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皮肤性病学基础
¥21.00
目前,中医皮肤病参考书籍较少,而且,大多数参考书籍为个人经验,比较深奥,通俗易懂基础类中医皮肤病书籍缺乏,而皮肤病发病广发,很多其他科医生经常会在临床见到,本书简单易懂,适合阅读人群比较广,有较多的社会需求及较好的出版价值。


王柏枝肾病临床经验荟萃
¥19.00
王柏枝主任医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名师。《王柏枝肾病临床经验荟萃》是由其弟子在多年的跟师学习过程中,对王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行系统整理而成。 该书对王老肾病学术思想、慢性肾病施治特行了归纳总结。医案整理部分用十一个章节的篇幅,对王老诊治急慢性肾炎等病症的百例临床病案行了整理、分析;系统阐述了王老在传承先师李丹初教授的学术经验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而总结、创制的“十大验方”,如“芙蓉尿感清”治疗急性尿路感染,药到病除;“肾毒清丸”治疗慢性肾功衰,可使患者转危为安,延长生命程;“防反跳方”治疗肾病综合征激素撤减后期的反复反弹,可解除患者的痛苦,*终获得痊愈等,以期为后世医辈提供借鉴和指导,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黄金昶肿瘤针灸诊疗指南
¥46.50
本书分为肿瘤总论篇、肿瘤各论篇、肿瘤并发症篇、放化疗不良反应篇四部分。为系统介绍针灸治疗肿瘤及其并发症书,也是作者20余年针灸肿瘤临床经验系统总结。创新与实用是本书鲜明特,创新贯穿本书每一章节,本书融了针灸肿瘤理论深度思考、创新疗法来龙去脉与实践;实用体现在书中每一个知识、每一个治疗手段,因其皆有基础理论知识支撑,临证验之高效、速效。本书内容涵盖了肿瘤学所有常见肿瘤与症状的针灸治疗方案,方案不仅包括针灸,还包括拔罐、刮痧、穴位贴敷、姿势调整以及饮食生活指导等,全方位、多角度、多手段整合治疗。全书充分体现 “立足前沿、创新引领;突出原创、效验实用”。


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出师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表格速记(2022)
¥50.00
这套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资深专家编写的《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出师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通关系列》丛书,严格按照《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试行)》的要求行编写,紧扣大纲、重突出、直考,是考生复习用书的极佳选择。 该丛书包括《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出师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拿分考典》《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出师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表格速记》和《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出师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考前冲刺2500题(精解)》,主编团队拥有多年医考培训经验,精心研究历年考试命题规律及特,对考试重、难把握准确,值得信赖。 同时,随书赠送由阿虎医考提供的30小时精讲视频。此外,更多视频内容等可选择阿虎医考2022年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出师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精品课、VIP题库。


中医常见疑难病医案实录
¥45.50
本书可供所有从事中医医疗的工作者参考使用;也可用于中医院校的临床教学;对于西医临床医生,同样不失为一本可以参考阅读以扩展思路和提高临床能力的医学书籍。本书的编写,主要有以下目的:一、记录第一手临床资料。 二、验证和充实中医理法方药。三、拓辨证论治思路。四、挖掘理论创新源泉。五、构建中医学术研究的资料库。本书以与同道切磋,共享临证经验,同时也不断充实自己和易德中医团队的诊疗水平,从而更好地为百姓健康服务!


脑卒中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
¥55.50
本书通过对临床大数据床研究实践的梳理和总结将全书分为理念、方法、实例、体系四大部分内容:第一章论述了大数据、临床和中医药研究的内在相关性,指出大数据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二章到第五章介绍了大数据背景下展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论,包括数据来源、选题、设计、数据仓库构建、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分析等;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从“药”和“病”两个角度列举了大数据临床中医药研究脑卒中的多个实例;第八章和第九章主要讲述了脑卒中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的原理、框架以及构建。希望读者能通过内容加深对于大数据临床研究以及脑卒中风险评估与预警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展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同道交流。 本书面向的读者是中医药学临床科研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对于前者,希望书中中医药研究实践能鼓舞更多同道加到中医药临床大数据研究中来, 也希望通过脑卒中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的研究能给正在展临床大数据研究的同道一些新的启发和灵感;对于后者,希望本书脑卒中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的研究能为临床实践提供一些线索或参考。

对话名老中医.东部篇
¥69.50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采自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全景式地呈现名老中医的群体鲜活形象。本书记录了22位名中医的访谈录,分为名医简介、名医寄语和名医访谈三部分


扶阳论坛.4(第二版)
¥38.00
《扶阳论坛4》为2第四届扶阳论坛专家演讲稿等相关内容行整理策划组稿的一部著作。本书延续了《扶阳论坛》的“完全现场实录”的鲜明特色,让无暇参会的广大中医同仁、中医爱好者也能够感受完整、真实的“实录现场”。扶阳学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首批64个学术流派之一,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中华中医药学会先后造了“扶阳论坛”“国际扶阳医学大会”等品牌活动,展扶阳基地建设,发掘培育扶阳医学人才,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扶阳医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施氏针灸的传承
¥19.90
施氏针灸是一种源自清朝嘉庆年间的传统中医针灸疗法,拥有200年的历史和七代人的传承。该疗法以针、灸、药并重为特点,强调因人而施的个性化治疗,特别擅长运用温针灸。施氏针灸不仅在中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深受患者和同行的信任与认可。施延庆作为施氏针灸的代表性传承人,曾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誉,并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施氏针灸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医针灸领域的重要流派。施孝文继承了父亲的医术,继续发扬施氏针灸的精髓,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医学瑰宝做出了贡献。


本草撮要
¥41.50
《本草撮要》成书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清代陈其瑞所辑。陈其瑞,字蕙亭,初习儒,后任职于江苏官医局。其博研医药,尤精本草,造诣颇深,施诊之暇,手辑此书。书名取本草删去繁芜,保留最为精华实用之义。书凡十卷,收药656种,分草、木、果、蔬、五谷、金石、人、禽兽、虫鱼鳞介及水火土十部。主治悉遵经旨,博采古今大家所著药方,撮其大要于每药之下,注明性味、归经、功专主治。尤于煎熬、服用等描述备至。本书以药为经,以方为纬,叙述药性自有独特之法。言简而明,药约而省,修正治法,使之通俗易读,医理备显。书眉、行间可见墨笔对药品注文校字、增补、删改,足见陈氏行医、著书谨慎,推敲再三。

经方六经类方证
¥94.50
胡希恕(1898-1984),沈阳市人。1958 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临床擅用经方, 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经方家。刘渡舟先生称其为"经方学派的大师",并介绍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氏谓:"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强调了方证的重要性。胡希恕一生勤于临床,并一直在临床、教学一线,其明确指出经方医学采用的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是神农-伊尹汤液学派,不同于《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明确提出了仲景学说和《黄帝内经》理论学术渊源不同;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其临床注重方证,更是揭示了半表半里实质,并提出了"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学术思想,人民日报给予其高度评价,认为其解决了"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经方六经类方证》。 经方家胡希恕冯世纶“解读张仲景医学”,六经八纲读懂“经方六经类方证” 。


伤寒论(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
¥15.50
用耳朵学中医经典卷于2010年出版第一版,由著名的朗诵家白云出岫先生朗读全文,以小64的袖珍版本,配以全文音频文件,让读者能边听边看,边听边读,边听边背。让磁性的声音、优美的文笔、深邃的经义结合在一起,从多个角度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 本套丛书最多的重印了12次,36000余册,最少的重印了4次,12000余册。本次再版将原来的光盘改成以二维码扫码收听音频的形式。灵兰中医署名并行推广。


扶阳论坛.6
¥47.50
《扶阳论坛6》为第6届扶阳论坛专家演讲稿等相关内容行整理策划组稿的一部著作。本书延续了《扶阳论坛》的“完全现场实录”的鲜明特色,让无暇参会的广大中医同仁、中医爱好者也能够感受完整、真实的“实录现场”。扶阳学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首批64个学术流派之一,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中华中医药学会先后造了“扶阳论坛”“国际扶阳医学大会”等品牌活动,展扶阳基地建设,发掘培育扶阳医学人才,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扶阳医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内经》脾胃理论新运用
¥89.50
全国名中医何晓晖教授坚持几十年学《内经》,悟《内经》,用《内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脾胃病学术思想与治疗经验。他深挖掘《内经》脾胃理论,并加以研究、诠释、发挥和运用,形成了“胃质学说”、“肠质学说”、“脾主运化八环节”、“脾藏营”、“胃主五窍”等新学说,他依据《内经》“以平为期”“顺而已”“一曰治神”“以时治之”等治疗思想,构建了“脾胃病治疗衡法”、“顺性而治”“治胃先治神”“辨时论治”等治则治法,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新经验。本书系统介绍了何晓晖教授对《内经》脾胃理论的新学习、新感悟、新运用,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临床参考意义。


眼科要旨
¥24.00
《眼科要旨》为清代道医张廷桂所著,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总论眼科疾病的基本理论及辨证诊治要,收载《详目源论》等十篇眼论;中卷首列《外障》《内障》病症,然后列《五脏分门治药》;下卷收录《伤寒愈后目疾》等眼科病症的单方、验方,以及摘录自《审视瑶函》的阳丹、阴丹、制炉甘石等眼科外用药物制备法。本书认为,眼睛的根本在于五脏之气血,气血是眼科的生理病理基础,故十分强调气血与五脏的辨证论治;注重发挥五轮学说,对于五脏配属论治,设置专篇行阐述,以五脏为纲,立法统方;强调内治治本,主张用药平和、发散、滋润,易治者用药须平和,难痊者用药应滋补;反对滥用药刀针,严格其适应证与禁忌证。此次整理,以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为底本行整理。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训练与针灸治疗
¥52.00
卒中的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本书在现代医学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有效地发挥传统中医针灸的优势,将现代康复知识和传统针灸有机结合,在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提高脑卒中康复疗效的方法,并整理成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希望能够对提高针灸治疗脑卒中康复的疗效有所裨益。本书为第二版,既可以作为中医针灸医师学习康复治疗的门书,也可以作为神经康复医师了解针灸的窗户,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黄石屏金针疗法传承录
¥32.00
“金针”曾是古代针具的统称,盖因针具属金属一类,故以“金针”命之。在中国的医学史上,也确实有不少针灸医家以黄金制作的针具,救民疾苦,起死回生。由陈腾飞编*的《黄石屏金针疗法传承录》一书中的黄石屏金针流派,起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武术为基础,以金质毫针为工具,以长针透穴为其特色。这一流派的医家们,以其精湛的金针技艺,在满目疮痍的晚清民国年代留下了辉煌的印记。随着历史的推演和针具的统一改革,这一金针流派的事迹已逐渐淡出针坛。作者通过寻访金针传人,搜集相关资料,梳理出了黄石屏金针一脉的历史源流。全书分为六卷,每卷收录了金针传人的相关*作和生平事迹。其中,**卷收录了黄石屏《》的全部内容。

关幼波实用中医肝病学
¥108.50
中国是肝病大国,慢性肝病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课题,中医治疗肝病具有独特优势,在保肝抗炎、抗纤维化、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北京中医医院关幼波教授是探索中医治疗肝病的先行者,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关幼波教授带领科室成员探索中医治疗各种原因的肝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关幼波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关老治疗肝病的用药并辅以生动的案例,对中医肝病科及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临床医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刘茂才医论医案精粹
¥44.50
刘茂才,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指导老师,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本书是对刘老师六十多年临证经验的总结,分为杏园漫谈、医理探微、临证心悟、医案撷英四章。前三章为医论部分,内容大多已在出版物上公发表,此次整理略有删减及修订,部分为刘老师会议讲稿或早期读书笔记等,内容涉及中医药发展的思考、脑病学科建设的构想、临床救治的困惑及思路,以及疑难病症的治疗心得。医案撷英共涉及中医病证30种,其中脑病相关疑难危重疾患医案超过一半,不仅展示出刘老师经常强调的“基于内科(脑病),兼顾多学科”的临床诊治思维方式,还可看到其治法用药的全面性和灵活性,是其数十年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充分体现。每一案后附有按语,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对老师的辨治思路和用药经验加以总结。适合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


仙人余粮:黄精
¥36.50
黄精性味甘平,既可补脾肺肾之气,又可滋脾肺肾之阴,是治病和养生的上品良药。关于黄精的古代文献记载以及现代研究较多,但缺乏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而且,目前还没有专门系统论述黄精的书籍。黄精作为“湘九味”和“怀六味”的“头牌”,对于带动湖湘中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组织编写《仙人余粮—黄精》一书,希望能比较*地梳理、总结目前黄精的研究进展,为黄精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药开发研究以及保健品、功能食品开发提供学术基础;并能为讲好黄精故事,传播黄精相关文化与科普知识,提供良好范本。 本书内容定位在黄精产业领域,作为*本专门论述黄精的书籍,其内容应该涵盖文化底蕴、资源分布、品质鉴别、炮制方法、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方剂运用、现代研究、名医经验、养生运用等多个方面。而且,必需重视内容的科学性,能够给科学研究者提供基础和方向。要深入挖掘古代文献的记载,并*分析目前已有的现代研究基础,进行*而客观的论述。本书的重要任务是服务企业,面向从事健康产业与药物开发的相关人员。因此,要图文并茂,重视内容的通俗性和实用性。黄精作为“湘九味”和“怀六味”的金子招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在编写过程中不仅要*地论述全国的黄精品种,也要重点突出湖南黄精的特色。


四诊集成
¥38.50
“凡医之视疾,审阴阳之虚实,别伤感之重轻,大约不离乎观色、察言、辨证、视息四者而已。无如世之传者习者,每专一而略三,于望闻问多忽焉。即编集成书者,亦皆首重脉诊,而将三者殿之于后,简略不备。顾病在脏腑经络,从外测内,舍是三者,而仅于三指之下,欲洞见一切,戞戞乎其难之矣”,吕绍元继承明清以来重视四诊合参的观,“兹集博采先贤往哲之言望闻问切者,汇录成帙,明其精义,正其是非,以便初学诵习,使有定见于胸中,不为似是所淆”,著成《四诊集成》初稿。 吕氏《四诊集成》书稿“振纲挈领,提要钩元,采前人之精华,定后人之式法”,确“可为审证察脉之正阶”,具有较高理论实践价值,因此二君再携其友人弟子,秉承“按之《内经》《金匮》等书,直与先贤正旨符合,然后采焉”宗旨,对吕氏初稿再次“删繁就简,去粕存精”,终成《四诊集成》,并按字数约别为八卷。其中卷一至卷三为望诊,卷四有望诊、闻诊、问诊三部分内容,卷五至卷八为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