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退休社会
促销价:¥14.99|¥48.00
经历过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代人,为什么还会“老后破产”不工作就活不下去?百岁人生时代的到来究竟是实现了人类的长寿梦,还是加剧了长寿风险? 工地周边指挥交通的保安员、办公楼里穿着制服的保洁员八成已过了 70岁,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越来越多地重回职场。与此同时,大公司里的中年人却逐渐失去立足之地,只能坐等退休。年轻人越来越难找到理想的职位,始为几十年后的退休生活而焦虑…… 现代社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过往的人生经验将不再有效。日本《朝日新闻》采访组直日本社会面临地狱级难度困局的深度报道引发热烈反响,为了避免这样的未来,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


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
¥14.49
你知道天是蓝的,红灯停绿灯行,等等。这些我们都认为是当然的。神经学家伯顿我们认为当然是来自我们控制的资源和掌握的知识。经过研究,数据显示,伯顿提出我们所想的和我们所知道的是有差异的,我们经常会是想当然的状态。


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促销价:¥29.99|¥68.00
本书邀请了两位顶尖学者,在全球一流学府哈佛大学,行了八次诚挚交心的智趣对话,涵盖了教育、旅行、乡愁、痛苦等主题,带来一堂当代人找到自我确认的必修课,展了一次关于自我认同的探索之旅,并指引我们如何在悬浮的时代重建自我的锚。 两位作者结合历史、自然、科技、文化、政治、哲学、社会学等众多元素,通过对人与世界重大问题的对话与追问,解读社会的发展与复杂性,解析时代与自身的困惑,反思我们的处境和对自我的认同与理解,为退失据的现代人在确定性和放性当中找到第三种可能性,启发我们以新的视角探索自我和世界,更好地做出对自我的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考。


要命还是要灵魂
促销价:¥18.99|¥60.00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初期支气管肺炎”,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生命”,而苗族文化要“灵魂”,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次医病沟通沦为徒劳。 作者一方面以温情细腻的语言记述故事经过,另一方面以人类学的笔法理性地论述在美苗族的民俗文化、过往经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如蒙太奇般穿插行,如纪录片般展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同时编织出一幅生动壮丽的群像。


何谓“性资本”:关于性的历史社会学
促销价:¥14.99|¥49.80
本书重新评估了“性”在新自由主义社会中的作用。两位作者认为,“性资本”不仅仅能够在性领域获得优势,还可以在金钱、地位和职业领域产生实质利益。书中概述了四类“性资本”,包括“默认”的贞洁、为性工作者所用的“身体剩余价值”、“具身性资本”——性感,以及新兴的“新自由主义的性资本”,而讨论了性、经济价值与社会不平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人类新史: 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
¥76.80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
¥19.20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在美国,数百万的底层劳工终日工作,却只能赚得每小时6—7美元的*时薪,他们要如何生存,又是否能够走向成功? 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作者隐藏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底薪阶层是如何挣扎求生的。她为此制定了严苛的执行标准,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力求贴近低薪阶层的生存实态。在化身底层劳工的这段期间,作者流转于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先后当过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也遇到了许多拥有不同背景、个性迥异的上司与同事。作者将自己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的经历描述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默,展现了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佣关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实态。


生育制度
¥49.80
《生育制度》是一本关于婚育和家庭的社会学经典著作,根据费孝通先生在大学授课时的讲义整理、编写而成,是费孝通先生的得意之作。生育制度是指男女结为夫妻,把孩子生下来共同抚养成人的一套活动规范。费孝通先生抽丝剥茧般讲透了生育制度的本质,比如:生育是一件损己利人的事;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家庭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颠覆了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婚姻、生育、家庭等习以为常的看法,对于理解和看待当下的婚育问题和状况,提供了深刻、清醒的视角。

点燃理性的火焰
¥62.99
陈嘉映推荐!“集异璧”作者侯世达七十岁之际英译力作! 史蒂芬·平克赞其为“真正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一本书” 拥有一个普遍宽容和尊重科学的真正放的社会 茨威格关注的欧洲,曾从科学步速度惊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富于启蒙精神的辉煌时期迅速转变为非理性和狂热的梦魇时期。我们今天又重蹈覆辙,不过,是在全球的尺度下。科学步从未如今天般令人印象深刻,信息和知识从未如今天般唾手可得,独裁政权和专制政府力图愚弄人民从未如此困难,一个人的思想从未如此便捷地被全球的听众听到。 本书源于作者在21世纪的头20年对理性和启蒙的关切。在这20年里,宗教激主义、伪科学、文化相对主义、后真理相对论、阴谋论和其他反科学的态度像野火一样在全世界蔓延。 本书对理想主义的表达非常清楚、具体、令人愉悦。克里斯特喜欢用例子(包括故事)来表达他的观,他在本书的每一章中都很好地运用了这些例子。希望克里斯特的梦想——一个普遍宽容和尊重科学的真正放的社会——能成为现实,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他自己的贡献,尤其是这本令人惊叹、颇具个性的著作,把梦想变成现实。


成为更理性的人:用社会学看透现代社会
¥59.90
“内卷”“社恐”“消费主义”……这些流行词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世界。我们都曾或多或少体会过它们所带来的紧张与焦虑,而这些紧张情绪都能够在社会学中找到答案。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分多个方面讲述了社会学所探讨的内容,从社会学的角度告诉读者现代人和现代社会到底是什么。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指南,给人以启迪。作者出很多肉身的现象,如996、内卷、社畜、键盘侠、网络暴力、物狂等,也写了很多现实的事件,如关于江歌案、谷爱凌、未成年犯罪的讨论,从而来讨论现代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带领读者看懂不理性现象背后的理性逻辑。


内衣的文明史
¥58.00
为什么一条内裤,能让女性如此纠结? 当你在试衣间担心“三角裤会不会勒出痕迹”,当妈妈坚持“纯棉内裤才健康”,当伴侣说“不穿内裤更性感”……你是否想过一这些选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游戏? 上野千鹤子以“内裤”为切口,揭一部女性被规训与反抗的觉醒史: 卫生带T丁字裤:从“月经羞耻”到“性感符号”,内裤的化真的是解放吗? 男性的“内裤失语症”:为何丈夫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内裤? “内裤管理”实则是性别剥削? “每天换内裤”的神话:洗衣机普及后,谁在承担隐形的清洁劳动? “姐妹经济”的抵抗:女性如何通过共享资源,破被物化的宿命? 内裤不只是包裹女性身体的亲密物品,更是性别权力博弈的微型战场。 上野千鹤子用超前的洞见,带你看穿“文明”包装下的真相:你的身体,到底被谁定义?

亚马孙深处的奇幻蘑菇
¥62.99
探寻一种濒临灭绝的现代语言与文化 发现语言、思想与生命的真正本质 丹尼尔·L. 埃弗里特是一名语言学家,也曾是一名传教士。1977 年,他携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深亚马孙丛林中皮拉罕人的部落,与他们同吃同住,研究一种与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不相关的神秘的语言——皮拉罕语。 埃弗里特想要传教,改变皮拉罕人的信仰。但他发现皮拉罕语违背了所有现存的语言理论,并展现了一种远离当代认识的生活方式。埃弗里特痴迷于他们的语言及其文化,痴迷于他们生活中的非凡满足感。雨林里的世界颠覆了他的信仰,他ZUI终成了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 本书是埃弗里特 30 多年客旅丛林的生活记录,他以放弃现代文明生活的代价换来书中与皮拉罕人一起生活的奇闻逸事。在这 30 多年里,埃弗里特的妻儿差一因疟疾病死他乡,他也曾因触犯皮拉罕人的自由而被群起攻之,但埃弗里特分享的更多的是与皮拉罕人共处时的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冒险,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颠覆三观的异域文化。 本书也是对现代语言和文化的探索。皮拉罕人让埃弗里特反思现代文明,并试图让我们思考,除了我们理解的生活方式外,人生还会有怎样的可能。

厌女(增订本)(上野千鹤子经典代表作!女性主义者就是意识到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千万读者的女性主义启蒙书。)读客
¥66.00
翻《厌女》的五个阶段: 好奇。人人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 认同。“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请翻到第2页) 反思。深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原来,“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请翻到第124页) 自觉。对厌女症越来越敏锐。“我不是一般女人嘛”也是一种有伪装的厌女。(请翻到第202页) 虽然愤怒,但也更爱自己,更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借用上野老师的话:“生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浸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
¥46.99
月经是女性生理成熟的美好象征。但长久以来在父权制的价值观下,月经被视作一种宗教文化禁忌,是身体不洁的表现,甚至让女性产生了羞耻感。女性卫生用品的出现,不仅守护了女性的健康与快乐,更是改变了女性的意识,让女性对月经有了积极的认知。 每一位女性从初潮到绝经要用掉1万多片卫生巾。然而如此切身重要的物品,我们了解的并不多。这本书以女性卫生用品的发展和演变为主线,介绍了卫生巾问世之前女性的经血处理方式,剖析了世界各地阻碍女性卫生用品发展的月经禁忌,聚焦日本一次性卫生巾鼻祖“安妮卫生巾”的诞生、没落和其成就的社会意义,浅析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卫生巾的性能及其问题等。 卫生巾的出现让万千日本女性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大跨步地迈社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不仅是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也揭示了日本社会的变迁,更展现了女性身体自主意识的觉醒过程。

厚黑学全集
¥2.92
本书以1935年成都《华西日报》社出版的《厚黑丛话》、《社会问题之研究》、1936年成都晨钟书局出版的《中国学术之趋势》为底本,广泛收集李宗吾各个时期的作品精心编撰而成。


关系5.0
¥59.95
工人深夜向智能音箱吐槽公司,青少年借AI助手缓解学业焦虑;成年人与虚拟偶像成婚,老人将护理机器人当成亲人……技术正重塑亲密关系,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学家伊利亚金?奇斯列夫在《关系5.0》中,融合社会学、神经科学与伦理学视角,剖析其中缘由。从原始部落的协作求生,到农耕时代家族共生、工业社会核心家庭兴起,再到信息时代单身社会凸显,亲密关系从关系1.0跨越至关系4.0。当下,单身社会与人工智能碰撞,引/领我们步“人机共生”的关系5.0时代。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突破,使机器从工具变为“灵魂伴侣”,它们能准确地学习人类的情感模式,为不同人群提供帮助。然而,科技向来是把双刃剑。人类对机器产生过度依赖,势必会导致社交能力退化,以及人的机器化和对人的物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问题等深层社会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 奇斯列夫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ZUI大挑战并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道德和教育层面的。毕竟,我们应该害怕的不是机器人,而是我们自己。本书是一部极/具前瞻性的未来生存指南,指导我们在技术的汹涌浪潮中,如何坚守人性的光辉,让科技为我们所用。


链接
¥19.20
《链接:商业、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10周年纪念版)》带给了我们一种整体的、关联的、系统论的审视世界的方式,使我们不仅仅将视野局限于孤立的单元。广泛存在的链接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从平凡到璀璨的桥梁。重温《链接》一书,领略科学家们在网络科学伊始对链接泛在性、数据复杂性、规律普适性的认识和思考,对我们在大数据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大有裨益。《链接:商业、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10周年纪念版)》可以被视为复杂网络的基石,大数据时代的开端。

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
¥69.90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剩、浪费和充满欺骗的经济学。它寄希望于消费者的非理性,以求唤起消费主义情绪。 ◎ 消费主义操控我们的欲望 鲍曼:在消费社会,每一次消费之后产生的不是满足,而是更多的消费欲望。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消费品要在满足欲望前遭到诋毁和贬值。 ◎ 消费主义操控我们的时间观念 鲍曼:消费主义鼓动我们快速消费当下的目标,让我们觉得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始,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迟疑和犹豫只会让人痛苦。 ◎ 消费主义操控我们的生活意义 鲍曼:消费主义将快乐定为评判一切的唯一标准,将不快乐视为一种应受惩罚的罪行。它向人们承诺:消费能给人即时的、永续的快乐。 翻本书,立即获得抵制消费主义的免疫力!

《资本论》的读法
¥39.99
源起看理想的口碑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凝聚杨照四十年《资本论》研读成果。这样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巨著,直到今天仍有挖掘不尽的思想资源,人人都听过,但很少有人真正读过,现在正是时候,告别课本里的“教条”,跟随杨照,真正走《资本论》复杂深刻的思想世界。 作者认为要理解现代社会,《资本论》是绕不的话题,它对今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仍有着重要的解释和指导作用,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概念和工具。作者从《资本论》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动机出发,试图还原一个兼具理性和前瞻性的《资本论》,带领读者重新认识它的深刻与趣味。


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
¥41.00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中年遭遇众多挫折? 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些挫折当作一种危机? 这种危机与经历又代表了怎样的意义? 中年危机——詹姆斯·霍利斯将其称为“中年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霍斯教授提出了一个看似可怕实则具有解放意义的问题:“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当我们发现,自己一直在以虚假的自我生活,被不切实际的期望驱使着扮演—个“临时的”成年人格时,我们就了第二个成年期的大门,将迎来真实的人格。 在本书中,霍利斯教授基于荣格心理学的视角,以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了中年经历的层次,并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界定、调整自己的人格,从而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抛童年创伤与“临时人格”的束缚,从痛苦出发,穿越“中年之路”,前往意义的彼岸,终形成稳定、成熟、完善的人格。


货币哲学
¥21.00
《货币哲学》出版于1900年,是西美尔为数不多的大部头著作之一,主要阐释自近代以来的货币经济现象以及与它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货币哲学》并非一部纯粹的经济学著作,分析货币的社会经济机制不是西美尔货币理论的重,货币及其制度化的现代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内在生活、精神品格的影响,才是西美尔货币文化-现代性理论的要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