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食品安全判例研究
食品安全判例研究
阮赞林
¥93.92
本书主要针对食品药品安全相关领域的典型案例行解读梳理并就其涉及的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技术性规范行分析研讨。本书共六章,涉及食品质量纠纷案、食品合同纠纷案、食品侵权纠纷案、食品网纠纷案、食品安全行政诉讼案及食品安全公益诉讼案六种类型的食品案件。判例研究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案件概要,思考问题,案件正文,并结合案例回应思考问题的解答。
49元5本 中美犯罪现场勘查比较研究
中美犯罪现场勘查比较研究
熬日其冷
¥15.99
本书在介绍中国与美国有关犯罪现场勘查的概念、程序、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犯罪现场勘查程序、技术、方法及分析与重建行了比较研究。与此同时,当前美国犯罪现场勘查和物证鉴定中所采用的先技术、方法、设备、主要资源行简要的介绍,以期为感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在撰写过程中,除了参考国内外一些指定的参考文献、网络文章外,融了作者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办案实践的收获与体验,力求做到内容新颖、概念明确、定义严谨、技术鉴定要规范、语音通俗易懂,以期为犯罪现场勘查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
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指导手册
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指导手册
中国联合国协会
¥22.80
为推动模联(模拟联合国)发展,规范模联活动,推动更多国内高校师生了解联合国和模联,体现联协在模联领域的权威性和指导性,联协秘书处编写本书,从“如何做一个杰出的代表”、“如何打造模联社团”、“如何承办模拟联合国大会”等方面对模联活动进行指导。本书是国内部指导模拟联合国活动的书。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迄今已连续举办11届,影响覆盖国内百余所高校及部分海外高校。承办学校及参会师生多次表达希望有一部指导手册供其参考学习。本书短小精悍,语言精练,共六七万字,适合广大参会师生和成本学校作为培训手册使用。
物证鉴定意见的质证路径和方法研究
物证鉴定意见的质证路径和方法研究
李学军,朱梦妮等
¥31.26
作为我国法定证据形式的一种具体表现,物证鉴定意见必须依据诉讼法规定的程序接受质证后,才能转化为定案根据。但鉴于物证鉴定意见所涉科学原理、技术手段或其他知识的专业性,以常规路径和方法质证物证鉴定意见,并不能有效审查其证明能力和证明力,故往往难以实现对不可靠之物证鉴定意见“去伪存真”的目的。在这一现实困境下,本书以物证鉴定意见的质证作为研究主题,从物证鉴定及所得鉴定意见的实质出发,紧密结合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为质证鉴定意见所搭建的全新制度平台,在充分论证物证鉴定意见的质证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以物证鉴定意见的生成过程为主线的质证路径。同时,本书针对文书、痕迹、化学、生物、电子、声像这六大类物证鉴定意见,围绕与其证明能力和证明力密切相关的诸项质量要素,分门别类地研究了各自的质证策略和质证内容,给出了针对性较强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质证方法。
全国"七五"普法推荐教材:“七五”普法365问
全国"七五"普法推荐教材:“七五”普法365问
本书编写组
¥3.48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对于服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配合“*”普法顺利开展,本书以知识问答的形式,就学习宣传宪法、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反腐倡廉法律宣传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是全民学法守法用法读物。
公益征收法研究
公益征收法研究
房绍坤,王洪平
¥52.80
本书内容包括:财产权的宪法含义与宪法保障、从财产权限制到管制性征收、公益征收的基本范畴、公益征收的当事人及关系人、公益征收的目的、公益征收的标的、公益征收的程序、公益征收的补偿等。
社会法评论(第三卷)
社会法评论(第三卷)
林嘉
¥34.80
本期《社会法评论》共分“宪法学与社会法学的学术对话专题”、“社会法理论”、“劳动合同法专题”、“社会保障法学”、“台湾法研究”、“域外法学”、“学术综述”等七个栏目,共计二十二篇文章。其中,“宪法学与社会法学的学术对话专题”栏目收录了出席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宪法学与社会法学的学术对话——宪法与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的五位学者的文章;“社会法理论”栏目共收录了五篇文章;“社会保障法学”栏目共收录三篇文章;“域外法学”栏目共收录了两篇文章;后,邓娟博士将参与“宪法学与社会法学的学术对话——宪法与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的学者的观点进行整理,撰写了较为详细的会议综述,以供学界参考。
49元5本 法律实证主义:从奥斯丁到哈特
法律实证主义:从奥斯丁到哈特
(英)尼尔·达克斯伯里
¥29.32
法意”由清华大学“法治与人权研究中心”筹组,旨在庋集汉语法律学术资料,积累汉语法律思想成果,阐释法律的意义世界,对于上述问题作出现时代的回应。所收内容覆盖法哲学、比较法、宪政和人权等领域;体裁不拘,包括专著、文集、译著和选辑。经此劳心劳力,盼能涓滴汇流,聚沙成塔,增益中国文明的法律智慧,建设中国现代法制,终塑育中国人理想而惬意的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或许,这也是当下法意的意蕴之一,而为编者馨香祝祷者!
49元5本 “灋”问
“灋”问
张永和
¥12.99
“法意”由清华大学“法治与人权研究中心”筹组,旨在庋集汉语法律学术资料,积累汉语法律思想成果,阐释法律的意义世界,对于上述问题作出现时代的回应。所收内容覆盖法哲学、比较法、宪政和人权等领域;体裁不拘,包括专著、文集、译著和选辑。经此劳心劳力,盼能涓滴汇流,聚沙成塔,增益中国文明的法律智慧,建设中国现代法制,终塑育中国人理想而惬意的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或许,这也是当下法意的意蕴之一,而为编者馨香祝祷者!
49元5本 清华法制论衡.第11辑,走向民主的时代
清华法制论衡.第11辑,走向民主的时代
高鸿钧,何增科
¥15.60
本书为“走向民主的时代”专号,旨在研究当下中国民主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前沿问题,并对其主要领域和层面进行反思、总结、梳理与探索,既有理论评析,又有经验调查,既涉及西方文本,又关注中国语境。本书主要围绕民主与政治改革,民主与自由选举,民主与风险社会,协商民主及其合法性等问题展开。作者既有法学与政治学权威学者,又有学界中坚新锐。诸君平实言理,从容著文,注重理论而关切实际,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0(上)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0(上)
朱景文
¥100.80
本书对中国立法从四个层次进行分析,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及所属各部委制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制定的地方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所发布的司法解释。每个层次又分为立法机构、立法人员、立法程序、立法数量和立法种类五个方面。
49元5本 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
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
苗连营
¥16.00
在人类思想史上有过各种各样关于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与设想,虽然这一境界或幻象被描绘得千姿百态、面貌各异,但追求、崇尚和谐则始终是人们的一种共同愿景与向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的价值与意义更是受到了众多思想家们的倾情与追捧,甚至演绎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与核心范畴,它强调在尊重差异、相互包容的基础上,通过互济互补、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而达致统一有序、和而不同、和谐完美的理想状态。然而,在漫长的中华古文明史上,美妙的和谐思想并没有经常转换为均调天下、和乐人民、国泰民安的社会现实,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盛世图景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卷中往往转瞬即逝,腥风血雨的兵连祸接、周而复始的治乱循环反而成为难以摆脱的历史周期律。
49元5本 清华法治论衡(第17辑)
清华法治论衡(第17辑)
高鸿钧
¥16.99
自1982年颁布以来,中国宪法实在不容易,因为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有点像30岁没嫁出去的“剩女”,或没娶媳妇的“剩男”。这个比喻也许不恰当,但是我们不必否认这个事实,尤其是宪法学者不能否认,否则,法学同行会对我们这个职业有看法。假如要说我们的宪法还实施得不错的话,那我一定可以论证,埃塞俄比亚的宪法也实 施得很好,说不定比我们更好。有人说我们的宪法实施了,因为30年来依据宪法制定了大量法律,但如果这就是衡量宪法“实施”的标准的话,那么埃塞俄比亚的宪法必然也实施得很好,因为它肯定也有大量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那些没有宪法审查的国家“实施”得尤其好,因为所有法律都被认为是依据宪法合宪制定的,法律的数量很可能比我们还多得多。所以,按照这种标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宪法会“实施”得不好,但是这样的“实施”有意义吗?即便从“马工程”宪法学教材的编写经历来看,“宪政”这两个字还是不让提。宪政是什么?不就是宪法的实施吗?如果连宪政都不让提,这样的宪法能实施好吗?
49元5本 清华法律评论(第六卷 第二辑)
清华法律评论(第六卷 第二辑)
清华法律评论编委会
¥15.99
《清华法律评论》(第六卷第二辑)分为五个部分,共收录11篇文章。
社会权层面的住宅权宪法保障研究(法律科学文库;“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社会权层面的住宅权宪法保障研究(法律科学文库;“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张震
¥28.80
衣食住行为公民的基本生存需要,是公民从事其他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因此住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作为人权保障书,宪法应该为公民的基本居住需求提供根本权利支撑及保障。我国现行宪法使用住宅而非住房的措辞,意在强调保障公民的基本居住需要。然而,城市房价的居高不下以及住宅质量标准较低的现实均影响和制约着公民住宅权的实现。从权利逻辑、现代宪法权利的属性以及我国住宅权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住宅社会权在宪法上应该被强调。住宅社会权的基本内涵,即国家应该保障公民适足的住宅权。综合宪法文本资源、进行宪法解释和住宅权立法等可为住宅社会权提供多重保障。
49元5本 公正审判权研究
公正审判权研究
羊震
¥26.00
《公正审判权研究》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公正审判权的规范性规定为基础,充分结合现实中的典型司法判例以及新发展动向,对公正审判权的基础理论、权利构成、基本保障等方面从法律文化、历史传承、意识形态等层次来进行具体、细致和深入的体系化研究。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70年(上下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丛书)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70年(上下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丛书)
高铭暄 赵秉志 袁彬
¥238.80
本书是高铭暄教授和赵秉志教授合著的对中国刑法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刑法学研究状况行分年度介绍、综述的合集,展示了70年来中国刑法学者从事刑法学研究的历程、成果和贡献,是一部70年来我国刑法学研究历程的史实性著作,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纪念价值。本书也是一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图书。
49元5本 中公2020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卷二真题精讲
中公2020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卷二真题精讲
中公教育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研究中心
¥24.99
《中公版·2020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卷二真题精讲》依据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编排,深分析和研究历年考试真题及考试特研发,本书共有九篇,具体内容为民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全书共1378题,包括民法417题、知识产权法49题、商法189题、经济法91题、环境资源法19题、劳动与社会保障法36题、国际私法104题、国际经济法130题、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343题。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中国实践与发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中国实践与发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付子堂 等
¥82.80
该成果的基本宗旨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从理论建构到社会实践的互动,在科学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基础上,探寻其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问题的内在逻辑及其在中国环境应用的方法与路径,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对策,使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与具有个体特色的现实能够合理对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在让马克思主义法学引领当代中国法学精神导向的同时,也成为化解社会矛盾、创建和谐法治*有效的思想理论来源,成为实现大众利益的重要理论工具。在研究方法上,项目成果并没有就文本论文本、就历史说历史、就实践看实践,而是努力实现文本、历史与实践之间的互动。文本是作家们在历史中基于实践的视角而形成的思考,历史是作家们将实践提升为理论的背景,实践则是理解在历史中形成的文本的关键。因此,该项目成果*突出的特色,即它本身正是文本、历史与实践三者彼此互动的直体现。该项目的主要建树是通过研究把人们通常割裂来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并揭示各个部分之间的天然联系,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整体性阐释。
新时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理论检视与中国实践(新时代调解研究文丛(理论系列))
新时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理论检视与中国实践(新时代调解研究文丛(理论系列))
廖永安 胡仕浩
¥46.80
本书内容如下:*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检视”,主要从社会契约和数字正义理论、“国家与社会”、西方女性主义、文化传统等多个理论视角对当前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行审视,第二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证考察”立足于本土实践,对多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具体运作行了深考察,第三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制度保障”对调解前置程序、先行调解信息化机制、无争议事实记载机制等具体的制度保障机制行了探讨,第四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趋势”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行了关注,旨在指明制度发展和完善的方向,并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立法保障。
49元5本 审判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
审判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研究
李明辉,李育侠
¥47.60
审判中心主义是一种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并以实现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为目标的科学诉讼观和方法论,旨在纠正原来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侦查中心主义的弊端和倾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司法证据制度,保障法官裁判的真实和正确,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刑事证据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定案件事实和作出正确裁判的关键和核心,证据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审判中心主义能否实现,关系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建立。因此,想要实现审判中心主义,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必须首先对我国的刑事证据制度进行改革,使其符合审判中心主义的要求,本书即以此为主线而展开。 本书*一章为我国实行审判中心主义的背景,旨在从时代、实践和哲学三个方面说明实行审判中心主义的必要性;第二章为审判中心主义在证据制度上的要求,紧扣本书主旨,分析在审判中心主义背景下对于证据制度有哪些原则性要求,从而为后面刑事诉讼不同阶段的证据制度改革提供前提和奠定基础。 后面三章,即第三、四、五章分别从侦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分析了当前证据制度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的措施。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