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简世界史
¥12.34
《极简世界史》是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威尔斯撰述的一部世界历史,它被称之为“通俗世界史的扛鼎之作”,它像小说一样好看、迷人,一定会让你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威尔斯一生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文学、科学、历史、社会、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而《极简世界史》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历史书籍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无比阔的视野、轻快简洁的笔调,将物种起源以来的人类历史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写作角度不拘泥考据,给读者提供一个宏伟、宽广的视野,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


广岛倒计时:核爆前惊心动魄的21天
¥23.92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日本时间),一颗名叫“小男孩”的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并被写了历史。*颗被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当即造成7万人死亡,核辐射诱发的癌症以及其他并发症还将夺走超过20万人的生命。关于爆炸当时的情况以及爆炸后续的影响已经有太多太多的著述。 在这本与众不同的《广岛倒计时》中,作者史蒂芬·沃克以冷静、克制的文笔描述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前惊心动魄的21天以及爆炸后18个小时的一切:从美国在洛斯阿拉莫斯行的原子弹核爆试验到“三巨头”之间的外交博弈;从提出原子弹概念的科学家反对使用这一“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到强硬派坚持无需警告就直投弹;从轰炸机组“忍辱负重”苦练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到一名狂放的飞行员向日本皇宫投下炸弹;从一对广岛恋人在爆炸前度过的美好一夜到爆炸后目者描述的那“地狱一瞥”……每翻过一页,你都能感受到时间在嘀嗒嘀嗒地流逝,感受到一场灾难正在越来越近。*终,你将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核爆前那漫长的30分钟,3分钟,45秒钟,并与幸存者一起见证爆炸后的惨状:那些炭化到不成人形的尸体、横扫一切的火焰风暴、全身被烧焦到已分不清是男是女的“行尸走肉”…… 本书资料异常丰富详实,作者的资料来源包括:对超过40位成书时仍然健在的轰炸机机组成员、参与研发原子弹的科学家、广岛核爆的幸存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历史学者的采访记录;当事人及其亲人的回忆录和信件;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等权威机构的解密文件;相关领域历史学家的学术著述;由美国国家档案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广岛和平纪念馆、杜鲁门总统图书馆、“曼哈顿计划”遗产保存协会以及多位亲历者提供的照片。 各界媒体对《广岛倒计时》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并屡屡将本书与另一本广岛核爆题材的佳作约翰•赫西的《广岛》行对比。有不止一家媒体认为本书“可以与约翰•赫西长盛不衰的《广岛》比肩”,著名媒体《华盛顿邮报》更是认为与《广岛》相比,“史蒂芬•沃克描绘出了一幅更为宏大的图景”。 在本书中,史蒂芬•沃克从未渲染过仇恨,而是从多个角度冷静的描述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呈现出战争,尤其是核武器的可怕。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部佳作于2006年获得了著名的戴顿文学和平奖(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 for Nonfiction)。


伊朗四千年
¥58.99
伊朗,面貌神秘的东方古国,中东动荡地带的心脏,世界目光的聚焦之所。公元前6世纪时它已成为横跨亚、欧、非三洲的世界性帝国,也留下了丰富的政治治理遗产和文学艺术瑰宝。我们该如何认识伊朗,如何理解它当下的国际地位? 两位作者一位是伊朗设拉子大学和德黑兰大学前校长,一位系法国知名中东史学者,随着他们的讲述,伊朗4000年的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在这里,埃兰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突厥文明、蒙古文明、阿拉伯文明交替与碰撞,一个一个王朝建立又灭亡。它们采用了怎样的行政体系,留下了哪些璀璨的文化,推行过怎样的宗教政策?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塑造了伊朗的过去。居鲁士大帝、霍斯劳一世、阿拔斯一世,疆拓土,建立治世,写下这片土地的辉煌与荣耀;哈桑·萨巴赫、鲁米、塔荷蕾,杀手、诗人、传奇女性,为历史添上了神秘与浪漫的色彩。 叙述式的写作是这本书的特,使得这部严肃的历史著作情感丰沛,且趣味盎然。作者查阅大量史料,对伊朗历史行了全景式呈现,读懂它,便掌握了理解伊朗的钥匙。


简读日本史
¥46.99
日本是一个特别的国家,文化内核超稳定而外表却极易变化,让世人捉摸不定。理解了日本历史的独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才能理解日本对东亚、乃至世界历史走向的影响。 本书从四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立体而丰富的日本历史。部分从日本人独特的性观念切,分析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简述从绳纹时代到明治维新的历史,重是分析日本为什么行大化改新,以及大化改新何以失败,对比日本历史轨迹与中国的相似之处;第三部分分析日本人的世界观念以及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第四部分则总结日本国民性的成因及特。 本书以多元视角与理解路径,解答关于日本的困惑,也为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提供一个参照物。


人类命运转折时
¥59.00
智人凭什么脱颖而出成为地球霸主? 掌握了粒子对撞机,就能解锁未来科技? 我们距离找到外星文明还有多久? 人类在未来可以永生吗? 不想结婚、不想生娃,低欲望社会的未来会怎样? …… 人类历史浩浩荡荡,作者从中选取了22个*为惊心动魄的片段,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人类闯关地图”,同时也向读者揭示,人类史就是一部人与进化、灾难、科技、自己不断博弈的历史。面向未来,我们仍将继续向地外探索、寿命极限、社会肌体演变发起挑战。


印度土邦史
¥55.00
本书是一部关于印度土邦历史发展的学术著作。印度土邦是指承认英属东印度公司和英王宗主地位,在内政上享有完全或部分主权,在外交上受到严格限制的印度独立的王国。作者追溯了主要印度土邦早期的历史,以英国对南亚次大陆的统治为主线,阐明英属东印度公司涉足南亚次大陆,征服各王国,终确立对印度土邦统治权的过程;剖析英王政府管南亚次大陆统治权后与土邦王公的关系;展示大多数土邦王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给予英国政府的帮助;解读印度土邦的宪政改革;陈说英国撤离印度时土邦王公的抉择。本书的出版为印度土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西方文明4000年
¥54.00
西方在文化上有一个共同的根——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孕育了西方文明,此后西方各国共同创立了灿烂的西方文明。 本书讲述了自古希腊时期至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西方社会历史程,将西方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事件、影响历史程的人物、鲜为人知的趣事与细节串联起来,简明、生动地展现了西方4000年波澜壮阔的文明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
¥5.01
英国历史家爱德华·吉本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全书出版至今已逾二百年。我国出版界传出它的一卷节编本中译本问世的信息,依然令人鼓舞。 爱德华·吉本出身于一个拥有大地产的资产阶级家族。据他追记,其家 族在 14 世纪时开始拥有土地。到 16世纪后期,其远祖已获得缙绅的称号。当时风气,农村殷实之家,大都把子弟送往城市习商。这个家族已有几代人到伦敦从事商业活动,并出现过一位周游西欧并远游美洲的旅行家。吉本的祖父爱德华曾任南海公司董事,由于一次船只失事而破产,但他东山再起,又复积资十万英镑。吉本的父亲亦名爱德华,曾就读于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为托利党人,拥有缙绅称号,一度担任伦敦城的区长,并曾当选英国议会下院议员。吉本的母亲朱迪思·波顿为伦敦商人之女。吉本于1737年出生于伦敦附近的帕特尼镇,是父母的长子。他后来在回忆录中颇以其出身门第 而自豪:“我出生于一个自由而文明的国家,一个科学和哲学的时代,一个门第荣耀、家资富有的家庭。” 吉本幼年身体孱弱多病,母亲连生多胎,无力照管,幸赖姨母凯塞琳·波顿悉心看护,几次转危为安。他所受的初级教育很不完整,时常因病中断,10岁丧母后,又一度辍学,幸赖他生性好学,又得姨母辅导,读了许多古希腊罗马的人物传记,启发了对古典时期历史的兴趣。在入大学之前,他对希腊文和拉丁文都已打下良好基础。1752 年吉本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当时只有 15岁。他对世界历史怀有很浓的兴趣,从古代而及于近代,几乎尽读所能得到的关于阿拉伯、波斯、蒙古和突厥史的英文著作,在他阅读的书单中也列入了中国史籍。可是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学院生活使他失去学习兴趣。他更换了一位导师,这是一位“只记得薪俸,不记得职守”的人,对学生既不指导,也乏管理,虽同 住一院,却只见过一面,俨然路人。吉本深感无聊,称这段日子为修道院生活,时常离校出游,学院也不加约束。他自幼即对宗教争论感兴趣,惑于天 主教祕义的姑母对他也有所影响,牛津的沉闷气息并不能为他解疑释惑。相反,他认为大学要求学生对三十九信条表示信奉之举是“装样子多于诵读, 诵读多于信奉”。在彷徨苦闷之中,他接受了化体说,改信了天主教。当时他还自认是受良心驱使,但多年以后自己承认当时过于幼稚,致为诡辩所惑。的确,他这时才16岁。


美国史(贝克知识丛书)
¥22.00
这本书简明扼要,按时间顺序清晰展现美国历史发展与欧洲的不同之处,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美国历史在不同阶段和年代的自身演和发展。本书简略勾勒了从殖民时期到当今的美国历史,涉及*重要的阶段和时代。在阅读时,读者也可了解美国政治发展和社会经济史的概览。 美国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16 世纪欧洲殖民北美大陆始,至1865 年南北战争结束,这一阶段是美国独立建国的过程;自南北战争之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时间,美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大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美国一直稳居超级大国的地位。在几百年的发展史中,动荡与战争一直在美国不断上演着。


欧洲历史上的诺曼人
¥25.99
在《欧洲历史上的诺曼人》里,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为读者全景式展现了诺曼人的历史画卷。诺曼人,作为 8 至 11 世纪分布于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以其独特的 “北方人” 特质登上历史舞台。从诺曼底公国的创立开始,他们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征程。诺曼人不断向外扩张,足迹遍布欧洲多地。在西进过程中,他们频繁侵扰不列颠群岛、法国诺曼底等地,甚至远至格陵兰和美洲北部海岸;东支则从瑞典出发,深入俄罗斯,并沿伏尔加河、第聂伯河、顿河到达里海、黑海直至拜占廷。他们不仅在军事上征服多地,更在文化、政治、社会等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哈斯金斯深入剖析诺曼人的宗教信仰,揭示他们对基督教实用主义的虔诚态度;阐述其语言在殖民扩张中与多种语言的交融演变;还探讨诺曼人独特的文化,如兼具防卫与居住功能的城堡建筑,作为种族联盟手段的婚姻习俗,以及苛求劳役的生产制度和创新的郡守制度等,*呈现诺曼人在欧洲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新说!日本战国史
¥15.00
本书基于日本史学界的*新研究成果,以日本战国时代分布于日本各地的不同时期的十六个家族的兴亡为线索,全景式地展现自享德之乱、应仁之乱开始至大坂之阵结束的日本战国时代的百余年历史。让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够对日本战国时代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与认识。


大学的兴起
¥25.99
《大学的兴起》以精炼笔触,带领读者回溯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书中首章聚焦 “*早的大学”,生动展现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欧洲南方大学,以及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大学的独特风貌,同时探讨中世纪大学留给后世的深远 “遗产”。后续章节 “中世纪的教授” 和 “中世纪的学生”,深入教学活动、学术地位、学术自由,以及学生日常生活等多个层面,勾勒出中世纪大学的全景图,为我们理解高等教育的起源提供了珍贵视角。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理想国译丛33)
¥39.99
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依附理论”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出版了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的血管》,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他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这些“血管”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本书试图揭拉丁美洲孤独百年的真相,也让我们聆听失败者的声音:那些追求拉美独立富强的英雄和他们失败的革命。这是整个拉丁美洲悲剧的缩影。与书中所揭示的历史被官方掩盖和篡改一样,本书在出版之后不久即遭到拉美右翼政府的禁令,然而它却以几十种语言的译本走遍世界,被一代人长久地当作叛逆拉丁美洲的象征。它的论断带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命运却已经融历史。

旧制度与大革命
¥2.99
旧制度与大革命》公认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经典之作。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法国大革命似乎要摧毁一切旧制度,然而大革命却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一些原以为是大革命成就的制度其实是旧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在本书中,作者除了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后果提出了一种创性的解释之外,还提出了许多引发后来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思考与探索的现象与问题,例如,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等等。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作者阅读和利用了大量前人从未触过的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等。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 ★商界、学界同样鼎力推荐——易纲、许小年、任志强、雷颐、朱学勤、秦晖、何兵等强烈推荐,微博自发持续热议,敲响当今中国社会的警钟 ★牛津大学教程,传统已持续一百多年 ★自艾森豪威尔以来,历届美国总统都会引用作者托克维尔的话 ★可读性的译本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第四版)
¥13.99
麦克尼尔《世界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中文版首次出版。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权威推荐。 1963年,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志。 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方的兴起》精编简化,于1967年出版《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 自1967年问世至今,麦克尼尔《世界史》经过四次修订再版,一直在英语世界中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的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入门读物,甚至成为美国空军学院的指定教材。 麦克尼尔的贡献和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史只有文明间的互动才有意义,他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研究的真正开始。 麦克尼尔《世界史》中文版姗姗来迟,问世近50年后首次在中国出版。此次,中文版获麦克尼尔全球独家授权,依据第四次修订版翻译出版。 全书收录109张精彩图表,附标记人类文明历程的历史年表,特别推荐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并针对1976年之后的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全新论述,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麦克尼尔《世界史》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简明流畅,是一般教科书所不及的。不管是上班族、学生教师,还是商界人士、政府官员,《世界史》都是经典可靠的世界史入门读物。


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现代中东的形成
¥59.99
中东,当今世界的战略要地,也是纷争之地。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干预、族裔对抗……100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战”期间和战后,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大国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决定。 “一战”爆发前,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兵锋直指维也纳的大帝国已经没落。它在欧洲的领土大多已经丧失,而名义上属于帝国的埃及也沦为了英国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基钦纳伯爵已经着手在中东谋取更多利益。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作战。协约国并不把这个老气横秋的帝国放在眼里,以为能够很快战胜它。1915年,英法两国发动加利波利战役,企图直取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然而,整场战争竟然演变成了持续250多天的壕堑战,*终以英法两国撤军告终。 战争期间,看到胜利无望的英国政府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主导英国中东政策的陆军大臣基钦纳伯爵派手下马克?赛克斯与法国和俄国谈判。三方秘密达成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大致划分了三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同时,英国政府积极支持麦加的统治者发动阿拉伯大起义,试图从内部瓦解奥斯曼帝国。1916年底,劳合?乔治成为英国新任首相,他在中东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攻政策,不到两年,英军相继攻下巴格达、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 “一战”结束后,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中东问题解决方案的“总设计师”。然而,中东问题的解决却困难重重。许多地方爆发了反对英法统治的动乱,英法俄三国之间的矛盾又显现出来,美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国也要插上一脚,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一战”的血腥后,西方各国人民更渴望休养生息,对帝国主义扩张已经兴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东问题解决方案才艰难出台,英法两国强行将西方政治体系移植到了中东,并自行为中东各国划定了边界,丝毫没有考虑当地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要求。纷争的种子已然埋下。列强声称可以给中东带来和平的解决方案,成了“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安敦尼王朝: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
¥59.99
它是我国史书记载的“大秦”,它是班超、甘英苦寻而不得的对象,它就是安敦尼王朝。《安敦尼王朝: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讲述了罗马帝国历*强盛的王朝——安敦尼王朝的历史,也就是著名的五贤帝统治时期的罗马帝国史。为什么罗马帝国会在政变、篡位等极其恶劣的斗争中保持强盛?涅尔瓦是如何在皇帝图密善被杀的血腥与混乱中登基为帝、创安敦尼王朝的?皇帝图拉真是如何率领、指挥罗马军团疆拓土,使罗马帝国的版图达到*的?哈德良即位后为什么要调整军事战略方向,放缓东方征服的步伐,在北方修建长城?文韬武略的皇帝安敦尼·庇护是如何使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的?皇帝马库斯·奥勒留统治时期,强盛的安敦尼王朝暗藏着哪些统治危机?安敦尼王朝时期的宗教、文学、行政呈现哪些令后世追忆、难忘的特?本书将详细解答。


帝国的胜利:从哈德良到君士坦丁的罗马世界
¥55.20
本书展示了罗马在其帝国权力巅峰时期的历史。从哈德良始统治罗马,一直到“叛教者”尤利安在波斯战役中去世,它提供了一个详尽的叙述,描绘了帝国政治的复杂形式和常常致命的转折,一连串皇帝们崛起和垮台,有时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尽管存在这种不稳定性,罗马人却能够抵御帕提亚人、日耳曼人、波斯人和哥特人的连续攻,巩固了他们作为欧洲和地中海主宰的地位。本书展示了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迈克尔?库利科夫斯基教授描述了2世纪帝国的文化融合,3世纪罗马的地中海世界受到欧亚大陆历史的更大力量影响而产生的政治危机,以及4世纪在君士坦丁和他的儿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的统治下罗马帝国制度的重塑。库利科夫斯基教授认为,君士坦丁革命是帝国命运的转折,也是东西方帝国分道扬镳的始。这本关于世界上最伟大帝国之一在其辉煌巅峰时期的概述深刻、权威且扣人心弦。


埃及通史5:罗马统治时期的埃及
¥40.80
本书引用老普林尼、普鲁塔克等古代史学家的文献,参考皮特里、马哈菲和凯尼恩等近代埃及学学者的研究成果,讲述了罗马统治时期(公元前30年到7世纪中叶)的埃及历史,揭示了罗马帝国中央政府与埃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中央政府实力较强的时候,埃及相对服从;中央政府实力较弱的时候,埃及相对独立,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本书还配有包括神殿、壁画、雕像、石碑、钱币、铭文、灯具和陶器在内的164幅插图。

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
¥19.54
本书为论文及文章集成,全面详尽地论述了日本历史与文化的脉络,见解独到,有学术价值。

教宗与墨索里尼:庇护十一世与法西斯崛起秘史
¥24.99
1922年,庇护十一世被推选为教宗,几个月后,墨索里尼就任意大利总理。一直以来,两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在罗马教廷从战前即英勇地反抗法西斯党的假象下,而庇护十一世及其继任者也长期被塑造成与墨索里尼为敌的英雄。大卫·I.科泽利用梵蒂冈2006年放的秘密资料,历时七年,呈现了两人的共谋故事,彻底颠覆了这一既定观。 忧心于教会权威衰落的庇护十一世借助法西斯的力量抵抗共产主义和现代社会的来临,野心家墨索里尼则凭借教宗的祝福提升公信力,而掌控意大利。两人充满尔虞我诈、*终摇摇欲坠的利益结盟,改变了上百万人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梦魇也由此始。 科泽利用详实的史料、紧凑干练的文笔,生动刻画了多个20世纪早期欧洲和罗马天主教会的重要人物,从崭新的视角揭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崛起的秘辛,还原了一段重要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