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化通史.清后期卷
¥66.50
明清文化在前代积累之上,集传统之大成,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本书由明清史大家、中国明史学会原会长南炳文先生主编,积数十年研究心得,贯通明清前后五百余年,从整体上论述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本书既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和转变,也根据明清时期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疆域变迁的时代特对相关文化问题行了深思考。
江苏出版史·明代卷
¥26.00
本书从明代江苏官方出版活动的组织,地方志的发展与完善,坊刻和家刻的繁荣兴盛,印刷术、装订方式等图书技艺的革新,以及中外出版交流活动等方面对明代江苏出版业行了全面深的总结,并对明代江苏的名志与名家、通俗文学的倡导者冯梦龙、民间刻书的杰出代表毛晋和汲古阁行了全面细致的个案考察,内容翔实、体例完备、分合有度,是一部论述明代江苏出版史的学术专著。
江苏出版史·清代卷
¥22.66
清代是中国古代出版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江苏特殊的区位优势、经济条件、政治影响和文化积淀,确立了当时江苏全国文化中心和出版中心的地位。 清代江苏出版业走在全国前列,体现在官刻、私刻、坊刻三个系统并驾齐驱,各有特色。官刻方面,产生了《全唐诗》《全唐文》等官修善本;私刻方面,出现了毛氏汲古阁、席氏扫叶山房等影响深远的私人出版机构;坊刻方面,南京、苏州、扬州等地书坊云集,盛行不衰。清代江苏刻书总量庞大、种类丰富、制作精良,将传统出版技术推向新的层次并采用新的出版技术,始向现代出版业转型。 本书对清代江苏出版史行了全面、系统、深的研究,分官府刻书、书院刻书、佛寺道观刻书、私家藏书与刻书、书坊刻书、各类出版物、出版技术、图书经营管理等不同专题,广采官书、方志、碑刻、笔记、年谱、书目等历史文献,兼及前人研究成果和今存古籍实物,呈现了清代江苏出版的成就和水平,揭示了出版与政治、经济、学术的互动关系。
江苏出版史·民国卷
¥39.33
本书以时间为经线,分三个时期梳理了民国江苏出版史的基本脉络,努力勾勒江苏出版走向现代化历程之大概。基于出版业的经济、文化双重属性,书中以法律法规、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社会文化、学术思潮、出版形式等为纬线,对民国时期江苏出版的变化、发展及其特征行了深分析。
明清文化通史.清前期卷
¥66.50
明清文化在前代积累之上,集传统之大成,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本书由明清史大家、中国明史学会原会长南炳文先生主编,积数十年研究心得,贯通明清前后五百余年,从整体上论述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本书既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和转变,也根据明清时期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疆域变迁的时代特对相关文化问题行了深思考。
话说中国·话说大唐那些事(4)
¥7.00
本书包括有李适登基为帝、袁滋熔金明冤屈、邹和尚首创糖霜技术、唐朝宰相杜黄裳、颜真卿刚强不屈等内容。
话说中国·话说清朝那些事(4)
¥7.00
本书包括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黄遵宪一生俭朴、民族英雄邓世昌、咸丰帝即位之谜、左宗棠首入幕府等内容。
话说中国·话说西汉那些事
¥7.00
本书包括有汉王刘邦称帝 、相国萧何尽心辅佐、谋士张良出谋划策 、郦食其舍身报汉王、叔孙通制定宫廷礼仪等内容。
大唐王朝历史讲坛(上)
¥10.00
本书包括有李渊建立唐朝、消灭割据势力、李世民弑杀太子、唐高宗禅位李世民、李靖大败突厥兵等内容。
大唐王朝历史讲坛(下)
¥10.00
本书包括有李隆基发动政变、唐玄宗开创盛世、三朝宰相姚崇、姚崇计贬魏知古、卢怀慎清廉自律等内容。
江苏出版史·先秦至宋元卷
¥32.66
《江苏出版史》共五卷,本书是先秦至宋元卷。 江苏古代的出版在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永嘉南渡以后,东晋及南朝官方组织行了持久的出版活动,形成了《晋元帝四部书目》等多种大型目录学成果,正式确立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四部书目分类体系。齐梁年间文风大炽,《宋书》《华林遍略》《文选》《出三藏记集》等重要著作先后问世。隋唐时期,苏州一带形成唐诗选集的刊刻热潮,扬州地区产生了文选学,为区域文化活动增添一抹亮色。宋元时期,刻坊书肆遍布江南,图书出版盛况空前。 本书按时代分述先秦至宋元时期江苏地区的出版情况,既考察各时期社会制度、文化环境和物质技术的总体发展状况,也对江苏出版的区域特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总结。全书综合运用各类史料文献,体例精当,论述严谨,内容丰富,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先秦至宋元时期江苏出版史的学术专著。
明清文化通史.明代卷
¥66.50
明清文化在前代积累之上,集传统之大成,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本书由明清史大家、中国明史学会原会长南炳文先生主编,积数十年研究心得,贯通明清前后五百余年,从整体上论述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本书既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和转变,也根据明清时期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疆域变迁的时代特对相关文化问题行了深思考。
藏在成语里的中国史.1
¥29.99
这是一套知识性历史文化普及类读物。一套与历史相结合的成语故事。由擅长写历史的作家,用适合儿童阅读的语言和画风,专为孩子造。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很多成语背后,都有历史故事隐藏其中,传承和叙述着中华文明。
藏在成语里的中国史.2
¥29.99
《藏在成语里的中国史2》,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光武帝“推心置腹”,所涉历史起于秦朝建立,经西汉,止于东汉建立,时间跨越两百多年。
藏在成语里的中国史.3
¥29.99
《藏在成语里的中国史3》,从何、袁绍“覆水难收”到隋文帝杨坚“一衣带水”,所涉历史起于东汉末,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止于隋朝建立,时间跨越三百多年。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大全集(0-5+番外篇)(中国史大全集!其实是一套严谨的极简中国史!看半小时漫画,通五千年历史!半小时漫画文库)
¥309.30
看半小时漫画,通五千年历史,用漫画解读历史,开启读史新潮流。 仅仅通过手绘和段子,陈磊(笔名:混子哥)就清晰地捋出了从中国人的起源到明清时期的历史脉络:没想到我们的祖先可能来自非洲;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夏朝就是一本人肉错题集;西周分封制其实就是在玩斗地主;春秋战国像个班级;大秦过把瘾就死;楚汉之争八卦多;三国就三大战役;大唐盛世开门红;两宋繁荣特有钱;元朝皇帝换得快;大明皇大多逃不开斗外敌;斗奸臣;平内乱三件事;清朝皇帝非常努力,但挡不住世界改革的浪潮…… 翻开本书,在笑出腹肌的同时,不知不觉通晓历史!
火烧圆明园(白金增订版)
¥23.20
晚清帝国风云系列,是关河五十州近代历史写作的重磅作品。本系列参阅了国内外丰富的史料,运用多重的观察视角,深地理解历史现场各方的立场,和他们真实人性底色和认知逻辑,试图重新梳理近代史发展脉络,再现一个真实可感的晩清,解读历史的多样可能性。分为《鸦片战争》《湘军崛起》《火烧圆明园》三部。 火烧圆明园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给所有中国人的内心都造成了巨大的创痛。而清帝国的南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对太平军的决战在即,清帝国如何熬过这段艰难的时光?历史还能再给它机会吗? 本书以火烧圆明园事件为切,将晚清帝国风雨飘摇的历史画面徐徐展,对咸丰帝、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洪秀全、李秀成、巴夏礼、华尔……诸多历史人物行深人性底色的刻画与描摹;这里有风云人物成长与折戟,有朝堂政治的诡谲波澜,有战场上的玄黄带血,有对外博弈中清政府的退失据,有人性的闪光、懦弱与复杂,也有对火烧圆明园之谜等诸多历史迷误的辨正与思考。
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
¥59.40
19、20 世纪之交,是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分崩离析的世纪之交,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追求民族独立和社会步的世纪之交。新旧时代交替,中西冲突融合,组成了这个世纪之交多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本书以“社会”为焦,对这一时期晚清社会的社会风习、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生活、社会灾荒做出了多面的、相当透彻的剖析,为晚清社会史研究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百年清史研究史·边疆民族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90.40
本卷主要探讨民国以降迄今为止百年间中国学术界有关边疆民族,特别是关于清代边疆民族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相伴生的史学观念意识嬗变,包括重要学派、学术组织、研究机构、学人风貌、学术观、著述成果及价值评估诸问题。地域上涵盖全部陆海边疆、边地民族、部落及沿边邻邦。
*抗战时期江西难民移垦研究
¥42.66
全面抗战时期,为救济难民、发展生产、厚积抗战的物质基础,国民政府秉持“以垦荒为配置难民中心工作”的方针,积极组织战区难民垦荒自救,并督导国统区各省政府和民间力量参与其中。农林部、江西省垦务处和众多民间团体大力移送难民至赣西南垦荒,从而在江西形成了国营、省营和民营垦殖齐头并的格局。垦民经过一两年的努力耕作,多数实现了自给自足,初步达到了救济目标,推动了垦殖事业的发展,为争取抗战胜利贡献了积极力量。但是,受经费缺乏、管理不善、贪污腐败和土客矛盾等因素的制约,移垦所能救济的难民究属有限,政策推行亦遭遇诸多窒碍,垦民屡屡弃垦他去,“难民——垦民——居民”的转化不畅,江西省政府力图通过难民移垦调节人口分布的目标几近落空。
战时高校内迁与教育改革
¥39.33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我国的高等学校和文化机构行了有预谋、长时期、大规模的摧残与破坏。面对日军的侵凌逼,各地高校师生在困难的条件下,历尽艰辛向战区后方转移,中国大地上由此出现了一场全国性的高校内迁运动。战时的中国高等教育遭受了巨大创伤,同时也凝铸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在大后方营造了若干教科融合的人文重镇和学术高地,形成了一道“文化抗战”的壮美风景线。本书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描绘了战时高校内迁的整体图景;透过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等几所典型高校的内迁与改革历程,以带面地展现各个时期、各条路线上不同高校的内迁原委,呈现当时高校师生对日本侵略的反抗与斗争,以及为赓续中华文化命脉、维持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艰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