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汉学三杰之一魏斐德三部曲(共3册,无与伦比的全球视角,娓娓动听的叙事能力)
¥35.99
美国汉学三杰之一魏斐德三部曲(共3册,无与伦比的全球视角,娓娓动听的叙事能力);套装分别包含: 《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本书是魏斐德教授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清朝末年中国向近代转型的学术著作。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即外国人。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人》是与外国人闯入广州(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是关于鸦片战争外国入侵中国的。但这本书主要不以此研究为主,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 《洪业:清朝开国史》: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讲述了中国王朝史中极具戏剧性的历史阶段——1644年明王朝的落幕及后续20年清王朝的巩固。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陷入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进行了总体解剖与透视。在本书中,魏斐德希望通过清初对中华帝国秩序的重建来呈现的“洪业”,昭示在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势力到来之前,中国社会业已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间谍王》以国民党军统特务为研究对象,采用大量相关回忆录和档案资料,是海外学者早研究民国特务系统的代表性学术著作。此书以“间谍王”戴笠的生平全貌及政治经历为线索,主要研究其庞大神秘的间谍王国的发展历程。作者讲述了黄埔军校时期蓝衣社、立行社等组织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抗战爆发以后"军统"的迅速扩张;同时通过丰富的材料还原了特务培养及行动的历史细节,暴露了这段阴暗血腥的历史。由此,此书也详尽展现了1930至1940年代民国特务制度的发展历程,能够极大地丰富并启发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民国史的认识。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中国建筑史里程碑著作,多幅手绘图纸、真实老照片还原老北京的城池之美。汗青堂系列)
¥19.99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浙江佛寺文化
¥29.00
浙江历史上被誉为“东南佛国”,南宋时期评定的江南禅宗寺院“五山十刹”,浙江名刹占大多数,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寺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书根据浙江历史上“五山十刹”和新发展的寺院,遴选出15座寺院,以专业考察者身份,探析寺院渊源、名寺高僧、景观与文化、特色与特产等方面,为寺院旅游爱好者提供一份行记。

老北京的庙会与香会
¥2.00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之后,东汉时传入中国。北京及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释迦牟尼的像就供奉在大雄宝殿内。

烟水气与帝王州:南京人文史
¥130.80
2023 年 12 月 19 日,在“长干古城——南京西街遗址重要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上,权威专家认定,在南京西街发现的“越台环壕聚落”应称“长干古城”,始建于3100年前的商、周时期。这是南京历史考古和研究的重大突破。 本书篇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北图霸业建造越城和长干古城的惊天发现说起,追溯南京文化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从北阴阳营文化、将台文化到湖熟文化、吴文化,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从太伯奔吴到楚吴争战,从长江到秦淮河,从长干古城、越城到金陵邑,浩浩荡荡,天辟地,南京像一颗遥远的星辰,在远古、上古时代隐隐闪耀。 然后是秦始皇游秣陵,揭金陵王气的序幕。从中古到近古,南京屡屡成为龙兴之地,历经东吴霸业,建康风云,南唐偏安,宋元沧桑,大明基业,清代浴火重生,中华民国肇建。在中国的许多历史转折上,南京都浓墨重彩地登场,成为华夏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除了王气隐显这条主线,本书还重探索南京绵延不绝的“烟水气”,将文脉绵延、商贸集散及佳丽沉浮等数条历史脉络贯串全书。虽云“人文”,但其中政治、经济、艺术、文学、宗教、建筑、园林、饮食、出版、教育与科举史、城市发展、对外交流、地理变迁等诸方面,大小史事,种种变迁,无所不包,将南京三千年来的沧海桑田——历史与现实、地域与文化、城市的兴废与时代的嬗变、王朝的气运与文化的传承、世道的沧桑与人性的驳杂等——浩瀚而又清晰地呈现于字里行间。


黄河与中华文明(精)
¥39.0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黄河安澜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欣欣向荣的保证和象征。那么,为什么说黄河是母亲河呢?她和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孕育出辉煌的文明,她的独特面貌是如何形成的,又应该如何治理呢?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先生撰写《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即讨论、阐述了这些问题。葛剑雄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是历史地理领域的一流专家,他师承谭其骧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河流文化领域。本书首之“引言”部分,即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从理论角度为黄河治理以及黄河的重要性提供了充分论证。以下八章,首先梳理黄河地理全貌,随后从黄河如何孕育中华文明、古人对黄河的考察与认识、黄河为何浑浊而容易泛滥、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如何治理黄河等各方面娓娓道来,梳理黄河的历史沿革、地理变迁,展现黄河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系。*后展望新形势下的黄河发展,指出新的黄河文明的创建不仅是美好的愿望,而且有坚实的基础,期待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黄河儿女不断创建新的文明,黄河万古流,中华民族的母亲永葆青春。

丝路要冲——嘉峪关
¥5.60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也彰显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显微镜下的成都
¥35.00
★一只四川蟋蟀,远离故乡,“在乡愁者的心窝”,唱了近30年的歌 ★数十年心血构筑迷人微观世界,百年川地历史讲述“另一个中国” ★收录全新未刊访谈,选数十幅珍贵插图,麻将研究首次结集出版 ★作者五次校订,历时三载成书,精选精编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过档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说、竹枝词、调查、新闻报道、图片等多种资料,还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真正深不同于沿海、华中等城市的“另一个中国”,发现普通民众充满活力的生活世界及其顽强的文化延续性。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苏州
¥5.00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休闲读物,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力图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全面介绍苏州的精彩之处,领读者前往旅游观光。在那里可游、可看、可怀古、可探幽,可选购富有特色的物产,也可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老北京古园林与胜景
¥2.00
北海公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全园以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为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富有浓厚的幻想意境色彩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花木芬芳,亭台楼阁,叠石岩洞,绚丽多姿,犹如仙境,素有“仙山琼阁”的美誉。

老北京的百姓与传说
¥2.00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六大古都之一。 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在北京这座城里发生了太多的趣闻。

老北京的神话与传说
¥0.99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六大古都之一。 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在北京这座城里发生了太多的趣闻。


走近上海
¥10.81
《走近上海》一书是站在新上海人的视野和沪上专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近距离的端量、和全面介绍上海的一本书。从宏观、微观的角度把一座鲜活的、飘着万千柔和风情与色彩、气味的美丽城市呈现给您。 既有上海、上海人、移民城市、城市移民的追本溯源,也有对上海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和三代以上居住在上海的所谓上海当地人的追述,更有对改革开放以后移居上海的新上海人的解读。其中关于海派文化、以及海派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更是本书的核心和引人入胜的地方。关于上海人的排外与小气,和以新上海人亲身经历谈谈上海人的小气与大气、以新上海人近距离的与上海当地人生活在一起再谈上海人,真正从微观上刻画了上海人的可爱可敬(也稍微有可恨)之处。 希望与我同样都是移居上海的“新上海人”、甚至准备移居上海的未来的新移民,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在上海这座被称作“魔都”的城市,能生活的如鱼得水,风生水起,获得成功。 引用我在一次讲座中的一句话作为总结:当你走过世界各地、五湖四海后仍然感觉上海有归属感;走过了无尽的远方仍然还惦记着这里有你的家,而你还愿意回这个家的话,就离你融合到上海这座城市不远了。


佛在敦煌(精)
¥23.10
《佛在敦煌》为段文杰先生关于敦煌佛教艺术的学术随笔集,典雅文存第七号作品。内容关于敦煌壁画和雕塑艺术的发展历史。在梳理艺术发展历史的同时,对佛教发展的历史也一并梳理。书中选配的32幅段文杰先生敦煌壁画的临本,向我们展示,敦煌学家段文杰先生也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


南京旧志整理与史地研究
¥22.66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南京旧志《六朝事迹编类》《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为主要研究内容,着力于《六朝事迹编类》的已有校注成果、《景定建康志》的地名资料、《至正金陵新志》的引书等问题的梳理,系统整理了南京旧志文献。在此基础上,本书充实了对《丹阳志》《舆地志》等南京其他文献的辑佚整理,并对南京作为六朝、南唐、明初故都的史地研究成果分别进行整理,对两宋时期南京的自然灾害、历史时期太湖地名变迁与秦淮水系、南京地区自然及社会互动关系等史地问题进行了考证。


江苏书院史
¥32.33
【内容简介】 江苏素为书院大省,自宋以来成就斐然,蔚为大观。本书在前辈时贤研究基础上,蒐集相关史乘、地方志以及多种笔记、碑刻等材料,在学统与政统演进视域下,理势合一,特别注重儒学义理、流派和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梳理出江苏书院的发展历程、演变规律与特点价值等。力求做到纵横结合、点线面结合,以江苏现行行政区划为基础,以宋元、明、清为三大发展阶段;在逐一整理历代书院前提下,具体考察了每一期的重点书院;在建置上探析了省府、州县与乡村书院,在性质上探析了私立、官办与官私合办书院,在学术上探析了自宋学独尊至汉学复兴至新学传入之流变。*后以江苏书院之演变史对清末废书院予以反思,并对今日书院复兴提出建议。


中国盐业简史
¥22.66
【内容简介】 盐粒虽小,关系民生;盐税多少,关系国计。根据史料记载,中国盐业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在古代,它不仅是历代封建政府控制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而且是维持政权的重要命脉。历代封建政府对盐的开发管理及其生产极其重视,演绎出了一场场惊心动魄,一幕幕核人听闻的故事。在当今,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盐的资源开发生产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它在国家核心工业、基础农业、日常使用等方方面面,仍有15000多种用途。本书对中国五千年来的相关盐业历史进行了梳理,重点对食盐产地、盐业生产技术、盐课及其盐政管理等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华北根据地乡村女性研究
¥59.00
在中国革命史中,乡村女性是一个近乎失语的群体。她们因出生地(农村)和性别(女性) 而被双重边缘化了。她们的经历、人生体验、生命情怀、所思所想以及记忆和讲述几近于无声无息,她们生动丰富的故事在历史中几乎遁形。在革命巨变与民族战争压力下,这个群体身上发生了什么?她们到底是以何种状态来应对着社会的变迁?她们中一些人又如何走出了原有的生活圈参与到宏大的革命场域中?本书致力于改变对这群“无声之人”的不恰当、不客观的描绘,力图让她们从“他者”之位重回历史的视域。


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
¥29.00
夹江县是四川境内的山区,地处成都与乐山之间。传统上,当地居民利用当地自然产出的毛竹为原料从事手工造纸谋生,并围绕这一核心技能形成特定的亲属关系网络和社区组织形式。20世纪以后,夹江的手工造纸技术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冲,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集体化、现代化的理念和建设实践、改革放和市场化,这些发生在“城乡鸿沟”宏观背景下的每一项重大社会变革都促使造纸人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上重新定义身份认同。本书追踪了知识分配在一个世纪内的变迁,这导致了对技能的控制权大量地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初级生产者转向管理精英,从女人转向男人。在作者看来,造纸技能是一种资源,是分配和争夺的对象。作者从这一独特的角度出发,从一项传统技艺个案手来介对大问题的思考:革命、建国以及市场化等现代化程如何改变着20世纪的中国农村。

老北京的戏曲与内涵
¥2.00
京剧也被称为“国剧”,也称“皮黄”。它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

老北京的教育与文化
¥2.00
从元代元成宗继位开始,北京开始设立大都庙学和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间,就是公元1302年左右,是当时我国官方的学府,也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