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体质营养学
¥69.00
1.出版价值 中医体质学作为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的新突破,自创立以来对中医教学、科研、临床、治未病工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医体质学发展至今已经较为成熟,亟待与相关学科交叉结合,分化出新的学科分支。营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营养过程、需要和来源以及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科学,而饮食养生又是调理体质偏颇的重要方法。因此,中医体质学和营养学有很好的结合。本书将体质学和营养学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学术创新性和临床实用性,并且可促中医体质学的学科分化。 2.主要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体质学和营养学概况、体质营养学评估方法、体质营养学干预方法、常见偏颇体质易发疾病的饮食调理和营养干预、特殊人群的饮食调理和营养。 3.本书特色 饮食养生是中医体质调理的重要方法,主要利用食物的性味调整机体体质偏颇来预防疾病,而现代营养学注重膳食营养成分搭配。本书将中医饮食养生和现代营养学的理念和方法相互结合,使读者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在调理偏颇体质和行相关疾病预防时从食物性味和营养成分两方面充分考虑,获得更好的效果。

中医舌诊与临床研究:汉英对照
¥94.50
舌诊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是中医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舌诊对病证的诊断,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均有其他诊法不可替代的价值。为弘扬中国医学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医舌诊这一既便捷、经济、无创,又能客观综合反映人体生理病理信息的诊断理论与方法传播给全人类爱好中医学的人们, 本书以舌诊为研究对象,中英文对照阐述中医舌诊的基本知识、理论与临床研究及应用。 本书图文并茂,文字精炼,通俗易懂,图象清晰、逼真,译文流畅、道地,科学实用。


传统中药炮制与现代研究:汉英对照
¥55.00
本中药炮制是中国历史上的珍贵遗产,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中医药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指导思想,传承是中医药学、中药炮制学历经数千年而泉源不竭的必要条件,传承不是全面继承,而是去粗存精、与时俱地发掘和发扬中药精华,中药炮制需要传承的是炮制的科学精神、哲学思想、传统理论和特色技术;而守正是创新的正道,如果说传承成就底蕴深厚,那么创新获得生机无限,中药炮制的创新必然是在坚守中药炮制传统理论和技术上的厚积薄发,应是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注重现实意义的创新。书的主要特是,把中药炮制传统与现代研究内容行了有效融合,借助实例形式,采用双语文字编写,使本书内容不仅创新,而且更具时效性,可为从事中药炮制的行业从业人员及国际学员学习提供参考。通过中药基础知识、化学、炮制、语言等多学科交叉互融,揭示了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发展了炮制理论和技术,也为中药炮制学科走向国际化,下良好基础。


医学穷源集
¥36.00
《医学穷源集》共六卷,明代王肯堂著,门人殿宅心评释。《医学穷源集》卷一、卷二载有关运气学说等医论二十八篇;卷三至卷六以木、火、土、金、水逐年中运为纲,分列王氏证治验案百余则,每则医案之后附有按释,说明气运盛衰、遣药处方之理,发挥《内经》运气学说精义。本次整理以清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吟香书屋藏板刻本为底本。


伤寒缵论
¥39.50
《伤寒缵论》为清代医家张璐所撰,刊行于1667年。《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29:伤寒缵论》以诠解《伤寒论》原文为主,共分两卷。卷上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殿阴六经篇,卷下为脏结结胸痞篇、合病并病篇、温热病篇、杂篇、脉法篇、伤寒例等篇,并载《伤寒论》方一百一十三首,附古今分两。作者将《伤寒论》原文重新编次,删去了汗、吐、下诸篇,将f脉法[伤寒例]移至书末。采诸家注文,参以个人见解,阐释发挥,补充了前贤之未备。本次整理以康熙六年丁未(1667)初刻本为底本。


医经津渡
¥28.00
《医经津渡》四卷,清·范在文撰。刊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该书阐述了人体经络、藏象、气血、脉象生理病理及四时养生导引等基础门知识,采用以易道释医之法,*兼诸子百家相关理论以诠医中之理,体现了“良医”“良相”相得益彰的经世致用思想。本次整理以南京中医药丈学图书馆馆藏清道光三年癸未(1823)安怀堂刻本为底本。

AI 岐黄:中医大脑重症医案集
¥86.50
本书是《AI岐黄——中医大脑医案集》的姊妹篇。在前书治疗临床常见案例基础上,本书着重选取临床重症治疗效果较好的案例,如肺癌、脑瘤、白血病、帕金森、癫痫、肾功衰、冠心病等,以体现中医人工智能的专业水平与步速度。


彤园妇人科
¥20.30
《彤园妇人科》内容简介: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京城名医馆名医经验集.①,鞠躬尽瘁不悔篇
¥117.50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突出中医特色,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特有规律,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互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重经典、重临床、重传统文化,实施多导师制,博采众长,旨在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临床技术精湛,中医功底深厚,医风医德高尚的中医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中医药大学的共识,中药传承班在全国已经成功设多年,但缺乏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中药传承教材,尤其缺乏针对中药理论的全面系统阐述,不利于课程的展。中药理论专论将全面系统的阐述中药理论,指导中药的辨、采、制、用,连中医“辨证”与中药“论治”两大环节。本教材要围绕培养学生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够灵活运用中药药性理论服务于科研、临床等 专业与写作水平:针对中药学术传承班学生,中医、中药、针推专业学生,中医爱好者的特,选择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和中级及以上职称,熟悉相关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编写经验。

京城名医馆名医经验集.③,燕京传承谱新篇
¥109.00
本教材重对于养生方法技术行归类,对于每一种养生方法技术做到必有出处,并引用相关文献,同时简要介绍方法技术的传承发展以及应用,作为本科教材,列出各种方法技术的操作要领、应用上的注意事项,方法技术的训练等。 《中医养生方法技术学》是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中医养生学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彰显中医养生学特色和优势。本教材适用于本科中医养生学专业


分类草药性
¥20.00
《分类草药性》,原名《草药性》,清代四川地区民间草药书。原书未著作者,为多人经验总结汇编而成。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6):分类草药性》所载四百余味药均系四川地区常用民间草药,根据药名词头或词尾分类,分为草、藤、风、杂、根、头、皮、叶、花、子、香、莲、椒、麻、龙、箭、石、菜、蒿、角、衣二十一类。内容根据民间草药使用特和实际认识,记述了药性、功能主治和用法,还简要地记述了一些药物的产地、生境、采收、品种等内容。诸多药物的别名以及药物的主治都带有四川地方特色,并有若干其他本草著作中未见记载的草药。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46):分类草药性》本次整理以清宣统三年(1911)诚德堂藏版为底本。

中医养生学保健基础
¥68.00
本书共有八章内容,分别包括了中医养生保健概论、中医辨证与调治、体质学说与体质养生、亚健康及其中医干预、药食同源与养生保健、常见中药与养生保健、常见疾病及其调治、谷医堂产品及处方应用。 2019年4月12日,谷医堂互联网医院正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这意味着即日起谷医堂互联网医院作为湖南企业设的家互联网医院正式营业。作为以中医诊疗与中医养生保健为主要服务内容的互联网中医医院,谷医堂启了“互联网 中医医院”的运营模式的探索。本书作为互联网中医院医护专业人员培训教材的其中一部分,其编写是为了规范专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升专业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集古良方
¥36.00
《集古良方》由清·江纂辑。全书共12卷,48 门。成方歌括1000余首。内容包括内、外、妇、儿、耳鼻喉等临床各科,并附有衣服、花木等杂事。刊刻之后,广为流传,诸多验方反映了作者生活年代的文化背景,以及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对学习、研究传统中医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次整理以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瑞堂初刻本为底本。

医方考绳愆
¥72.00
《医方考绳愆》,北山友松子撰著。友松子本名道长,通称寿安,号友松子,别号仁寿庵。祖籍福州长乐,生于日本,生年不详,卒于1701年。全书6卷,成书于日本元禄九年(1696)。友松子对明吴崑所撰之《医方考》颇有研究,援引大量医籍,查考吴氏所辑医方出处,标明立方本意,于方中药物有误写者,分量、用法、主治之未及者,均加以评正或补充。于吴氏所考方义有异议者,则广引前贤诸家之说,或据己临证经验,加按语于吴氏方论之后,以证吴氏方论之是否。该书内容丰富,说理透彻,对研究我国**部方论专著《医方考》,深刻领会和掌握名家医方的用药特色及变化应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本书刊行,仅有日本元禄十年(1697年)秋田屋平左卫门刻本。本次校注整理,即以该刊本为底本,他校则以本书所引著作之版本为校本。


本草明览
¥23.50
《本草明览》,11卷,撰者佚名。全书分草、木 、谷、菜、果、玉石、兽、禽、虫鱼、人10部,共收 载条目375种,涉及药物370余味。对每种药物的气味 、升降、归经、毒性、主治等均予介绍,尤其对药性 与功用的论述简洁精炼,层次分明,颇具特色。本次 整理以上海图书馆所藏清咸丰四年(1854)钮文鳖抄 本为底本。


种子心法
¥12.00
《种子心法》由清代著名养生家石成金所著。全书内容简短,语言浅显易懂。书中论述了有关生育问题的若干内容,如(要回天)(要选雌)(要寡欲)(要知时)(要知窍)等,并附有种子药方,丰富了生育科学的内容。本次整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为底本。


心太平轩医案
¥20.00
《心太平轩医案》,清代徐锦*。成书于清成丰元年(1851)之前,应为道光中后期。载案235例,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肛肠和皮肤等科:多为一案一诊,一案再诊、三诊、四诊亦不鲜见;出方约 350首,既有经方,亦有时方,*有自拟方。本次整理以1912年徐熙刻本为底本。


诗意品经方:《金匮要略》新视界解读
¥38.50
经方之中文韬武略,博大精深。苏小白“文”品《金匮》,“武”论《伤寒》,各得其妙,相得益彰!本书是《经方与兵法》姊妹篇,以不一样的方式切金匮。在领略传统中华文化之美中感悟经方的深义奥妙。 传统中医别具风神的文化意味,是其生生不息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从文化角度去看经方,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本书在畅谈以古典诗词为主的中华优秀文化精粹之处,适时契合地切到讲解《金匮要略》之中,旨在通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联结,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金匮要略》方证的精妙意旨,可谓别致有趣。学习中医经典,倘若兼顾体味其间之美,便会收获一份别样的享受。《诗意品经方——<金匮要略>新视界解读》一书触角新颖,挖掘深邃,是中医从业人员与中医、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参考书籍。 作者为中医世家传人,以及美国执照中医师,热爱中医。图书市场上无同类书。因此本书具有良好的出版价值,有望成为长销书。


杨德钱临证治验录
¥41.50
本专著以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及气血津液辩证为纲行编排,将理论、体会及临床医案互相对应并融汇贯通,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便于读者学习理解及临床应用。


克罗恩病
¥48.50
罗恩病属于世界范围的疑难疾病,目前尚无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药在这种疾病的诊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克罗恩病属于现代病名,因此那些中医文献资料能够帮助我们在临床中学习和运用,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目前尚无相关的中医专著,阻碍了对中医师对这种疾病的深研究。 本书以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药研究,名医典型医案,古籍汇编等内容为纲,以年代为目,系统总结了从秦汉至现代的有关克罗恩病的中医文献,可以为中医理论研究者提供基础,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治思路,能够有力的推动中医药诊治克罗恩病的诊疗水平。 主要内容如下: 上篇克罗恩病中医文献研究 *章克罗恩病的中医病名 *节中医病名源流 第二节中医病名现代研究 第二章克罗恩病的病因病机 *节病因病机的古代文献研究 第二节病因病机的现代文献研究 第三章克罗恩病的辨证治疗 *节辨证治疗的古代文献研究 第二节辨证治疗的现代文献研究 第四章克罗恩病的方药研究 *节方药的古代文献研究 第二节方药的现代文献研究 第五章名医经验综述 危北海,周福生,刘沈林,叶柏,姜树民,李飞,沈继泽,谷云飞,谢晶日等 第六章名医典型医案 吴焕淦,严季澜,谢晶日,谷云飞,李飞,王新月,危北海,周福生,刘沈林等 下篇克罗恩病古代文献汇编 *节先秦两汉时期 第二节魏晋隋唐时期 第三节宋金元时期 第四节明清时期 特色方面: 主编及编写团队研究中医药诊治克罗恩病已经超过1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指定的克罗恩病中医诊治指南的主笔单位,可以有力保证书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克罗恩病中医文献研究的空白。 本书涵盖了克罗恩病中医诊治的全过程,虽然以文献整理研究为主,但更倾向于临床,可以为临床医生诊治克罗恩病提供思路。

肝脾论在胃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84.00
笔者在医疗、科研、教学*线工作近40年,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代谢疾病和内科各种疑难杂病。临床上一直以中医“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理,中医药和现代理化检测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坚持科研与临床结合,面对临床病证的千变万化,三因制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疾病,医疗技术精湛,并在多年学习与临证不间断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经验。 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与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人们也承受着空前的竞争与精神压力。或愤怒郁闷,思虑忧愁,情绪多变,没有有效的排解途径;或应酬往来,以酒为浆;或追逐享乐,喜静少动,过食肥甘……凡此种种,日复一日,极易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肝脾之病常常互相影响而酿成肝脾不调之肝脾同病之疾。笔者认为现代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等常见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究其病机之演变多与肝脾两伤有关,通过精研古医籍以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笔者提出了“肝脾论”,“肝脾论”正是从肝脾生理、病理相关及肝脾同治的角度探讨肝脾与临床。临床上笔者重视肝脾在机体的重要性,善以“肝脾论”为指导,从调肝理脾手,肝脾同治,运用于临床疾病。笔者临床虽重视肝脾不调,但证治却十分灵活,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多见,但治疗绝不局限于泻肝、补脾。笔者强调肝脾相关理论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非常重视肝脾,肝脾相关理论是中医脏腑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广泛地运用到中医学的各个领域。 本书中,作者详细论述了肝脾论的学术思想、治则治法、方药特色,医案医话,及肝脾胃治疗胃肠疾病的医案选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