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占庭的赠礼:东罗马帝国对西欧、阿拉伯世界和斯拉夫地区的文化影响(引人入胜的叙述和较短的篇幅,概述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44.40
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是一个曾经繁荣昌盛、如今灭亡已久的国家。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占据水陆交通的要津,也因此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财富。但是较少被人注意的是,拜占庭帝国还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古希腊和基督教的文化从拜占庭向外传播,深深影响了西欧、阿拉伯和斯拉夫世界,并由此塑造了世界。 作者以文化传播者的个人活动为线索,讲述了拜占庭的文化遗产如何向外传播,以及受者对这些遗产又有什么样的态度。作者将文化传播的过程放在历史大背景之下讨论,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


查理大帝:欧洲之父(奠定现代欧洲雏形的“欧洲之父”,走近一个有血有肉的查理大帝,探索加洛林社会的整体史。后浪出品)
¥50.40
800年圣诞节,法兰克国王查理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这是一位塑造欧洲的帝王。巴尔贝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查理大帝的外表、品位、习惯、家庭生活、思想和举止。作者还展了法兰克王国和加洛林帝国的整体史,展现了查理大帝统治帝国的方法,如何保障司法,如何组织战争;也描绘了当时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以及宗教观念。他分析了封建制度在加洛林帝国的发展,奴役和自由观念的转变,由此说明皇帝的战争给帝国政治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剧烈变化。 在查理大帝的文治武功下,加洛林帝国崛起,加洛林文艺复兴繁荣一时。帝国的统治,奠定了现代欧洲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将篇(套装4册)
¥39.99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将篇(套装4册)》,包括了领袖、元帅、将领、芷雄、元凶、悍将、枭雄、傀儡、问谍等内容,时空纵横气势磅礴,非常具有历史性、资料性、权威性和真实性非常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完整总结和隆重纪念。


罗马:一个帝国的故事
¥37.20
“帝国”这个概念,产生于古罗马,甚至在今天,罗马的纪念物、文献和制度的痕迹也可以在欧洲、近东和北非找到,有时甚至在更远的地方。 格雷格·伍尔夫讲述了这个庞大的帝国是如何创建的,它是如何在危机中维持下去的,以及它是如何塑造其统治者和臣民的世界的,这是一个跨越1500年历史的故事。罗马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已经成为西方文化词典的一部分,作者对其都行了精彩的叙述,从与迦太基的战争到屋大维败克莱奥帕特拉获得胜利,以及图拉真和哈德良皇帝统治下的领土扩张高峰,到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和导致罗马终崩溃的蛮族侵。作者探究了罗马之所以成功并如此持久的条件,涵盖了生态、奴隶制和宗教等不同的主题。还将罗马与其他古代帝国以及后来的许多模仿者相比较,生动地展现了帝国鲜明、经久不衰的特征。 正如伍尔夫表明的那样,没有人计划建立一个持续约1500年的国家,然而,罗马终能够在蛮族迁移、经济崩溃以及在其境内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世界宗教之间的冲突中幸存下来,而在这个过程中,看上去坚不可摧的帝国的形象和神话出现了。

从“边际革命”到“凯恩斯革命”
¥158.40
本书研究的范围起自19世纪70年代初期的“边际革命”,止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书中系统论述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还以相当大篇幅论述了从马歇尔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期间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

美洲印第安人的图画文字(全两卷)
¥318.40
1893年,根据加里克撰写的民族学局1888-1889年度报告,华盛顿特区政府出版局出版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图画文字》一书。这是世界范围内部以“图画文字”命名的研究性著作,几乎涵盖了人类学的所有领域,是研究印第安人图画文字的奠基之作,被多次再版,至今历久弥新。在全球人类学界、民族学界、古文字学界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历久不衰。 全书以印第安人图画文字为主线对美国本土印第安人文化的一次详尽梳理,话题几乎涵盖人类学所有领域的内容,比如生死命题、家庭生活、教育、战争、宗教、习俗、历法等等。作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马勒里收集整理的图画文字首先是作为研究文化的透镜和工具;事实上,马勒里扎实的田野材料收集能力为此研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图画文字实例,书中使用1300多幅图画文字和54幅整页图画成为研究前文字与文字起源问题的珍贵一手资料。特别是在20世纪以后,书中调查过的图画文字遗迹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很多图画文字的资料已经无法寻得了,书中保存下来的近1400幅图画文字的价值也就益发彰显,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为文字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等研究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图画文字大观。

欧洲文明进程·生活水平卷
¥144.00
本书是国内一部系统论述欧洲生活水平变迁的史学著作,分为中世纪(5—15世纪)、转型时期(16—18世纪)、现当代(19—20世纪)三编,每编各五章,全卷共十五章。本书立足于实证研究,在全面分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收分配这些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选取中产阶级、工资劳动者和老年人等普通人群体作为样本,从考察样本的定义、人员组成、收来源和消费模式手,尝试对从中世纪到现当代欧洲人生活水平的长期趋势展深系统的专题研究,以厘清千余年来欧洲文明程中普通人生活水平改善的经济和政治原因、主要节、普惠性和差异性,纠正长期以来新人口论和经济史在相关问题认识上的偏差,从特定角度揭示欧洲文明何以成功的制度性和基础性原因。

亚洲概念史研究 第9卷
¥78.40
《亚洲概念史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著名学者孙江主编的历史类书籍(辑刊)。概念史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的研究来揭示该时代的特征。《亚洲概念史研究》刊载海内外学者与语言、翻译、概念、文本、学科、制度和现代性等主题有关的论文和评论,旨在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来揭示东亚圈内现代性的异同,推动亚洲概念史研究的发展。 分馆已编辑出版6卷(第4—9卷),并再版第1—3卷 本书为《亚洲概念史研究》的第9卷,收录了李晓东、陈继东、蔡祝青、沈国威等学者关于“法治”“哲学”“文学”以及20世纪后出现的汉语新词汇等概念的研究,亦收录森田直子、黄东兰等学者对日本概念史研究相关问题的探讨。此外,本卷还对法国概念史投以关注,并收录了概念史研究活动的相关评论。一如卷语所言,本卷文章的选编亦遵循如下理念:首先梳理中国现代知识体系的生成与演变,继而在东亚范围内行比较研究,后在全球史(global history)视野下,从中国和东亚的视角与欧美学界行学术、理论对话。


拯救弗洛伊德
¥42.99
本书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真实故事:德国吞并奥地利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如何在最后千钧一发之际逃亡伦敦。 1938年3月,德国军队跨越边境奥地利,随后希特勒将这个国家纳第三帝国的版图。许多犹太人早已闻风逃离维也纳,但是他们之中最有名的一员却选择留下,拒绝离故土——时年81岁的弗洛伊德早已身患癌症,却依然不愿意相信自己的性命危在旦夕。 但是与弗洛伊德关系密切的多位知名人士深知情况危急,于是他们始通力合作,试图说服弗洛伊德离他深爱的维也纳,移民英国。在这群人当中,有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威尔士医生;有拿破仑的曾侄孙女兼希腊和丹麦王妃;有和弗洛伊德合作写书的美国大使;有弗洛伊德孝顺的小女儿、后来同样成为精神分析领域重要人物的安娜;以及他的私人医生——一个和弗洛伊德一样来自维也纳的犹太人,他甚至不惜推迟自己的移民计划,只为能够照顾弗洛伊德。 安德鲁•纳戈尔斯基为我们讲述了这支了不起的救援小队如何成功说服弗洛伊德——这个似乎比任何人都更懂人心的人——摆脱他对迫在眉睫的灾难的深度否定。他们把弗洛伊德及其家人从德占奥地利营救出来,让他们得以定居伦敦。在那里,弗洛伊德在自由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6个月。

欧洲文明进程·贸易与扩张卷
¥144.00
本书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讨论欧洲中世纪以来的贸易和扩张,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大约从公元9世纪到当代。这里讲的欧洲主要指一般所说的西欧,包括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经德国、奥地利到南欧的意大利及其以西的欧洲,是今天天主教和新教流行地区,但不包括波兰、匈牙利等天主教流行的东欧国家。本书除《前言》外,共分四编。编讨论西欧在中世纪时期的扩张。第二编讲述欧洲通过地理大发现(或称“新航路的辟”)初步建立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过程,也就是展世界性征服活动的端。第三编讨论欧洲近代早期为输出商品而争霸的过程,其内容紧第二编,都属于商业资本主义时代。第四编讨论工业革命以来西欧的贸易与扩张。

欧洲文明进程·自由观念卷
¥104.00
自由观念历史悠久,并非欧洲独有。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它的不同内涵和社会实践。《欧洲文明程•自由观念卷》主要考察中世纪欧洲和近代西方的自由观念及其在欧洲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就自由观念的内容而言,本卷除了以一定篇幅介绍学者从哲学、伦理学角度对自由观念的阐释外,着重探讨欧洲政治自由观念和经济自由观念及其实践,力图把自由观念同社会环境以及自由观念的实践结合起来,把观念史同经济史、政治史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的舞台上展示自由观念的演。另外,它还介绍了关于自由的局限性的观念,以及反对自由的观念。既肯定了自由观念的历史步作用,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社会变革中的步作用,又明确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以期全面了解欧洲自由观念,深化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认识。

法国革命论
¥78.40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颇有似于20世纪初俄国的十月革命,几乎迫使当时的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要站在它面前表明自己的态度。第二年柏克晚年的压卷大作《法国革命论》随即问世,书中以充满了激情而又酣畅淋漓的文笔,猛烈地攻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历史中的女性力量
¥9.99
强调历史中的女性力量,讲述古代女性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贡献。让你认识到女性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日本史
¥24.00
公元前210年,徐福东渡,带去造船、冶炼、纺织等技术,使日本从采集经济迈农耕经济。 631年,第YI批遣唐使出发,引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步。 1086年,上皇执政,依靠武士对抗摄关家,为武家干预政治的便利之门。 1192年,镰仓幕府成立,以幕府将军为首的军事统治始凌驾于日本天皇的权威之上。 1868年,明治政府连续颁布法令,全面学习西方,日本从封建主义迈向资本主义。 1945年,日本战败,在美国的监督下颁布了“和平宪法”,为战后经济腾飞下基础。 …… 本书聚焦于日本历史,从日本起源到安倍时代,将每一个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都囊括在内,都每一节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物等相关内容都行了简明扼要地阐述,帮助读者清晰快速地了解该事件;同时辅以充足的文献和图文资料,使本书成为集权威性、可读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读物。

日本通史(修订本)上下
¥129.00
本书为《日本通史》全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册。 上册始于史前时代,终于江户时代末,扼要阐释这一历史时段涉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主要论说“国家三个要素”即国土、国民、政权的形成;叙述“文化三根支柱”即神道、佛教、儒教的由来及思想主张;分析“武家三个时代”即镰仓、室町、江户时代的兴衰和武士道的渊源;梳理“日本战国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结束纷乱的战国时代,使日本长期和平统一历史的程。 下册始于明治维新,终于平成时代,主要阐释下列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是一场集政变、革命、改革为一体的变革?为什么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了日本以后的历史?为什么日俄战争后日本加了“白人俱乐部”?为什么大正时代被称为“日本的乌托邦时代”?为什么昭和时代军国主义甚嚣尘上?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能够迅速实现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为什么平成时代日本会形成“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崩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奋进号:改变世界的伟大航行(《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ZUI佳历史书、《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高度赞誉!达尔文盛赞“奋进”号为人类文明拓展了半个地球 )
促销价:¥8.99|¥119.00
从见证英国民主运动,到探索南太平洋,再到参与美国独立战争,彼得·摩尔通过讲述“奋”号于1764至1778年间三个阶段的航行历程,展现了英国自七年战争以来的政治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在南太平洋行的科考探索,以及美国独立战争前夕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政治博弈和斗争。 “奋”号既是启蒙精神的继承者,也是18世纪后半叶世界历史程的参与者。她见证了乔治王朝时期的威尔克斯事件,参与了英国皇家学会在南太平洋的金星凌日观测,并在詹姆斯·库克船长的指挥下,发现了澳大利亚东海岸;*终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被拆解并沉没在纽波特港中。 达尔文盛赞“奋”号为人类文明拓展了半个地球。彼得·摩尔在大量研究资料基础上,以其充满魅力的文笔,为人们讲述这段为达尔文赞誉的伟大航行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从瘟疫中幸存的佛罗伦萨1630-1631
¥70.95
1629年,一场瘟疫席卷意大利。遭受瘟疫侵袭的佛罗伦萨城,既没有横尸遍野,也没有发生针对边缘群体的大屠杀,致死率远低于其他意大利城市。 历史学家约翰·亨德森超越传统的贫富对立叙事,采取人口统计学、医学、社会、艺术等跨学科研究,将枯燥数据化为生动史实,从亲历者日记、政府官员信件往来、法庭审判记录、志愿团体记录等原始档案文献中,还原佛罗伦萨人为了生存下去,是如何在偏见与良知、法律与情感、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行抉择的。


古典学还有未来吗?:从古希腊罗马到现在
¥34.80
《古典学还有未来吗?》的原书名是Confronting the Classics: Traditions, Adventures, and Innovations,直译为《直面古典学:传统,冒险与创新》。作者玛丽·比尔德是英国当代著名古典学者,全书包括31篇对研究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的书评。中文书名来自她的序言《古典学还有未来吗?》。作者的语言风格是轻松幽默的,但学术态度是严肃认真的。比尔德认为,尽管很多人认为古典学(也就是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学问)正在衰落,但每一代学者都提出了自己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新观。她始终关切着这些讨论和争辩,并在本书中向我们呈现了古典学的学术传统和近些年的重新阐释以及新理论。在全书中她始终声称,古典学不仅关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罗马人,也关于我们自己,以及在这中间薪火相传的一代代古典学者、作家、艺术家、电影人,还有引用甚至挪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政治家等等。我们需要直面这一学科,参与到讨论中来。该学科仍是各种观激烈交锋的场所,而不是已经尘埃落定、可以被扫故纸堆的。

早期制度史讲义
¥38.40
本书是作者在牛津大学的一部讲稿,更具体地贯彻了《古代法》的基本思路,通过分析古爱尔兰法,即所谓的“布雷亨法律”,深阐述了法律有其自身复杂的演化过程。作者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手,把视野投向原初的社会部落,考察从亲缘关系、部落机构中如何逐渐萌发出法律,初的法律形态又是如何规定家庭关系、土地关系等;后,再反过来看这些法律因素对帝国的影响。具体而言,前十一讲通过分析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爱尔兰“布雷亨法律”,深阐述法律有其自身复杂演化过程的思想,后两讲则可见到梅因将法学史研究与分析重大的现实立法问题相结合的精湛功力。


历史如何走向未来
¥54.99
本书从“人的行为”出发,将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的全体成员划分为三大社会集团:政权(集团)、资本(集团)与民众(集团)。据此,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一步一步由历史走向未来的过程就可以描述为这三大社会集团不断演变及互动的过程。 基于这一新颖思路,本书重新梳理了东西方数千年的历史程,揭示了东西方社会治理体系演的不同逻辑。自中世纪以来,以资本为中心始终是西方社会治理体系演的基本逻辑,直到今天的资本主义。而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的社会治理体系则大致秉承着以民众为中心的逻辑演,直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于今天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书简洁而不失严谨地论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此消彼长”;如此一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就是不言自明的了。至于中美大国博弈,则被概括为“‘世界工厂’与‘世界钱庄’的互动”;寥寥数语,意境悠远。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
¥70.80
本书是众多亚历山大传记中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作者彼得·格林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亚历山大学术史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现代考古学的成果,一方面对传统史料做出了别具一格的选用和甄别,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亚历山大的一生。在书中,他拨了围绕在亚历山大身上的诸多迷雾,让读者得以窥视这位世界征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成功刻画了一位集军事天才、独裁者和伟大领袖于一身的人物。彼得·格林曾在雅典教学多年,十分熟悉希腊的地理状况,多年翻译古希腊诗歌的经验让他具备了出色的文学素养,因此,前希腊化时代地中海世界的风貌在他的笔下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获得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