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每满80减40 幼儿园班级管理
幼儿园班级管理
陶金玲
¥25.00
幼儿园班级管理
每满80减40 天南地北中泰人
天南地北中泰人
《天南地北中泰人》编写组 编
¥109.99
书如其名,名如其人。在《天南地北中泰人》中,真可谓群贤毕至,老少咸集,大家都端坐在电脑台前,或将稿纸平铺于桌面之上,为喜迎中泰60年华诞凝神构思,将心底里想说的话儿一字一句地用键盘敲出来,一笔一画地写出来;或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或展现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或抒发员工感恩中泰的各种情愫,或对企业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或吹响激励同伴齐心协力的前进号角……《天南地北中泰人》的稿件来自中泰员工,反过来,中泰的员工又能读到自己同事的作品。有些创作也可能是稚嫩的,但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树木植根于大地,始终接着地气,平易才能广泛传播。更何况,如新月之既出,定能见其盈满。华泰热电厂有位员工说得好:企业靠员工发展,员工靠企业生存,我们要为她的和谐、发展尽微薄之力,因为我们是其中的一员。
每满80减40 闲人小诗
闲人小诗
赵锦铭
¥13.50
本诗集集收录笔者2014年到2018年所写诗歌170余篇。其中80余篇曾刊于《世界日报》家园版。 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所想所感,涉及主题围绕家人和朋友展开,通过自己点滴记录,和读者一起分享生活的感悟。
每满80减40 分众阅读:读物给养头脑
分众阅读:读物给养头脑
万宇,王奕(著)
¥33.54
物以类聚人群分。《分众阅读:读物给养头脑》通过构建新媒体时代分众阅读服务框架,研判不同阅读群体,甄别不同阅读需求,指出了分众阅读与智慧提升的阅读推广新方略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蒋方舟
¥22.99
蒋方舟二十岁后,首度杂文结集。 反思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描画身旁被绑架的一代群像,重寻写作的意义。 2008年秋天,作者清华大学就读,2012年毕业,受聘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回首过往五年,课业之外,作者亦经常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及多种社会活动,生活不可谓不丰富不精彩。然而在忙碌与喧腾背后,作者却渐感迷失与困惑:参与的讨论越多,离真相仿佛越远;战斗檄文式的文章越写越多,却越来越不喜欢自己剑拔弩张的嘴脸。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本书由作者过去五年发表的各类文章精选而成。在书中,作者选择暂时回避各种大而化之的议论,退而反思自己的写作与成长历程,观察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试着描摹群像,剖析标本。同时,在十七年的写作之后,重寻写作的意义,思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袒露内心的文学地图。 本书特别收录获得“人民文学奖”的长文《审判童年》。在四万余字的篇幅中,作者博采众议,纵横捭阖,重新审视与阐发涉及童年的若干命题,将戏谑的口吻与犀利的质问、游戏的精神与坦诚的剖析熔于一炉,读之或忍俊不禁,或瞠目结舌,令人耳目一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当下,而更多的是拼凑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传递对风雨欲来的预测与恐惧;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始用宏大的词汇说话,而不只关心文学及与之相关的;俗世的乐趣,不再是常态,而是暂时逃避的去处。 而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因此,当我写下“中国”、“社会”、“时代”、“人民”之类的词时,变得越来越心虚。 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我们每往前活一天,就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都成标本。做标本的制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没有浮夸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争论来得吸引人,可不讨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来下。 蒋方舟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严明
¥21.00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是素有“诗人摄影师”之称的中国著名摄影家严明的影像随笔集,也是中国内地摄影师创作手札。   本书收录了严明自2008年以来的代表作品,包括“我的码头”系列、“大国志”系列等(包括部分从未发表过的部分新作)。全书分四章,以“抉择”“思量”“因果”“恩典”为题,有故事的影像与影像背后的故事互为注脚,延伸出摄影家通过摄影,对业余与职业、肉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现前与长远等主题的洞见,也是作者“预感到路走过一半”,对“沿途所受的周济和体恤”,以及“对被称为作品之外的那些万水千山”的一次整体思量。   正如作者所说,本书“是个机缘,如果可以,我愿意心怀惴惴地说出来。无意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倒是可以让人知晓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哪怕是让人看看这个不擅闪躲的人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   作者以内心深处的真诚,和充满诗情的影像与文字,为我们展现出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的荒诞与浪漫。   【精彩文字】   ●我的码头是走累时的一碗面、一钵粥,是远处的夕阳和经过近前的一张陌生和亲切的面孔。我要走更多的路途,或许码头是一片永远都看不到尽头的昏暗水域,我可能注定一生泅游。   ●我们是不愿意去想死亡的,但不应该忘记死亡。我们容易把时间花在那些已经明白了,却还在装作不明白的事上。   在我看来,多大的主题也莫大于时间的主题;一切悲怆的故事,莫不是时间的故事;浩大的成本,莫过于时间成本。   ●我们喘着气,为的是那些让我们喘不过气的时刻。   ●无限思量,徒留怅惘。剩下的,是一种掏心窝子的空。其实明知会如此,只是心里总放不下。江水还在拍着山石,江山其实永在。   ●谁先动心谁先死。在动了感情之前,不必先动心机。心机是会被看出来的,那叫心机之作。   ●午夜时分的街边,天让问:“严明,你觉得自己重要、特别之处是什么?”我喝了口啤酒,抬起头,很认真地告诉他:“是我脑子里没有屎。”   ●佛教里说的人生三重境界: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看就像极了我们学摄影的过程。阶段的“看山是山”,就像初摄影的世界,花花草草,见啥拍啥。后来,涉猎渐广、涉世渐深,世界常被我们用来寄托怀疑与批判、迷茫和叹息。后,经过了提炼、抛弃,会抓住真相和本质,得到了走出经验之后的深刻。终于悟,参透人生,胸中自有山水。   ●薇薇安留下的照片中,有不少是她对着镜子或橱窗的自拍,朴素且体面。可以想见,她在忙碌中也曾量和慨叹过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没错,身体和生命,构成了人生的全部迷局,我们要有足够的耐性用身体穿过生命,并且保持发型不乱。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盏微弱的灯,都是流浪着的、时间的孩子。我自己也是一只不系之舟,怀揣着瞬息换千年的野心,融了这古往今来都没有变过的漂泊流浪。年月把太多拥有变成失去,但还是遗漏下一些旧情怀,陪我们一起,一直去往我们那么不确定的未来。   ●我原本以为摄影可以是悠游于不停变换的码头,可以是攻城略地般地转战江湖,凭着铤而走险的勇气踏遍万水千山即可。可是,一旦抵达那些动人的所在,心随境转,心都会久久停留,离也会挂念。它是动用灵魂的事,它根本不是一件可以定出收工时间的事。精神的游牧一旦诗意地还乡,离别即是流放,虽半步即是天涯。   ●这几年,我经常去郑州,经常在经过火车站时想去找一下当年我和父亲地铺睡过的那个母婴室,想去看看。郑州站二十年前就建得特别大,现在仍没有变,但每次我也总是匆匆或内心里以匆匆为借口而没有去找。我怕想起曾伏在父亲背上看着他的每一步艰难,怕想起他问路时的焦急神色,怕想起他花钱时的每一次为难。   我怕当真再次去到那个地时,会站在跟前,流下泪来。   ●有朋友问我,你不让孩子学摄影吗?我觉得将来他如果喜欢摄影,一定是在他认知了这个世界,迫切需要用摄影与这个世界连时,他自然会抓起相机。不宜再用吃饭、谋生这些概念加在下一代身上。就像我的现在,用手中的相机跟这个世界连、吐纳,以前用音乐我没有做到的分享和对话,现在可以用影像做到。拜自然所赐,我又能与孩子分享音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有声有色的生活呢?不为什么,只为喜欢和曾经喜欢。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啊!至此,这个事情算是终于想通了,陪伴和鼓励,就是我能给他的精神财富了。儿子也问过我:“爸爸你后来怎么不搞音乐了呢?”我说:“爸爸没有坚持,爸爸现在后悔了,我觉得还有时间,爸爸要跟你一起不再离它。”   我也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早十年搞摄影,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没有搞摄影,继续搞了十年音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当然这些问题现在已经没有答案。但是,在有音乐的日子里继续搞摄影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将来一定有答案。   或许,我也会成为一个优秀的鼓手呢……   呜呼,音乐!   ●荒诞是现实的呻吟声,一直提醒我们,痛在哪里。   ●我也很快发现,我拍得多、拍得好的时候,正是曾经仅凭两条腿走得苦、远,走得膝盖都发烫的时候,是在疲乏的时候,也是心跳剧烈的时候。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田园,是我们这个基于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国家的载体。诗、酒、歌、画都从中来,动着我们并慰藉着后来的灵魂,它抹平了一切痛苦与不安,那应是荒诞发生前的样子。“此心安处是吾乡”,家乡不能只在诗酒歌画中,留住并延续残存的中国式的浪漫美好,是我心所愿。   我怜惜着那些活着不易的人们、那些存在不易的物们,陪伴着这个时代的所有不堪与失态。真的不想只当我们是去送葬,真的不想让后来人只能在我们的影像中游园惊梦。都说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而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与它相遇,不是缘分,是我们的命。   我决定认命。   因为,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每满80减40 残阳如画
残阳如画
方梁
¥4.80
  本书作者方梁是小儿麻痹症患者,左上肢残疾,供职于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因自身及工作原因,十分关注国内外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工作的发展。本书所收录文章看似游记,实际上关注的并非风景,而是当地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并通过所见所闻反思国内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状况,其中不乏胸怀宽阔、态度诚恳的学习姿态,也不乏积极的对策建议。
每满80减40 东张西望
东张西望
张暮辉
¥9.90
本书为学者、翻译家孙传钊先生近年学术随笔文字的结集;为“独立阅读书系”第二辑之一。 本书集中于对域外学者相关著作和言说的集中审思。辑一“共同的责任”涉及共同体成员、公民、公民中的精英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伦理责任;辑二“西方左翼知识分子”针对读书界对这一群体的误解作出深度解读;辑三“回眸东瀛”侧重于与日本相关的著作的个性阐释。
每满80减40 听柏杨讲人生
听柏杨讲人生
闻铭
¥9.90
本书以我国著名作家柏杨先生的著作为依据,以其与众不同的思想和理论为前提,细说柏杨先生对中国人特点的论述,讲述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可以说,柏杨先生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照应出来人性真实、隐晦的一面,从而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也重新认识和发掘我国文化中的“美丽”。
笑谈大先生
笑谈大先生
陈丹青
¥24.99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
每满80减40 印象美国
印象美国
郑进达
¥19.36
本书为一部文化散文随笔集,主要内容为作者留美期间对美国文化、社会管理、民众生活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整理成二十三个“印象”主题,如“民众精神积极乐观”“公共秩序井然和谐”“经营理念新颖独到”“以人为本理念至上”等,对读者了解美国社会具有参考价值。
每满80减40 益斋漫录
益斋漫录
郭杰
¥9.00
《益斋漫录》是作者近年未有关中国古代文化、中国文学等方面的文章结集,包括关于中国古代作家的论析、作品的赏读,以及相关文学和文化现象的探讨。内涵丰富,语言生动,雅俗共赏,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文化品位。
每满80减40 中日文化比较
中日文化比较
丁尚虎;赵凌梅
¥34.99
本书为“东亚语言文化研究”系列之一,旨在让日语专业学生以及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非日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掌握日本文化基本常识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内容主要涉及中日文化的基本特以及语言文化、文学、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等。
每满80减40 铁未销集
铁未销集
理洵
¥5.99
读书是令人愉悦的事,偶尔神会其中,亦能神采飞扬,于是援笔抒意,竟留下些许文字,是偶然思想火花的碰撞,是寻常书情书意的交融。而独于知堂,深切而倾情,是谓“闲读”,实闲中味苦也。
每满80减40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杨九俊,汪政
¥19.50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每满80减40 治理现代化与政策分析——走向本土建构的政治学
治理现代化与政策分析——走向本土建构的政治学
严强
¥49.00
治理现代化与政策分析——走向本土建构的政治学
每满80减40 猎书记
猎书记
理洵
¥5.99
  西洋的爱书人以猎或钓鱼比喻书的境界,称之“猎书”或“渔书”,有猎艳的意境;而国人则称淘书、书和读书的行为为“猎书”。   觅书和读书,无异于我们精神上的狩猎;淘书和读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都会成为作者诉之笔端的有趣文字,成为一段有欢笑,有哀伤,有轻松抑或沉重的思索,亦有自在抑或拘谨的心灵放飞的猎书手记。
每满80减40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
王怡
¥15.00
幼儿园课程
每满80减40 一个剑桥大学教授的生活1(“博客女王”、“国宝”,《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作者神秘有趣的剑桥生活,观点犀利奇特。后浪出品)
一个剑桥大学教授的生活1(“博客女王”、“国宝”,《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作者神秘有趣的剑桥生活,观点犀利奇特。后浪出品)
玛丽·比尔德
¥21.60
本书是英国著名古典学者玛丽. 比尔德博客“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2006 年—2008 年文章的选辑。 在这些文章中,比尔德教授畅谈古今,阐幽发微,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剑桥教授对教学教育、希腊罗马以及时事政治等的思考与建议。雕塑上的唇印来自何处?罗马人在托加长袍里穿着什么?物理学家需要法语吗?怎样做好牛津、剑桥面试?在比尔德教授那犀利且风趣的笔触中,一个色彩斑斓的画卷正在展开。
每满80减40 师恩浩荡  风范长存——胡乃武教授追思录
师恩浩荡 风范长存——胡乃武教授追思录
吴晓求,杨瑞龙等
¥40.80
本书约10万字,收录了著名经济学家胡迺武先生的学生吴晓球、杨瑞龙、张可云、刘睿、韦伟、董藩、桂华等人对胡迺武先生的纪念文章约20篇,以及媒体有关胡迺武先生的部分报道。如吴晓球《在恩师胡迺武教授追思会上的发言》、杨瑞龙《跟着导师胡迺武教授做学问》、桂华《沐浴杏雨感师恩——忆胡迺武先生二三事》等。
每满80减40 硬石岭曝言(凤凰枝文丛)
硬石岭曝言(凤凰枝文丛)
王小盾著
¥40.00
本书为“凤凰枝文丛”之一种,系著名学者王小盾教授历年来在《古典文学知识》上刊发的文章集结,分为学术经历、研究路径与专题探讨三个部分共11篇文章,并附有作者学术年 表。较有代表性地展示了作者在音乐文学、上古知识与思想、域外汉文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为青年学子辟路径,示以法则。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