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满3件5折 低到尘埃里:张爱玲情事
低到尘埃里:张爱玲情事
高路
¥12.69
胡兰成被征服了。翻回来,眼睛锁定作者栏,三个字:张爱玲。张爱玲,张爱玲,脑子里搜索一番,没印象。立即写信问苏青,回答只说是一位女子。 女子,正是这个简单而确凿的信息一下子中了胡兰成的兴奋。如果说此前吸引他的还只是作者的思想和才华的话,那么现在要加上异性这个要素了。这丝毫不奇怪,上世纪60年代初,张爱玲风靡台湾,那里的文化人都想结识她,其中男性多一层暗恋。爱玲旅台,住在当时的文学青年后来的作家王祯和家,她模样年轻,举止轻盈,外人误以为两人是一对小情侣,这让王祯和窃喜不已,巴不得是真的,尽管爱玲比他大20岁。 胡兰成用“傻里傻气的高兴”来概括他此时此刻的状态。什么是傻里傻气?就是完全彻底毫无原则不分青红皂白地倒向偶像一边,只要跟张爱玲有关,不管是什么,都一定是好的。甭跟我谈什么理性,我就是不讲理,谁敢说爱玲半个不字,我跟谁急!现在管这种人叫“张迷”——张爱玲的粉丝。胡兰成可谓老前辈,堪称张迷一哥。 尽管嘴硬,一哥心里终归有不踏实,生怕张爱玲只是碰巧写了一篇好东西,当不得超流才女之名。等到《天地》月刊第三期面世,里面又登了一篇张爱玲作品,仍是美文,这才让胡兰成放下心来,又傻里傻气地高兴一回。更令人神往的是里面还附了张爱玲照片,可惜印的模糊,远近左右,怎么瞧都是朦胧一团。 这越发勾起了胡兰成的意愿,一定去上海见张爱玲。 不见不行。现在胡兰成满脑子张爱玲,这个女作家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个新鲜内容,推着他往前走。 2.反常的张爱玲 张爱玲知道胡兰成是因为苏青。 苏青是笔名,本名冯和仪,上海知名女作家,出道比张爱玲早,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结婚十年》,素材是她自己,写得非常真实到位。苏青成名后创办文学杂志《天地》月刊,拉张爱玲写稿。 苏青好事,为人仗义,热心社会活动,泼辣有能力,用张爱玲的话说,苏青是天生的豪爽女,像只红泥小火炉,大家都去围着取暖。苏青与胡兰成相识,胡出过散文集,但拿手的是政论,常有时评见诸报端,纵横捭阖,刀光剑影。胡兰成被捕的消息传来,苏青很是着急,动了营救念头,又担心势单力孤,便拉上张爱玲壮胆。张爱玲正在上海滩蹿红,有她相伴无疑可以增加分量。也正是这时候,张爱玲才注意到胡兰成这个人。很难说此前她是否看过胡兰成文章,但这时肯定读了,觉得他的文笔刻意模仿鲁迅,而且学得非常像。有了张爱玲加,她俩立即行动,直插高层,找到汪伪政权实力派人物周佛海说情。结果如何,张爱玲并不关心,时过境迁也就淡忘了。 就在这个时候,胡兰成找来了。 那是1944年的早春二月。胡兰成的家安在上海,位于大西路美丽园,门牌28号,是一幢花园洋房。他太想见张爱玲了,下了火车没有回家,也没有办公务,径直去找苏青,要张爱玲住址。苏青不大乐意,又不好拒绝,迟疑了一下,还是写了给他,但声明道,张爱玲不见人的。张爱玲住在一所名为爱丁顿的公寓里,门号65室。这座公寓位于赫德路,现改为常德路。 拿到地址,胡兰成踏实了些,准备了一下,翌日去见张爱玲。果不其然,吃了闭门羹。 张爱玲的住处离胡家的花园洋房不远。胡兰成掀动门铃,里面应声,说张爱玲小姐不方便。胡兰成一阵失落,但很快镇静下来,从笔记本撕下一页纸,写了几句话,意思是虽然未能赐见,但还是高兴,仍盼能一叙。后面留有住址和电话,然后从门洞塞去。 当日没动静,第二天上午仍没动静。胡兰成以为没希望了,正琢磨着换个方式约见,午饭后电话铃响了,张爱玲来的,说立即上门拜访。 张爱玲不见人的,怎么见了胡兰成?这是一个迷。 张爱玲的不见人,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是天生的,谁也改变不了,什么情况也改变不了,从无名到成名,从境内到境外,直到去世,始终如一。 张爱玲生性腼腆,在外人跟前总是怯生生的。张爱玲经典化的推手、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初次见张爱玲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一个聚会上,那时她风头正盛,被众人围着,鹤立鸡群,很不好意思,给人的感觉是缺乏自信。 不光在精英面前,就是面对下层也硬气不起来,总是慌里慌张,手足无措。找裁缝做衣服,只要他扁嘴酸酸一笑,张爱玲马上心虚起来,觉得衣料少了一尺。她雇三轮车拉印书的白纸,到了家门口付费,忽然害怕起来,一向在钱上算得很清的她,把运费往车夫手中一塞,也不要零头,转身便逃上楼,连对方的脸都不敢瞧。叫外卖,从不跟人照面,把钱从门缝递出,伙计把食物挂在门把上,听脚步声远去,她才门取来。爱玲自己说:“在待人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 张爱玲:《天才梦》) 这就是张爱玲的秉性,拘谨矜持,纤弱羞怯。 张爱玲为人孤绝冷漠,与人相处如坐针毡,只有自己一人时才自在,用她的话说“在没有人与人交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天才梦》)。即使对那些在她需要帮助时而全力以赴的人,她也不愿意多交道。夏志清与张爱玲识交30余年,施加自己小说史权威的影响为她在中国现代文坛争得重镇之地,又帮她联系工作和出版事宜,鞍前马后奔波20多年,终于使她后半辈子生活无忧。这样恩重如山的人,两人见面不超过三次,而且都不是单独的,属于几位朋友小叙,来去匆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张爱玲因生计从美国到香港编写电影剧本,为她理的是老友宋淇。为了使剧本能顺利采用,宋淇安排张爱玲与女演员李丽华会晤。李在香港电影界地位很高,有“天皇巨星”之誉,是个“张迷”,早就吵着要见才女张爱玲。才女倒是来了,了个照面,寒暄两句,多半句都没有,便告辞而去,把巨星晾在那里。 1969年,经夏志清奔走,张爱玲终于有了一份固定工作,到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任职,这是她生平份也是后一份社会工作。她非常特殊,别人白天上班,她捡同事们下班后前往办公室,为的就是避免跟大家触。 这就是张爱玲的为人,拒人千里,能躲就躲,能不见就不见,一定要见,速战速决。 张爱玲惜时如金,有限的时间都集中在写作和用在理私事上。她没有别的收来源,完全靠稿费生存。时间就是金钱,为了省时,她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除了与闺蜜上街物和去剧院听戏看电影,几乎没有别的享受。当时的上海报纸说她是象牙塔里的闺秀,对社会采取孤立主义态度。 如此腼腆的张爱玲,如此孤绝的张爱玲,如此惜时的张爱玲,胡兰成要见她,想都不要想,更不要说主动上门了。 然而张爱玲偏偏来了。太反常了,完全不合逻辑。 她为什么来? 是因为胡兰成有利用价值吗?不错,胡兰成是高官,而且曾经主管宣传,是理想的借势对象。判断这一条能否成立,好的办法就是看看张爱玲是否需要这个势。 这时的张爱玲,已经有一系列作品面世。她1943年从散文起步,发表《更衣记》、《借银灯》、《洋人看京戏及其它》、《银宫就学记》、《中国人的宗教》、《公寓生活记趣》;继而以小说跟,发表《沉香屑: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心经》、《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琉璃瓦》、《封锁》、《金锁记》;此外还有多篇影评。短短一年时间这么多作品问世,而且篇篇都是重头戏,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再联系年龄,更不得了,这年张爱玲只有23岁,放在今天刚刚大学毕业。张爱玲横空出世,几乎一夜间征服上海。朝鲜女舞蹈家崔承禧造访上海,中方安排的一项内容是张爱玲与她会见,这是对张爱玲地位的确认,她已经成为大上海的一张名片。以张爱玲的声望和创作势头,无论是出书还是卖书,都无需借势,况且当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行政力量微乎其微,所以张爱玲根本不需要胡兰成帮忙。 是因为担心胡兰成报复吗?不错,胡兰成在军政两界关系很硬,想对一个人下手不是什么难事。然而这是上海,世界大都市,当局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况且对方是名作家。再说惩治总要给个理由,人家不见你,你就抓人,没有这个道理。可以引为佐证的是京剧名旦梅兰芳,他蓄须明志,不给日伪官员演唱,当局亦无可奈何。再说张爱玲小姐除了写作别的一概不关心,笔下内容从不涉及政治,都是小民的衣食住行,悲欢离合。所以报复用不到张爱玲身上。 那么她为什么要来拜访胡兰成? 只有一个理由,很简单,就是好奇。凡是人都有好奇心,作家的好奇心更甚,那是创作的必要条件。张爱玲要看看这个她为之奔走的人到底什么样。 当然这里也有信任。要是对这个人没有底,即使再好奇,张爱玲也不会贸然前往。苏青曾告诉她,胡兰成是条硬汉,而且不要钱。为官不贪,只凭这一条就足以让人放心。 张爱玲来了。 这一见,不得了,山崩地裂,江河倒流。 3.惊艳 如果你的梦中情人赫然现身,就站在你面前,你什么感觉? 胡兰成的感觉:惊艳。 这个词张爱玲用过。她有一部小说《小团圆》,公认的自传体高写真作品,于她去世14年后出版发行。她给小说中的自己起名盛九莉,书中写道,九莉的父亲订正传言,说他家老太爷“不可能在签押房惊艳”,在这个衙门重地撞见主人的女儿。九莉在乡下看戏,其中一个情节是书生赶考,遇见一位小姐,“途中惊艳”,私定终身。这两处惊艳的意思都是男子惊扰女子,破生活惯势,撩动芳心。而胡兰成则反过来,他的惊艳是女方的艳震惊男方。 然而这里的惊艳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特别味道在里面。 胡兰成这样描述:“张爱玲的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胡兰成:《今生今世·民国女子之一”)。 六种震动出自佛典《华严经》,指动、起、涌、震、吼、觉。动,左右震动;起,上下震动;涌,前后震动;震,声音震动;吼,大声震动;觉,思想震动。这是地震场景,大地摇动,地声轰鸣,魂飞魄散。佛家以此来比拟人在觉悟时思想意识上破旧立新的大起大落。佛祖如来现身,带来的就是这个效果,如万钧雷霆,惊得人分顶门骨,轰去魂魄。禅宗倡奉的狮子吼和棒喝就属此类。你苦思冥想,千修百炼,就是走不出俗见,摆脱不了无明,突然有人在耳畔猛喝一声,或当头一棒,惊得脑中一片空白,心思一下子澄净,突然明白了。 胡兰成明白了什么? 他原来的观念完全不对。他说,他本以为懂得什么是惊艳,然而事到临头,震撼他的艳却不是自己以为的那个艳,震撼他的惊也不是自己以为的那个惊。 对于艳,每个人都有一套标准,胡兰成也不例外。他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健康,用他的话说叫“生命力强”;一个是靓丽,叫“魅惑力”。 这两条张爱玲都不具备。
山水画是解读中国文化的密码(人文讲谈录13)
山水画是解读中国文化的密码(人文讲谈录13)
陈丹青,韦羲
¥10.40
我经常被叫来陪一个作者,陪场,据说这样可以来的人多一点,所以我现在是一个娱乐秀。但是韦羲的活动我是非常愿意来的,我跟他已经是十多年的朋友了。我了解他,他非常腼腆,非常内向,他在美术界是没有名的,在写作界也没有名,只有很小的一个圈子一些朋友知道他。
满3件5折 情定法意瑞
情定法意瑞
耕心
¥8.49
耕心所著的《情定法意瑞(电影文学剧本选)》是一部电影文学作品集,收入作者近年创作发表的文学剧本4篇。内容包括《情定法意瑞》、《寻找世界密码》、《节振国》、《青山绿水进小区》。
满3件5折 老舍经典:蜕
老舍经典:蜕
老舍
¥8.99
《蜕》是在1938年老舍先生于武汉所写,未完成。《蜕》是老舍部描写爱国学生参加抗战的抗战长篇小说。
满3件5折 老舍经典:樱海集(上)
老舍经典:樱海集(上)
老舍
¥8.99
《樱海集》是老舍的第二个短篇小说集,收录《月牙儿》《阳光》《邻居们》等数十篇小说。《樱海集》里面绝大部分作品都可称得上“人物素描”,小说的主旨基本以刻画人物为中心。
满3件5折 “字码头”读库 辽宁舰·出处
“字码头”读库 辽宁舰·出处
刁斗
¥7.65
作品以作者特立独行的风格编织了一个荒诞的故事---自己被失踪并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以此来作小说的主题,以隐喻的手法密切地关注着审视着现实的生存困惑和人的存在危机。作品语言文字流畅,在写实的前提之下将一些荒诞的故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显得与众不同,很有看,大道理寓于小故事之中,无不彰显出作者的深厚创作功力。
满3件5折 “字码头”读库 辽宁舰·平安稻谷
“字码头”读库 辽宁舰·平安稻谷
周建新
¥7.65
本文集收作者的中短篇小说8篇,集中于辽西地域文化风情的展示,对历史与现实、城镇与渔村等多种题材均有涉猎。周建新的小说语言造诣极高,或凄艳哀婉,或简洁干练,善于捕捉每一个鲜活生命的幽微奇妙的心灵悸动,表达出人类精神世界的焦躁与忧悒,或以智性的思考从悲剧中擦亮希望和思想的火光,表达对人物生存状况不妥协的批判,或以诗情的渲染表现出人性的凄美与无奈,并试图从凄美中寻求安慰,以理想主义的光芒温润心灵。
满3件5折 “字码头”读库 辽宁舰·融入生命的味道
“字码头”读库 辽宁舰·融入生命的味道
鹤蜚
¥7.65
鹤蜚散文集里的作品,充满了大连特殊的文化地理符号,有着很强的地域性特,字里行间,蕴含着浓重的情感。她用优美而又富有质感的文字,充满悲悯的人文情怀,以较多的篇幅和笔墨,用温暖而饱满的笔触,以阳光大气的心态,描写了童年时代在家乡大连凌水桥和黑石礁等地的生活经历,少年失亲的悲伤与痛苦,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亲情和友情的珍贵过往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对现实和当下的关注关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大连城市前世今生的一往情深。
满3件5折 “字码头”读库 辽宁舰·谁能摩挲爱情
“字码头”读库 辽宁舰·谁能摩挲爱情
孙春平
¥6.94
《谁能摩挲爱情》是字码头读库*辽宁舰中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孙春平先生近年来的优秀短篇小说十四篇。《皇妃庵的香火》是其中的一篇。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养路工区临时工,在饥谨的年代救了一个寄身皇妃庵的伤病女人,后来因为这个怀有身孕的盲流女人要被当地村干部遣送,他为了救下两条性命娶了这个女人,结果女人连续生下了两个残疾女儿,后这个叫蔡林忠的男人,在工区撤消前夕,为了两个残疾女儿,毅然选择在两节机车间挤死,用这次工亡换取了她们以后的一生存空间。 蔡林忠只是一个普通男人,一个从未得到转正的临时工,甚至也是一个盲流,但他善良,仁义,无论对妻子和非亲生的女儿,对工友还是工作,都默默奉献勇于承担,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满3件5折 西方文学名著:德拉库拉(全三册)
西方文学名著:德拉库拉(全三册)
(爱尔兰)布拉姆·斯托克
¥20.99
《德拉库拉》讲述的是关于吸血鬼的故事。乔纳森是年轻的英国律师,,他因房地产业务前往该地与德拉库拉伯爵会面。但不久,乔纳森便发现,这个外貌英俊的伯爵其实是个吸血鬼,而且自己已身陷囹圄,成为侵害对象。后来,他瞅准一个机会,设法逃离了城堡,但身心受到很大摧残。与此同时,在英国,乔纳森的未婚妻米娜和她的朋友露西度假的海滨胜地也因吸血鬼德拉库拉的作祟频频出事。 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诡异,气氛阴森、恐怖,读来令人震悚、愤懑,并陷入久久的深思。
满3件5折 傅雷译名人传
傅雷译名人传
罗曼·罗兰,傅雷
¥18.86
  《名人传》包括罗曼·罗兰所写的《贝多芬传》《米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英雄传记。传记里的三人,一是音乐家,一是雕塑家兼画家,一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罗曼·罗兰把这三位伟大的天才称为“英雄”。
游荡(正午故事1)
游荡(正午故事1)
正午
¥21.00
正午故事,一期一主题。本期主题是“游荡”,收录了5位作者的故事。冯远征口述自己与恩师露特·梅尔辛的师生情谊——《我穿墙过去》,回顾自己的演绎生涯;《一个东德记忆者的碎片》将时光追溯到玻璃墙倒塌的那一刻,告诉你“自我阉割有时比秘密警察更可怕”的历史感悟;在朝鲜旅游,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赋格的《朝鲜观光团》带你去一探究竟;“为什么天下的道观都供奉着老子,却没有庄子的一席之地?”,作者游历于山西恒山,问道北岳,告知你关乎道教的点滴;资深战地记者周轶君,长期从事中东及国际热点地区报道,踏上埃及这片土地,撰写《重返阿拉伯》,向你诉说埃及革命的遗产。这些故事或感人至深,或情感细腻,或震撼人心,或解疑答惑,字里行间,耐人深省。
我们时代的性(正午故事4)
我们时代的性(正午故事4)
正午
¥12.00
正午故事,本期主题收录了《七次盛大的婚礼》《性、隐私、体制内生存》《阴阳人》《黄金新娘》《何式凝访谈》五篇文章,主要谈谈我们这个时代的婚姻。每一代人都要面临着婚姻的选择,“婚姻这个概念悬在我们每个人的头上,即使不在婚姻当中,你也不能逃脱,你仍然在它的威力范围之中生存”。婚姻家庭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在这个社会大熔炉里,婚姻因为这个时代本身所带有的特质在不断地发酵变化。婚姻除了形式,内容又是什么?是性,是爱,还是二者皆有,形形色色的人都在用生活经历解读“婚姻”“概念背后的深意。
谁还在谈文学(正午故事3)
谁还在谈文学(正午故事3)
正午
¥18.00
曾经众声喧哗,“文学已死”。在这个时代,是谁还在谈文学?是谁还在坚守这片净土?是谁还在努力实现内心沉甸甸的文学梦?或许是你,是我,是每一个对文学还充满激情、怀有期待的人。本期主要讲述阿乙、吴明益、韩寒、冯唐四位文学作家与文学结下的良缘,阿乙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具有小说家魔力的吴明益是如何教导学生学习文学的;韩寒原子弹式的浓缩读物《一个》APP,是如何做到三千万装机量的;冯唐为什么要全职写作……关于文学,他们在不断寻找路径。
满3件5折 杂文集第十四卷
杂文集第十四卷
老舍
¥5.27
本书收录老舍先生多篇文章,如《吃莲花的》《趵突泉的欣赏》《可爱的成都》《新年的二重性格》《百花齐放的春天》等。
满3件5折 勃列达尼的下午
勃列达尼的下午
戴望舒
¥13.60
勃列达尼的下午
少年行
少年行
戴望舒
¥0.99
这里是爱我们的苍翠的松树, 它曾经遮过你的羞涩和我的胆怯, 我们的这个同谋者是有一个好记性的, 现在,它还向我们说着旧话,但并不揶揄。
我的恋人
我的恋人
戴望舒
¥0.99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我们的小母亲
我们的小母亲
戴望舒
¥0.99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满3件5折 致已失去之爱人
致已失去之爱人
戴望舒
¥13.60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满3件5折 陆小曼:诗·文·画
陆小曼:诗·文·画
陆小曼
¥17.36
《陆小曼 诗·文·画》收录了民国才女陆小曼的文字作品和画作。陆小曼学画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参加上海美术家协会。曾参加新中国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能力,诗文俱佳。本书尽可能全面地展现了其诗文画三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