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的故事
¥6.99
《文明的故事》是一部通俗的世界文明史书,本书论述了从地球的形成、生物和人类的起源直到现代的*次世界大战为止,横跨五大洲的世界历史。它没有严肃史著的学究气,而且比那一时代的许多著作都要早地摆脱了民族主义乃至欧洲中心论的褊狭。书中关注人类文化的遗产,包括思想、文化、宗教等遗产,而这是人类文明历程中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39.99
《世界史的故事?从文明诞生到罗马帝国崛起》包括“世界史的故事”系列的前两册,讲述公元之前早期文明和古典时代的历史。 01 王权从天而降(文明的端—前7世纪) 人类文明在历史的混沌中逐渐显现。在两河流域,*早的国家形成,此后亚述、赫梯、埃及、印度、中国、腓尼基、希腊的早期国家诞生,出现了*早的文字、宗教、帝王和城市。早期的文明经历了几度兴衰。 02 轴心时代的文明(前7世纪—前1世纪) 古代文明经历几千年的积累,逐渐达到了高峰,马其顿帝国、波斯帝国、秦帝国、罗马帝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土,琐罗亚斯德、孔子、老子、佛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等伟大传统的创者也在此时出现。


危机年代:日本、大萧条与农村振兴
¥46.00
20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动荡以及深刻的社会变革,种种事件在日本现代史上可谓史无前例,更令亲历者深感不安。面对时局变化,日本乡村的应对措施不仅灵活,而且富有独创性。作者深刻剖析了日本东北部农民投身振兴运动、走向经济富强的改革历程,阐述了振兴运动对国家和农民之间关系产生的影响,以及农民为弥合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所做的尝试和努力。本书深地探究了日本为应对三十年代危机所做的调整与改革措施,聚焦普通国民是怎样克服大萧条的重重困难,解读他们付诸努力背后的深刻含义,帮助我们了解日本怎样走出战争、走向繁荣,同时本书还一步阐述了包括女性在内的日本农民应对现代社会根本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亚洲高原之旅:文明的兴亡
¥49.99
1960年,71岁的阿诺德·汤因比,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行了五个月的旅行。这位“20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巨著《历史研究》的作者,被这片亚洲高原的魅力激发起智慧火花,以宏大的视野、生动的文字,描绘着多元灿烂的亚洲文明、错综复杂的地缘格局。 这片土地的历史与现实总是难以区分。自二战后分道扬镳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处于内忧外患但一直没有放弃现代化努力的阿富汗,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幕后大国……这一幕与历史何其相似:从犍陀罗到贵霜,从孔雀王朝到萨珊波斯,从花剌子模到莫卧儿帝国,从英俄大博弈到冷战,文明的兴亡与角逐,一直是这片土地不变的话题。 相信所有关注这片土地的人都会认同汤因比的感受:不论何时,这里一直是上演人类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永远值得关注。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
¥10.66
作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在实现了“富国强兵”,保持了国家的独立,登上了自封的“东方世界的指导者”的宝座之后,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它所应该担负的使命又是什么呢?比这更重要的是,日本人自身是在一种什么样的伦理逻辑之上来认识自己富强起来的原动力、摸索自己民族的前道路、探求自己民族应该担负的使命的呢?这就是野村浩一编著的《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国观,特别是知识阶层的中国观,其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特是什么?在这些中国观的形成过程中,其主体——人的思想、行动的轨迹是如何的?这种种的中国认识中,其缺陷、误区又在哪里?这也是本书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欧洲帝国:从民族国家的崛起到英国脱欧(经纬度系列)
¥76.80
本书考察了从1648年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签订以来,英国与法国和普鲁士德国之间的关系,呈现了一份及时而又富有远见的研究。作者认为欧洲一体化是从这三国之间的外交、经济和文化关联中演变而来的;随着战争的破坏性逐渐增强,经济期待不断提升,这些国家始拼命地想要自己存活下来。然而,这三个国家很少同时处于和睦关系之中。 虽然整个欧洲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共同体,但其实不同的文化独特性还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欧洲各国的结合,所以欧洲整合始终如梦。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脱欧是可预见也可控的。毕竟,这些根源为圣罗马帝国的联邦间血脉太紧密了,所以欧盟依然是由二十七的国家组成的强大机构。英国脱欧后,将在欧盟外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而作者看到的是这样的“保持距离”,将凸显欧洲中心的实用主义和历史稳定性。


东京前传:德川幕府与江户城
¥69.99
第27届“山片蟠桃奖”获奖作品 本书所讲述的,是东京成为现代日本首都之前的故事。在1868年之前,它还不叫东京,彼时这座城市一直被称为江户。江户城始建于1590年,德川家康在这里建立了德川幕府,由此始了它的繁盛时期。作为日本贸易、经济和城市文明的中心,江户直到1868年才演变成东京,成为日本的现代首都。 德川幕府为何选择江户城作为政权中心,又对江户城有着怎样的城市布局和规划? 江户是如何一步一步确立首都地位的,那些知名的地标和建筑如何建造起来? 德川幕府对江户城两百余年的管辖,给今日的东京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 本书精选百余幅精美插图,结合日记、旅游指南和木刻版画等材料,生动详尽地讲述了江户的城市起源与成长史,以探寻东京这座魅力都市的历史基因。


约瑟夫斯与第一次犹太战争
¥46.80
当犹太人在公元66年反抗罗马时,耶路撒冷贵族约瑟夫斯被任命为将军。被罗马人俘虏后,他得到了皇帝韦帕芗的好感,从而保住了性命。之后,他担任罗马军团的顾问,他认为犹太人生存的*希望就是向罗马投降。 作为一名犹太起义亲历者,他被允许翻阅韦帕芗的作战笔记,因而约瑟夫斯是我们关于这场战争的重要信息来源,这场战争以摧毁耶路撒冷及其圣殿和他所生活的令人惊叹的时代而告终。对于任何对中东早期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约瑟夫斯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有必要对他进行深度而*的了解。


东线之战:1915年穿越巴尔干之旅(好望角丛书)
¥78.00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二年,美国左翼新闻记者约翰·塞拉斯·里德前往东线战场,试图见证和报道那些宏伟壮大的战争场景,比如“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比如“俄国向柏林攻”。然而现实是,里德完美错过了所有重要的战争,而是在巴尔干半岛的战争后方,启了一场冒险之旅。他们到达萨洛尼卡,然后缓慢向北塞尔维亚,在半毁的贝尔格莱德,他们遭到萨瓦河对岸 奥地利阵地的炮火袭;他们参观了挤满死者和垂死者的 斑疹伤寒医院,骑马到达塞尔维亚北部的古切沃山顶,发现那里仍然堆满了去年战斗中腐烂的尸体;他们在崩溃的前线后方徘徊后,差被当作德国间谍而被处决??在7个月的战后之行中,里德与伙伴跨越希腊、塞尔维亚、俄罗斯、罗马尼亚、土耳其;在那里,巴尔干地区的分裂、矛盾和冲突尽显无遗,当权者的意志与民族的情感貌合神离,俄罗斯的大地上更是腐败横生。 里德生动细致地描述了战争东线这个几乎被遗忘的角落——在种族、宗教、文化和地理上支离破碎的巴尔干。 他既不关心沙皇和苏丹之间的博弈,也不拘泥于一时的战役胜负,而是聚焦于同样被卷这场冲突之中,却从未留下姓名的普通人,力图使读者看到战火中平凡的、鲜活的,但也最终被牺牲了的人和物。这幅徐徐展的画卷,定格了1915年的东线战场,让读者们透过百年时光,亲身感受宏大历史场景之下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自由英国的奇异死亡
¥11.04
本书是一部英国史名著,选兰登书屋20世纪百大英文非虚构类图书,它聚焦于一战前1910到1914年的英国,也就是爱德华七世去世到一战爆发之间的英国。当时自由党是英国的执政党,也是最强大的党派。但面对国内风起云涌的三大危机,即爱尔兰自治运动、妇女争取选举权运动和工会运动,由于阿斯奎斯领导的自由党政府应对不力,导致自由党急剧衰落。作者原为记者,在本书中运用小说的笔法叙述历史,刻画的历史人物如首相阿斯奎斯、未来的首相劳合·乔治、青年丘吉尔以及女权运动领袖潘克赫斯特夫人等性格各异,对三大运动的发展描写得充满画面感,对自由党衰落的原因分析透彻有力,对人性的刨析极有深度,使得这本书成为一部名著,自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对历史写作有相当的影响。


桌面屠夫:西方文明掩饰下的罪恶(经纬度丛书)
¥108.00
本书作者用20多年的时间,走访世界各地,翻阅查证数以千计的档案文献与证词写出这本书。内容包括荷兰的石油公司谋杀尼日利亚当地土著人士、瑞士苏拉集团如何在“二战”时期为纳粹提供移动毒气室、纳粹万湖会议中的会议备忘录与背后的故事、殖民者如何对澳洲的土著毛利人行种族灭绝活动等。本书让我们深了解这些桌面屠夫的心理状态,也是他个人对于资本主义、国族主义的反思。书中历史研究分析中穿插了作者漫步林间回想失去的爱以及数千年以来人类持续面临的道德难题。


愚蠢的核弹(世界距离核战争*近那一刻)
¥44.00
★世界距离核战争*近那一刻 一场“不知己不知彼”的荒诞博弈★ ★挑战传统叙事,三国视角重构古巴导弹危机本质★ ———————— 【编辑推荐】 ★挑战传统美国式叙事,从美、苏、古三国视角还原古巴导弹危机现场 ★深入领导人物内心,揭露危机决策荒诞、愚蠢的本质 ★从大量中下层军官的视野,重现十三天危机的混乱过程 ★数十位历史名家联袂推荐的冷战史、国际关系史杰作 ★文笔绝佳的非虚构写作 ———————— 【内容简介】 本书挑战了古巴导弹危机的传统叙事,凭借白宫新解密录音、苏联克格勃档案,以及军方报告和大量当事人的回忆,沙希利·浦洛基教授扩展了旧有的叙事框架,纳入赫鲁晓夫、卡斯特罗等关键参与者的视角,勾画出这场危机的完整画面;深入关键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决策反复变化背后的惊心与焦灼;更透过普通官兵的眼睛,从下层视角观察危机的历史,在无数个不起眼的细节中,追问危机得以解除的真正原因。 相比于为避免战争所做的正确决定,出于误解和恐惧而犯下的无数荒诞、愚蠢的错误,才是值得今天借鉴的教训。 ———————— 【名家推荐】 无论是出于对世界曾处于核大战临界梦魇的余悸,还是对全球业已发生的其中六次核事故的再探与总结,浦洛基总是以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呼吁人们保有对核能的畏惧之心,为确保核安全而严阵以待。写于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的这一系列作品,不仅吸引着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也必将深深触动每一位关怀核能与人类未来的普通读者。 ——陈波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和研究视域,在苏联档案文献的基础之上重新审视了古巴导弹危机,从一条主线(古巴导弹危机始末)和三个方面(美国、苏联和古巴)来展现冷战时期古巴导弹危机的进程与影响,还分析了美苏两国领导人为避免大国矛盾加剧和核战争爆发所做出的努力。本书让我们意识到了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对了解如今美苏关系、世界格局和核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邓沛勇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 当今时代,国际核安全环境变化导致人类面临的核安全困境有所加剧。核安全问题具有全球性、挑战性和持久性等特点,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在此时代背景下,浦洛基作品集借鉴了新的历史史料,以历史叙事的方式,从历史事件相关政府官员、普通参与者以及普通民众的全新视角,结合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以微见著,重新审视了切尔诺贝利与古巴导弹危机等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影响的核安全问题,研究了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等因素及其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和世界观之间的交锋。浦洛基作品集的出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有利于国际社会批判性地审视和反思核安全事故的历史经验教训,未雨绸缪,从而防止核安全领域悲剧事件的重演。 ——姜振飞 浙江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好的历史学家需要像心思缜密的侦探,不放过任何与案件有关的蛛丝马迹,不被表面假象所迷惑和误导,透过事件纷繁复杂的重重迷雾,找到关键线索和证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终揭开事件的真相或力求无限接近真相。好的历史学家还需要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学家,对文字有很强的驾驭能力,语言生动流畅,严谨但不晦涩,能够把纷乱复杂的事件抽茧剥丝娓娓道来,让读者看得明白看得着迷。毫无疑问,浦洛基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好的历史学家,面对宏大的历史背景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他善于从历史档案积案盈箱之中发现重要的细微之处并挖掘出关键线索,如实还原并生动地向读者展现纷繁复杂和惊心动魄的历史过往。浦洛基的这套作品集值得中国读者认真阅读和收藏。 ——李秀蛟 黑龙江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浦洛基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不但能找到珍贵的资料和档案,更懂得如何把材料组织得引人入胜。面对宏大的历史事件,浦洛基的笔往往对准其中的普通人,在人类命运的关键历史转折点,展示他们*真实的反应,比如核电站里按下按钮的操作员、古巴导弹危机中搞错情报的特工、空军基地里发生矛盾的美苏大兵等。浦洛基用他的作品,不断地提醒着我们,理解历史,不要忘了回到现场。 ——罗振宇 得到创始人 浦洛基教授利用新近解密的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档案和古巴方面的相关文献,对古巴导弹危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性认知: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情报的缺失以及失去对一线*的控制等原因,在分析对方的军事部署、地缘战略目标和意图方面,出现了许多严重误判和误解。因此,在这一场差一点导致人类重回石器时代的核战争危机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非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正确决策,而是双方对使用核武器的恐惧。 ——宋永成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我们生活在核时代。和平与安全飘忽不定,战争与灾难如影随形。当一切被包装在技术外观之下时,就连丑恶和愚蠢也可以系上领带,招摇过市。或许我们无力改变世界的疯狂,无力阻止人类的贪婪,但是我们却不能以此为由容忍自己的蒙昧。我们能够做的,或许仅仅是从驳杂的信息中寻找真相,在矛盾着的真相中提炼事实,从而尽量避免与疯狂和丑恶同谋。 浦洛基作品集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这套充满细节的读本为我们打开了寻找真相、提炼事实的大门,它告诉我们,冷眼旁观并非总是意味着犬儒,拒绝遗忘也是人类的责任。 ——孙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 浦洛基教授在国际学界声望很高,著述甚丰。他的系列著作视野广阔,有引人入胜的历史细节描述,也有厚重的思想文化铺垫,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日乌克兰危机的来龙去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的观点相对客观平衡,提供了有关苏联、俄罗斯、乌克兰的西方其他著作往往忽略的视角。 ——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外媒评论】 杰作!一项巨大的学术成就,引人入胜,令人恐惧,肯定是有史以来关于古巴导弹危机和20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华尔街日报》 故事非同寻常,浦洛基是一位出色的叙述者。这一叙述可能是我们可能得到的关于苏联方面的*权威的版本。 ——《星期日泰晤士报》 浦洛基提供了新鲜而可怕的细节……读完这本令人警醒的著作,让人不禁想到今天国家之间的核对峙所带来的危险。 ——《华盛顿邮报》 这是一部基于大量美国和苏联档案资料(包括克格勃机密文件)的巨著。浦洛基提供的视角揭露了冷战期间以及之后助长危险核力量游戏的不正当动机。 ——《新共和》 浦洛基从苏联的视角,以扣人心弦的细节娓娓道来,使这本书成为一部权威的历史。*能说明问题的是,他所描绘的主要决策者完全没有了解他们同行的想法……他通过这部杰作敲响了警钟。 ——《经济学人》 这是迄今为止有关这一主题的*权威、*巧妙的著作。书中有大量来自俄罗斯*新解密的资料,包括研究人员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克格勃档案……扣人心弦。 ——《金融时报》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近60年后,多部开创性苏联史著作的作者沙希利·浦洛基再次利用新公布的克格勃档案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以扣人心弦的细节,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和苏联距离世界末日有多近。在核技术仍在扩散的今天,本书提醒我们仍然面临着危险。 ——安妮·阿普尔鲍姆(《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 如果您认为古巴导弹危机的故事已经被讲得太多,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了,那么请再想一想!浦洛基利用保存在乌克兰档案中的克格勃文件和苏联军事回忆录,以及美国文件和古巴材料,几乎逐小时地叙述了克里姆林宫和白宫的错误——这些错误几乎引发了核战争,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令人不安的教训。 ——威廉·陶布曼(《戈尔巴乔夫》作者) 美国著名冷战史学家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出色概述。沙希利·浦洛基挖掘了未曾开发的苏联档案,对这场危机,以及肯尼迪和尼赫鲁晓夫的关键作用进行了新的阐释。这是一本令人激动的读物,它证明了浦洛基令人警醒的结论:下一次我们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 ——迈克尔·多布斯(《午夜将至》作者) 描绘了一幅更加清晰的幕后阴谋、动机、政治和判断失误的图景,这些因素几乎导致了一场核浩劫。浦洛基用冷静而平易近人的叙述将这一切娓娓道来,让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一部悬疑惊悚小说。对于任何对冷战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书单》星级评论 这部重要而引人入胜的作品表明,必须从全球视角来讲述古巴导弹危机的全部故事。 ——《图书馆杂志》星级评论


帝国的科学: 现代日本的科学民族主义
¥26.00
作者考察了1920年代到1940年代间日本对于科学的讨论和推动。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面临着构建一个何种类型的现代化帝国的问题。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显示出一种普遍的可检测性和普适性,并以此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与权威性。对于那些非西洋式的、依靠自身文化特色建立起现代形象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自身的文化和逻辑将受到来自普适性的挑战,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将被动摇。因此,如何将“放之四海皆准”的科学容纳于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神话逻辑中,解决传统文化与科学间的冲突,成为日本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问题。 作者提出了本书的核心问题:战时日本是如何将非神话的理性的科学和宣扬神道的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日本人想要发展的科学,是一种怎样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出现了新的解决契机。


美国的反智传统
¥32.66
美国的“反智传统”已发展多年,几乎可以说是美国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的衍生物。作者理查德·霍夫施塔特是少数最早注意到美国文化中的“反智”现象的学者之一。他从美国思想史角度出发,对“反智”行了系统与具有历史深度的爬梳,试图挖掘其背后深层的社会背景,并予以同情性的理解。 因此本书不但是研究美国文化与思想的巨著,更可以透过它去思考一个更宏观的主题:“智识”与知识有何不同?知识分子在社会上能扮演什么角色,又如何与权力共处? 该书一上市就造成轰动,并获得普利策奖非虚构作品奖。当代著名学者余英时的《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亦深受其启发。美国思想史名家施莱辛格也对霍夫施塔特推崇备至。可见,在这一研究领域,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的反智传统》不仅是集大成之作,还是理解今日美国所不可错过的经典。


古希腊思想通识课:希罗多德篇
¥33.99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称为“历史学之父”,他的著作《历史》是西方早的史书,记述了公元前6—前5世纪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的一场大战,凸显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古希腊思想通识课:希罗多德篇》是对《历史》一书的解读,借希罗多德之眼回看瑰丽复杂的古代地中海世界,探究人类兴衰背后的道理。 张新刚教授选择了希波战争中的一些关键节以及重要的议题行拆解和分析,这些议题往往关涉人性和人类秩序的本原问题,如: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统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自由对于人和城邦意味着什么?习俗究竟有何约束力量?波斯和希腊的冲突是利益的冲突还是自由与奴役之战?……这些议题是当时的希腊思想界关切的问题,是古希腊思想的精髓,也决定性地塑造了2000年来西方文明的走向。 张新刚教授把《历史》一书广博而复杂的内容,浓缩于12 堂课,带领读者回到“历史”发?的地?,把握希腊文明的精神内核。


极端的年代 :1914—1991
¥56.52
《*的年代 : 1914—1991》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四部。 *的年代,即霍布斯鲍姆所定义的“短20世纪”,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14年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如今回溯起来,它确可以视为某种黄金年代。而20世纪的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其实对世界的极大部分来说,如非洲、前苏联,以及欧洲前社会主义地区,根本就是又一灾难时期。 站在90年代的制高点,反思过去种种及未来茫茫之余,弥漫的气氛乃是一种世纪末的悲观心情。历史学家也许动辄喜欢以“历史终结”的口吻提醒空谈之人,未来却会依然继续进行。关于历史,只有一项通则可以*成立,那就是只要有人类,历史就会继续下去。

教宗与墨索里尼:庇护十一世与法西斯崛起秘史
¥24.99
1922年,庇护十一世被推选为教宗,几个月后,墨索里尼就任意大利总理。一直以来,两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在罗马教廷从战前即英勇地反抗法西斯党的假象下,而庇护十一世及其继任者也长期被塑造成与墨索里尼为敌的英雄。大卫·I.科泽利用梵蒂冈2006年放的秘密资料,历时七年,呈现了两人的共谋故事,彻底颠覆了这一既定观。 忧心于教会权威衰落的庇护十一世借助法西斯的力量抵抗共产主义和现代社会的来临,野心家墨索里尼则凭借教宗的祝福提升公信力,而掌控意大利。两人充满尔虞我诈、*终摇摇欲坠的利益结盟,改变了上百万人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梦魇也由此始。 科泽利用详实的史料、紧凑干练的文笔,生动刻画了多个20世纪早期欧洲和罗马天主教会的重要人物,从崭新的视角揭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崛起的秘辛,还原了一段重要历史的真相。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29.99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重要的一项产业,并而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一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一起。在贝克特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色,贝克特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现在这个存在着巨大不平等的世界的。本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从一始就是全球化的。


论美国的民主
¥2.99
在《论美国的民主》中,作者从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出发,探索美国的民主制度及其根源,阐述了美国的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以及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阐明了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并将美国的社会状况、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等与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进行对比,探讨了在世界民主化的潮流中如何借鉴美国的经验与教训,从本国现状出发,发挥民主制度的优点,并减少其弊病。


敌人与邻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25.99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奥斯曼帝国即将落败,结束在这里4个世纪的统治;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启。 分歧从一始就难以调和。从19世纪末首批犹太定居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以及2002年以来修建的隔离墙……对于同样的事件,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他留意历史的变迁、国家间的斡旋和博弈,因为那是冲突的肇因和驱动力;他更在意被卷这百年动荡的普通人的生活,因为冲突的撕裂,他们在日常感受得至为真切。 一百年来,缓和的机会一再错失,促使这两个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为邻居而不是敌人相处的协议从未达成。如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来的始。


独霸中东: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密码
¥29.99
从无人机到卫星,从导弹防御系统到网络战,以色列在将新技术应用于现代战场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独霸中东:以色列的军事强国密码》为我们展示了这个仅有800多万人口的小国是如何长期身处战争环境而不断适应战争形式的变化,并成为21世纪的新型强国的。当然,以色列的“强”并不在体量,而在创新和效率上。 作为21世纪探索战争模式的先锋,面对不断变化的战场,以色列研发出许多新型武器,并通过改装手段保持原有武器的有效性、延续性和致命性。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应对同样的挑战,但许多国家纷纷学习以色列的经验,尤其是在武器制造方面。可以说,以色列已成为全世界的武器研发实验室。 以色列是如何做到这些的?这些研发成果在军事上和地缘政治上会产生哪些影响?这正是雅科夫·卡茨和阿米尔·鲍伯特在书中讨论的重。作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并同以色列国防体系保持着密切联系,本书可以说是一份来自前线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