势。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学校教育工作中, 通过教学途径的 多样性、 教学方式趣味性、 教学内容的实效性行教育工作, 能有效提升红色 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 遵义市第一中学作为地处红色区域的高中学校, 通过对 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利用, 找到其育人的价值功能,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 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爱校的意识。 同时, 通过展红 色文化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59元6本 逝者如斯:六十年知见学人侧记(精)
逝者如斯:六十年知见学人侧记(精)
赵珩
¥33.57
  六十年来,由于家世的原因与工作的关系,作者与许多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老辈文化人、学者先后结识,如陈梦家、启功、王世襄、朱家溍、史树青、翁偶虹、邓云乡、吴小如等等,其中一部分保持着比较密切的交往,直至他们离世。而这些老辈文化人、学者,恰好也是中国百余年来大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本书叙述了作者与这些前辈交往的滴,描摹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并着力钩沉他们在学术文化上的贡献,从而使本书具有当代文化史的意义与价值,今天的读者也得以据此领略他们的德行与风采。
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
思果
¥33.60
本书是翻译家思果先生关于英汉翻译的心得。他有感于劣质译文大行其道,甚至影响到中文的思维和创作,决心保卫他深爱的语言。全书贯穿的思想是,译文一定要像中文。书中列举了大量实例,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一解决,大至行文的修辞、节奏,小至参考书、标点符号的用法、新词和专有名词的译法,像一本军用地图,可以告诉读者哪里有,哪里有险滩,哪里有流沙。
59元6本 汉英对照近世经典与传统文化系列:《资治通鉴》与中国史学
汉英对照近世经典与传统文化系列:《资治通鉴》与中国史学
庄辉明著,张春柏英译
¥33.60
《汉英对照近世经典与传统文化系列:<资治通鉴>与中国史学》从“编年史的起源与演变”“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与《通鉴》学”“《资治通鉴》与新史体”“《资治通鉴》的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对《资治通鉴》编写的起源和流变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 《汉英对照近世经典与传统文化系列:<资治通鉴>与中国史学》资料翔实,论述清晰,文字平实流畅,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中外读者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