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食疗药膳
¥1.99
胃肠病,肠粘膜和胃黏膜发炎,可由多种引发因素,而患了该病,会出现多种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还可有发热、失水等严重症状。本书在中医药膳理论的知道下,经过详细而严谨的论证选配食材,力求达到滋补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黄帝内针用针指南
¥54.50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本书是为了配合《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的学习和使用所整理编著的,将《黄帝内针》一书中所涉及的三焦同气、经络同气、主要穴位等主要内容做了提纲挈领的简要介绍,还加上了如何针(指按)、具体案例等在临床实际操作中的知识技能简要说明,以真人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求便于黄帝内针学人尤其是经络基础薄弱的中医“小白”能按图索骥,随查随用。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6.99
为什么著名老中医李可先生,经半个世纪苦苦搜求,寻找到并亲自主校《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中医秘籍”? 李可老中医认为:该书作者、清末民初的中医学家彭子益,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 中医学派,必将逐一攻克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三衰,肿瘤等奇难重危急症,为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重大贡献。 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 、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成为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门向导、成功阶梯。 读彭子遗书,深感她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医医病书”,久历临床者读之,更如醍醐灌顶,格外亲切。犹如长者在侧,耳提面命。 彭子遗书的问世,将唤醒国魂与医魂!将引起中医界高层的沉痛反思,将引导老、中、青三代中医走出误区与迷阵,创中医复兴的新世纪! 世界医学的有识之士,必将受她的启发,重新认识“生命与宇宙整体观”,借鉴彭子学说,实现战略突破,从困境中脱茧而出。
任之堂跟诊日记.1
¥58.00
本书以理顺中医思路为主线,讲述了两个中医学子跟师学习的故事。他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跟师抄方所得,以及老师的言传身教。每天跟随老师上午看病抄方,下午或上山采药,或记录总结,晚上听师讲学。老师将中医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交谈中,寓教于乐,趣味横生,充分再现了民间传统中医师带徒的传教生活。其中既有传统民间中医的养生智慧,也有临证治疗验案,更有不少民间偏方秘方。这部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中医读物,原汁原味,雅俗共赏,让读者看起来很轻松,不费解,在轻松地阅读之余,能学到精深的医术。无论是中医专业人士,还是中医爱好者,都能够从书中有所感悟。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行文流畅,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以及关注健康养生的人阅读参考。
伤寒论白话解
¥43.50
《郭霭春全集》收录郭霭春教授著作共计800万字左右。《伤寒论白话解》为《郭霭春全集》之一,主要内容是对《伤寒论》行校勘和注释同时,予以语译,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形式解读。《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灵枢经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灵枢经校注语译》《中国医史年表》《中国分省医籍考》等。
中医通谭
¥35.00
本书收录孟庆云教授亲自撰写的100篇中医医话,包括中医理论见解、临证体会、读书心得、医林典故、中医逸闻轶事等。孟庆云教授以独特的视角,采用医话的形式,选取不同方面的题材,展示了中医丰富多彩的内容。
中医名方类鉴
¥51.50
无
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
¥54.50
《胡希恕医学全集》,是胡希恕及其弟子整理胡希恕先生代表性作品的精品系列著作。胡希恕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伤寒思想家、中医临床家、师承教育家。其经方学说尤其注重“谨守病机”,创了以“八纲气血”为核心的“六经—八纲—方证”辨证体系。作为“谨守病机派”代表的胡希恕先生”,与 “脏腑经络派”代表的刘渡舟先生、“方证药证派”代表的叶橘泉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伤寒学术史上的三座高峰。
《灵枢经》注释
¥54.50
《灵枢》共八十一篇。全书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规律息息相通的道理,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基本原理,脏腑阴阳经络气血的基本作用,以及病因病机、病证诊治等,对经络、腧穴、针具、针法、针刺原则、针刺禁忌的阐述尤为详细和具体,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从古至今始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必读经典著作。本次以明?赵府居敬堂刊本为底本注释。各篇篇名之下设【题解】,解释篇名的含义及全篇的主要内容。各篇原文根据内容分段,每段体下分【原文】【注释】两栏目。注释尽可能精准且简明易懂,以便于中医学初学者及广大中医学爱好者的学习。
中医望诊与舌诊彩色图解
¥38.65
望诊是中医诊断*重要的方法之一,望诊中因舌象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因而形成了中医特色诊法之一舌诊。 本书结合《中医诊断学》本科规划教材内容,从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等方面,对望诊与舌诊的内容及所主病证行了详细介绍。同时编者团队从多年的临床诊疗和研究资料中精选了300余幅具有典型特征的望诊和舌诊照片,以及一批真实舌诊病例,方便读者直观地学习运用望诊、舌诊的基本技能。 本书可作为中医初学者、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学习望诊、舌诊知识的参考用书。
经络诊察与推拿临床思维训练
¥55.50
目前设在各类大中专院校推拿专业使用教材多以上海科技出版社《推拿学》为主,中医推拿临床思维类教学用书非常缺乏,笔者在基层推拿中专学校教学30年,对此深有感触,也是跟随王居易老师学习经络医学理论的初衷。经过五年在教学一线的实践积累,运用经络诊察指导学生掌握临床推拿诊疗思维,启了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门径,使中医院校学科体系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经络腧穴》《内科推拿》《妇科推拿》《伤科推拿》等独立的学科由经络系统贯穿起来,形成中医思辨的整体,对于中医推拿学习者的思维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也是《经络医学概论》在推拿学领域拓展的实用工具书。笔者的工作在全国性推拿专业的大专院校教学会议期间得到很好的反馈,可用于各类层次大专院校推拿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包括全国盲人医疗按摩大中专院校),亦可供做推拿临床医生的参考书。 主要内容与特色:共分四个单元(经络基础、经络诊法、经络辨析与临床思维训练、典型教学案例分析),将经络医学体系中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解构为适合大专院校学生认知层次的经络解剖结构、经络异常诊察内容,并且与推拿临床思维结合,使学生以往的学科知识得到整合,通过实际病例分析讨论形成完整的推拿临床思维,改变“哪疼揉哪儿”的思维局限。每个学习单元下设学习目标、教学重、难及学习指导,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好本教材。
解读《伊尹汤液经》
¥52.00
《伊尹汤液经》传为商代伊尹著,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汉代张仲景得而做广论,晋人王叔和撰次遗论成《伤寒杂病论》。民国时杨绍伊先生依据古训启示,于王叔和撰次遗论中行辑复,力求还原《汤液经》原貌,并由李鼎先生录稿。 本书由钱超尘先生提供底本,经方大师胡希恕的传人冯世纶先生结合临床予以解读。《汤液经》原文由邱浩先生校、注释,赵艳语译。 本书对中医理论学习、临床诊治、教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岐黄国手叶心清
¥31.50
此稿为原《北京针灸名家丛书》中新增加的一本,为叶心清先生之子叶成鸪的夫人韩碧英主任医师提供。本书分四章介绍叶心清教授的从医经历、针穴、中药研究以及临证医案。其中医家小传介绍叶心清教授的从医之路;谈针论穴介绍叶心清教授的金针术、针刺补泻法以及对特定穴的认识;方药研究主要介绍叶心清教授对中药功效主治的研究以及解放前后经常使用的一些验方、秘方;临症医案收集整理叶心清教授针灸和中药治疗的临床验案,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中医抗癌进行时.6,随王三虎教授临证日记
¥34.50
这本书是中医肿瘤专家王三虎从事抗癌过程的真实、动态记录。由其弟子跟师记录病案,抄写方药,总结老师辨证用药规律撰写而成,动态提供真实病例,全面反映众多信息,展现当代名医风采,抒发临床学习心得。对在临床工作的医生和学生有重要的启示。
从零开始学中医——中医入门十讲
¥20.42
本书立足于临床实用,共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内科学、外科学、皮肤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及针灸学十讲。中医基础理论章节,包括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中医诊断中系统介绍了中医四诊诊法、辨证论治要。中药、方剂篇中重介绍了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用,以及各种治疗大法的代表方剂。在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儿科、针灸临床学科中,重介绍常见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和主要辨证论治方法,且列出了具体药物组成和剂量,并介绍了针灸、外治及其他简单易行的办法,方便读者参考学习。本书文理浅易,内容丰富,为中医初学者登堂室之阶梯,亦可作为中医院校学员和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任之堂跟诊日记.2
¥58.00
本书以理顺中医思路为主线,讲述了两个中医学子跟师学习的故事。他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跟师抄方所得,以及老师的言传身教。每天跟随老师上午看病抄方,下午或上山采药,或记录总结,晚上听师讲学。老师将中医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交谈中,寓教于乐,趣味横生,充分再现了民间传统中医师带徒的传教生活。其中既有传统民间中医的养生智慧,也有临证治疗验案,更有不少民间偏方秘方。这部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中医读物,原汁原味,雅俗共赏,让读者看起来很轻松,不费解,在轻松地阅读之余,能学到精深的医术。无论是中医专业人士,还是中医爱好者,都能够从书中有所感悟。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行文流畅,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以及关注健康养生的人阅读参考。
本草类方
¥58.80
该书为清初儒医年希尧所撰,是继《集验良方》后的又一部力作。是辽宁乃至东北医家现存*早的古医籍。它的研究整理出版,为寻根辽宁医家流派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是探索辽宁医学文化起源端倪。该书经考证研究,确认为刻本书,首刊于雍正十三年(1735)历经三百年,有清一代刊行七次,影响颇深,流传海内外,解放后未见出版。有着重要的医学文献价值,可谓善本、珍本古医籍,弥足珍贵。全书内容是以《本草纲目》第三、四卷主治百病为纲目,以天干为分部,以病名为分类,以症状为题目,分别详细引出用药、用方、用验、用案、用针、用灸、用砭、用酒、用丸、散、膏、丹,汤等多种方法,采纳汲取历代医书所载方药秘籍,更有“宫禁之秘”和史书杂著,及佚失的古医籍,汇为一编。通过初步考证研究,匡正了现诸多医学文献认为,该书是“将《本草纲目》的附方分类编辑而成”错误论法。全书共10卷,计16册,约10余万字,搜集病种113类,汇辑病症千余种。
经方扶阳法大纲
¥36.50
扶阳派历经近200年的传承,探索,总结和升华,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扶阳医学理论体系,以及用之于临床实践而皆效的理法方药。扶阳医学的学术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理法方药始终体现了《黄帝内经》“谨守病机”的思想,理论根基和辨治原则是与河洛、易、内、难以及伤寒一脉相承的。 在临床实践中,扶阳医学重视阳气,强调扶阳。以火立极,扶正护阳是扶阳医学的理论核心;善用姜、桂、附,是扶阳医学的显著特;坎离既济,延年益寿是扶阳医学的终极目标。 扶阳医学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其受关注程度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十年来学习扶阳医学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
中医脉诊快速记忆
¥8.94
诊脉一直以来都有“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难,但脉为医门之先,学诊脉成为学中医诊病绕不过去的一环。 本书从诊脉的部位、指法、指力、测脉动次数出发,详细介绍了常见的28种病脉和对应的常见病调理方式,以及相似脉的区分和特殊脉象。 图文并茂,每种脉都配有对应的图片示例,图中浮、中、沉代表下指深度,脉波表示脉体的形态、力度,更有文字形象的比喻方便大家掌握脉象特征,比如浮脉是如水漂木,沉脉是如石沉水……相似脉的区分有体状诗、主病诗、相类诗,方便背诵记忆。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学脉诊口袋书!
医法圆通:大字诵读版
¥32.00
《医法圆通》为清代名医郑寿全所著。四卷。以讨论杂病和常见病症为题目,辨明内外虚实、经方时方之要,再结合时弊详加论说,颇切临床实用。综合类著作。本书成书于同治十三年(1874)。首论用药弊端,倡治病辨证之理全在阴阳虚实四字,告诫医者深究医理,切莫做庸医杀人。后分症详述辨治之法。卷一、二为杂病、妇、儿等科; 卷三、四为伤寒、时病及杂论。所论宗仲景之学,且多有独自见解。如提出失血者正气实者少,反对概用泻火凉药。所绘六经病用药图简捷明了。全书以医论为主,结合临证心得辨析病机及治法宜忌,对临床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沈绍功中医方略论方药篇解读
¥84.00
《沈绍功中医方略论解读》是为继承和发扬沈氏女科绵延650余年之精粹及全国名老中医沈绍功学术思想而作,重在突出沈氏女科之特色,将沈氏女科代表性传承人沈绍功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行继承、宣传、推广。 本书在框架结构和内容上将延续《沈绍功中医方略论》主体框架的四部分,分别是医理篇、临证篇、方药篇和诊籍篇。为详解和细化沈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解读将每一部分又独立为一本书,解读部分将由沈老的诸位嫡传弟子亲自执笔。 此次出版为《沈绍功中医方略论解读—方药篇》,该书将在《沈绍功中医方略论》的基础上,一步挖掘沈老学术思想。增加沈老在用药思路的独到之处,基于嫡传弟子个人临床经验,详解临床用药的方法,并补充部分沈老在临床上用而未述之药。以期充分继承和发扬沈氏女科代表性传承人沈绍功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