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每满100减50 明代勋臣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明代勋臣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秦博著
¥118.80
.
每满100减50 黄灿然的诗
黄灿然的诗
黄灿然著
¥42.00
《黄灿然的诗》是“蓝星诗库·典藏版”丛书中的一种。诗集收作者1990年代以来,各个重要创作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自我认可度较高的作品200余首。此次再版,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删了三分之一的内容,使得诗集更加丰富、完善。通过这些近三十年来创作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创作历程的各个阶段、各个局部的变化轨迹,以及从整体风格、诗艺元素、想象力方向,到哲思范围、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化的蛛丝马迹。 “蓝星诗库”丛书创立于1998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重要的图书品牌,一直致力于彰显当代中国诗歌所取得的成就和具备的广阔可能。“蓝星”取自于天文学概念“蓝巨星”,这是恒星演变过程中的一个活跃阶段;丛书收录1960年代以来中国诗坛各个时期具有启发性、创造性、影响力的重要诗人及其代表作品。为纪念丛书出版25周年,人文社推出“蓝星诗库·典藏版”丛书,既是对已往出版诗集的一次梳理和修订,也将不断推出当代诗歌精品。
每满100减50 清史史料学(全二册)
清史史料学(全二册)
冯尔康著
¥75.60
本书是著名清史学家、文献学家冯尔康先生撰写的一部清史史料学教材,对清史研究的基本文献行了深浅出的介绍。本书依据史料体裁、史料的内容性质加以分类,从编年体、纪传体清代通史,政书类,档案,地方志,文集,谱牒,传记,笔记,纪事本末体文献,契据、语录类文献,类书、丛书和图书目录,外国人的载籍等方面重叙述清史史料的源流、价值和使用方法,为清史研究者提供一部精当实用的门读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通史(第八卷)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通史(第八卷)
刘干才 李奎
¥3.50
本书包括黎玉秘密重建山东省委、赵健民因叛徒出卖被捕、黎玉庄严宣布第四支队成立、林浩继续领导山东抗日工作、叶挺领导成立新四军军部等内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通史(第六卷)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通史(第六卷)
刘干才 李奎
¥3.50
本书包括国民党*无力守卫南京城、日本法西斯进行疯狂大屠杀、武藤章制造屠杀罪恶滔天、冢田攻参与屠杀罪不容诛、叶挺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等内容。
每满100减50 言官与晚清政治研究--以光绪朝为中心的考察
言官与晚清政治研究--以光绪朝为中心的考察
郑云波著
¥47.60
 在光绪朝,洋务、维新、新政、立宪乃至革命次第发生,在这些的历史节上,士大夫集团的表现各有不同。其中,言官以特殊的身份与地位参了每一个重大的事件。《言官与晚清政治研究》通过研析言官思想的载体——奏折,力图揭示言官在历次重大事件中的表现,展现这一群体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影响与作用,同时也说明巨大的社会变迁又是怎样影响社会的精英群体。 全稿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和深挖掘史料的基础上,以崭新的研究视角,对清末言官群体与朝政关系行了系统考查,就言官制度的发展变化、言官群体对朝政与社会变局的影响行了充分全面的论述,同时又在传统士大夫与社会转型、晚清监察制度的运行与得失、晚清政派政争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见解。总体看来,这一成果在揭示言官群体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影响与作用的同时,充分展现了社会变迁如何促动了社会精英群体的发展变化,弥补了相关研究的虚位和不足,充实了晚清史研究中的一处薄弱。
每满100减50 长征亲历记
长征亲历记
《纵横》编委会
¥25.99
《纵横》自1983年创刊以来,以亲历、亲见、亲闻的视角,努力发掘众所周知的任务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跨越时空的广阔视角,纵览百年历史风云,横观人生社会百态。本书是对《纵横》杂志所收文章进行碎片化整理,汇集了自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通过其独特侧面来述说历史。 长征之“长”,举世惊叹。长征之“征”,更是惊心动魄。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给中国历史带来了转折,更给中国红军带来了荡气回肠的回忆。本书精选了多位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内容,能够*、多角度地展现长征的历史。这些史料既是亲历者、当事人亲身经历的真实历史,也生动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历程,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生动鲜活、可读性较强的长征读本。
每满100减50 陕甘宁边区建设研究
陕甘宁边区建设研究
谢世诚;周竞风;颖奇
¥59.33
本书系统研究和阐述了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引,在陕甘宁边区展了充满创造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各项建设工作。这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唯一幸存的、使中国革命起死回生的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从原本的荒僻之地转变为充满战斗精神的红色热土,成为抗战必胜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陕甘宁边区的辉煌成就不仅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再次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是新中国光明的未来与希望所在。
每满100减50 许纪霖知识分子三部曲
许纪霖知识分子三部曲
许纪霖
¥185.00
何以安身?以其精神为火焰,在历史的演变与脉络中照亮出一条道路。为谁立命?以其气节与尊严,重燃日益幽暗之人性、维系民族之文化。《安身立命》从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出发,进而关照到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和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型,既是一幅宏观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亦是一张张纤毫毕现的知识分子个体的心灵图景。 《家国天下》旨在思想史中探寻中国近现代国家认同所受到的冲击和和转变。作者从传统的“天下观念”遭受现代性冲击入手,讨论了儒家、晚清立宪派与革命派、晚清的地方认同和个人认同、五四的“世界主义”、文明与富强之间的竞争、民族主义等等中国近现代思想革命中的尝试。*终,作者设计出“新天下主义”的认同模式,用来解决国家认同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有为有守》聚焦于1895—1949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与城市公共媒体的关系,是一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史。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墨介绍了梁启超、陈独秀等众多著名知识分子的社会交往,亲疏聚分。
每满100减50 城的中国史
城的中国史
许宏
¥23.40
何为“城”?     中国最早的“城”出现于何时?     为什么说作为圈围设施的“城”不限于城墙?     城池为何而建,如何兴建?     “大都无城”体现了怎样的文化自信?     …… 人类从穴居到走向阔地带,再到筑城而居,城垣从无到有又消失,历史上象征着文明的每一步,伟大而深刻,没有比“城”更有烟火味道,更能给人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了。有关中国历史上城池、城邑、城郭的变迁,无疑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主题。     作者的视角从距今9000年的中国最初的城池问世始,下及秦汉帝国的城市体系,直至明清两代,分为16章,通过历代城池的营建和使用,一窥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起与繁盛;并和读者一起,探寻自然与社会中的古人行为,梳理中国早期城市、国家和文明的发展轨迹,而对中国“大历史”有更明晰的把握,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全书体量不大,但视野宏阔,9万余字,配有130多幅图片,图文互读,深浅出。        
每满100减50 宋史名家虞云国“寻宋”系列
宋史名家虞云国“寻宋”系列
虞云国
¥148.00
《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宁宗时代(增订本)》选取南宋从治世转入衰世的宋光宗、宋宁宗两位帝王作为研究对象,从内禅闹剧、庆元党禁、对外战事、权相专政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南宋中期的政治社会问题,也剖析了光、宁两朝的南宋不由自主地走向衰微的历程和原因。本书认为,南宋历史走向的逆转正是定形于光、宁时代,南宋皇权的一蹶不振和权相的递相专政始于这一时期,嘉定初年爆发的纸币信用风潮标志着南宋社会经济自此跌入了*失衡的困境,开禧北伐的溃败和嘉定之役的支绌预示了南宋在即将到来的宋蒙战争中的败局,而嘉定时期理学官学化的前兆折射出统治阶级在社会危机面前,向新的统治思想求助乞援的迫切性。这次增订,作者润色原版遣词行文,充实史论,在旧版基础上重写了第四章第四节1小节,并新增附录1,利于读者对宁宗的形象,和史弥远的两朝专政获得客观性、全局性的把握。 在《水浒寻宋》一书中,虞云国教授另辟蹊径,依托其数十年宋史研究成果,以一种综合而*的方法解读《水浒传》。在全书一开篇的“读法篇”中,虞教授 总结了各种《 水浒传》的读法,给人以多角度的启迪,且考察指明了《水浒传》中若干史地错误,让人注目,也从一个侧面使人客观了解《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更让人感到内容极大丰富、收获无穷阅读快感的是在接下来的“地名篇”“市肆篇”“游艺篇”“器物篇”“风俗篇”“规制篇”与“人物篇”中,这些篇目,分则能独立成题,使人仿佛推开了一扇扇窥探宋朝市民生活细节的窗户;合则能略成气象,构筑了一条展现宋时风貌的瑰丽长廊,宋朝社会风俗百态就这样徐徐展开,在人眼前形成了一幅立体、动态的《清明上河图》。
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
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
(美)韩书瑞,译者 陈仲丹
¥29.00
1813年的八卦教起义是由信奉千年末世思想的白莲教不断发动的起义中的一次。《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详细探讨了白莲教的信仰、其内部组织和教派活动。作者描绘了这些通常只是关注日常宗教事务的孤立小教派是如何转变为一场宣称千年王国到来的反叛运动的,以及他们如何竭力挑战现存的政府,宣布一个“无穷富贵”时代的降临,而*终归于失败。   韩书瑞之所以能对这次起义一幕幕地再现,靠的是她利用了四百多被俘反叛者的供词。这些材料以难得的详尽揭示了具体人的个性、宗教信仰以及清朝时期的日常生活。此外,靠这些材料才能首次从参加者的视角描绘出一次中国的反叛。作者使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精湛的叙事技巧给了我们一个社会史的优秀成果,还d一次全面研究了尚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的千年末世思想。   在这*本以明清时期欲文化为研究重的学术书中,作者认为只有全面探索那个时期有关欲望的种种新观念的情况下,才能就明清小说作为一个特殊叙事文体作出深地探讨。《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将这一重要文体的成熟和发展与那一时期有关欲望日益复杂的话语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书的前三章是有关欲望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背景性历史和理论的勾略。后七章则是一系列明清小说具体作品的细读,试图描绘出“欲”到“情”这在明清小说中极其复杂的发展轨迹。
每满100减50 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七卷:新唐书·新五代史
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七卷:新唐书·新五代史
龚书铎
¥10.46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二十四史”,中国历史长河中数千年凝结威的丰碑,其卷帙之浩繁、史料之鸿富、记载之翔实、内容之渊博,早已饮誉中外,堪称世界文化史中的*之作。“二十四史”,在那浩繁的卷帙中,尔虞我诈中彰显权谋,折冲樽俎中彰显风流,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修身齐家以建功立业。 有江山的更迭,有王朝的兴替,有圣人的千秋教诲,有贤人的百代流芳,有英雄的风云际会,有美人的迟暮哀婉,有文人的妙笔生花,有墨客的丹青溢彩,有千年不泯的仁道,有万古常新的义气,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有矢志不渝的忠贞……这就是“二十四史”,这就是鲜活而真实的曾经在历史舞台上上演的活话剧! 当《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用平白晓畅的形式将这历史的面卷再度展开,我们不能不为之感慨,为之动容,为之心潮起伏…… 本书是第7卷《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7卷新唐书·新五代史彩图版)》。 《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7卷新唐书·新五代史彩图版)》中插配了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本书由龚书铎主编。
衣冠西渡——抗战时期政府机构大迁移
衣冠西渡——抗战时期政府机构大迁移
唐润明
¥20.80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件影响颇为深远的举措。国民政府迁移,不仅是名义上“首都”的迁移,更直接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全面转移,因此在战争爆发初期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不利状况下,这种迁移客观上对保存实力,实现持久抵抗争取到了修复与发展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人力物力的全面转移,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本书以时间为线索,阐释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背景、决策的经过及迁都重庆及抗战胜利后还都南京的全过程,揭示了国民政府这一迁移举措对抗日战争走向的影响。全书史料翔实,评价比较客观中立,既肯定这一迁移的积极意义,也通过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比数据,揭示出“迁都”及“还都”在决策与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对战后国内经济文化的潜在影响。
紫禁城的黄昏
紫禁城的黄昏
(英)庄士敦
¥2.99
《紫禁城的黄昏》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
暗战1840:鸦片战争背后的历史真相(上)
暗战1840:鸦片战争背后的历史真相(上)
李德林
¥3.48
在遥远的英伦,美艳绝伦的女王向神秘的东方皇帝发出一封密信,是联盟?还是另有阴谋?   四百年前一段尘封的往事,虎门城头那一场血雨腥风的屠杀,是仇恨?还是早有预谋? 鸦片战争的历史硝烟背后,一段长达四百年的恩怨隐藏在尘埃之中,血与火、仇与恨湮灭了中英两国那一段风花雪月的贸易岁月。   伊丽莎白的密信、日本大使血溅宁波港、次中英虎门炮战、美国独立战争、黄埔港突现英王密使……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背后,充斥着怎样的阴谋、陷害和贿赂丑闻,一系列不起眼的小人物和小事件又如何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且看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慢慢褪去尘封、浮出水面……
话说中国历史系列. 春秋、战国
话说中国历史系列. 春秋、战国
龚书铎,刘德麟
¥3.48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齐桓晋文的霸业,各归尘土,七国争雄的风光,只能想见。这转折的年代,涤荡去腐旧,萌生出新芽。儿百年问,英雄辈出。叱咤风云的良将,举动决定一国的安危;纵横捭阖的说客,口舌能摧破城池。华夏九州,群星闪耀。执着事功的孔孟,教人处肚;清净无为的老庄,令人安定;还有法家的权势,墨家的克俭,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流淌了几千年。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
平势隆郎 (Takao Hirase)
¥15.60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殷周 春秋战国”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全书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录两个部分。前言,重点讲了本书新视角:“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正文十章:章讲“本书所涉及的时代”,强调了史料的价值问题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关于夏商周(西周)三代的历史。其中,第三、四章写法比较特别,作者的意图是利用各国成书于战国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国在战国时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带着主观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历史渊源的内容。第六章讲“春秋的史实”。第七至九章,讲战国的历史文化。第十章,是对全书的总结。作者注意引导读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实”,重视新资料的运用,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平势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学者的一些历史观点。
每满100减50 听国学大师讲历史(中国通史+吕思勉讲中国历史)共两册
听国学大师讲历史(中国通史+吕思勉讲中国历史)共两册
吕思勉
¥12.57
《中国通史》由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善而成。全书约55万字,详细地记叙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通史。全书由绪论和五编构成,每一编内又分若干章,并按中国历史社会的变迁划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近世、近世、现代六个不同的时期。 本书是吕思勉的史学成名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部白话中国通史。它规模宏大、视野开阔,史识丰富,笔调流畅,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曾长期作为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出版后数十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民国时期发行量*的一部中国通史。 《吕思勉讲中国历史》为吕思勉先生两大通史巨作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压卷之作。本书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为“孤岛”后,为适应当时大学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上册于1940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册拖延至1944年才由开明书店出版。原上册为文化史,为本部书的重点与关键,通过叙述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以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对现实的裨益,考证翔实、论见独到,且行文通俗流畅,为文化史中难得的佳作;下册为政治史,为适应当时的教学需要,相对简略,然贯通精当、一气呵成,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给读者,大家风范洋溢字间。
袁氏当国(唐德刚作品1)
袁氏当国(唐德刚作品1)
唐德刚
¥35.99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 民国国前后,垂帘听政而无术支配的隆裕太后,拥一对寡妇孤儿承大统的摄政王载沣,帝制回头泡沫王朝的悲剧人物袁世凯,建国蓝图的当国者孙中山,有野心也有理论基础的组织家宋教仁,有将无兵的光杆司令黄兴,从美国吹来帝制东风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始共和终帝制而误袁氏的杨度,自我贴金或他人捧场为帝制派的“六君子”,国人眼里的大草包袁克定,以一篇文章闹垮一个洪宪王朝的梁启超,泡沫战争里的蔡锷…… 孙文总统的就职典礼,是这个新时代的端。旧的帝制逐渐在历史的海洋中,缓缓沉没;新的民主政治在眼前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成长虽缓,终必有大盛之时。这该是个历史的必然,无人可以逆转之也。 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唐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每满100减50 帝制时代的末世挽歌清史演义(上)
帝制时代的末世挽歌清史演义(上)
蔡东藩 著
¥9.80
本书为“蔡东藩说中国史”的清史通俗演义,上下册共一百回,从后金关、清朝建立,到康乾盛世、盛极而衰,再到内乱不断、太平天国,后洋务运动、清朝灭亡,精彩演绎了清朝由满洲国到辛亥革命260多年的兴亡历程,重现了这一时期几经分合、治乱相杂的历史画面。作者博采正史,间取稗官野乘,叙述平实流畅、有条不紊;自评自注,语言风趣,情理兼备。翻阅本书,如同一幅清朝的历史画卷缓缓展于眼前,时而金戈铁马,时而温柔缱绻,时而内乱纷争,时而忠奸博弈……让人目不暇,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