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珍宝
¥5.96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的。根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珍珠。

考古:考古领域新发现
¥5.00
科学探索是认识世界的天梯,具有巨大的前进力量。随着科学的萌芽,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的能力越来越强,科学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产、生活和思维等方面,科学技术成为人类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科学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3.48
如同人类的生命一般,文明有新生,有盛年,有衰老,也有死亡。在我们无法触及的遥远过去,在不同时期,地球上曾绽放过文明之花。它们在极短的瞬间怒放出极致耀眼的风华,结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硕果,然而,这些高度繁荣的文明,却在一刹那,神秘地迅速衰败,乃至崩溃消亡,徒留给后人种种不解之谜。岁月如梭,风在低鸣,雨在呜咽,历史的风沙逐渐掩埋了曾经的鼎盛,仅留下些许可供遐想的残余碎片。这些文明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地淡去,甚至消失,它们或成为了神话传说,或就此湮没。 纵古今,横万里。寻梦于文明之巅,叹瑰宝之风华,感秘史之迷离,惊发掘之旷古,思谜案之悬疑。放眼中外,幽深的清宫中隐逸的过往系人心弦,古国、宝藏消匿的影踪引人追寻,一座座古墓掩埋了无数红尘秘事,每一件国宝书写一段传奇。桩桩悬案留给后世诸多未解之谜,一次次考古发现不断揭开惊世谜局。 探索发现系列,宛如一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万花筒。真实再现大千世界的神奇瞬间,精彩诠释人类文明的隐秘片段。神秘的、奇幻的、悬疑的……令人目眩神迷,欲罢不能。10卷本200万字的鸿篇巨制,辅以2000幅珍贵的图片,打造出一席华美的文化盛宴。 古老的文明虽已远去,却留给世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当玛雅文明露出羞涩的微笑,人们不免为之疯狂,历尽千辛万苦也不言放弃。古老的废墟之中,惊现一片死亡之丘,惊醒了无数亡灵的千年之梦。迷宫再现的背后,是克里特岛的神话传说,更是一个海上奇迹。穿越千年,法老的诅咒来到人间,只为守护法老那不朽的魂灵。美人倾城,更留下宝藏无数。繁华之都庞贝,瞬间成为永恒。残酷的血祭之风,骤然消亡的文明,一切都是那么玄而又玄。复活节岛的守望,吴哥的微笑,马丘比丘的迷雾,风光旖旎的背后,是震惊世人的谜团。踏上考古的征程,感受远古的呼唤。


良渚玉韵
¥26.16
五千年前,钱塘江北岸、太湖之滨,良渚先民跨过一道时代的分水岭:他们走出了蛮荒,迈进了文明,创造出彪炳千秋的良渚文化,令世界瞩目!良渚文化玉器为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精髓,达到了中国史前玉文化的峰。


龙缘阁藏品集
¥74.00
《酒店中的酒店》主要精选了28个国内外*设计师设计的著名酒店项目,分为地域、跨界、主题、时尚四大类别,以大量的建筑外观图、室内实景图以及对应的技术图,全面细致地展示了酒店的各个展示面及独特的细节设计。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广阔。


考古与文化续编
¥39.00
《考古与文化(续编)》由曹兵武所著,本书从各个方面涉及到考古发现的价值、理论方法、历史、考古学关注的热点、中国与世界考古的若干前沿、考古学的大众化等问题,也有一些读书心得和借工作之便对若干著名考古学家的访谈。本书希望在一种较为轻松的阅读中建立对考古知识以及考古学本身的认识和体会。

考古逸事
¥2.90
1947年和1952-1955年在死海岸边库木朗的洞穴中发现的一组写在羊皮纸和皮革上的非凡的文献,分藏于11个洞穴的陶瓶中,内容包括用希伯莱文和阿拉米文抄写的《旧约全书》的抄本及对《旧约全书》的注解,它比以前所知的抄本要早1000余年。


斯坦因·西域游历丛书(15卷本)
¥330.00
1900—1901 年、1906—1908 年、1913—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考古,并先后出版了这三次探险考古报告:《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较全面地记述了我国新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敦煌石窟宝藏与千佛洞佛教艺术,揭开了该地区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纱。西域游历丛书集斯坦因这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古资料于一体,对上述考古报告进行整合修订,使大众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经过和成果。


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第二辑)
¥26.00
受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影响,女性主义考古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随着女性主义考古学的发展,又出现女性主义考古学与性别考古学的分离。西方性别考古学成果斐然,相关论文相继发表,注重从多种角度解读女性在社会中的作用,不仅从宏观的社会生活层面,也从微观层面解读考古材料,从而推动了身份考古学、原住民考古学以及环境考古学等诸多考古学理论的发展。相比之下,中国性别考古学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只是简单地解读考古材料,得出男女地位或分工不同的浅层次结论。近年来受西方性别考古学的影响,开始逐渐重视深层次的研究,并且不断地发展与改进,来更好地适应中国性别考古学的发展,推动中国考古学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博物馆与文化(精)
¥58.80
曹兵武文化论集共三种:考古与文化、文物与文化、博物馆与文化。这是他从事文博事业三十余年工作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结合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文物、文化遗产、考古、博物馆领域的新理论和新实践,以之为参考,对国内这几个领域现状和发展行反思和总结,并提出建设性的发展思路。 本书收录作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前十几年发表在《中国博物馆》《中国文物报》等专业报刊或者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学术论文、学术随笔,讨论博物馆产生的历史、定位、展示与服务、发展趋势,以及博物馆中物人关系,介绍国内博物馆发展情况、发展趋势以及有特色博物馆实践。


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
¥63.90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为周代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其内部融合与外部分界,第三部分为东周时期的变革与重组。每一部分各有三章,独立成篇,但又互相关联。这三个部分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其前后分别置导论和结语,以起到提纲挈领、总揽全书的作用。全书共有500余页,附有地图20幅、表格32张和图版98幅,还有近千余篇中、英、日文参考文献。《宗子维城》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看待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材料,观新颖,视角独特,论证有力,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谓近年来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研究的典范之作。该书集中体现了如何以日新月异的考古资料为证据,从社会人类学的观来阐述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过程这一重要的历史命题。


向孔子学功夫之:破译古本大学
¥98.00
「源头甲骨文」是轩辕黄帝记载「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与「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特种图示。 安阳甲骨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后世常规字义文字。 我们在用「源头甲骨文」字义破译了《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以及《帛书?老子》这两部古本《老子》后,进一步发现,《大学》*章以及《尚书》十六字心法,也是上古流传文本,用此特种图示进行了破解。 这些上古典籍都在论述:人陷入「重叠结构世界」中,如何进行「心智系统转换」,获得生命智慧的方法。 「重叠结构世界」原理和「心智系统转换」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而「中国源头文化」是当下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原动力,将使之从「单一结构世界」的认识,进入到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


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
¥97.90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介绍巴蜀石窟这一中华文明载体的纪实作品。本书讲述中国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石窟,分“川北蜀道”“嘉陵江畔”“川西坝子”“成渝古道”“安岳石窟”“大足石刻”六个篇章,按照石窟艺术自中原传播到巴蜀的路径,选择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37处代表性石窟文物,基于作者16载寻访拍摄的经历,收录612幅图片,介绍石窟的悠久历史、艺术价值、人文轶事,石窟所在地的历史地理、乡土风貌,尤其聚焦与石窟为邻的乡土居民,记录50余位乡村文管员守护石窟的感人事迹,彰显巴蜀石窟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重要价值,以及围绕石窟文物保护所体现出的传承、守护等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质。


毓藏:百年名校教育文物考略
¥76.80
吉林毓文中学始建于1917年,目前收藏了500多件教育文物,门类全、范围广,包括瓷器、铜器、木器、珐琅器、丝织品、玻璃器、武器、古籍善本、老照片、印章、玉器、刺绣、徽章、雕塑、动物标本、古乐器等16个品类。本书对毓文中学所藏的这500多件教育文物行了分类、概括和初步考证,并详细介绍了教育文物的收藏时限、来源、材质结构、藏品特色等,以及这些文物是如何记录中朝友谊的发展,如何见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变迁的。本书集知识性、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既展现了珍贵教育文物的教育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也为通过教育文物触摸中国历史、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提供了新的思路。


考古中国:全11册
¥650.99
《考古中国》丛书是作家岳南等历时三十年写成的讲述中国11个重大考古与发现的探秘纪实系列作品集。作者通过实地采访当事人、参阅考古报告、查阅大量史料等,以生动的文笔真实再现了包括明定陵、秦始皇陵兵马俑、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长沙马王堆汉墓、山东银雀山兵书竹简、夏商周断代工程、广州南越王墓、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随州曾侯乙墓、清东陵、法门寺地宫在内的11个项目的发起、发掘和研究过程。 通过中国一百年来的田野考古发掘,用出土的遗迹、遗物来推断和验证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来龙去脉,是这套书的最大特色。每一个考古遗址或陵寝陵墓的发掘过程中,都发生过很多不为世人所知的传奇故事。通过阅读本套书,读者宛如真实的考古现场,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水下沉船遗址形成过程
¥74.90
本书聚焦水下沉船遗址的形成过程分析和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 部分介绍影响沉船遗址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质地貌、沉积环境、水流冲刷、海洋腐蚀和有机物降解等;第二部分介绍影响沉船遗址形成的文化因素,譬如海洋能源发、捕鱼、海洋保险与捞等;第三部分简单说明了沉船遗址形成研究在遗产管理和研究方面的应用,特别是有助于遗产管理机构制定水下遗产管理策略方面。本书可供水下考古、沉船考古专业学者参考,对水下沉船感兴趣的读者也可翻阅了解相关内容。


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
¥9.90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全面的科学发展观要建设在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遗产是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天天会面对。多种资源相互制约的结果,新的发展往往并不能和遗产保护达成均衡,常常会表现为矛盾和冲突,而且有时还很强烈。由于我们的遗产太多太丰厚,保护的压力十分巨大。大家从各自的角度来认识、各自知识积累和实践讨论这个面对历史、面对未来的话题,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份贡献。 遗产保护是一个非常昂贵的事业,政府也需要加大投,不仅仅是保护的投,也需要加大研究的投,此外,还需要探索多种渠道来筹措资金行保护和深度发,建立和发展中国自己的遗产经济学。 而对于学者,则是有责任来揭示遗产的多重价值,然后把研究的成果透过媒体来影响公众。让公众有选择地行交流和互动,真正使公众从遗产中达到文化认同,这样才是遗产长期可持续保护的基本路径。


应县木塔“实习医生”手札
¥90.60
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也是**的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塔,世界建筑奇迹。屹立近千年的应县木塔曾经历多次地震,更在近百年之中遭遇炮火及不当修缮,目前已经严重倾斜,残损颇多。 “绕了一个圈子,回过头来看当今木塔保护最基础的任务——木塔“生理”。那么,我们真正了解木塔了吗?了解得够深吗?应该如何从“文物医学”的视角认识现有“骨科”治疗方案呢?” 这本《应县木塔“实习医生”手札》即家具与内檐装修保护培训2021届14名学员交出的一份答卷。家具与内檐装修保护培训由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设立,2021届已是第5届。学员年龄在20~40多岁,包括高校师生、文物遗产保护人员、设计师、遗产地管理人员等。自2020年11月起,在培训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学员行了约1年的实地勘察,研究成果汇成本书。 本书从史料梳理、大木结构设计做法研究、佛塑及彩画工艺做法研究、保护工作棚设计构想等五个方面,系统介绍了2021届学员的工作历程、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包含全面的研究角度、对中国营造学社珍贵史料的整理挖掘、利用先技术手段(如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X射线无损探伤、微损取样分析等)获取的丰富数据、深独到的分析,以及对未来保护工程技术的考虑等。本书是当前应县木塔保护研究的前沿成果,专业和文化并蓄,适合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阅读。

榆阳区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藏志(试读本)
免费
《榆阳区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藏志》收录北魏至明代墓志167方,以中古隋唐墓志为主,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布。地域上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北地区,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组:一为士人墓志,如李百药、高崇文、高承恭等墓志,其中不乏重大史事的新记录,可补史传之阙、考察隋唐士族变迁等,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一为西域少数民族及华异族人墓志、塔铭,如唐吐谷浑公主墓志、回纥贵族墓志,以及甚为罕见的粟特人双语塔铭,均可藉以考订“异族之史、殊方之文”,由此展中西交通、民族学、唐代丝绸之路等多视角的研究。 墓志中颇多精品,其中不乏李阳冰、皇甫阅、董景仁、张楚昭等众多名家手笔,兼具书法艺术史的价值。 此次汇编出版,公布了全部拓本图版,并对每方墓志、志盖作了释文、标,以便读者参考利用。


浙江古代青瓷(套装共2册)
¥154.80
瓷器生产肇始于青瓷。自夏商之际诞生,三千余年,官民两系,名窑辈出。可以说,“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本书从滥觞期、成长期、发展期、鼎盛期、衰落期五个阶段出发,介绍了浙江古代青瓷绵延悠久、跌宕起伏的发展史,同时设专门章节,对贡窑、官窑与哥窑进行了考证分辨,对青瓷输出与制作工艺传播进程作了梳理。 作为*部系统整理浙江古代青瓷考古成果、*反映浙江古代青瓷研究水平的著作,本书理清了浙江古代青瓷的发展脉络、生产与管理体系,总结了浙江古代青瓷的历史成就,揭示出其在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千古遗迹的考古发现
¥25.6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同时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