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雠广义 典藏编(修订本)精
¥23.80
《校雠广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强调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全书共四编,分别为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 ?? 校勘编主要介绍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原因、校勘的资料、从事校勘所应具备的知识、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内容。 版本编主要介绍版本学的名称与功能,文献载体,纸书的装式,雕印本的品类,雕印本的鉴定,非雕印本的区分与鉴定,版本的变异与传承等内容。 目录编主要介绍目录与目录学、目录的结构及其功用、目录的著录事项、目录的分类沿革、综合目录、学科目录、特种目录、目录的编制等。 典藏编主要介绍典藏学的建立与典藏的功用、典藏单位、图书收集、书籍亡佚、图书保管、图书流通。 《校雠广义》是代表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研究的高水平著作。从出版至今,一直享有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该书被誉为“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此次修订本,作者在原版基础上纠正文字讹误,吸收新观与新材料,调整部分章节,内容更加完善。

资治通鉴(精装全本全译十八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试读本)
免费
《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重视天人关系和朝代更替的规律;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则更加现实,他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通鉴》极其重视腐败政治,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退都有详尽深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其表现出编年史的优。比起纪传体的一事互见于不同传记,《通鉴》在记述一件事、一项制度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全貌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通鉴》的议论部分沿袭了以往史书的形式,即书中的“臣光曰”。全书共186篇,沿用前人的84篇,出于自己之手的102篇。内容主要是有关国家治乱和君臣之道的。 概括地说,《通鉴》的史料价值极高,尤其是隋唐五代部分。在现存的史书中,《通鉴》可以和两《唐书》、《册府元龟》并列,制度的记述则可以和《唐会要》、《唐六典》相提并论。

世说新语(精)上下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第三辑)(试读本)
免费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志人笔记的代表作,作者为刘宋临川王刘义庆。全书共36篇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刘宋初年近三百年间的人物故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思想、习俗、民生等各个方面。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只言片语即可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 本书是《世说新语》的全本注译,每一篇前都用一个简短的题解对该篇行介绍。本书除对生僻字依《汉语大词典》做注音、解释外,更注重对于涉及的历史事件、背景的说明,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当时人物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认识那个时代独特的时代风尚。 本书底本选用涵芬楼影印明嘉趣堂本,参考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的校勘、笺疏成果。

藏园老人手稿(全十六册)精(试读本)
免费
《藏园老人手稿》为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傅增湘先生有关古籍校勘及版本目录之学等的全部手稿。傅增湘先生一生致力于目录、版本、校勘之学,藏书二十多万卷,校书近八百种,经眼古籍既多,著录亦详细准确。毕生撰述的手稿近百册,主要为版本目录学撰述和游记。在版本目录学方面遗稿主要有观书笔记,自藏书目和校勘跋记等,另有笔记札记,记所见善本中对撰述有用的珍稀资料。另有游记三十三篇,其中手稿尚存者有二十篇,除纪游历进程、景观之美外,还博引群书,考证史地。现将其手稿加以整理影印。

汉诗音注 汉诗统笺(试读本)
免费
《汉诗音注》《汉诗统笺》是清人研究汉代诗歌的代表作。《汉诗音注》,明清之际李因笃辑评,是书收集两汉诗歌、谣谚近四百首,详叙来历,逐篇赏评,并根据《诗经》《楚辞》,对汉诗的用韵情况作出分析;《汉诗统笺》,清陈本礼笺订,该著集中对号称难解的汉乐府三歌—郊祀歌、铙歌、安世房中歌予以研讨,裒集众说,断以己意。前者弘博中透细密,后者专精中显格局,均为研究汉代诗歌的重要参考书。

慢读经典系列(套装共5册)
¥118.00
本套装包含《曾国藩家书(慢读系列)》《传习录(慢读系列)》《人间词话(慢读系列)》《朝花夕拾(慢读系列)》《中国通史(慢读系列)》,是一套超值的套装。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第九辑
¥35.07
《文選》是梁代蕭統(501—531)編纂的詩文總集,共三十卷,收録了從周代至梁代的一百三十餘名作者約八百篇作品。此書作爲中國詩文選集,雖然很早就獲得了高度評價,但其開端却是從隋至唐初時曹憲在揚州向門生們講授此書開始的。在此之前,雖然有隋代蕭該所著的名爲《文選音義》的注書(已佚),但能够彰顯《文選》高度的文學性,並能使對《文選》的解釋達到學問領域的還是曹憲的功勞。曹憲曾著有《文選音義》,且其門下多出俊秀,並各自著有文選的注書。主要有許淹的《文選音義》,公孫羅的《文選鈔》、《文選音决》,李善的《文選注》、《文選音義》。但現存的祇有李善的《文選注》,完成於唐顯慶三年(658),此後至開元六年(718),又有吕延濟、劉良、張銑、吕尚、李周翰五人新爲之注釋,稱爲五臣注。後來,李善注和五臣注成爲《文選》注書的代表著作,流傳於世,而合兩書而成的六臣注也流傳十分廣泛。


六朝隋唐漢籍舊鈔本研究
¥31.26
《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研究》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汉籍从考》,中篇《经史发覆》,下篇《辑佚考辨》。本书以日本京都大学所藏重要旧钞本(《讲周易疏论家义记》、《伪古文尚书》、《礼记子本疏义》、《琱玉集》、《翰苑》等)为核心,对汉、唐文学学术嬗变的内在理路行再估量;并对公元九世纪前,中国在“东亚文明圈”中的价值行再审视。


蠡测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大时段研究
¥19.60
袁行霈先生《蠡测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大时段研究》,收论文凡15篇,所论大都是关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大时段研究。所谓“大时段研究”,颇似所谓的“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但后者带有西方现代主义色彩,容易将历史的发展简单化。作者谦称道:“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宛如浩瀚的大海,本书也不过是以蠡测海。”因以“蠡测”作为书名。其中有些文章是作者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华文明史》全书总绪论,或某一段文学史、文明史的分绪论,涉及的时段非常长,纵向的跨度非常大。


战国策
¥29.40
《战国策》,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二百四十年间,十二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菜根谭
¥19.99
《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菜根谭》关于待人、做事、修心、处世、接物之道。一个“静”字串联全书。一本让你在纷繁的尘世可以宁静从容的书。 关于待人: 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不宜暴怒,不宜轻弃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关于做事: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 花浓柳艳处,要著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关于修心: 寸心洁白,百代清芬 天机清澈,胸次玲珑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关于处世: 与其练达,不若朴鲁 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关于接物: 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 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 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 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读了《菜根谭》,愿你活得更舒心,更清心。

黄庭坚全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全八册)(试读本)
免费
本书为黄庭坚诗文全集,包括《正集》三十二卷,《外集》二十四卷,《别集》十九卷,《续集》十卷,《补遗》十卷,附录七种和人名索引。本书底本为光绪义宁州署刻本《黄文节公全集》,参校十二种版本,由四川大学刘琳、李勇先、王蓉贵先生点校。门类、编序等编次仍依底本,采用分体分类编排的形式。除底本所收篇目外,还据他书增补诗、词、文十卷,并附有传记、年谱、历代评论和人名索引等资料。本书收录篇目齐全,资料丰富,校勘精良,是读者了解黄庭坚诗文的优选版本。

新编全金诗(全五册)精(试读本)
免费
本书是金代诗歌总集。共收作者六百余人,诗作一万二千余首,数量为目今同类著作之冠。所有辑录均经甄别校勘,文字可靠。每位作者名下,皆据可靠资料编撰小传,内容翔实,文字雅驯。全书经整理者三十年辛勤积累,反映了近年金代诗歌辑录与研究的新成果,对促进金代文学、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春秋集注(试读本)
免费
《春秋集注》十一卷,附《春秋纲领》一卷,南宋张洽撰。张洽为朱熹门人,在朱门中以精研《春秋》一经名世,《春秋集注》是朱子学派中一部《春秋》学论著,质量上乘。本书以《春秋经》为纲,选取《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及何休、服虔、杜预、范宁、孔颖达、啖助、赵匡、陆淳、孙复、胡瑗、刘敞、孙觉、程颐、苏轼、刘绚、胡安国、许翰、吕本中、薛季宣、吕祖谦、师协、任公辅等二十余家对于春秋史实及《春秋》经意诠释中有价值的说法,依次列于每条经文之后,以己意为之调和、折中,注解精详,理明义精,多有前人论著所未到处。在书中,张洽遵循朱子“《春秋》直书其事”的基本思路,重视《春秋》“大义”而慎言“微言”,竭力批判“一字褒贬”及“改制”等学说。此次点校整理以宋宝祐三年(1255)临江军庠刻本为底本,以宋德祐元年(1275)卫宗武华亭义塾刻本和《通志堂经解》本为通校本。书后另附以张洽本传、历代刻本中有价值的序跋以及《四库提要》等内容供读者参考。

法书要录校理(上下册)(试读本)
免费
《法书要录》是唐代张彦远纂辑的一部书法文献著作,全书共十卷,收录东汉至唐代论述书法文章三十八篇、二王书札四百五十八帖,基本囊括了这个时段价值的相关文献,采摭繁富,去取精严,《四库全书总目》 评价称“汉以来佚文绪论,多赖以存”。本书开汇编历朝书法文献之先河,是古籍中书法这一类重要、基础的典籍,其中篇什,不仅屡见后人称述征引,还编入《墨池编》、《书苑菁华》等多种古籍,《述书赋》、《书断》等篇还各有别本单行,可见其影响深远,深受后世学者重视。 然而本书行世的刊本,错漏较多,傅增湘跋语称“古来竟无善本”,历史上很少有人做本书的校勘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点校本,也存在取校版本少、校勘不精、标点多误等问题,有必要重新进行全面整理,首要者,莫过于给读者提供可靠的阅读文本。 刘石教授精于古籍整理,熟谙书法文献,又曾刻苦临池,于书学颇有心得,上世纪九十年代还点校过本书,是整理本书的不二人选。本书校理以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为底本,以明嘉靖刻本、《王氏书苑》本、明吴岫家藏抄本、《文渊阁四库本书》本、《学津讨原》本为通校本,全面吸收清何焯校本、傅增湘校本及范祥雍点校本的校勘成果,并校以《墨池编》《书苑菁华》等十五种他书及相关文献,卷十《右军书记》《大令书语》还利用了墨迹、摹本、临本、拓本、刻帖等共三十余种,另外还参考了古今相关论述和研究著作。全书共撰校勘记四千余条;书前撰有长篇前言,叙述《法书要录》的基本情况及整理始末;书后附录后世所作《法书要录》跋语、提要。体例严整,整理规范,且几乎穷尽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校勘、研究成果,经此一役,全书文字、标点均得到有效梳理,且所用又是全式标点,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可以说这是一部全新的、高标准的整理本,涸泽而渔式的校理保障了本书的学术质量。


汉唐气度(典藏本)精
¥40.80
本书原名《汉唐史论集》,收录有关两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文章十八篇,系傅乐成教授二十五年间历史研究的精华结集。全书内容丰富,从汉唐时代的政治斗争、地域观念、文化形态、民族文化,到历史人物、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作了深的探讨,是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与研究者的较佳参考读物。

陶庵梦忆校注(精)---中华国学文库(试读本)
免费

周易观彖校笺(全二册)--易学典籍选刊(试读本)
免费
清代学者李光地为康熙朝名臣,著述颇丰,在易学领域尤多建树,著有《周易观彖》《周易通论》《周易观彖大指》,并奉敕编纂《周易折中》,其中,《周易观彖》能反映李光地本人对《周易》的理解。该书共12卷,为作者积数十年之力、易稿数十次而撰成,采取以传附经的编排方式,注重将小学研究运用于文本校勘和经义理解,对朱熹《本义》、程颐《易传》等在借鉴的同时多有匡正。该书校笺,除校勘文字、吸收诸家注释疏通经义外,注重以《周易折中》为津梁,辨析与梳理李光地见解的来源与基础。此次整理,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榕村全书》本等为校本。

吕留良文集(全二册)--理学丛书(试读本)
免费
《吕留良文集》二十卷,其中《吕晚村先生文集》八卷,《续集》四卷,《补遗》八卷,清吕留良撰,俞国林点校。明清之际,多有反思王阳明心学而推尊朱子之学者,吕留良即为当时朱子学说的鼓吹者。吕留良认为只有朱子之学才是孔孟正学,不合朱子者都是异学,都需要辟之,除了王学,还有佛学,以及陈亮等事功之学。吕氏的理学思想与学术观点,大都保存在其文集(书信、序跋等)与时文评点中。其时文评语,后经其弟子汇辑成《四书讲义》出版;而文集后虽有刻本,但大都不全。作为易代之际的理学家,吕氏多关注出处、辞受、君臣、朋友之道,重节义、反功利,此即朱子理学之精髓。戴名世云:“吾读吕氏之书,而叹其维挽风气,力砥狂澜,其功有不可没也。……而二十馀年以来,家诵程朱之书,人知伪体之辨,实自吕氏倡之。”可见吕氏著作之风行海内,且起到了推尊朱学,维挽士风的作用。所以说,吕留良的著作,对清初朱子学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乾隆一朝,曾将吕留良的著作禁毁,以致流传极稀。所以对吕留良著作的整理,就显得极为重要。不仅有助于推动吕留良研究的深入展开,对清初理学的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都极有裨益。此次《吕留良文集》的整理,以雍正三年吕为景辑刻《吕晚村先生文集》八卷《续集》四卷为底本,以《吕晚村文集》(御儿吕氏钞本)、《吕晚村先生古文》(康熙五十九年孙学颜刻本)、《妙山精舍集》(张谦宜钞本)等书并其馀散篇文字,汇编成补遗八卷,并略做考辨。末附生平资料、序跋资料、友朋书信、年谱简编,以供读者参考。

春秋长历二种(全三册)(试读本)
免费
《春秋长历二种》,包括晋代杜预所著《春秋长历》和清代陈厚耀所著《春秋长历》。杜预参照《乾度历》、《泰史历》等,推算、编订春秋240年甲子、朔闰和日月食,编成《春秋长历》一书,对后世春秋学和历法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学者陈厚耀精研历学,对杜预《长历》加以续补,主要从历证、古历、历编、历存四个方面加以推阐,既可补杜历阙佚,又能正其讹误。二书参照使用,对深入研读《春秋》极有裨益。今将二书合刊,以飨读者。

史记正义佚文辑校(增订本)(全二册)--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试读本)
免费
本书是《史记》修订本出版后,在原作基础上出版的增订本,既照顾原点校本读者,又可配合《史记》修订本使用,增订有四:一是在各条正义佚文下,不仅保留对应史文在原点校本中的卷页行信息,又增补所在新修订本的页行数。二是据[日]小泽贤二《史记正义佚存订补》新辑佚文29条,所辑《史记正义》条目总数达1674条。三是对佚文及有关史文,增加了质疑、辨释的内容。四是在原附录的基础上,增加了《史记正义佚文研究》一文,考论《史记正义》佚文的来源、真伪、学术价值等方面,对《史记正义》佚文辑录工作,加以学理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