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之堂跟诊日记.3
¥58.00
本书以理顺中医思路为主线,讲述了两个中医学子跟师学习的故事。他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跟师抄方所得,以及老师的言传身教。每天跟随老师上午看病抄方,下午或上山采药,或记录总结,晚上听师讲学。老师将中医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交谈中,寓教于乐,趣味横生,充分再现了民间传统中医师带徒的传教生活。其中既有传统民间中医的养生智慧,也有临证治疗验案,更有不少民间偏方秘方。这部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中医读物,原汁原味,雅俗共赏,让读者看起来很轻松,不费解,在轻松地阅读之余,能学到精深的医术。无论是中医专业人士,还是中医爱好者,都能够从书中有所感悟。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行文流畅,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以及关注健康养生的人阅读参考。


梅国强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60.00
内容上:将研究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成果,行全面整理,从青年教师、学生的角度体现学生对梅教授的《伤寒论》学术观的认识;对其拓展《伤寒论》方临床运用途径的学习和思考;在临床侍诊过程中所学习的梅教授临床辨证思维与要、拟法选方思路、药物加减的特色、临证守方更方的要与思路;药对的应用与配伍的变化等。 形式上:从学生的角度展现学习者对名老中医的诊疗过程的学习与认识,更切合读者的思维;从滴中提炼、较系统地总结、体现临证中的思路与要,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思辨要、鉴别要等,可提升辨证思维与临证运用能力。也体现了梅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传承过程。


医海点滴
¥44.50
本书以中医理法方药为主线,讲述了作者跟师学习中医的滴知识和记录中医日有一得的精神。作者在从师过程中将所思所得、所见所闻汇集一处,用中医独特的理法方药贯穿起来,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大众化的表达,将精深的医理、灵活的法度、奥妙的汤方、神奇的中药妙趣横生地介绍出来。书中观独特,悟性新颖:既有一个又一个的知识亮,又有一篇又一篇的医道感悟;既能够发中医人思维,也可以启发医门学子对中医的悟性。这部以师长传道、学生记录发挥的中医普及读物,原汁原味,雅俗共赏,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中医初学者、爱好者,阅读起来无阻力,不费解,在轻松学习之余,能够学到大量的中医知识。


沈舒文临证心悟
¥60.00
本书作者为陕西省首批名中医,陕西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中医内科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中医)师承博士专业学位导师,全国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传承工作室(沈舒文工作室)传承人。本书汇集作者从事中医40余年的核心学术思想与临床诊疗经验,对推动中医学术发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有积极意义,并对中医学术传承有一定示范作用


跟师胡希恕抄方实录
¥38.00
胡希恕(1898-1984),沈阳市人。1958 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临床擅用经方, 尤其对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经方家。刘渡舟先生称其为 "经方学派的大师 ",并介绍说: "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陈雁黎,主任医师,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嫡传弟子。1960年考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六年制),1961年见习、1963年期中实习期间,走了胡希恕先生诊室,认真聆教,潜心笔记。并到胡老家中听课,有闻必录,还利用寒暑假期去胡老诊室抄医案,记录了230个胡老临证医案。1966年毕业,参加北京医疗队一年。1967年底,响应国家号召,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先后在包家店乡、乐土驿乡、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昌吉州中医院做临床工作五十余年。


中医望诊与舌诊彩色图解
¥38.65
望诊是中医诊断*重要的方法之一,望诊中因舌象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因而形成了中医特色诊法之一舌诊。 本书结合《中医诊断学》本科规划教材内容,从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等方面,对望诊与舌诊的内容及所主病证行了详细介绍。同时编者团队从多年的临床诊疗和研究资料中精选了300余幅具有典型特征的望诊和舌诊照片,以及一批真实舌诊病例,方便读者直观地学习运用望诊、舌诊的基本技能。 本书可作为中医初学者、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学习望诊、舌诊知识的参考用书。


高血压全国名老中医治验集萃
¥32.00
本书为“十四五”国家重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汇集多位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经验荟萃,展现不同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学术思想,诊疗特等风采。本书分别从医家介绍、学术观、临床特色、病案精选四方面对6位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行整理和分析。医家简介部分重介绍医家基本信息和主要成就,从传统的客观化、数据化的角度综合简要地介绍医家情况。学术观部分力求全方位的展现医家独特的学术观,及其学术观形成的渊源及延展。


中医内科学速记歌诀
¥11.99
本书是以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为蓝本,采用七字歌诀形式,概括了中医内科学所载病证文精要。歌诀后有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辨证要、治则治法及分证论治,对歌诀所述病证行充分地解释说明,言简意赅,便于理解记忆。书中另附有方剂组成索引,以利于前后互参,学用方便。本书执简驭繁,荟精萃要,朗朗上口,使人乐于习诵,便于记忆,适用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参考使用。


从零开始学中医——中医入门十讲
¥20.42
本书立足于临床实用,共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内科学、外科学、皮肤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及针灸学十讲。中医基础理论章节,包括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中医诊断中系统介绍了中医四诊诊法、辨证论治要。中药、方剂篇中重介绍了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用,以及各种治疗大法的代表方剂。在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儿科、针灸临床学科中,重介绍常见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和主要辨证论治方法,且列出了具体药物组成和剂量,并介绍了针灸、外治及其他简单易行的办法,方便读者参考学习。本书文理浅易,内容丰富,为中医初学者登堂室之阶梯,亦可作为中医院校学员和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零基础学中医(第二版)
¥13.80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能轻松阅读的中医门书。 本书将中医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脏腑、气血……),人体生病的原因(六淫、五邪、饮食、情志……),中医的治病手段(中药、方剂、艾灸……),以20堂课的形式呈现,每课只讲1个主题,讲透讲明白,让零基础的读者一看就能懂。学会这20课,你就能掌握数千年的中医诊疗智慧,正确地自我测病治病,真正地从零基础爱好者成为中医高手。 书中插了听课笔记、插画、图示、案例等,把枯燥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有趣。200多条听课笔记,帮助读者理解、扩展知识;生动有趣的简笔画和案例,把重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妙趣横生,让读者一看就懂。 本书还设有中医必背栏目,选取中医经典医籍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原文,让读者感受中医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拓宽知识面。 如果能够把本书从头到尾地仔细阅读,边读边做笔记,你会发现,中医的大门,已经悄悄为你。


明明白白做医学检查
¥23.80
本书由医学领域专家以通俗的语言讲述了目前医学领域超声学、影像学、核医学和内窥镜等各类检查的作用,检查过程和注意事项,对大家在检查过程中碰到的一些疑惑给予浅显易懂的解答,并在最后一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上对一些医学检查误解的原因,解除了广大民众心中的疑虑,辟除了一些关于医学检查的谣言,从而有利于缓解当今医患矛盾。本书科普知识覆盖面较广,适合普通大众阅读,也可供专业医务人员参阅。


医门法律
¥29.50
《医门法律》为清初名医喻昌所著,全书共分六卷,卷一阐述四诊、《内经》及仲景学说法律,卷二至卷六分中寒六、中风门、热湿暑三气门、伤燥门、疟证门、痢疾门、痰饮门、咳嗽门、关格门、消渴门、虚劳门、水肿门、黄瘅门及痈肺痿门论述,每门之下先论病因病机及证治,再出法律,最后附方。法是讨论辨证施治的原则和灵活性,律是指出医疗差错的原因和医生所负的罪责。


任之堂学药记:当民间中医遇到神农传人
¥32.00
本书是任之堂主人余浩与安徽中医学院王德群教授关于中药的精彩对话录。由任之堂微信公共平台推出的《当民间中医遇上神农氏》系列文章整理而成。两位专家,一位是临床高手,一位是中药学者,对本草都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他们围绕《神农本草经》,就某一个或一类中药行深地剖析和探讨,既有药学理论辨析的交锋,亦有临床应用的经验交流,思想与灵魂的碰撞,不时迸发出真知灼见的火花。全书分为五辑,包括人参、灵芝、本草毒性、本草药性等主题,以录音整理的对话形式还原交流实况,读来犹如亲临二位专家辩论的现场。

成瘾的深渊:大脑暗藏的致命诱惑
¥35.40
药物滥用是全球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作为一位知名的神经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正在康复的成瘾者,格里塞尔以感同身受的笔触,深剖析了这场灾难的科学本质。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大脑的危险控制,重阐释了滥用药物会给大脑和行为造成怎样的变化,还为对抗眼下泛滥的成瘾问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新见解。 本书以其生动、坦诚、清晰晓畅的文风从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普佳作。


李济仁经验传承:重视脾胃培补肾本临证实践
¥34.50
本书为“十四五”国家重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通过访谈、长期跟诊、处方挖掘等形式形成,生动还原名老中医本人学医及从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突出其成才之路、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及临床诊疗专病的经验。李济仁是唯一培养出院士和国家杰青的首届国医大师,第一个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国医大师,第一位获央视“十大最美医生”的国医大师,第一位游历全球七大洲的国医大师,第一位将珍藏书画文物捐赠七家博物馆的国医大师;也是至今唯一被中央电视台“焦访谈”全集报道的国医大师,唯一被新华社“新华纵横”专题片追踪报道的国医大师,唯一被文化部和美国彩虹电视台专题片系列报道的国医大师。本书依托国家重研发计划名老中医专项,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李济仁教授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疗效要素、文化精神、学术渊源、学术观、诊疗技术、用药特、核心方药、传承要等行全面挖掘,通过应用名老中医传承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每位名老中医“原汁原味”的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核心方药等名老中医经验挖掘研究。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解读
¥62.50
本书是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全新解读,其根于衣之镖“《辅行诀》整订稿”(是从医理出发,直抵陶氏创作此书时的精神主旨,提供了学理层面上相对精确的一个文本),并力求一步阐释其中的深意。本书重要突破之处,在于将《辅行诀》的“五味化生”学说,由方药推广至脏腑。作者依照《神农本草经》气味化生学说制成五味化生图,展示了从药物的气味化生到与五脏的气化功能相结合全过程;又依陶氏五行气化图表,制成五脏各自的五味五行图,勾画出了阴阳五行及五味相互变换潜规则。


伤寒恒论:大字诵读版
¥19.00
《伤寒恒论》为近代伤寒学家郑钦安所著。 郑氏为清道光,光绪年间名医。 其研究《伤寒论》服膺方中行,喻嘉言,舒驰远,陈修园之学。 所著《伤寒恒论》一书,为其研究《伤寒论》的代表作。 成书于光绪二十年(1889年),该书为西南医家所倚重,影响之大,及于海外。 《伤寒恒论》一书,按法辨证,纠失补偏,独具创见。 郑氏深研仲景《伤寒论》,对原文逐条剖析发明而有《伤寒恒论》,谆言"不可专凭原文一二语以论药论方",原文恰当者,直言之;原文欠妥者,亦直言之;有疑义而不确信者,姑存疑以俟高明.要之,郑氏自有一贯之旨,绝无骑墙之论,远非随文释义之注家所堪比肩者。


王孟英医案
¥43.00
师承编辑部特别联合策划型图书。师承编辑部品牌作者(年销量8千册作者)马家驹博士,既是伤寒专家,也是温病专家。推出读医案学经典活动。推荐曹颖甫、余听鸿、吴鞠通、王孟英四家有代表性的医案。本书系近代名医陆士谔据《王氏医案》、《归砚录》等书分类重辑而成。反映了清代著名医家王士雄的临诊经验,包括57种病症及杂治一章,载案约598例。王氏临诊辨证精确,处方熨贴,用药灵巧,效果出奇制胜,对后学多有启迪。清王士雄(孟英)著。陆士谔辑。此书为陸士谔将王氏3种不同医案(即《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续编》、《王氏医案三编》)重新按编辑。


任之堂跟诊日记.4
¥58.00
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等各学科研究领域中,实验动物是*常用的研究工具,动物实验是*基本的研究手段和途径。随着中医药科技的发展,展动物实验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教材的编写意在使中医药行业中的研究生通过学习本教材,能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实验动物,合理、正确地行动物实验相关的研究。 本教材由22所中医药院校的24位工作在实验动物学教学*线的专家共同组织编写,汇集了编者多年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实践经验。教材内容力求反映实验动物学的基本原理,体现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展,并结合中医药行业特,在注重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兼顾科研实验的实践操作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脑卒中诊疗与康复问答
¥12.27
本书介绍脑卒中的概述、危险因素、预警、临床症状、检查与诊断、治疗、预防及康复等内容,其中康复内容包括瘫痪患者的康复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康复训练、心理障碍的家庭康复训练、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失语的家庭康复训练等,对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内容深浅出、通俗易懂、简单实用、富有指导性。本书适合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参考。


医方图解:以“汤液经法图”解读方剂配伍之秘
¥52.00
中医中药的生命在于临床疗效,而临床疗效的载体之一,就是一张张中药处方。为什么有的处方有效,有的处方无效,有的处方效果好,有的处方效果不好呢?答案就在于组方配伍。何为组方配伍?君臣佐使是也。何为君臣佐使?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是也。但是,君臣佐使只是一个配伍框架,真正的组方配伍还需要更为精确的信息,例如全方共多少药、组方选哪个药、药性怎么分布、用量怎么协调等。所以,一个优秀的中药组方,一定要在整体顶层设计下,完成一个精准的用药配伍,而不应该是任意合方和随意加减。那么,怎样实现这种精准的组方配伍呢?答案很可能就藏在一张古图中,名为“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从散佚到再现,可谓惊心动魄,其间至少有三劫。劫,“汤液经法图”相传是商·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但《汤液经法》原书早已散佚,无法得见,这个图是通过梁·陶弘景所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的转引而保留下来。第二劫,《辅行诀》本身也非传世医书,而是敦煌遗书,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数量众多的各种经卷、绢画、佛像等文化瑰宝中,未被国外强盗掠走的那一小部分。根据史料,此书曾为法国人伯希和所看中,但在装垛起运时被道士王圆箓暗中扣下,并于1918年卖于医家张偓南。第三劫,张偓南将《辅行诀》装裱后作为家学世袭传承,但于1966年被毁,其孙张大昌2次将手抄本寄赠至中国中医研究院,经过王雪苔、马继兴、钱超尘等医史文献学家的考证校注和不懈努力,此图才得以再现。 “汤液经法图”的实质,就是一幅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中医诊病用药的原理图。但是,与现有的辨证论治理论有所不同的是,在疾病诊断方面,“汤液经法图”侧重于八纲辨证中的虚实,以五脏虚实确定病因病机。在组方用药方面,“汤液经法图”侧重于药性理论中的五味,以五味补泻确定治则治法。而就某一脏腑的病证来说,虚证当补之,实证当泻之,虚实夹杂则补泻兼施,辅以化味调之,以此来综合配伍组方。例如,肝应风应木,风邪外感引起的恶风、头痛、汗出属于肝虚为主的虚实夹杂病证,于是以辛味补肝(桂枝和生姜)为主,以酸味泻肝(芍药)和甘味调肝缓肝(甘草和大枣)为辅,即成桂枝汤,用以祛风解表,配伍结构为“二辛一酸二甘”。如遇到“项背强几几”的患者,则增加辛味药麻黄辛温疏风,增加甘味药葛根柔筋缓急,即成葛根汤,用以解表舒筋,配伍结构为“三辛一酸三甘”。由此可见,运用“汤液经法图”原理识方解方,精准有效,一目了然。 著名中医训诂学家钱超尘教授认为,“汤液经法图”是解中医经方配伍之谜的钥匙,张仲景是在《汤液经法》基础上博采众方而成《伤寒杂病论》。但由于目前国内研究热情不高,遂一直未能有效的诠释其中的配伍原理。 本团队深耕“汤液经法图”研究数年,发表了学术文章10余篇,科普文章10余篇,基本理清了常见百余首方剂的五味配伍原理和脏腑补泻定位,为还原中医组方配伍之谜提供了学术支持,现将前期结果集结成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