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七)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七)
袁枢
¥90.08
由《两匈奴叛服》《诸羌叛服》《鲜卑寇边》《嬖幸废立》《梁氏之变》五篇组成。《两匈奴叛服》《诸羌叛服》《鲜卑寇边》,叙述了南北匈奴与东汉王朝之间的战争及其归附、羌族不断起兵反叛以及东汉屡次派兵镇压、鲜卑族壮大后与东汉王朝发生冲突战争的历史过程。《嬖幸废立》《梁氏之变》记录了东汉殇帝、安帝、北乡侯、顺帝的继位过程和东汉外戚梁氏家族的兴衰以及和帝至桓帝年间宦官与朝臣、外戚的斗争。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三十五)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卷三十五)
袁枢
¥90.08
由《南诏归附》《宦官弑逆》《朋党之祸》《武宗平泽潞》《裘甫寇浙东》五篇组成,主要记述唐中晚期的政治事件。《南诏归附》记载了在唐朝支持下建立的南诏国,一度叛离唐朝归顺吐蕃,又叛离吐蕃归附唐朝的经过。《宦官弑逆》《朋党之祸》叙述了唐中期以后宦官专权乱国、乱政、乱军、乱民,朝官和宦官的生死较量,统治集团内部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和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之间的斗争。《武宗平泽潞》记述武宗平定刘稹泽潞之叛的经过,《裘甫寇浙东》记述浙东裘甫起义和宣宗镇压农民起义的经过。
孔子这一生(十五岁,你志于学了吗?三十岁,你而立了吗?四十岁,你不惑了吗?无论你处于什么阶段,都能从孔子的一生中找到过好人生的答案!)
孔子这一生(十五岁,你志于学了吗?三十岁,你而立了吗?四十岁,你不惑了吗?无论你处于什么阶段,都能从孔子的一生中找到过好人生的答案!)
鲍鹏山
¥69.90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而立”“不惑”“知天命”这些词,都来源于孔子。当我们年近三十,在社会上尚无立身之地;年近四十,为家长里短而烦心茫然;年近五十,为老之将至而惶惶不知所措……这些时候,我们需要读一读中国人共同的老师——孔子。 十五志于学:家贫不忘立志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虽然家境贫寒,但孔子没有消磨志气。他常常摆设祭器,模仿祭祀的礼仪动作,不知不觉就成了礼仪专家。十五岁时,他就确立了“克己复礼”、为天下人谋生的大志向,并终其一生为之不懈努力。 三十而立:知识与能力才是立身之本 孔子二十多岁时,当上了鲁国的小吏,虽然衣食无忧,却还默默无闻。但短短几年后,他就凭借对礼乐的精通而得到了鲁国国君鲁昭公的认可,受邀参与见齐景公和晏婴。自此,孔子知礼的名声闻于列国。这一年,孔子三十岁,自称“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人到四十,要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孔子三十多岁就以博学而闻名,乐于为人答疑解惑,并将“不惑”作为自己四十岁这一人生阶段的宣言。但有些问题他坚决不回答,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人死之后有没有知觉?”孔子不答。因为要是说有知觉,孝子就会厚葬死者而妨碍生者的生活;要是说无知觉,不孝者就会丢弃死者遗体不安葬。在孔子看来,四十岁的人,可以没有知识,但必须具备知道什么该说(做)、什么不该说(做)的价值判断力,不然就是没活明白。 翻本书,从孔子的一生中找到过好人生的答案。
读史札记
读史札记
方士华 李天云
¥5.50
本书收录了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吴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表于国内各大历史学术杂志上的历史研究随笔,属于考据型历史作品,全书按写作时间顺序编排,是研究明史的经典著作。 其中有考证《金瓶梅》出书时代和作者真伪、论述《金瓶梅》与《清明上河图》关系的《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有记载明代*与兵员以及募兵、军饷与国家财政等军事问题的《明代的军兵》;有介绍明朝取得天下后,建立国子监培养治国人才起始经过的《明初的学校》等文章。
明史简述
明史简述
方士华 李天云
¥5.50
本书是1962年吴晗先生应中共中央党校的邀请演讲明史的演讲稿,1980年由中华书局定名为《明史简述》并出版。本次出版不仅完整收录了这一部分,还收录了《胡惟庸党案考》《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明成祖生母考》《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四篇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明史研究文章,作为补充阅读内容供读者参考。 为*大限度地保留经典作品的原貌,本次出版对原文句式、字词用法等均不作改动,仅对衍字、错字、漏字等明显错误进行了统一调整。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