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旭高
¥22.00
本书是《中国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介绍王旭高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后世影响等。部分,生平概述包括王旭高生存的时代背景和从医经历等;第二部分对其主要著作的学术价值作了简要的概述;第三部分对王旭高学术思想的源流和学术特色作乐详尽的介绍;第四部分为临证经验,从内科、外科阐释了王旭高的临证经验,并分科列举王旭高经典医案;第五部分从历代评价和学派传承介绍王旭高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阅读,对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克邵
¥23.98
《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李克绍(内科专家卷)》详细介绍了李克绍先生一生的理论成就与实践经验,全书共分四部分: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其中“专病论治”充分反映了李克绍先生临床独到之处,是其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李克绍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大家,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颇有心得。《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李克绍(内科专家卷)》详细介绍了李克绍先生一生的理论成就与实践经验,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其中“专病论治”部分充分反映了李克绍先生的临床独到之处,是对其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金谷子讲黄帝内经灵枢
¥49.00
本书是个人读书临床的心得,力求严格用以经证经、以实验经的方法,尽量不夹杂个人无据的阐释和发挥,期望透过临床实践,和带教学习的同学一起直趋《内经》的本源,认识医道的本来面目。也会对临床针灸医生学习、运用经典的理论和技术、切实提高临床疗效起到参考作用。


瞻山医案
¥23.50
《瞻山医案》,清代任贤斗(号瞻山)*。成书于 1814~1823年间,初未付梓,仅藏于门人之中,因而未有广泛影响。民国十三年(1924)正式刊印后,方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本书共四卷,名为医案,实为综合性医学*作。主要记载任贤斗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验案。其于每一病下。先述其理论源流,多所阐述,次则附录生平精彩验案,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医学*作。后另附方176条。本书反映了任贤斗的医学思想及临床经验,有独特的学术价值。本次整理以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藏1924年浏阳唐文胎室木活字本为底本。


读《黎庇留医案》
¥19.00
《毓涵斋中医夜话:读<黎庇留医案>》为《毓涵斋中医夜话》之一。是克强先生读《黎庇留医案》(简称《黎案》)之分解、之申说。 医者读案,一人有一人的读法,一人有一人的理解。克强先生读《黎案》,即会于心,悟于神,把黎氏经方运用之圆机活法、通权达变,通过其“方机对应”之学术,活脱脱地展现于读者面前,使案中“云遮雾罩”之处一下通透起来;而对于原案中可商榷之处,为读者考虑计,亦非随声附和,而总是申张己意。 克强先生更以黎案为切,以其独特之视角,纵横裨阖,娓娓道来,而倡经方之根本,明经方之道术。可见,此册“黎案之读说”,更是克强先生研用经方之心得、日趋成熟之思想,读者尤可观也。


曹炳章方药论著选
¥18.50
《规定药品考证》分上下二卷。该书是曹炳章有鉴于当时药界在中药的采、炮制、贮藏等存在问题及一些商家为谋求暴利,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种种的弊端,本着“革除乱真伪品,改不良炮制”之宗旨,以其平日经历所得,结合各种本草著述、前贤诸论,从产地、形态、修制、效用、主治、用量、炮制、贮藏等方面对中药予以阐述,以期“医者对病用药,自然着手成春,效如桴鼓”。今以曹氏手稿本首次行整理。 《增订伪药条辨》为《伪药条辨》增辑而成。分为四卷,全书凝集了两位医学家的智慧与经验,内容更加充实,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木、石、虫介、兽8部,对药品的鉴别、采集、炮制等行切合实际的论述,为鉴别药物的真伪优劣提供经验。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绍兴和济药局刊印,在国内广泛流传。《增订伪药条辨》对于提高医药人员鉴别药物能力,丰富药物知识,有着较大影响。今取民国十七年(1928年)绍兴和济药局初刊本为底本予以整理。 《经验随录方》成书年代不详。该书记录了临床行之有效的各种单方验方52首,详细阐明了各方的证候主治、药物组成、使用方法以及方剂来源,个别方剂还附有病案记载加以说明。今以曹氏手稿本首次行整理。


《黄帝内经》二十论
¥30.08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丛书:《黄帝内经》二十论》首先对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及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西汉的《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记》等相关文献行梳理,认为《黄帝内经》成编于司马迁《史记》之后、刘歆编纂《七略》之前,但其中传载的生命科学知识应当是“黄帝时代”以降,我国先民养病治病经验的结晶。其次,厘清了“养生”“阴阳”“五行”“精气”“神论”“天论”等重要命题演的历程。再次,应用“河图”“洛书”及天文、历法知识对《黄帝内经》中关于心、肝、脾、肺、肾五脏及论“神”、论“气化”等内容的相关原文行再认识,使其内涵更近传统中医文化的原本含义。*后,对“为何学、怎样学《黄帝内经》”做了回应。


古典艺术与中医学
¥21.36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古典艺术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中国古典艺术包括了琴、棋、书、画、戏曲、建筑艺术等,其与中医学颇有相通之处,同源于包容性强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古典艺术的表现内涵而历久弥新,形成了一套富有民族特色的养生观和养生术,同时从古典艺术吸取丰富营养,创造了独特的养生文化。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古典艺术与中医学》从中国古典艺术的源流、传世作品及其与中医的渊源讲起,通过阐述古典艺术中的中医文化现象,尝试在继承传统文化,挖掘其艺术价值基础上,拓新时代的中医文化研究,希望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国际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


儒家文化与中医学
¥25.73
《儒家文化与中医学》分为5章,首章为源流概述,第2章从儒学的“道中庸”、“谨孝道”、施“仁术”、“乐从和”与“以致用”诸方面探讨其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第3章从 “太极图说”“遏欲存理”“气化”理论和“格物致知”等角度谈儒学与中医理论的关系;第4章在儒医考辨基础上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的49位儒医;第5章从清代朴学的今古文之争探析近代中西医汇通的背景;*后,从当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展望了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愿景。


象数与中医学
¥21.36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象数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全书共6章,将象数与中医学的内在关系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是书以《周易》中的象数思想为基础,分别从象数的含义、内容与功用,象数与五运六气、象数与中医脏腑经络、象数与中医诊断辨证、象数与中医治法方药、象数与养生学说等视角,全面阐述象数源流与发展。 象数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及中医的哲学思想都可以用象数的原理来分析与诠释。象与数分别从原创思维和科学方法来理解和认知中医药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从象数的角度审视中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厘清中医理论的源头,对于中医药学的研究与步都有莫大的借鉴意义。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象数与中医学》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参考。


饮食文化与中医学
¥21.36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中医学素有“医食同源”之说,饮食文化与中医学息息相关,相互促,共同发展。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饮食文化和中医学的关系,介绍了饮食文化与中医学的源流、儒释道饮食观与中医学、《黄帝内经》与饮食文化,民俗、二十四节气、饮食文化与中医学,以及食品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与中医学,并重介绍了中医食疗学,遴选出了经典实用的中医食疗食谱。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集科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既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为研究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支持;又具有实用价值,提供了简单易行的益寿延年、防病治病之食疗方法;更具有文化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意义重大。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饮食文化与中医学》适合社会各阶层人士阅读选用,特别可供从事饮食文化与中医学研究的人士阅读参考。


典籍文化与中医学
¥21.36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典籍文化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典籍文化与中医学》立足于典籍探讨中医药文化,对古代医籍的特、编纂、传播及发展历程行了全面的概述,重探讨了书目、类书、丛书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典籍文化与中医学》内容不仅涉及《医藏书目》《医籍考》等中医专科书目、《济生拔萃》《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皇汉医学丛书》等中医丛书,更将视线聚焦在此前中医界较少关注的综合性书目、类书、丛书,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发掘、整理、研究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医文化内容。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典籍文化与中医学》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上医本草
¥24.50
《上医本草》四卷,明代赵南星撰。作者为明季名臣,《明史》有传。其罢官家居时,因久病用药不效,遂依据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自行食疗调治,终至痊愈,乃知饮食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因辑此书。作者认为用药多则有损脾胃,终至不能用药,节饮食合“上医治未病”之理,又合“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之义,因以《上医本草》名此书。《上医本草》除极少数条目外,均摘录于明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书中分水、谷、造酿、果、菜、禽、兽、鳞、介、虫10类,辑录本草所载之食物470余条,简述各物别名、品种、形状、性昧、主治、宜忌等,多附有食治单方。虽少发明,然于食物之性用提要钩玄,亦有益于今之养生者。本次整理以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赵忠毅公全集》为底本。


片石居疡科治法辑要
¥12.00
《片石居疡科治法辑要》二卷,清代沈志裕著。上卷论述疔疮、流注、肠痈、肺痈等42种外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内外治法及禁忌等,并附应用方剂87首,下卷记载经验良方108首,分为肿疡、溃疡、小儿和杂症四类,其中自订方30首,每方简述功用、组成、剂量及用法。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八年(1828)志古堂刻本为底本。

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
¥88.51
內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又名《黄帝内经素问完壁直讲详注》九卷.清代高亿*.罗济川、张映川注,大愚子、乾一修订,成书于同治十一年(1872).是详细注释讲解《素问》的一部重要书籍。?《黄帝内经素问》历代多有整理注释,高亿认为诸家对《素问》诠释末尽,故以自己几十年的理解体会对《素问》全文作以全面的讲解,撰成《素问直讲》。撰写期间,同里大愚子偶得《黄帝内经素问》古本.认为比世传版本*为完整,遗篇尽在,于是加以整理.称之《素问完壁》。高亿命其弟子罗济川、张映川等详细注释,*成《素问详注》。由高亿*的《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对内《素问》精注详讲,其中不乏独到见解,而且语言浅显易懂,为学习《素问》的重要参考资料,尤其对于初学者有*大的帮助。?本次整理以清同洽十一年(1872)绿云冈刻本为底本。


脉微
¥12.00
《脉微》上下二卷,上卷为脉微总说,引用《素间》《灵枢》《难经》《脉经》精华以释脉理;下卷将纷繁复杂的脉学理论变成简单明了、易学易懂的精致图解和朗朗上口的歌括骈语等。本次整理以明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为底本。


脉诀乳海
¥17.87
《脉诀乳海》,六卷。清·王邦傅撰,叶霖(字子雨,号石林旧隐)参订。成书并刊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

袖珍方
¥69.33
《袖珍方》,明;李恒撰,成书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共四卷,方计3077首,按病证分为八十一门。卷一为风、寒、暑、湿、伤寒外感病以及疟、痢、呕吐、咳喘等部分内科病;卷二~卷三为各种内科病,卷三末为五官科病;卷四首为折伤,后为妇人、小儿病。此书内容广博,涵盖内、外、妇、儿、五官各科。 本次整理,以明正德四年(1509)重刊本为底本。


分部本草妙用
¥23.50
《分部本草妙用》,顾逢伯撰。全书共十卷,主 要按脏腑经络分部。从卷一开始,依次为肝部、心部 、脾部、肺部、肾部,五脏各占一卷;兼经部两卷; 以上每卷分别再分温补、寒补、温泻、寒泻、性平五 类。其分类不明者,设杂药一部;卷九为谷部、菜部 、果部;卷十为兽部、禽部、水族部、水部、火部、 土部。如此罗列药物,分别阐述用药法要。 本次整理校注,以仅存孤本崇祯刻本(孤本)为 底本。


邹志为老中医临证治验
¥19.30
本书收集的是邹志为的学术论文及其继承人总结的邹志为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等文章,是邹志为一生的经验总结,是继承和发扬邹志为的学术思想并运用于临床的宝贵专著。全书包括六个部分,即内科病证论治、儿科病证论治、男科病证论治、妇科病证论治、方药应用、心理疏导。


医林口谱六治秘书
¥25.73
《医林口谱六治秘书》系清代名医周笙在陆圻《医林口谱》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全书凡四卷,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儿诸科。作者宗《内经》、仲景学说,广征博采后世王肯堂、薛立斋、喻嘉言等诸家著述,结合师传己见,对疾病的证治按表、里、寒、热、虚、实加以归类和分析,即所谓“六治”。又于每一病证文后,继附历代名方、秘方和民间的便方草药,并加以评按。文中还穿插着典型验案,以供后学借鉴参考。全书门类清晰,次序井然,理、法、方、药屡次分明。本次整理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所藏清抄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