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
¥46.00
本书基于对前贤相关成果的汲取,着眼于理论探索和事实描写两个方面。前者重在探讨典型语义预设的基本特征和对预设多维度的分类,探析预设触发语的本质、预设触发语的分类,旨在构建一个内容具体、逻辑自洽的现代汉语预设触发语系统。后者重在分门别类地从典型句类句式、典型短语格式、典型词、典型话语标记语等方面对现代汉语预设触发语的预设(隐涵)触发功能进行点面结合地描写,概括其预设(隐涵)析出规律。

理性审视: 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茅盾
¥30.00
对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茅盾,人们向来都有很高评价,但自“重写文学史”以来,对茅盾的研究与评价却发生严重倾斜,于是就有对茅盾的种种误读,诸如作家评价的单一政治阐释、“纯文学标准”的评价错位、评论作家的单向思维模式等。由此看来,将作家置于20世纪中国复杂文化语境中行分析,至关重要。透过对茅盾的历史审视,我们从这位文学大家的艺术选择中,看到了作为人文知识者的作家不可或缺的现实关怀和历史担当,折射出现实主义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前景。


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生死场
¥12.00
★萧红的《生死场》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作品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生死场》共收录萧红的14篇中短篇小说,包括《生死场》《桥》《离去》《旷野的呼喊》《牛车上》等。《生死场》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生”与“死”的故事。萧红的小说带有一定的自叙传色彩,她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非情节化的结构、独特的写作视角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水塔
¥20.00
《水塔/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作品卷》是雷加的短篇小说与报告文学合集,收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作品卷中。 《水塔/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作品卷》约17万字,共收短篇小说10篇、报告文学5篇,包括《水塔》《一支三八式》《麦地的梦》《国际友人白求恩》《游大队长》等。《水塔/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作品卷》主要讲述了铁路工人小袁到上级爆炸水塔的命令后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任务,配合了游队的作战。书中收录的作品主要写于抗战期间,虽带有一定的时代色彩,但也从客观上记录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
¥20.00
姚韫、阎丽杰合著的《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研究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地域文化视域下的东北流亡文学》共分为十一章,包括《亡国之痛与生死场的书写》《逃离乡土与精神返乡》《生存环境与东北地域文化》等内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罗烽、白朗等文学青年被迫从东北流亡到关内。虽然离了故土,但他们的心中燃烧着国仇家恨之火,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充斥着日寇铁蹄下东北民众苦难的哀鸣,更有对东北文化的反思,对东北出路的诘问。可以说,在东北流亡作家笔下,无论是写人写景,还是说理抒情,文字的背后烙下了醒目的东北标识,散发着独特的东北味道。


世说新语
¥14.00
《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时代文人风貌、体现时代特征的笔记小说,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和士人精神等影响巨大,千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并远播海外。《国学典藏: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乎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阅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国学典藏:世说新语》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至今难以动摇,是青年*的普及性古文选本。


索尔·贝娄小说的伦理指向
¥29.50
本书归纳总结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小说的“肯定”伦理和“亲社会”伦理指向及其社会意义。贝娄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亲社会”的伦理指向。贝娄反对的个人主义,反对将自己孤立起来、不作为。他让他的主人公超越自造的或各类所谓的“现实导师”设计的“理想结构”,接受实实在在的现实,走出孤立和漠不关心的状态,摒弃不负责任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行为,承担起对自己,对家庭,对生活和社会的责任。


当代美国戏剧思潮与流派研究
¥49.00
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美国戏剧思潮研究”的成果。书稿对当代美国戏剧思潮和流派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包括奥尼尔与美国现实主义戏剧思潮、左翼戏剧与社会问题剧、美国地域文化与乡土戏剧流派、谢泼德与信息部传奇等。

魏晋子书研究
¥65.00
魏晋时期子书撰作呈现春秋战国以来又一次极为活跃的局面,仅据《隋书•经籍志》子部的有关著录,便可略知其作家作品之纷盛。由于年代久远且各种天灾人祸频仍,魏晋子书散佚相当严重,给后人的探索造成很大困难,故长期以来罕有从整体上涉足此研究领域者。本书系关于汉魏六朝子书之的总体梳理。本书研究认为,东汉、魏、晋三代大体上属于兴盛期,相对西汉而言,东汉子书呈现上升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为三国子书的兴盛做了铺垫,晋代子书写作势头相对减缓,则直影响到南北朝子书的衰落。关于魏晋子书诸学派著述情况的分类概括,作者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魏晋思想的活跃态势。本书分论部分,就今存魏晋子书著作的学派归属、思想内涵及文学因素予以论述,共涉及魏晋四十六个子书作家的较完整或仅存少量佚文的五十余部著作。辨析了本时期各个具体时段之子书著述的差异,揭示三国较重要的子书的作者多为军政实务之臣,作品多涉及政略治术,或社会风气的批评和重建的主张,以及人物品鉴,思想上兼融博取而以有效为原则,文风朴实明畅。在对魏晋子书之学派定位及其同异辨析中,本书注重挖掘其文学价值。


生态文艺学
¥42.99
鲁枢元长期专注于生态文化研究。自21世纪以来,鲁枢元致力于将“生态”这一原本属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引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领域,把“人类精神”作为地球生物圈中一个异常活跃的变量引生态学学科。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困境,认真汲取东、西方先民积淀下的生存智慧,试图让“低物质消费的高品位生活”成为新时代的期许。因此,他被誉为“中国生态批评里程碑式的人物”“中国生态文艺学及精神生态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生态文艺学》初版于2000年,获“中国图书奖”,可谓中国当代文学生态意识全面觉醒的新起。作者从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面论述了生态学因应时代变化做出的拓展,揭示了时代面临的生态困境,努力将生态理论与文艺理论加以渗透融会,对文艺学中诸如创作主体、创作动力、创作题材、受鉴赏、价值功用、批评尺度,以及地域风格、历史演替等问题行深探讨,推动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文学艺术积极参与到世界生态运动中来,从而呈现出新的理论样态。 书中提出的“生态学三分法”,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如今已为新一代学人受并广泛运用。 《生态文艺学》为国内相关研究的奠基之作,也是鲁枢元奠定自身学术地位的文艺学专著。此次再版,作者对书稿作了大量修订增删,吸纳了近二十多年来生态学、文艺学学科在学理和实践方面的最新成果,较之旧版,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之作,拥有浓郁的现实意义。


融慧向未来:“融·慧”教育的实践探索
¥15.60
教育是一场诗意的修行,需要有情怀、有智慧、有方向的一群人能自带光亮,向阳而行


当代美国小说转型研究(1970年代—2010年代)(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0
¥34.80
以近五十年美国小说转型为线索,探讨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小说的主要特征。除少数青年作家外,专著所涵盖的作家如菲利普?罗斯、唐?德里罗、约翰?厄普代克、E.L.多克托罗、托马斯?品钦等大都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60年代之后,基本属于同一个时代作家。鉴于国内学术界对该阶段文学的研究宥于个别作家作品介绍而显得单薄或缺乏系统性,专著集中讨论代表性作家,并就其主要作品行系统分析和阐述,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新历史主义、后结构主义、文化研究等美国重要文学理论发展脉络,抓住全球化和本土视角的对立统一关系,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经典小说行系统阐释,揭示文学创作、民族文化形塑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美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特等,而把握文化现象背后的思想和利益、勾画当代美国小说的发展轨迹与嬗变趋势。


习斋四存编
¥19.99
“天地人丛书”选取了宋明及清初诸位大儒简明而有代表性的著作凡8部,一一择取精善底本排印,并冠以名家导读,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简明扼要而又徵实可靠的理学门经典读本。 清颜元号习斋,少时好陆王书,转而笃信程朱之学,*终又回归周孔,提倡恢复“周孔之学”。在学术上,和学生李塨一起,倡导一种注重实学、强调“习行”“习动”、反对读死书的学风,世称颜李学派。被后人推崇为“继绝学于三古,太平以千秋”的《四存编》,反映了颜习斋一生的思想历程。此书分“存性”“存学”“存治”“存人”四编,作者的主要思想表现在“存性”“存学”两编里,“存人编”则专为反对佛教、道教和伪道门而作。复旦大学哲学系陈居渊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导读。


朱子近思录
¥25.99
“天地人丛书”选取了宋明及清初诸位大儒简明而有代表性的著作凡8部,一一择取精善底本排印,并冠以名家导读,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简明扼要而又徵实可靠的理学门经典读本。 南宋朱熹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他的著作在明清两代被奉为儒学正宗,他的博学和精密分析的学风也对后世学者影响巨大。《近思录》十四卷,是朱熹在另一位理学大师吕祖谦的协助下,采摭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先生语录类编而成。此书借四人的语言,构建了朱熹简明精巧的哲学体系,被后世视为“圣学之阶梯”“性理诸书之祖”。华东师范大学严佐之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导读。


诗韵汇鉴
¥25.20
本书针对2019年实施的《中华通韵》,配合现代韵体作品创作者的用韵需要,将古今新旧韵书汇编成书。本书可谓“小而全”,可以兼容当前使用的各种普通话音系韵书;并且可以有比较地使用传统的《词林正韵》(含《佩文诗韵》《平水韵》)、《中原音韵》,充分体现了“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用韵原则,是一本便于携带、方便检用、适合现代人进行旧体诗词创作的小型韵书,是广大韵体文读者和创作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经义杂记校补(全二册)精(试读本)
免费
《经义杂记》共三十卷,是清代学者臧琳在经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作。本书为作者积三十年之力所作,收录各类笔记计517条,体现了作者长时间的读经心得,对于当今读者研究经籍,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作者崇尚汉学,精于训诂,认为“欲治经,必自小学始”,这一思想,对后来乾嘉考据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阮元、卢文弨、阎若璩、段玉裁、江声等对此书颇为推崇,如阎若璩称该书“皆有关经学大事”,“一字一句,靡不精确”,段玉裁赞其“发疑正读,必中肯綮”,而阮元则认为“当世通儒硕学,莫不心折此书”。此次推出的《经义杂记校补》,以嘉庆四年《拜经堂丛书》本为底本,以《皇清经解》本为校本,对原书加以点校,除此以外,还参考了大量文献史料,对原书疏略处加以补充,对原书讹谬处加以订正。正文之后,附有臧镛堂《经义杂记叙录》一卷及四角号码、汉语拼音、汉字笔画三种索引。今以精装形式推出,正文大字加粗,版式舒朗,很方便研读。


唐宋之间的国家与祠祀:以国家和南方祀神之风互动为焦点
¥34.00
本书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四章。首先从唐代地方官府的祭祀活动手,勾勒出两者关系原来的历史面貌。由于唐代中央朝廷鲜少涉各地祠祀西洋,此时国家和祠祀信仰的关系主要系于地方官府层级的祠祀活动。第二张首先勾勒出地方官府祠祀活动的梗概,并试图说明这些活动是地方“惯习”的表现。并以此作为第三、四章阐述唐宋之间中央朝廷始大幅涉祠祀信仰变化的背景。第三、章讲述朝廷大幅以封神措施介地方社会,并始正面处理常民祠祀信仰活动。


晏殊《类要》研究
¥34.00
《类要》是北宋名相晏殊平日读书之时,摘录各种书籍,分门别类编纂而成的一部大型类书,内容涉及地志、职官、佛老、方志等方面。其中保存了大量久已亡佚的文献资料,书稿即是在此基础上对《类要》所引录的文献作一步的分析与阐述,以期发掘其价值。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三章,着重对《类要》自身的介绍,如其编纂、基本面貌、流传与版本考述方面;下编八章,则注重对《类要》中所引文献分正史与杂史、编年史、传记、地志、类书、总集和乐府等等八类分别行论述。书末四个附录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博望鸣沙:中古写本研究与现代中国学术史之会通
¥36.00
本书以敦煌吐鲁番文献、日本古钞本、考古文物以及相关民国档案、书札、诗词、题跋的整合性探讨,现照中国现代学术成立史之一侧面,追索其内在理路,而构建中古写本研究及其现代镜像之“交错的文化史”,并藉此对写本文化之于中国学术研究之意义行博观与省思,期望不仅拓展敦煌学史、写本学、知识社会史诸领域之疆界,亦有资于推东亚世界学术思想史研究。


两间驻望 : 中西互动下的中国现代文学
¥35.00
本书内容出自李欧梵教授受邀为北京大学第三届“胡适人文讲座”所做的五次讲演。李欧梵教授回归到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传统题目——中西文学关系或者中西文化关系的研究,用自己的思想史方法把文本和文化史连在一起。首先尝试厘清现代、现代性和现代文学或者说现代主义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勾勒出现代主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轮廓。而通过四个专题——晚清文学中的乌托邦想象、1930年代中西文坛的“左翼”国际主义、维柯—萨义德—朱光潜的人文主义遗产,以及台湾的“学院现代主义”——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如何收和处理西方现代主义所带来的“现实的焦虑”,今天我们又能从20世纪的历史种继承怎样的遗产以应对新的危机。

《数字人文》2023年第1期(试读本)
免费
《数字人文》是由清华大学和中华书局联合主办,旨在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发表平台的学术期刊。每期收入约10篇文章,20余万字。该刊物以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为中心,涵盖社科、艺术、教育等多学科,择取运用数字资源、方法和思维解决人文问题的优秀学术成果及相关资讯汇集成刊,旨在努力建设学术交流的优质平台,更好地为数字人文学术的健康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