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文化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数字出版业
文化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数字出版业
左文
¥9.9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数字出版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也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矛盾。
49元5本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
何威
¥29.32
本书提出“网众”与“网众传播”的概念并围绕它们展开系列探讨,包括网众传播的语境、行为主体、媒介,以及其中的信息流动、群体行为和权力博弈。
新闻理论十讲
新闻理论十讲
陈力丹
¥8.27
新闻是什么?一般说来,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49元5本 纸媒变革:浙江报业突围之路
纸媒变革:浙江报业突围之路
何伟
¥25.49
当前,传媒业正处于变革期。一方面,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正在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代”,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传播新概念、新思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在进入“寒冬季”,全国报业效益下滑,报业发展进入下行期,纸媒变革迫在眉睫。
49元5本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研究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研究
蔡婧宇,李雪娇
¥23.20
  人类语言中的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明 确外延的模糊概念,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而文学作 品一般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及艺术性等特点,这便决 定了作品中必然会承载一些模糊信息,也势必会运用 模糊语言。可以说,文学作品不失为模糊语言*典型 的载体。往往为了勾勒某个场景、描述某种心理、展 示某个人物形象或是表达某种蕴涵的意义,文学作品 中的模糊语言通常都承载着特定的目的。在翻译过程 中,为了*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对模糊语言的翻译研 究显得尤为重要。   蔡婧宇、李雪娇编*的这本《文学作品中模糊语 言的翻译研究》从模糊语言和文学翻译的介绍入手, 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着重分析了文学作品中模糊语 言的翻译策略——以模糊译模糊、以**译模糊、以 模糊译**等。   内容涵盖:模糊语言的理论基础、文学翻译概述 、文学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文学与模糊、文学作品中 的模糊语言、文学翻译的模糊取向、英语文学作品中 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等。
49元5本 风险传播:通往社会信任之路
风险传播:通往社会信任之路
曾繁旭,戴佳
¥15.26
  媒介在风险社会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受到学者们关注。曾繁旭、戴佳编著的《风险传播(通往社会信任之路传播研究工作坊)》不仅在各章系统地介绍风险传播领域的主要理论,更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描述风险传播不同主体在中国语境下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着重与现有理论对话,尝试归纳中国式风险传播的特有逻辑,探讨良性沟通的可能。   本书可为媒介、公众、专家、政府、企业的风险沟通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启发。同时,本书也可作为面向本科高年级与研究生的教材,启发学生如何进行规范且具有问题意识的实证研究。
49元5本 全球传媒评论(Ⅸ)
全球传媒评论(Ⅸ)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6.57
  郭镇之主编的《全球传媒评论(Ⅸ)》包含16篇文章,分为八个部分。   在“传媒经济与财经新闻报道”中,张志、孙璐的《广播影视内容及其生产的主要经济特征》是一篇长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广播电视生产的经济特征;文钊则总结了《经济观察报》近年来在新常态下对财经报道创新进行的探索。   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徐佳的论文分析了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多元叙事趋势,概括出主体身份由官方机构转向民间机构、叙事视角由精英转向平民、受众由地标场所的*受众转向互联网上的友善受众、媒介由中文文字转向新型视频和形象从文化、社会形象延伸到政治形象等五大变化趋势;马思的实证研究则从一个案例人手,对公众关心的一个对象(*集团)和一个过程(中国公司崛起)所引发的代表性西方舆论反应进行了测试,发现《华尔街日报》的六大报道框架随着*的崛起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在“影像传播”中,梁君健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从新闻生产研究的宏观角度回顾了数字时代前后图片生产者的地位由从属到自主进而被淹没的转变过程;杨慧和雷建军则对实验影像《翻山》进行了个案分析,总结出“碎片化”叙事方式和用到**的长镜头等视听语言的设计特点,并重点考察了热心观众对这些实验性视听语言的接受——似乎效果还不错。   社交媒介是近年来的热门现象,也是学者研究的一个新的兴趣点。在“社交媒体研究”中,刘滢尝试从新闻生产、新闻价值、新闻模态等方面对2014年国外社交媒体研究的结果及其表现出的趋势进行观察与思考,并介绍了国内学者尚不熟悉的“受众参与3.0 ”“互惠新闻学”等新概念和新理论;而身在美国的郑珮研究了美国传统媒体社交网络平台的党派倾向,在这几家重要的新型社交媒体对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的评论和报道中,研究者发现了与传统媒体较为一致的表现。   新媒介的兴起进一步带来了受众的变化。在“受众与文化”中,张磊进行了一些理论归纳,提出了受众是虚构的、受众是被建构的,以及“受众”这一词语可能会消失等观点;何威则通过许多有趣的案例,对漫画、动画等“平面化”虚拟世界的传播和接受现象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描述了作为亚文化群体的青年受众在文本、语言和意义这三个层面接受并认同“二次元”世界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   周玮、胡翼青和黄佩映对哥伦比亚学派的专题讨论属于新闻传播思想史的研究范围。在“观点”中,他们通过对早期传播学的一个研究案例——伊利研究和对一个重量级传播理论学者——默顿的重新阐释,提出了几个带有根本性的研究话题:学术作为工业的产生和传播学者作为知识分子的角色冲突及自我协商。   近一两年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作为“一国两制” 试点代表,以不同的表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澳门大学进行的一次座谈会上,学者对澳门地区的历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及融合的过程进行了内容广泛的探讨。反映在“访谈”中的,是一种对中国制度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关切。   在*后一个“调查报告”中,宋毅和章晓英等研究者通过1200多份英文问卷和60名双语志愿者的劳动,完成了对《北京文化的国际传播》的网络问卷调查。调查揭示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外国人在京的经历越愉快,对进一步了解北京文化的兴趣就越大;北京文化的传播效果是通过静态的知识传播和动态的文化体验活动共同产生的,从而提示了今后城市从事国际文化传播的一些改进方向;赵丽芳等研究者开展了一个大规模的媒介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调查研究,力求理解西藏、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受众对媒介的需求、使用与认知,并对少数民族语言媒体在建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发挥的功能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   研究发现,母语媒介是少数民族受众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母语媒介的内容存在自我特殊化、窄化和他者化的问题。 ?
口译焦虑认知研究(翻译与语言认知研究丛书)
口译焦虑认知研究(翻译与语言认知研究丛书)
王建华
¥29.00
口译过程伴随着译员的焦虑过程,任何的同声传译和交互传译都涉及到译员对主题的熟悉程度,尤其是口译的新手在遇到不熟悉的口译任务时往往会表现出焦虑感,焦虑会导致译员口译水平发挥不尽人意,如何消除译员的焦虑,本书从提升译员能力的角度展研究,从译员百科知识积累,口译转换技能培养和口译过程能力提升包括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为译员提供消除焦虑的有效方法,口译焦虑认知研究旨在为译员降低焦虑感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验证,此实证研究过程包括口译理解记忆表达过程认知研究和百科知识及口译转换技能处理三大部分。
应用文书写作(第三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通识课系列)
应用文书写作(第三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通识课系列)
邓玉萍
¥19.50
应用文书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履行工作职责、传递工作信息、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工具,适用范围十分广泛。本教材是高职文秘及其他相关专业通识课程——“应用文书写作”的专用教材,2008年10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9出版第二版。本教材自出版以来,作为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深受业内专家同行的肯定,深得高职院校师生的认可,也成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展职业生涯必不可少的工具书。特别是所列文种、结构内容均符合*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要求,设置的典型例文与评析、病文修改、写作训练等环节充分体现了教材内容的规范性、时代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使高职学生学有规范、仿有例文,便于练习、易于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教材的部分内容也需要与时俱,需要调整与更新。鉴于此,我们对第二版教材行了再修订,调整更换了规范准确的新例文,完善了全书的语言表述与标符号。力争使第三版教材更富于高职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特,力争使第三版教材更便于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自学模仿、大学毕业生随学随用。从而实现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教、学、练、战”一体化,实现使高职学生 短时高效地掌握应用文写作技能的教学初衷。
翻译、文学与政治——以《世界文学》为例(1953-1966)
翻译、文学与政治——以《世界文学》为例(1953-1966)
崔峰
¥71.00
《翻译文学与政治:以<世界文学>为例(1953-1966)》以系统理论为基本研究框架,综合借鉴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安德鲁·勒菲弗尔、劳伦斯·韦努蒂等人的翻泽理论,以“多元系统”、“意识形态”、“诗学”、“操纵”、“翻译规范”、“赞助人”、“翻译策略”、“动态经典”等系统理论的关键词,作为分析翻译现象的理论视点。
49元5本 英汉语中的隐性礼貌策略研究
英汉语中的隐性礼貌策略研究
杨文秀
¥32.50
 隐性礼貌策略是面子理论中一个的概念。尽管这种策略在交际中广泛使用,但学界尚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   《英汉语中的隐性礼貌策略研究》以英、汉语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对话为语料,对隐性礼貌策略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英汉语中的隐性礼貌策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人际关系管理论,丰富了隐性礼貌策略,为未来研究和谐策略、不和谐策略、虚假礼貌等问题奠定了一定基础,对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等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对探讨其它语种中的相关策略也有启发作用。
49元5本 农村应用文写作实务.上
农村应用文写作实务.上
周萍 主编
¥24.99
《农村应用文写作实务》是农村干部教育·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系列图书之一,是编者针对新时期农村干部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多年从事农村干部继续教育应用写作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农村应用文写作实务》分上,下两册,本书是上册,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农村公务文书,农村事务文书以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应用写作专题。本书以“用”定“编”,以“用”定“教”,学以致用,追求实效,易学易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可读性,对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和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应用文阅读与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书可作为新农村干部群众教育与培训,各类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教材,也适合广大读者使用或参考。
陈望道语言学论文集(试读本)
陈望道语言学论文集(试读本)
陈望道 著
免费
说起陈望道望老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校长,语言学界不少人还知道他是《修辞学发凡》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创始人。一些关心中国革命史的人还知道陈望道是中国本《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译作者,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一般人知道的也就是这些,我因为自己的专业是语言学,读过望老主编的《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和他其他一些语言学著作,所以知道他是中国早掌握和运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的两个语言学家之一,另一位是和他一起主持文法革新大讨论的语言学家方光焘。他对汉语语法研究作出过重大的理论贡献,是名副其实的我国语言学界早期的一代宗师。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试读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试读本)
王建勤 主编
免费
本教材主要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编写,也可供其他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研究者参考,同时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课外参考书。 本教材系统介绍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发端与发展,分专题阐述了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笫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语言输与互动研究、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多元发展模式、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 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理论框架来源于主编王建勤教授的讲义,作者广泛参考了国内外已经出版的相关文献,甄别提炼,结合多年从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介绍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新近的理论成果。兼具学术性、实用性和原创性。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上编(试读本)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上编(试读本)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 编
免费
  该书是国家语委第二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也是国家语委“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的第二部。发布的目的是“在于引起人们对语言国情的重视,引导语言生活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并为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该书分上下两编,下编主要内容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用字用语调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字母词语使用状况调查”;“中文网络用字用语调查”;“中文博客用字用语专项调查”;“中文BBS用字用语专项调查”;“报纸、广播电视年度流行语”;“汉语年度新词语”等。   中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   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生机盎然,语言文字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成为社会新理念和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新目标,而要达到这个新目标,就要科学看待,妥善处理当前语言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本书是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对06年中国语言生活的若干领域所做的调查,包括工作篇、专题篇、热篇、港澳台篇和参考篇五大部分和附录。
新闻传播法学(复旦博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列)(试读本)
新闻传播法学(复旦博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列)(试读本)
孙旭培 著
免费
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除中国以外,还介绍了英、美、法、日四个发达国家,印度、埃及两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的国家俄罗斯的新闻传播法的历史与现状。中编论述新闻传播法的实体部分,包含新闻传播法对新闻传播与国家、新闻传播与社会、新闻传播与公民的关系的调整这三大板块。下编探讨新闻纠纷的诉讼与非诉讼的处理,以及如何防止新闻纠纷的发生。本书对公众利益原则与公民几种权利的克减问题、法律与道德相重合的新闻传播规范,以及国际公约中的新闻传播规范等未见有人触及或深研究的领域,均作了系统的分析或探究。 本书有两个明显的特:一是采用对于新闻传播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分类来结构全书;二是充分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中国、外国兼论,原理、案例兼有。本书有益于新闻传播法的教学与研究,书中所提供的大量的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法资料,对于我国的新闻立法、执法也会有所启发。
语言论 一言语研究导论(试读本)
语言论 一言语研究导论(试读本)
(美)爱德华·萨歪尔 著,陆卓元 译
免费
本书是美国观念主义语言学派的代表作。初版于1921年。 本书共十一章,系统地讨论了语言学的对象,语言成分,语音,语法程序,语法概念,语方的结构类型,语言的发展,语音规律,语言的交互影响,语言与种族、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等问题。 本书的体系基本上是依据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新黑格尔学派的克罗齐的《心灵哲学》建立起来的。
燃泪天堂:新华社记者直击中东真相(试读本)
燃泪天堂:新华社记者直击中东真相(试读本)
陈聪
免费
这是一卷大马士革的清明上河图; 亦是一部生灵涂炭的中东离乱史。 这是一篇美文。美得让人慨叹,美得令人窒息。 这些都出自一位1988年出生的新华社战地记者陈聪的手笔。 作者坚守中东三年,亲历硝烟炮火与爆炸袭,曾无数次地感到过被死亡吞噬般的绝望,又无数次振作起在炮火中坚守的力量。在步步危机的化学武器袭现场,在枪林弹雨的交战前线,在炮声与蝉声交织中迎的残夏,在彻夜写稿与停电停网中捱过的隆冬,无数个战火中的日日夜夜发生着无数或平凡或震撼、或惊天或感人的故事。 作者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本书之中,明线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增援叙利亚一个月,以及常驻一年之内的重大事件与局势展。暗线是以一段过往恋爱始末可能经过的“相见-初识-恋爱―浴火―死亡-新生”的顺序来穿插闪回一段叙利亚情结。全书以“序、离、聚、世、人、甘、苦、征、锢、盼、舍、生”十二字分题各表。 文中各篇标题以辟鸿濛而始,以飞鸟投林作结,暗含金玉一载,悲悼一载之意,每篇文章是约一至两千字左右的短文,既不赘述末节,又重事实故事,是以对这一段岁月的告慰。 除明暗伏线外,通过第三者视线“中东-埃及-叙利亚-中东”的转移,我尝试以中东政治格局的推演推动叙事脉络的展,行文由整体切部分,再由部分收束整体,后升华主题,作为一段“燃泪时代”里青春记忆的完结。
走向五大洲 ----江亚平国际新闻作品选(试读本)
走向五大洲 ----江亚平国际新闻作品选(试读本)
江亚平
免费
作者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工作30余年,曾在埃及、南斯拉夫、英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任首席、常驻记者,曾走访过50余个国家,足迹遍布五大洲。本书是作者这些年陆续写下的国际新闻作品选,文章基本上都是通过新华社的通稿或所属报刊公发表的,是作者在国际新闻写作中的实践和探索,对提高新闻从业人员通讯写作水平有一定的参考帮助作用。
话说汉字
话说汉字
孟于翀
¥9.99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字维系着中华文明的血脉,从古到今,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话说汉字》是按照拼音字母的顺序行排列,共有23个小节。书中收录的所有汉字,分别从拼音、部首、造字法、字形、释义等方面行解读,力求做到全面而立体的呈现。在解读汉字的同时,汉字背后蕴藏的故事和历史也被编者一一揭,帮助读者从更多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去阅读和认识许多平时感觉再平常不过的汉字。除了这些之外,对每一个汉字都介绍了相关的成语及名言,这些相关的知识,对于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会有很好的促作用。 汉字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和当时的环境、背景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话说汉字》不仅介绍了汉字,也介绍了与汉字相关的知识,相信可以让读者在汉字的海洋里尽情畅游一番。
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听如何说(艾德勒精选)(试读本)
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听如何说(艾德勒精选)(试读本)
(美)艾德勒 著,吕捷 译
免费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作者对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