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270年:明朝的外交博弈和权力游戏
¥17.40
这是一本关于明朝历史的书。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建,历时276年(不计南明),故书名采用约数,取名为《明朝270年:明朝的外交博弈和权力游戏》。这不是一本帝王将相史,也不是编年体史书,而是将明朝的海运、贸易、外交等不常被聚焦的事务书写成文字。 这本书焦点不在宫墙之内。明朝是中国真正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时代,观察明朝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和经济 化过程中的表现,同样是了解明朝276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朝堂不是主线,那些走私商贩,大海盗,进步学者(徐光启),思想家反而 像主角,这本书能让读者 立体, 多维地认识明朝。你可以看到中国和朝鲜、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交往史和战争史,也能看到繁荣发展的明朝社会和暗流涌动的思想运动。

白话资治通鉴大全集(第六卷)
¥3.50
本套白话《史记》系列作品是史诗巨著,恢弘画卷,气势磅礴,精彩纷呈,非常具有*性、系统性、历史性和故事性,十分值得您的欣赏。只要您坚持播放收听,相信本作品一定能够提高您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素质。


普罗米修斯的火种
¥70.80
本书重关注那些追求步的先驱——从西塞罗到马丁·路德·金,通过65篇人物传记,讲述从罗马共和国危机到争取妇女解放的2000年来,人们为摆脱压迫、追求平等、和平、正义而行的斗争以及这些斗争如何改变人类发展程。作者经过30多年的资料整理——包括各类信件、日记、未发表的手稿及对知名学者的采访和研究,概述人物的经历及其贡献,同时引导人们对这些历史人物展更深的探索。


北宋党争与石刻(精)
¥54.60
宋代文史研究中,党争主题颇受关注。有关北宋党争的研究成果多以传世史著与传世诗文集为参考文献,较少石刻文献的运用。本书在党争视域大背景之下,从多学科、多视角对石刻文献的生成、流传、影响做过程性的、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以此观照石刻文献,力图拓广、掘深石刻文献与党争的相关研究。同时,由此反观北宋中晚期党争,对这一影响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政治活动行为做更全面的认知。


明代的宦官和宫廷
¥39.99
从洪武恢弘建国,到崇祯绝望自缢,大明王朝历经16帝,传承276年,昌明与荒唐兼具,辉煌与动荡并存。盛则扬威海外,万邦来朝;乱则流民四起,不堪一。明朝为什么会从当初的一统天下、气势逼人走到*后的千疮百孔、风雨飘摇,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谁阻碍了大明王朝几度出现的中兴迹象?激荡时局的背后,蕴藏着多少权术与人心的博弈? 历史名家温功义以明代的宦官和宫廷为主线,详尽叙述了“土木堡之变”“夺门”“大礼议”等重要事件以及疑重重的“梃”“红丸”“移宫”三案。将大明王朝反复无常的帝王心术、残酷黑暗的权力角逐和光怪陆离的官场风云刻画得淋漓尽致。著者持论公允可信,笔法通俗易懂,措辞严谨而不艰深,让你透过明代的朝野斗争与宫廷生活,一本书看懂大明王朝存在的各种弊病及其由盛转衰的根源。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20
¥59.90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00多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案例集”。 本册讲述了隋亡唐兴之间的事件,公元589年隋军南下溃陈军,俘获陈后主陈叔宝。隋文帝杨坚在国内一面镇压地方叛乱,一面招抚突厥。宫廷内,晋王杨广用计使杨坚废黜太子杨勇,并在杨坚病逝后,顺利即位。杨广登基后,数次出游,凿永济渠,三征高丽,耗费国力,最终引起叛乱。杨玄感、李密、李渊等先后反隋。最终隋恭帝禅位,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 翻本书,从隋亡唐兴的历史变革中,学会如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畏庐琐记--民国掌故
¥19.60
《畏庐琐记》是林纾的一部笔记体短文集,共230余则,大部分故事均为其亲闻目睹,涉及清代以来官场野史传闻、民间流风遗俗、文学掌故等等,语言简练,叙述生动,很能反映清末民初风气初、新旧文化并立的时代特征。钱钟书评价《畏庐琐记》:“多载狎亵事,窥见此老本性,诙谐可喜。”


伟人伟绩
¥39.99
阅读一个人的传记就像结交一个了不起的新朋友。这是一本不一样的人物传记,书中精选美国《读者文摘》刊载过的60位3000年来影响世界历史程的伟人小传,从平凡人视角行观察,获取共鸣。感悟伟人作为普通人的个性、生活、精神,触摸藏在历史深处的伟大灵魂。

**抗战时期西南国际交通
¥42.66
全面抗战时期,西南国际交通线是大后方与国外联系的生命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推西南国际交通建设,国民政府和云南地方政府不仅制定了政策措施,还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滇缅公路等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被截断后,为破日军对西南大后方的交通封锁,中美联合辟了中印空运线,并修通了中印公路。云南各族人民和南侨机工们的积极参与,也为西南国际交通建设和运输提供了人力保障。战时西南国际交通线不仅输了大量军火、燃料、交通器材等物资,支持了中国抗战大业,还输出了大批桐油、猪鬃、钨等易货贸易物资,维持了大后方经济的运转。从军事、经济、社会等视角全方面审视战时西南国际交通问题,有助于深刻体会中国夺取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

历代科技概论(上)
¥1.50
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成就辉煌,举世瞩目,对人类文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历代科技概论(下)
¥1.50
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着自己的发展道路,成就辉煌,举世瞩目,对人类文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中国历史的教训
¥4.99
【作者简介】习骅,现在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工作,法学博士。曾先后师从南京大学林仁栋教授、北京大学黄宗良教授,研究廉政立法和苏共问题。 【内容简介】《中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本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也是首本由纪检监察干部倾注心血、联系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而写就的读史感悟。 作者习骅在“反腐一线”工作多年,全书收录了他创作于2012年—2014年,并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多家媒体上的24篇“说古道今”的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作者巧妙地从古今历史,特别是明清治国、吏治等历史典故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 《中国历史的教训》有趣、有料,叙事流畅生动,见解独到深刻,传递廉政新思维正能量。

1840~1949:中国近代史(插图珍藏版)
¥3.86
吕思勉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中国通史的构建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近代史的写作上也有开辟之功。 本书从清代早期社会特征写起,一直写到抗战结束,举凡近代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制度典章,无不细致入微,是读者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经典之作。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汉书.第四部
¥2.90
孝文皇帝四男:窦皇后生孝景帝、梁孝王武,诸姬生代孝王参、梁怀王揖。


乾隆皇帝的荷包
¥33.57
《乾隆皇帝的荷包》是赖惠敏教授数十年潜心研究清代财政史的学术结晶。本书聚焦于乾隆皇帝的荷包,即皇室“小金库”的收入与开支。作者认为,皇室财政和国家财政不同的是,田赋为国家主要的收入来源,清皇室虽有百万亩以上的土地,但其重要收入则来自于商业方面,即地租、关税、当铺、发商生息以及盐商之额外支出等。乾隆朝内务府收入惊人,乾隆皇帝借此在北京、热河等处大量兴建藏传寺庙,带动寺院经济活动。同时巧妙地利用藏传佛教,实现了号令蒙藏各部,整合蒙藏社会,维护统治的目的。然而在清朝外患问题缓解的同时,皇室敛财所引起的内部问题却层出不穷,种下日后清朝衰败的远因。


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
¥29.17
【作者简介】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长城学者,国务院特贴专家, 博导。 欧洲国际跨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常委; 哈佛燕京学社“蒲塞杰出访问学者”( Pusey Distinguished Fellow,2013); 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授课教授(中国先秦政治哲学,一个学期,2013)。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政治哲学。 主要著作:《论可能生活》《天下体系》《哲学的支点》《天下的当代性》。 【内容简介】《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赵汀阳2016年新著,以旋涡模式解释从商周至清末三千多年来中国的生长方式和游戏规则,解释为何古代中国并非扩张型帝国却能不断扩展。他认为其秘密在于,中国的扩展不是来自向外扩张行为的红利,而是来自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心卷入旋涡核心的礼物。 哲学家立足存在论和博弈论,征引大量历史文献和历史研究成果,还原中国起源的“硬历史”,步步紧追以中原为核心形成“中国旋涡”的四大动力根源:象形书写文字、庞大成熟的思想系统、周朝创制的天下体系、政治神学的雪球效应。 在大国复兴和新技术爆发的时代重新思考中国的起源和精神信仰,这是历史的遗产,也应是我们对未来的馈赠——用中国思想、中国话语和现代逻辑重建中国之主体性,或曰“神性”。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
¥9.99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训“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如何做人、学习、持家、立业、养生。本书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将王阳明的12条家训、24封家书,逐字逐句解读得透彻明晰,既袒露了王阳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心学功夫,也是写给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范本。 王阳明的家训和家书,大部分写于军旅途中。战场即生死场,险象环生,间不容发,王阳明却抽出时间和精力,以平静恳切的语气,事无巨细地叮嘱家族子侄辈们为人处世、读书交友的要诀,以及如何避免陋习。实际上,这一篇篇平易近人的家书,注入了阳明心学的精神内核。 王阳明家训的内容一字一句,全出于诚,用王阳明的说法,写家训的念头就是教育家人致良知,致良知就能常快乐,常快乐又能心安,便是为人处世、持家立业的真正奥秘。


白话汉书(套装共4册)
¥48.00
《汉书》又称《前汉书》, 由东汉初期历史学家班固编著,这是中国部纪传体式的断代史书。《汉书》通过纪、表、志、传开创了我国编撰断代史的先河,奠定了此后编修正史体例的基础。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将其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以史料丰富、文赡事详、博学洽闻而著称,为后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史资料,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十志》的撰写,更为后代学者们所推崇。


中国通史(第五卷)
¥11.88
元朝(公元1271~公元1368年)蒙古统一概况,蒙古的兴起,蒙古族源于东胡,唐朝称蒙兀室韦,是东胡语系室韦的一支。蒙兀是唐代对蒙古的译名,其后文献中的萌古、盲骨子、鞑靼等名,均指蒙古。世居黑龙江上游额...

二十四史精华(第十卷)
¥1.00
《明史》是正史中的一部大书,它的卷数仅次于《宋史》,全书共计三百三十二卷,其中本纪二十四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近五百万字。《明史》的修纂时间在二十四史中为长的一部,从清顺治二年(1645)下诏纂修开始,至乾隆四年(1739)刊刻进呈,前后长达九十五年。《明史》又是继前四史之后的一部体例完备、史笔谨严的史学鸿绪家中。王鸿绪,字季友,松江娄县人,他三度担任《明史》总裁,解任归乡后,他在万氏《明史稿》的基础上略加改动删削,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完成列传部分,雍正元年完成了纪、志、表,全稿三百一十卷,这就是后来王氏子孙刊印的《横云山人明史稿》。这部《明史稿》虽然以王氏之名进呈,实际上它浸透了万斯同二十年的心血。

考古发掘的故事
¥2.00
考古就是用科学的发掘措施和精密的实验分析来探索古代人类的物质遗留,借以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通常没有记载,只有悬念和疑团。因此,我们要追溯人类社会的过去,还原历史的真相,只有通过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