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以鹰之名
以鹰之名
海伦·麦克唐纳
¥40.00
2007年,父亲骤然离世的那段日子,海伦·麦克唐纳回忆:“当时我再也不想当人,选择走小时候本能迷上的苍鹰世界,因为做一个人,我就会感受心里深处那不见底的悲伤和情绪。我想停止那一切,飞离那一切,我想变成其他生物。” 她始训练世上难驯服的禽鸟:苍鹰,自由野性的象征。日日活在鹰的世界,离人群投荒野天际。在这个过程中,她与儿时熟读的作品《苍鹰》的作者T.H. 怀特重逢,追寻了与自己相同的怀特离群索居、训练苍鹰的过程。 一个骤失父亲的女儿,一位写出传世亚瑟王传奇的潦倒作家, 以鹰的名义,他们相隔百年却遥相呼应——有些伤口,永远不会愈合;以驯鹰的名义,他们放飞手中的鹰,期望那条象征习惯、饥饿、伙伴,被驯鹰人称为“爱”的线,永不消失……
49元5本 托卡马克之谜
托卡马克之谜
武歆
¥35.99
本书讲述了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改革开放40年风雨兼程的科学历程。作者经过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历史资料,书写了中国核聚变领域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将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逐步推向世界前沿的感人故事。作品语言灵动鲜活,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饱满。“托卡马克之谜”的谜底就是“中国精神”。
49元5本 大地无疆
大地无疆
杜怀超
¥30.99
周立三院士是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农业区划以及国情分析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科学工作者的楷模,是一代地理学宗师、杰出的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本书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名誉所长、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周立三一生的科学研究为线索,抒写了他以赤诚的爱国之心,无私地献身科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辉煌事迹,颂扬以周立三为代表的中国地理科技工作者血乳大地、科学报国的科学精神。
49元5本 美丽的西沙群岛
美丽的西沙群岛
刘先平著
¥30.00
《美丽的西沙群岛》是一部纪实性的大自然文学作品,讲述了作者刘先平和老伴李老师在西沙群岛探险的故事。该书采用散文的笔调,展现了作者考察西沙群岛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态时的经历,一方面描绘了西沙群岛的自然风光和动植物之美,如飞鱼、珊瑚、鹦鹉螺和砗磲等;另一方面描绘了西沙守岛官兵的心灵之美。这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态部队”热爱西沙、保卫西沙、建设西沙,自觉呵护着西沙的生态环境,创造了令人神往的美丽家园。 作者通过对西沙群岛神秘海洋世界的描绘,寻找着人类生存的境界,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该书曾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一周特价6.11-6.24 我的吊带裙
我的吊带裙
邬霞
促销价:¥7.50|¥49.80
邬霞曾参与拍摄纪录电影《我的诗篇》,穿着吊带裙走过第?18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红毯,也登上过央视、凤凰卫视《冷暖人生》《鲁豫有约》等节目,被《三联生活周刊》《看电影》等媒体报道。本书是她的本非虚构随笔作品。她用原生态的书写,详细的记录,全景式展现了工人的生存状态。 她在一个又一个工厂辗转,青春渐渐消逝。城市在发展,制造业外迁,倒闭,这个城市的工厂被高档写字楼替换,再也见不到过去的踪影。她和家人失业后,不想再工厂,却又经历了无数的艰辛,那是有别于工厂的另一番生命记录。 身为外乡人,她们一家人租住在别人的出租屋里,为以前没抓住好时机在深圳房而懊悔,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家,再也不用被房东赶来赶去,可以在里面安心写作。 “吊带裙”是一种隐喻,虽经历种种磨难,仍然心生美好,想要像城里女子一样,穿着吊带裙,走都市,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仍然相信爱情、渴望婚姻,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始终向着阳光奔跑。
49元5本 1937,延安对话
1937,延安对话
(美)托马斯·毕森著 李彦译
¥27.00
这是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是美国学者毕森1937年6月到访延安的见闻与记录,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 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好朋友。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在斯诺的帮助下,毕森与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采访了、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并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记在两个笔记本上,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 除了文字记录之外,毕森一行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面容与身姿。 这些珍贵的笔记和照片,不仅能呈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容貌风采、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更是从一位西方学者更加客观和切实的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是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年辉煌而艰辛历程的有力补充和证明。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作者到访延安80多年以来,这些笔记仅于197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过英文版,之后再未出版。本次是首次在中国出版单行本。
每满80减40 群星灿烂的年代(别林斯基、普希金、屠格涅夫等文学大师纷纷登场,领略文坛传奇事件、大师们的生活及创作细节!后浪出品)
群星灿烂的年代(别林斯基、普希金、屠格涅夫等文学大师纷纷登场,领略文坛传奇事件、大师们的生活及创作细节!后浪出品)
伊•伊•巴纳耶夫
¥59.40
《群星灿烂的年代》是俄国作家伊?伊?巴纳耶夫的一部文 学回忆录,巴纳耶夫出生于十九世纪初期,活跃于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坛,这一时期,正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星光璀璨的“黄金时代”,普希金、莱蒙托夫、赫尔岑、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都在这一时期在文坛盛名远扬或崭露头角,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先进知识分子也在这一时期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倡导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巴纳耶夫处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圈子中心,同他们关系密切,十分熟悉,通过回忆与这些文学家及知识分子的交往,向我们还原了那个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的文坛日常,也记述了这些文学大师们不为人知的生活及创作细节。
49元5本 大家·一起读《红星照耀中国》
大家·一起读《红星照耀中国》
苏立康著
¥16.00
  《大家•一起读<红星照耀中国>》是为纪实文学经典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专门造的一本教学、学习参考读物,由语文教育专家苏立康老师担任主编,由在北京语文教育界工作多年的优秀一线教研员、教师担任编写工作,定位于青少年读者,以名师领读的方式赏析、阅读红色经典《红星照耀中国》。书中内容紧贴语文课程大纲要求,从学生易于受的角度手,包含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专业解读、思维导图、考精练、知识拓展、经典摘抄等,既能帮助青少年读者学习理解原著,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有较高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49元5本 民国王亚樵真传
民国王亚樵真传
余音
¥19.90
再也没有恩怨情仇,再也没有刀光剑影,再也没有昼伏夜行,再也没有狡兔三窟、神出鬼没……他身无分文,也无“背景”,却敢怒敢言、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手握一把“斧头”,吓退杜月笙、张啸林等流氓大亨,扬名上海滩;他一次次组织暗杀行动,让蒋介石惶惶不可终日,叫汪精卫的后背连中数枪,使戴笠屡遭主子训斥,提心吊胆……他作为一条硬汉子、纯爷们儿独往独来,天马行空,横扫了大半个中国,拼杀了一生,风流了一生,奋斗了一生。1936年10月20日晚上,他被军统特务暗杀毁容,尸骨埋在梧州倪庄,像一个孤魂野鬼,一直游荡在千里西江、十万大山
49元5本 无声的群落
无声的群落
邓鹏
¥19.00
因为研究上山下乡史的缘故,这些年我结交了不少知青朋友。《无声的群落》的编委卢晓蓉和邓鹏二位,虽相识较晚,却称得上一见如故。这与其说是缘分,倒不如说是思想的契合。 从一九六二年正式把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列国家计划到一九七九年这场运动近尾声,十七年里一共有一千七百七十六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文革”前下乡的将近一百三十万。这一百三十万人是上山下乡运动中真正意义的“老知青”。一九六四一一九六五年,两万多名重庆知识青年到四川东北部的大巴山这落户,邓鹏和卢晓蓉也在其中。俯仰之间,四十年过去了,大巴山知青已不再年轻,但这个群体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却依旧当年。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修改,他们终于在近完成了五十余万字的回忆文集《无声的群落》。捧读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我曾夜不成寐;主人公的坎坷命运,令我热泪涟涟。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知青题材的出版物据说已有百种之多,其中不少出自四川知青的手笔。《知青档案》、《知青岁月》、《红土热血》、《蹉跎与崛起——五十五位知青的人生道路》、安知《知青沉浮录》、邓贤《中国知青梦》、火木与梦想——中国知青二十五年史》、费声《热血冷泪 ——世纪回顾中的中国知青运动》,都是其中脍炙人口之作。还应该提到戴思杰的小说《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部获得法国文学大奖的小说,使知青话题拥有了更广泛的读者。但是,上面提到的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文革 ”以前下乡的老知青;集体性回忆文章中,也罕有老知青的作品,这无疑是知青研究的一个重大缺憾。而《无声的群落》收集了大巴山的重庆老知青近百篇文章,是老知青这个群体部大规模的回忆录,其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细节生动、视野广阔、文风朴实,在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文献中独树一帜。唯其如此,它对研究中国知青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当时中学的政治教育与“阶级路线”的推行、组织下乡的政策和手段、知青的安置方式与社办农场、“文革”初期的知青返城风、造反动机与造反过程等问题,在迄今为止的相关出版物中,或者浅尝辄止,或则语焉不详。《无声的群落》记录的大量事实,为还原“文革”前的上山下乡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手材料。 不同形式的作品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满足读者日益多元的需求。但就我本人讲,看重的还是切近历史之作。戴思杰的小说《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以两个知青与一个农村小裁缝的感情纠葛为线索,展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冲突,自有它的价值。但文学可以“创造” ,当作者虚构出小裁缝在巴尔扎克小说感召下毅然逃离农村,去大城市寻找新生活这样一个“光明”的结尾,却未免离奇。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不要说几亿农民被各种有形无形的枷锁牢牢束缚在公社的土地上,就是上千万下乡知青,又何尝有选择自己命运的自由?那是一个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喧嚣中亢奋地制造人间灾难的时代,只要你直面那段历史,就难以摆脱梦魇的沉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掀起初澜之际,正值祭起“阶级斗争”大旗之时。一九六二年,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阶段仍然存在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以后,一部分出身 “不好”学生的处境明显恶化。腐朽的血统论一旦与阶级斗争理论相融,势必在青年中间制造出不同的等级。于是,出身“不好”的学生,无论学习如何优异、品行如何高尚,参加升学考试只有落榜一途。当这部分青年的升学、就业之路变得日益狭隘时,另外一条据说可以使其“革命化”的“光明大道”摆在他们面前,也就是那场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这部分青年构成了“文革”以前上山下乡运动的主力。赴新疆支边的十万上海知青中,多达百分之七十是所谓“资本家”、“右派”等家庭的子女;在湖南长沙的下乡知青中,出身“不好”者占有同样高的比例;在北京 、重庆等大城市的老知青当中,情况大同小异。被扼杀的思想先驱遇罗克,几次高考成绩优秀,只是因为出身的关系,名落孙山。他后来下过北京郊区农场,当过临时教员,不管他怎么努力,出身带来的歧视始终如影随形。为此,他撰写了振聋发聩的《出身论》,公挑战不可一世的“血统论”,为唤醒走火魔的“革命群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无声的群落》的作者多数正是当年“血统论”淫威肆虐下的受害者,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早在学生时代,就被政治的另册,瘦弱的双肩从此承受起父一辈、子一辈的苦难。他们中许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却被过早地剥夺了升学、就业乃至迁徙的权利。在本书的许多文章中,作者回忆了自己选择上山下乡道路时的无奈和到农村后的坎坷与艰难,更通过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那些不幸的经历,揭示了阶级斗争理论对中华民族造成的损害。 在撰写《中国知青史——大潮》这本书时,我曾重探讨了“血统论” 这个历史现象。在遭受“血统论”茶毒的众多无辜者中,知青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仅当时农村,就有多达几千万的“黑五类”子女,他们的悲惨命运比起知青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时至今日,人们对这段惨痛历史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史学工作者中,也鲜有人关心这些弱者的命运。但一叶可以知秋,一斑可以窥豹,感谢《无声的群落》的作者,他们沉重的记忆,为历史留下了新的证言。诚如主编邓鹏在《前言》中所言:“《无声的群落》的文章是老知青人生经历的忠实写照,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史,也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但我们可以预言:这些证词般的文字必将成为社会史学和文学创作的无价之宝。” 几年前,一位从事考古的学者跟我聊天时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你看,你们知青对过去念念不忘,这些年居然写了那么多关于上山下乡的东西;再看看我们这批人:当初在大学挨整,以后被送到农村‘改造’,着上‘ 五七干校’,‘臭老九’的帽子一戴就是多少年,但回过头一看,却几乎没有给历史留下什么记忆。”言罢连呼“惭愧”。的确,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各色人群中,大概只有知青没有放弃自己的历史责任。知青的书籍长久不衰,从回忆到口述,从小说到历史,形式多样,相得益彰。在中国,这大概算是一个奇迹。奇迹不仅在于它的数量,更在于它的过程,即以一种民间的力量,渐式地推翻了有关上山下乡运动的一切权威的武断,修正、补充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这个重要篇章。 众多知青参与到历史的回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它使少数人把持的文学和史学从象牙之塔走出,去近民众,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且重新焕发出生机。《无声的群落》的出版就是一个明证。
49元5本 在一起(电视剧同名报告文学)
在一起(电视剧同名报告文学)
《在一起》剧组
¥24.99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来势汹汹。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从上到下,共同完成了一场热血“战疫”。作为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的同名图书,本书由《生命的拐》《摆渡人》《同行》《救护者》《搜索:24小时》《火神山》《方舱》《我叫大连》《口罩》《武汉人》十个单元故事组成,讲述了普通中国人在抗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真实状态,生动感人,读来令人潸然落泪。在此基础上,书中还收录了编剧、导演、主演等众多主创的创作心得,如实记录了鲜为人知的台前幕后的故事。
49元5本 人间世
人间世
(美)葛烈腾 著,蕙兰 译
¥16.50
「战争,对于所有人,都是灭顶之灾。」一座城市的历史,一个国家集体创伤的记录。 【编辑推荐】 杭州版《拉贝日记》,记录1921—1942年间杭州的至暗时刻。 美国传教士,杭州第二中学第五任美籍校长葛烈腾亲历见证。 他是让数千孤儿妇女免遭日军荼毒,因此存活的“中国辛德勒”。 原作于1944年出版,获《纽约时报》、《远东季刊》专版评论。 中文版首次面世,精选珍贵老照片,重现近代中国的历史足迹。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传教士葛烈腾的回忆录,记述了1912—1942年的中国。它是一本美国人旅行日记,是一个世纪之前的杭州城市生活史;更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实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手珍贵资料。 葛烈腾1912年来到中国,先后在汉阳、南京学习汉语,之后在湖州开展教育和医疗工作,1923年被派往杭州担任蕙兰中学第五任校长。他的生活极为丰富,并善于发现,我们能在他笔下得知当时的杭州如何用潮汐解决流浪狗问题,如何在莫干山打猎、度过夏日的假期等等。 1937年12月,杭州沦陷。葛烈腾亲眼目睹普通的中国人经受的灾难深重的杀戮、压迫和侮辱,在所谓“一场有秩序的战争”的梦想破灭之后,他主持杭州的难民收容所,与日军多方斡旋,救助近万名惨遭欺凌的妇女儿童,并记录下日军用刺刀和暴力犯下的累累罪行。从12岁得了梅毒的美丽小女孩到稚嫩的中学生,从寺庙的尼姑到曾拥有巨额财富的耄耋老人,书中讲述了日本占领下的城市在政治、教育、工商业等方面如何陷入全面的绝望,普通的中国人是在怎样“活着”。这些生活的日常蕴藏着深重的苦难和惊心动魄,是另一种足以撼动精神与情感的“不能忘却的纪念”。 1942年,珍珠港事件之后,葛烈腾被强制遣送回国。1944年,本书在美国出版,《纽约时报》《远东季刊》专版评论:“作者虽然热爱中国,但不偏不倚地写作。”尘封70余年,中国学者偶然得知《人间世》的存在,本书得以被翻译为中文出版,众多历史细节终首次面世。引发历史学家对新材料的高度关注。书中没有东方主义,也没有“猎奇”色彩,是中国一个时代的自然与社会印记。 【作者简介】 葛烈腾(Clayton,Edward H,1889—1946),美国浸礼会教士,理科硕士,文科硕士。1912年偕妻来华布道兴学,驻湖北汉阳。1917年前后转驻浙江吴兴。1922年在东街华楼桥开办浸会中学 ,附设小学,自任校长。隔年调往杭州,任蕙兰中学(今杭州第二中学)的第五任校长,1927年退居次位,由国人徐钺接任。抗战爆发后曾被日军拘禁两月,后在那里开办难民站,参与救助难民。期间一度转驻宁波。著有回忆录《人间天堂》(Heaven Below)(1944)一书。
49元5本 军情六处特工传奇
军情六处特工传奇
张红霞
¥10.60
英国秘密情报局(SIS),通常称为“军情六处”(MI6),其创建于1909年。在其创建后长达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军情六处”的运作一直是绝密信息,官方也不承认它的存在,直到1994年英国《情报局法例》颁布后它才逐渐被外界知晓。 本书详细讲述了“军情六处”创始人卡明、继任者辛克莱及孟席斯、“白衣夫人团体”、威廉·斯蒂芬森、作家毛姆及麦肯齐、“间谍之王”赖利、解密专家阿兰·图灵、“月亮女神”艾米·索普、“孤胆英雄”奥拉尔、“鼹鼠”金·菲尔比与乔治·布莱克等人的传奇故事。书中穿插着军情六处与军情五处的斗争,情节引人入胜!
特蕾莎修女传
特蕾莎修女传
陈大道 编译
¥1.99
特蕾莎修女,一位穷其一生为贫穷的人当中贫穷的,孤苦的人当中可怜的人奔波服务的伟大女性。特蕾莎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她传奇而伟大的一生。本书是特蕾莎修女的部中文传记,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调及充沛的激情,不仅真实还原了特蕾莎修女善与爱的一生,而且为读者带来了许许多多亲切温暖的心灵感动。
梁鸿作品集(套装共三册)
梁鸿作品集(套装共三册)
梁鸿
¥126.75
2010年,《中国在梁庄》首次出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下的中国村庄的变迁。十年之后,作者梁鸿再次回到故乡,重访当年的书中记述的人和事。十年当中,一切都在发生改变,又似乎全无变化:一些人永远离了这里,一些在外漂泊的人重返此地,村庄的面貌、河流和土地都与从前不同。而人事变幻之中,梁庄和梁庄人所透露出的生机和活力却不减当年。此次回归,梁鸿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家乡,以细腻的描写和敏锐的洞察,将梁庄的人们再次带回我们的视野,并借由对他们生活的追溯,描摹出一个普通村庄绵长而有力的生命线——这生命线既属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人们,也属于身处同一股时代洪流的人们。
敢于攀登: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敢于攀登: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李琼
¥2.00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青春沸腾:广大知识青年在农村接受再教育
青春沸腾:广大知识青年在农村接受再教育
曾勋
¥4.75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5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再建功勋:解放军发动老山自卫反击作战
再建功勋:解放军发动老山自卫反击作战
张学亮
¥2.00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7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再举利剑:全国掀起新一轮反腐败斗争高潮
再举利剑:全国掀起新一轮反腐败斗争高潮
李琼
¥2.00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95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每满80减40 烟雾弥漫你的眼
烟雾弥漫你的眼
(美)凯特琳·道蒂
¥8.99
一位年轻的殡葬工来到幕后,大胆探究这门奇特行业可怕(但又迷人)的一切。 大多数人不愿思考死亡,但凯特琳道蒂,一名二十来岁、中世纪历史专业出身的姑娘,选择在火葬场工作,将自己病态的爱好转变为一生的事业,她与形形色色的活人和死人打交道,努力在殡葬人的秘密文化中找到一席之地。 本书讲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成长故事,古怪的奇遇和难忘的场景比比皆是。凯特琳处理过不同种族、形状和遭遇的尸体,在这个过程中很快成为穿行于死者世界的探险家。她描写了自己如何从火化炉里清扫骨灰(有时弄得满身都是),讲述了火化和殡葬业的奇怪历史,并对不同文化中看似古怪、奇妙的丧葬习俗赞叹不已。 她用大胆直率的文风讲述了一个个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就像你和自己勇敢的朋友来了一场午夜墓地之旅。她的文字真诚可信,略带讽刺的口吻不忘自嘲一番,原本禁忌的话题变得平易近人、妙趣横生。作为一名拥有从业许可、致力于非传统殡葬服务的殡葬人,凯特琳在本书中呼吁,我们身处在一个惧怕死亡的文化和社会里,应该有更妥当地处理死亡(及死者)的方式。
每满80减40 地震三书
地震三书
李西闽
¥66.00
《地震三书》是汶川大地震幸存者、作家李西闽的真实记录。收录了写于汶川5·12地震后两个月的亲历记《幸存者》、纪实文学《救赎》以及震后十年写就的非虚构作品《我们为什么要呼救》。合集是对地震时的经历、震后的心理创伤与疗愈的全面记录。 《幸存者》从视角,真实记录了李西闽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被埋76个小时的全过程:从初至事发地,到被废墟深埋,经历惊恐、愤怒、委屈,继而是平静中的坚持、等待,以及挣扎求生的本能反应,直至获救。全文细腻再现惊心动魄的人类灾难场景,更以平实质朴的文字展现了人性中的美与善。《幸存者》在《收获》杂志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并获得当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 长篇纪实小说《救赎》讲述了在大地震中失去儿子和母亲的何国典,长期陷难以解脱的痛苦之中,他随妻子杜茉莉来到上海后,在周围善良的人们的关怀和帮助下,渐渐走出心理阴影,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救赎之路。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悲悯的情怀真实再现了灾难给普通人带来的伤害,深层次剖析了受难后人们的心灵创伤,感人地书写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身上的人性之光。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是作者献给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的作品,讲述作家李西闽、杂志摄影师苏青和农民杨松树一家震后挣扎求生、战胜身体与心理伤痛的故事。 “总有一些东西应该被照亮。”《地震三书》以视角真实呈现了灾难现场和创伤现实,并在每个当事人身体和心理的自救过程中始终指向光明,虽然艰难却坚定地重申了生命内在的柔软与坚韧、脆弱与不屈,展现了生命的神圣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