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王明珂
¥30.00
  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径,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所学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对中国北方早期游牧社会——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与乌桓——行了考察。主要探究了三大游牧部落的环境生态、动物生态与饲养、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游牧与定居人群关系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与汉帝国的交往互动。   游牧者们看似“自由”的抉择,乃是在一种生存境况下“不得已”的生存选择。族群的发展并不能以高低为论,而是一种基于环境、内部社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王明珂教授通过精细的史料梳理与辩证论述,希望以此形成对族群历史关系的新认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49元5本 企鹅欧洲史·中世纪盛期的欧洲
企鹅欧洲史·中世纪盛期的欧洲
(美)威廉·乔丹
¥27.99
11世纪之初,从地中海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农民在不那么肥沃的土地上为领主耕作,罗马式的圆拱教堂零星矗立在大地上。教会对普通人还没有什么控制力,许多王国也尚未成形。 到了14世纪中期,欧洲人口已然翻番,城镇涌现,高耸的哥特式教堂遍布各地。教皇与国王争斗不休。十字军发起了九次远征,圣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通俗骑士文学成为从贵族到平民的消遣,大学建立,古典文化复兴,政治结构在各方势力的消长中悄然改变。为这一切希望、变革、成就、扩张画上句的,是突如其来的饥荒、瘟疫与战祸。在那之后,欧洲再不是从前的那个欧洲了。 在王权和教权、王国与王国的缠斗中,限制权力的机构得以创制。为理解信仰,经院哲学家构筑了理性的大厦。在国家与教会的危机中,蕴含着革新和复兴的转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欧洲,就在中世纪盛期里孕育醇化。
49元5本 明朝那些事儿(第陆部):日暮西山
明朝那些事儿(第陆部):日暮西山
当年明月
¥29.80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终击败努尔哈赤。
49元5本 内藤湖南:政治与汉学(1866-1934)
内藤湖南:政治与汉学(1866-1934)
(美)傅佛果,译者:陶德民 何英莺
¥58.00
内藤湖南不仅是日本二十世纪*社会影响力的记者与公众舆论的“意见领袖”,而且也是当时日本*权威的汉学家与历史学家。凭着记者的敏锐与历史学家的睿智,他不仅就时局提出了许多颇具预见性的观,而且还提出了极富创见的中国宋代“近世说”;同时,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也提出了许多如今依然颇具争议性的观。 美国著名学者傅佛果将他的这一双重身份界定为“公共事务评论家(publicist)”,并以此为前提考察了湖南的政治与学术思想的成长过程,从而既准确地描述了湖南关心时政的记者形象,也精彩地描绘了湖南热爱汉学的现代史学家风貌。
49元5本 逐利之网:从库克船长到淘金热的太平洋世界
逐利之网:从库克船长到淘金热的太平洋世界
戴维·伊格莱尔
¥52.80
历史学家戴维·伊格莱尔从太平洋贸易的扩展手,生动展示了航海家、商人、捕猎者和土著居民在风云际会的大洋世界中如何交织命运,其中不乏暴力与悲剧事件。伊格莱尔深描述了土著居民如何在外来瘟疫的肆虐下苦苦挣扎,俄国人季莫费·塔拉卡诺夫的苦难经历如何典型地揭示掳掠人质和俘虏的普遍做法,玛丽·布鲁斯特如何目睹屠杀海豹、海狗和鲸鱼的血腥“大捕猎”,以及詹姆斯·德怀特·达纳如何在知识追求上成为与查尔斯·达尔文并驾齐驱的人物。 这些精彩的故事以及它们所共同构建的历史主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太平洋世界。本书视野广阔,结构宏大,创性地描绘了太平洋世界,是一部将美国史、海洋史和世界史融汇在一起的著作。
49元5本 张居正大传
张居正大传
朱东润著
¥47.60
张居正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是万历一朝首辅,对当时的弊政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为了推行改革,他的施政措施及为人处世也颇具争议。他死后被剥夺谥号,查抄家产,祸及子孙,否定了他的改革成果的明王朝,也迅速走向了灭亡。
49元5本 魏玛德国:从共和到纳粹
魏玛德国:从共和到纳粹
[德]霍斯特·穆勒
¥52.80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魏玛共和国在革命中宣告成立。成立伊始,魏玛共和国便笼罩在不祥的征兆之下。战败的经验以及《凡尔赛和约》的强硬条款为德国带来巨额负债,左翼及右翼极端思想、通货膨胀和大规模失业共同蚕食着人们对魏玛共和国的信任。20世纪30年代初期,集体失望最终演化为绝望,传播希望、承诺虚妄出路的极端纳粹思想日益深得人心。霍斯特·穆勒在这本包罗万象的巨著中生动描绘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意识形态。
49元5本 中国人的生存规矩
中国人的生存规矩
吴晗
¥22.99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必须遵从社会的生存规矩。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皇帝有皇帝的生存规矩,官员有官员的生存规矩,百姓有百姓的生存规矩,每一个人都在当时社会制定的游戏规则里挣扎着,生活着。
历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
历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
张玮
¥34.00
正在发生的事,很快会成为历史。已经成为历史的事,往往会出现在未来。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风云际会的舞台上,为何能一直做到言行合一?辜鸿铭,一代“狂儒”,又有过怎样的挣扎和矛盾?…… 总有几次,我们会站在十字路口,或面对未有之巨变,是向左还是向右,是向前还是向后?这是曾摆在辜鸿铭、蔡元培等人面前的抉择,也是当下我们时常面临的选择。 面对真实世界,你怎么选择你所能相信的?是否还有潜在水面之下没显露的事实?如果你透过一些表象触及内核,你会发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依然与个人的选择有关,与人性有关:贪婪、恐惧、孤独、虚荣、自私、迷茫……性格决定命运,人性决定选择。 历史没有如果,不能假设,当他们站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择时,影响的可能就是他们之后的整个人生,甚至历史。而后人读史,当感受其矛盾、纠结,去解读,去借鉴。 张玮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和一连串数字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性情。他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如在眼前生动再现。
49元5本 明朝那些事儿(第柒部):大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第柒部):大结局
当年明月
¥29.80
 明朝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本书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 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 本书作者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您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德国
德国
《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编委会
¥3.48
林立的西方列强中,有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国家。它的历史几次大起大落,命运曲折多舛,民族性格矛盾弥漫。既给世界制造过深灾大难,让人谈之色变;又为世界在精神和物质方面作出了很多贡献,让人无比艳羡。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廊,跨过德意志的三大帝国,走进普鲁士,进入高大茂密的条顿森林,抵达德国历史的起点。
49元5本 与天下共醒:当代中国二十位知识人谈话录(精)
与天下共醒:当代中国二十位知识人谈话录(精)
葛兆光,吴思
¥30.00
作为“文革”后发挥了重要影响的一批知识分子的代表,葛兆光、钟叔河、周振鹤、吴思、邓晓芒、许纪霖、李辉、陈来等当代著名学人,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观照历史与未来,思考个体与家国,瞻望世界与中国,对当代中国之由来与走向提供了各自的解答,赤诚之心见于言表。在这样多元的答卷中或可发现无限可能,在思想的碰撞与激荡中或能寻得醒世良方。他们的社会关怀和问题意识,也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历史脉络。
49元5本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2016年中国好书)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2016年中国好书)
张国刚
¥13.99
张国刚教授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年,以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宽度、贯通古今的思维高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二十个关键点,以现代思维总结文化精髓,以生动语言讲《资治通鉴》里的经世治国、修身用人之道,历代政治得失、世事兴衰变迁之迹。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从《资治通鉴》的文本出发,以影响家国大政的关键点为关照,生动、简明地讲述了从春秋前期的三家分晋到大唐盛世的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仅有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文献《资治通鉴》一变而为轻松易读、精辟通达的历史读物。是一部当代大家讲解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许倬云说美国
许倬云说美国
许倬云
¥32.30
客居美国六十余载,华人史学大家许倬云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历史学、社会学相结合的敏锐视角,将他在美国客居生涯中印象深刻也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生龙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并摆回它们所属的文化、制度与社会脉络之中,追溯这些经历背后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源流,讲述从“五月花”号到特朗普的美国发展,以及近年来的衰败、冲突与问题。
读通鉴论(全五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读通鉴论(全五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尤学工,翟士航,王澎译注
¥100.80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的一部史论名著,以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为据,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化规律。全书议论纵横,新见迭出,堪称传统史论中*系统*精彩的杰作,同时全面反映了王夫之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49元5本 一读就上瘾的宋朝史(当当独家首发,《乔家大院》作者朱秀海作序推荐)
一读就上瘾的宋朝史(当当独家首发,《乔家大院》作者朱秀海作序推荐)
陈望北
¥17.99
《一读就上瘾的宋朝史》是一本关于宋朝历史的通俗读物,书中讲述了自“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即位至宋仁宗“庆历新政”失败这段时期的宋朝历史。《一读就上瘾的宋朝史》对这段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事件行选材,以大量史料为依据,以正史为主、野史为辅,生动有趣地还原了这些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 作者通过幽默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将枯燥的史书讲得趣味十足,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对宋朝那段历史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
49元5本 三国不演义
三国不演义
王觉仁
¥15.99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关于这一时期的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演义小说层出不穷,是非真假难以辨别,三国的真面目也逐渐被读者忽视。本书是《大唐兴亡三百年》(原《血腥的盛唐》)作者王觉仁全新力作,力求解历史事件的背后之谜,还原从东汉末年到吴国灭亡这一百年的真实三国历史。 刘关张桃园结义是个美好的虚构故事 《三国演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意气相投,在桃园里结拜为兄弟。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不知感动了多少后人,也写尽了中国人特有的“忠”与“义”。 《三国不演义》:史料中并没有出现过这个热血的故事,它只是罗贯中的艺术虚构。但不论是否结义,历史上的刘、关、张的确亲如兄弟。《三国志·关羽传》就称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寥寥数语,道尽三人深厚的感情。   陈宫之所以背叛曹操,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无关 《三国演义》: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后毫无悔意,对身旁的陈宫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无法容忍曹操的残忍,恨他是“狼心之徒”,终选择背叛离。 《三国不演义》:陈宫之所以背叛曹操,是因为一个叫边让的人。曹操诛杀了多次讥讽自己的边让一家,这件事激起了陈宫的愤怒。再加上陈宫本人性格正直刚烈,他担心自己迟早会得罪曹操,便与其他同样看不惯曹操的人一拍即合,共同推吕布上位。   关羽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纯属虚构 《三国演义》:白马之战取胜之后,关羽拒绝了曹操的所有赏赐,决定北上寻找刘备。离曹营后,关羽跨越“千里”,上演了一段“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典情节。 《三国不演义》:得知关羽离后,曹操只是叹了口气说“勿追也”,并未派兵追赶。此外,当时的袁绍大军与曹营所在的官渡,距离也就一百多里。关羽要去找刘备何须“千里走单骑”?还要“过五关斩六将”那么辛苦? 翻本书,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诸葛亮……  
49元5本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常书鸿
¥46.99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极具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 各章中间嵌常书鸿各时期的创作与感想,使人能细致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与心境。文前彩页全部系常书鸿不同时期创作的与敦煌有关的画作,使人可以直观感受敦煌四时之美。文中彩页全部系常书鸿女儿常沙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使人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之特,领略其丰姿。 “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对于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常书鸿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这本自传不仅是常书鸿一生奋斗的记录,更是一本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见证,还是敦煌文化的普及读本,面对困难人生不妥协的励志模本。
49元5本 耶路撒冷女主人
耶路撒冷女主人
[英] 凯瑟琳·潘戈尼斯 著
¥38.99
耶路撒冷的女主人们如何统治动荡不安的中东,坚定不懈地夺取更大的权力? 1187年,萨拉丁的军队围攻圣城耶路撒冷。他曾在哈丁战役中歼灭了耶路撒冷的大军,而在城市的高墙后面,一个平时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三人组正在领导最后的防御,其中包括耶路撒冷的女王西比拉。他们无法抵抗萨拉丁,但是,如果他们幸运的话,他们可以通过谈判达成条件,拯救城市居民的生命。 西比拉女王是海外国家中*后一位强大的女性统治者。然而,在所有关于十字军东征的书籍中,有一个方面是明显缺席的:女人的故事。王后和公主往往被描述为土地和王家血统的被动传递者。在现实中,女人会统治,会行外交谈判,会做出军事决定,会结成联盟,也会叛乱和主持建筑项目。西比拉的祖母梅利桑德是*一个真正统治耶路撒冷的女王。她在丈夫和儿子之间周旋,夺取了王国的实权,是中世纪中东政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她的亚美尼亚母亲、她的三个姐妹以及她们的女儿和孙女的事迹也同样引人胜。
49元5本 蒋介石全纪录:身边人讲述蒋氏一生起落的细节与幕后!(还原真实的蒋介石和近代中国史)
蒋介石全纪录:身边人讲述蒋氏一生起落的细节与幕后!(还原真实的蒋介石和近代中国史)
《纵横》编委会
¥25.99
蒋介石起底于浙江奉化的一个普通盐贩之家,到攫取权力*当上大总统之时,奋斗了只有20来年。他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所向无敌:通过辞职、下野、 收买、驱逐、行刺、战争等手段,使如此众多的对手如多米诺骨牌 一般纷纷倒地。他赶走许崇智,软禁胡汉民,孤立唐生智,枪毙邓演达,刺杀汪精卫,用大炮、机关枪压垮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用官爵和“袁大头”买通石友三、韩复榘、余汉谋……中国政治舞台上从古到今十八般武器,他样样会使,而且对每一件都运用自如。 本书提取《纵横》(月刊)中,从蒋介石的早期盟友,权谋,军政博弈及身边人的回忆来讲述蒋氏一生起落的细节与幕后,还原真实的蒋介石和近现代中国史。
49元5本 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德]乌维·维特施托克
¥39.00
★独裁降临,诗的意志溃败于政治的狂热★ ★这是德国文学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 ———————— 【编辑推荐】 ★德国流亡文学的序幕,世界文明崩坏的前夜 ★纳粹暴政*早的受害者,德国文化巨匠们的众生相 ★从魏玛到纳粹,从浪漫到独裁,巨变中的德国社会肖像 ★纳粹上台后德国社会生活的日记体观察 ———————— 【内容简介】 1933年2月,诗的意志溃败于政治的狂热。 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随即对共产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人士展开迫害,活跃在德国政治、文化舞台的作家和艺术家首当其冲,在纳粹当政初期的短短一个月内,这些作家、艺术家或遭监禁、枪决,或被迫逃离德国。本书以切近的视角和细腻的叙述,记录从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一天里发生的迫害和逃亡,描述了托马斯·曼、埃尔泽·拉斯克-许勒、布莱希特、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胡赫、乔治·格罗兹、亨利希·曼等魏玛时代多位文化巨匠的遭遇。这短短一个多月成为德国文学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 ———————— 【专家、媒体推荐】 展示了纳粹对德国文学的破坏,其生动性和力度令人惊叹。 ——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作者)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书中,作者将重点放在了作家群体上,人们一般认为这个群体对历史特别敏感、有预知能力……然而作者让我们参与到这些作家的生活,及其(在暴政面前)做出的选择当中。 ——《新苏黎世报》 德国文学*黑暗的时期,被这位清醒的作家照亮了。 ——《文学世界》 维特施托克对1933年的德国文学群体进行了敏锐而生动的描述,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德意志广播电台 激动人心的非虚构作品,书中描写的冲突与痛苦、勇气与意志如此引人注目。 ——《慕尼黑晚报》 清晰地展现了文学的冬天,一流的历史记录,具有浓厚的氛围。 ——《图书市场》 这是一本令人痛心的书。 ——明镜在线 一本激动人心、令人感动的书。 ——《南德意志报》 这本书是一项重大的成就,一丝不苟地记录了历史中的细节。 ——《法兰克福汇报》 作者成功地对事件进行了非同寻常的、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描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纪实作品。 ——《德国文化》 近几个月来*好的历史非虚构类书籍之一。 ——斯特凡·内尔克(Stefan N?lke) 气氛紧张、激动新人,描绘了一幅具有启发性的时代肖像。 ——《慕尼黑水星报》 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魏玛共和国末期的文学时代图景。 ——《西方日报》 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全景图,展示了魏玛共和国辉煌的文学和文化生活如何在纳粹的扼制下让位于漫长的寒冬。 ——《帕绍新报》 文学和新闻对专制政权来说是多么危险——这是本书更深层次的核心,也是它超越德国纳粹历史的永恒意义所在。 ——斯特凡·兰比(Stephan Lamby) 作者追溯了纳粹如何以令人恐惧的速度和邪恶的方式实施其迫害反对派人物的计划。 ——《焦点》 扣人心弦,令人痛心疾首。 ——亚历山大·斯奇佩斯(Alexander Skipis,德国出版协会主席)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整体视野和丰富的细节。作者对文学的热爱是他的书具有强大说服力的秘密所在。 ——《柏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