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英帝国史·第一卷 英帝国的启动
英帝国史·第一卷 英帝国的启动
主编,钱乘旦 著者,姜守明
¥36.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学界部多卷本的英帝国史之卷。本卷主要研究大英帝国的肇始阶段,即都铎时期英国的海外殖民活动,相当于大英帝国前史,包含着对英国早期殖民思想、民族国 家与大英帝国的关系、重商主义国策、新君主制和民间力量在殖民活动中的作用、从民族国家走向帝国的道路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49元5本 英帝国史·第八卷 英帝国的终结
英帝国史·第八卷 英帝国的终结
主编,钱乘旦 著者,刘明周
¥36.00
本书是中国学者撰写英帝国史的扛鼎之作。 二战后,“帝国”与“后殖民”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之一,成果赫然。但西方的研究都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弘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这在英帝国研究中也是如此,以致今天的英帝国研究领域中,西方话语充斥其间,形成西方的一统天下。本书对英帝国的历史作细致的剖析,通过深研究,提出中国学者自己的诠释体系。 全书根据英帝国史的客观演,分八个阶段行讨论。 *阶段是英帝国的萌生期,这一时期,英国民族国家始形成,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英帝国的萌生是民族国家的派生物,都铎王朝是英帝国的孕育人。本卷主要解释民族国家与英帝国萌生的关系,以及英国走上帝国扩张之路的背景与条件。 17世纪,英帝国从初生到形成。17世纪英国经历了政治大动荡,各种政体走马灯似地替换。但所有政府在帝国问题上却立场一致,都尽力扩张殖民地。这种现象背后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英国从民族国家形成起,就成为重商主义性质的国家。重商主义要求殖民地,早期英帝国是重商主义帝国。 18世纪是英帝国的第三阶段,是重商主义帝国战争的阶段,战争的规模逐渐从欧洲扩展到世界,始出现“世界的”大战。所有这些战争都是重商主义性质,英国与其他重商主义国家(西、葡、荷、法等)争夺海洋控制权,为重商主义而鏖战。本卷主要研究帝国战争的本质,重商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就在英国败所有对手、几乎赢得海洋霸权的时刻,美国革命却瓦解了英帝国。这是殖民帝国内在危机的*次大暴露: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必定要对抗,结局一定是帝国解体。不过在那个时代,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相反,英国政府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调整了殖民政策,以致短短三十年之间,又形成一个崭新的帝国,即“第二帝国”。这是英帝国的第四阶段:新旧交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重商主义帝国渐次退出,新理念和新地域构成了新帝国。本卷主要研究了导致帝国生命更新的机制。 新帝国的基础是工业革命,其巨大的生产力和廉价的工业品成为新帝国的力量源泉。英国在实现自由贸易的过程中夺取了世界霸权,它着“自由贸易”的旗帜,将触角伸向全世界。就在这个时候,“自由帝国主义”理论出现了,它提倡“无形帝国”,认为英国不需要殖民地,只需要“自由贸易”。一个老牌的殖民国家,却“不要殖民地”了,这是为什么?这是英帝国的第五个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就在帝国的旗帜高高飘扬、大英帝国如日中天时,英国却始走下坡路了。其他国家追赶工业化,破了英国的工业霸权,也破了它的殖民霸权。英国再一次调整殖民政策,投到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去,“无形帝国”又变成“有形帝国”,英帝国也完成了“日不落”的使命。可是,帝国的内在逻辑仍然在起作用:就在英帝国看似*辉煌时,新的解体又始了。对英帝国的第六阶段,本卷重分析了帝国内在逻辑的必然性。 为拯救帝国,英国政治家再一次使尽解数,试图用“帝国联邦”来代替帝国,建立世界性的“联邦共同体”,在大世界中建立一个“英国的”小世界。英帝国在第七个阶段上试图完成这个转型,但转型没有成功。本卷解释了这一转型失败的原因和实质,涉及英国的观念、价值、制度结构等等。 二战结束后,英帝国骤然瓦解,其速度令人诧异。尽管有政治家构想出“第三帝国”的方案,试图在苏伊士以西维持帝国;但人们普遍以为:英国人深知时务,主动撤离,完成了“非殖民化”。果真如此吗?并不是。本卷研究发现,英国人在不同地区的撤离方式是不同的,有和平退出,有战争对抗。原因是,和平与战争都服从相同的帝国目标:构建一个实质性的“英联邦”,以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这就是所谓“非殖民化”的本质。不过英国的梦想还是破灭了,英国的大国地位也随之破灭:英帝国寿终就寝。
英帝国史(八卷本)得到罗振宇“双十一”直播推荐图书! 中国学者撰写的全景式英帝国史!英国史权威学者钱乘旦教授领衔,十余位专家历时二十年写作!
英帝国史(八卷本)得到罗振宇“双十一”直播推荐图书! 中国学者撰写的全景式英帝国史!英国史权威学者钱乘旦教授领衔,十余位专家历时二十年写作!
主编,钱乘旦
¥290.00
本书是中国学者撰写英帝国史的扛鼎之作。 二战后,“帝国”与“后殖民”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之一,成果赫然。但西方的研究都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弘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这在英帝国研究中也是如此,以致今天的英帝国研究领域中,西方话语充斥其间,形成西方的一统天下。本书对英帝国的历史作细致的剖析,通过深研究,提出中国学者自己的诠释体系。 全书根据英帝国史的客观演,分八个阶段行讨论。 *阶段是英帝国的萌生期,这一时期,英国民族国家始形成,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英帝国的萌生是民族国家的派生物,都铎王朝是英帝国的孕育人。本卷主要解释民族国家与英帝国萌生的关系,以及英国走上帝国扩张之路的背景与条件。 17世纪,英帝国从初生到形成。17世纪英国经历了政治大动荡,各种政体走马灯似地替换。但所有政府在帝国问题上却立场一致,都尽力扩张殖民地。这种现象背后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英国从民族国家形成起,就成为重商主义性质的国家。重商主义要求殖民地,早期英帝国是重商主义帝国。 18世纪是英帝国的第三阶段,是重商主义帝国战争的阶段,战争的规模逐渐从欧洲扩展到世界,始出现“世界的”大战。所有这些战争都是重商主义性质,英国与其他重商主义国家(西、葡、荷、法等)争夺海洋控制权,为重商主义而鏖战。本卷主要研究帝国战争的本质,重商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就在英国败所有对手、几乎赢得海洋霸权的时刻,美国革命却瓦解了英帝国。这是殖民帝国内在危机的*次大暴露: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必定要对抗,结局一定是帝国解体。不过在那个时代,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相反,英国政府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调整了殖民政策,以致短短三十年之间,又形成一个崭新的帝国,即“第二帝国”。这是英帝国的第四阶段:新旧交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重商主义帝国渐次退出,新理念和新地域构成了新帝国。本卷主要研究了导致帝国生命更新的机制。 新帝国的基础是工业革命,其巨大的生产力和廉价的工业品成为新帝国的力量源泉。英国在实现自由贸易的过程中夺取了世界霸权,它着“自由贸易”的旗帜,将触角伸向全世界。就在这个时候,“自由帝国主义”理论出现了,它提倡“无形帝国”,认为英国不需要殖民地,只需要“自由贸易”。一个老牌的殖民国家,却“不要殖民地”了,这是为什么?这是英帝国的第五个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就在帝国的旗帜高高飘扬、大英帝国如日中天时,英国却始走下坡路了。其他国家追赶工业化,破了英国的工业霸权,也破了它的殖民霸权。英国再一次调整殖民政策,投到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去,“无形帝国”又变成“有形帝国”,英帝国也完成了“日不落”的使命。可是,帝国的内在逻辑仍然在起作用:就在英帝国看似*辉煌时,新的解体又始了。对英帝国的第六阶段,本卷重分析了帝国内在逻辑的必然性。 为拯救帝国,英国政治家再一次使尽解数,试图用“帝国联邦”来代替帝国,建立世界性的“联邦共同体”,在大世界中建立一个“英国的”小世界。英帝国在第七个阶段上试图完成这个转型,但转型没有成功。本卷解释了这一转型失败的原因和实质,涉及英国的观念、价值、制度结构等等。 二战结束后,英帝国骤然瓦解,其速度令人诧异。尽管有政治家构想出“第三帝国”的方案,试图在苏伊士以西维持帝国;但人们普遍以为:英国人深知时务,主动撤离,完成了“非殖民化”。果真如此吗?并不是。本卷研究发现,英国人在不同地区的撤离方式是不同的,有和平退出,有战争对抗。原因是,和平与战争都服从相同的帝国目标:构建一个实质性的“英联邦”,以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这就是所谓“非殖民化”的本质。不过英国的梦想还是破灭了,英国的大国地位也随之破灭:英帝国寿终就寝。
49元5本 丝绸之路的世界
丝绸之路的世界
海尔曼•约瑟夫•弗里施
¥19.99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丝绸之路史。作者海尔曼·约瑟夫·弗里施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了丝绸之路的地理地貌,并对沿路不同国家、文化予以展望。他记述了那些对丝绸之路的发展和持续曾经以及仍然甚至在将来依然非常重要的地方和场所,从而令读者了解到丝绸之路上那些东亚、中亚以及西亚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借助引人注目的照片和生动鲜明的文字,令读者穿越古今,有身临其境之感。
49元5本 英帝国史·第二卷 英帝国的形成
英帝国史·第二卷 英帝国的形成
主编,钱乘旦 著者,黄光耀
¥36.00
本书是中国学者撰写英帝国史的扛鼎之作。 二战后,“帝国”与“后殖民”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之一,成果赫然。但西方的研究都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弘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这在英帝国研究中也是如此,以致今天的英帝国研究领域中,西方话语充斥其间,形成西方的一统天下。本书对英帝国的历史作细致的剖析,通过深研究,提出中国学者自己的诠释体系。 全书根据英帝国史的客观演,分八个阶段行讨论。 *阶段是英帝国的萌生期,这一时期,英国民族国家始形成,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英帝国的萌生是民族国家的派生物,都铎王朝是英帝国的孕育人。本卷主要解释民族国家与英帝国萌生的关系,以及英国走上帝国扩张之路的背景与条件。 17世纪,英帝国从初生到形成。17世纪英国经历了政治大动荡,各种政体走马灯似地替换。但所有政府在帝国问题上却立场一致,都尽力扩张殖民地。这种现象背后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英国从民族国家形成起,就成为重商主义性质的国家。重商主义要求殖民地,早期英帝国是重商主义帝国。 18世纪是英帝国的第三阶段,是重商主义帝国战争的阶段,战争的规模逐渐从欧洲扩展到世界,始出现“世界的”大战。所有这些战争都是重商主义性质,英国与其他重商主义国家(西、葡、荷、法等)争夺海洋控制权,为重商主义而鏖战。本卷主要研究帝国战争的本质,重商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就在英国败所有对手、几乎赢得海洋霸权的时刻,美国革命却瓦解了英帝国。这是殖民帝国内在危机的*次大暴露: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必定要对抗,结局一定是帝国解体。不过在那个时代,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相反,英国政府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调整了殖民政策,以致短短三十年之间,又形成一个崭新的帝国,即“第二帝国”。这是英帝国的第四阶段:新旧交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重商主义帝国渐次退出,新理念和新地域构成了新帝国。本卷主要研究了导致帝国生命更新的机制。 新帝国的基础是工业革命,其巨大的生产力和廉价的工业品成为新帝国的力量源泉。英国在实现自由贸易的过程中夺取了世界霸权,它着“自由贸易”的旗帜,将触角伸向全世界。就在这个时候,“自由帝国主义”理论出现了,它提倡“无形帝国”,认为英国不需要殖民地,只需要“自由贸易”。一个老牌的殖民国家,却“不要殖民地”了,这是为什么?这是英帝国的第五个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就在帝国的旗帜高高飘扬、大英帝国如日中天时,英国却始走下坡路了。其他国家追赶工业化,破了英国的工业霸权,也破了它的殖民霸权。英国再一次调整殖民政策,投到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去,“无形帝国”又变成“有形帝国”,英帝国也完成了“日不落”的使命。可是,帝国的内在逻辑仍然在起作用:就在英帝国看似*辉煌时,新的解体又始了。对英帝国的第六阶段,本卷重分析了帝国内在逻辑的必然性。 为拯救帝国,英国政治家再一次使尽解数,试图用“帝国联邦”来代替帝国,建立世界性的“联邦共同体”,在大世界中建立一个“英国的”小世界。英帝国在第七个阶段上试图完成这个转型,但转型没有成功。本卷解释了这一转型失败的原因和实质,涉及英国的观念、价值、制度结构等等。 二战结束后,英帝国骤然瓦解,其速度令人诧异。尽管有政治家构想出“第三帝国”的方案,试图在苏伊士以西维持帝国;但人们普遍以为:英国人深知时务,主动撤离,完成了“非殖民化”。果真如此吗?并不是。本卷研究发现,英国人在不同地区的撤离方式是不同的,有和平退出,有战争对抗。原因是,和平与战争都服从相同的帝国目标:构建一个实质性的“英联邦”,以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这就是所谓“非殖民化”的本质。不过英国的梦想还是破灭了,英国的大国地位也随之破灭:英帝国寿终就寝。
49元5本 英帝国史·第五卷 英帝国的巅峰
英帝国史·第五卷 英帝国的巅峰
主编,钱乘旦 著者,张本英
¥36.00
【内容简介】 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世纪末期,英国在海军力量、殖民地、商业贸易以及工业化上都发展到,成为无可匹敌的全球性强国。走上自由贸易之路的历史选择,从根本上说,既是 英国实现工业化的结果,又是英国获得世界经济霸权的契机。正是在实现自由贸易的过程中,英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经济霸权。
亚洲与一战
亚洲与一战
徐国琦
¥29.99
中国和日本在一战中博弈,其结果为日后历史走向埋下伏笔;印度和越南通过一战认识到自身的民族命运,战后谋求独立;朝鲜希冀通过战后西方国家的帮助而独立,*终失望地走上自主的程。各具特的五国在一战中纷纷视野,在战中或战后迎来民族觉醒。 我希望这本小书把一战更充分地带亚洲历史,同时也把亚洲人带一战国际史。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让亚洲人民更好地了解他们共同的历史,为健康、和平的未来之旅奠定基础——这个未来只能是共有的,而不是各自独有的。
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2)
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2)
(日)本村凌二
¥60.00
《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2)》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古代地中海世界,是由罗马帝国完成统一的。到古代晚期,地中海世界是包含着多种可能性的世界,统一之前风俗各异的传统世界再次复兴,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古已有之的世界。从古至今,人们都把罗马帝国的衰落作为镜子,比照自己所处的时代。如此繁荣的文明衰退了,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我们的世界借鉴呢?
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8)
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8)
(日)土肥恒之
¥60.00
《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8)》从1613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被选为沙皇开始,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后退位,这三百年的时间里,俄罗斯处在罗曼诺夫王朝时期,从一个小邦国成为世界上疆域、民族多的国家,雄踞世界的北方。历代沙皇就像俄罗斯国徽上的双头鹰一样,同时注视着东方和西方:继承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传统,积极参与欧洲事务,在摆脱“鞑靼的桎梏”之后,不断向东方拓展领土,一直到太平洋。日本著名的俄国史学者土肥恒之,以罗曼诺夫家族三百年的统治为中心,尝试对俄罗斯社会史做一个整体性描绘。
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
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
(美)伊格内修斯·唐纳利,陈娇婵
¥9.99
  本书作者康纳利坚信亚特兰蒂斯的确存在,在书中,他大胆尝试,提出了13个新的观。他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人类个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地区,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且这种文明远远超越现代文明;提出埃及有可能是亚特兰蒂斯人早的殖民地,因为埃及文明基本上是亚特兰蒂斯岛文明的翻版;更详细分析了亚特兰蒂斯沉没后的状况,认为从亚特兰蒂斯岛上逃出的难民,逐渐散落到世界各地,他们在当地创造了许多的文明,而这些文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金字塔现象。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套装共2册)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套装共2册)
菲利普·范·内斯·迈尔斯
¥70.00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为迈尔斯教授编写的世界通史教科书。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上册)》内容从史前人类开始,至中世纪;《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下册)》攘括整个近代史,截止于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世界通史。
49元5本 日外文化交流史论(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
日外文化交流史论(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
武安隆
¥49.00
本书通过对历史上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交集关系的研究,总结出这种触过程中的特征和日本文化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在对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文化的历史做宏观整体考察的同时,还对大化改新、日本佛教、日本与渤海国关系等诸多重要案例行了专门研究。
日本东亚政策研究(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
日本东亚政策研究(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
米庆余
¥66.00
本书研究内容包括琉球问题、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等,对近代日本外交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分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9元5本 日本近现代教育政策研究(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
日本近现代教育政策研究(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
臧佩红
¥36.00
本书在认真解读日本政府有关教育的决策、法令、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日本近现代教育体制的演变,以及各个时期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行了综合考察。揭示了其近代“皇国主义”“军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并阐释了其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及当代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举措。
49元5本 日本近世与近代文化史论(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
日本近世与近代文化史论(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
赵德宇
¥54.00
本书所论始于日本与西洋文化*初触的16世纪中叶,止于20世纪20年代。研究了江户时代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中的诸多文化因子在相互融合、碰撞中形成了今人所说的日本传统文化的过程,及其这种传统文化对明治以来日本社会产生的历史影响。
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全套18本)
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全套18本)
吴廷璆,俞辛焞,武安隆,米庆余,王家骅,王振锁,杨栋梁,李卓,赵德宇,卢盛江,李凡,刘雨珍,刘岳兵,温娟,刘轩,张玉来,臧佩红,尹晓亮,
¥900.00
本书包括中日古代交流、古代日本、近世日本、近代日本等研究专题。
49元5本 广岛倒计时:核爆前惊心动魄的21天
广岛倒计时:核爆前惊心动魄的21天
(英)史蒂芬•沃克(Stephen Walker)
¥23.92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日本时间),一颗名叫“小男孩”的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并被写了历史。*颗被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当即造成7万人死亡,核辐射诱发的癌症以及其他并发症还将夺走超过20万人的生命。关于爆炸当时的情况以及爆炸后续的影响已经有太多太多的著述。      在这本与众不同的《广岛倒计时》中,作者史蒂芬·沃克以冷静、克制的文笔描述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前惊心动魄的21天以及爆炸后18个小时的一切:从美国在洛斯阿拉莫斯行的原子弹核爆试验到“三巨头”之间的外交博弈;从提出原子弹概念的科学家反对使用这一“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到强硬派坚持无需警告就直投弹;从轰炸机组“忍辱负重”苦练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到一名狂放的飞行员向日本皇宫投下炸弹;从一对广岛恋人在爆炸前度过的美好一夜到爆炸后目者描述的那“地狱一瞥”……每翻过一页,你都能感受到时间在嘀嗒嘀嗒地流逝,感受到一场灾难正在越来越近。*终,你将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核爆前那漫长的30分钟,3分钟,45秒钟,并与幸存者一起见证爆炸后的惨状:那些炭化到不成人形的尸体、横扫一切的火焰风暴、全身被烧焦到已分不清是男是女的“行尸走肉”……      本书资料异常丰富详实,作者的资料来源包括:对超过40位成书时仍然健在的轰炸机机组成员、参与研发原子弹的科学家、广岛核爆的幸存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历史学者的采访记录;当事人及其亲人的回忆录和信件;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等权威机构的解密文件;相关领域历史学家的学术著述;由美国国家档案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广岛和平纪念馆、杜鲁门总统图书馆、“曼哈顿计划”遗产保存协会以及多位亲历者提供的照片。      各界媒体对《广岛倒计时》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并屡屡将本书与另一本广岛核爆题材的佳作约翰•赫西的《广岛》行对比。有不止一家媒体认为本书“可以与约翰•赫西长盛不衰的《广岛》比肩”,著名媒体《华盛顿邮报》更是认为与《广岛》相比,“史蒂芬•沃克描绘出了一幅更为宏大的图景”。      在本书中,史蒂芬•沃克从未渲染过仇恨,而是从多个角度冷静的描述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呈现出战争,尤其是核武器的可怕。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部佳作于2006年获得了著名的戴顿文学和平奖(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 for Nonfiction)。
理想国译丛039 第三帝国三部曲:当权的第三帝国(下册)
理想国译丛039 第三帝国三部曲:当权的第三帝国(下册)
(英)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
¥90.50
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在纳粹党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在短短的六年间,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镇压政治运动,整顿就业市场,刺激经济复苏,整合民间机构,造民族共同体。正当德国人适应着新秩序带来的急剧变化,因繁荣稳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却不知不觉地被绑在纳粹的战车上,高速驶向滚滚硝烟之中。原来,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为发动战争而服务的。 在这部包罗万象、扣人心弦的历史巨著中,理查德·J. 埃文斯通过爬梳二战前纳粹德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和影响,以海量的数据分析与官方档案描绘了第三帝国极权统治的狰狞面貌,以生动的私人材料与亲历记录勾勒出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鲜活命运,揭露了纳粹党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
49元5本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
明治维新(岩波日本史 第七卷)
(日)田中彰
¥39.99
  《明治维新》是"岩波日本史"的第七卷。十九世纪后半叶,在整个世界史潮流中日本的国如何定位;支撑了两个半世纪的幕府在何种历史背景和政治理论下不得不垮台。在此基础上一步考察,幕府倒台后成立的明治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以及幕末维新中一般民众的生活百态。   此外,放眼世界发达国家,从中探索日本近代国家模式的维新领导者们在归国后,如何应对日渐高涨的自由民权运动,这种民权运动的*终诉求是什么,这个被称为明治维新一个终结的明治宪法体制到底有什么意义,都是本书试图探求的问题。   经佩里来航、国倒幕、西南战争、自由民权,跌宕起伏的幕末?维新一路上以烈火燎原之势,向近代立宪制国家昂首猛。时代风云莫测,局势瞬息万变,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萨长等幕末志士们心中,又描绘了怎样的"新日本国"蓝图?   抱着以上疑问,本书作者田中彰先生对具体历史事件行描述,试图绘制出整个明治维新的发展脉络,在破解谜题的同时,剖析这一巨大变革的历史意义。
49元5本 帝国时期(岩波日本史第八卷)
帝国时期(岩波日本史第八卷)
(日)由井正臣
¥39.99
  《帝国时期》是日本历史学家由井正臣的代表作。《帝国时期》作为岩波日本史系列的第八卷,介绍了1890至1952年的日本历史。1890年,是依据前一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召*次帝国议会的年份;1952年,则是《对日和平条约》(旧金山和约)生效的年份。在这6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长期使用"大日本帝国"为国号,故而本卷被称为"帝国时期"。本卷承续上卷《明治维新》,全面回顾了改革之后的日本走向现代化、深度融世界和不断发起、参与战争的历程。这段历史不仅给日本,而且给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都带来了影响至今的深刻变化。   作为研究日本近代史的专家,由井正臣以简明清晰的史笔再现了重要历史时、历史事件上有关各方的博弈过程,更直面"战争为什么会发生""避免战争的可能性是否存在"等历史之问,为如何看待这段复杂历史留下了一个严肃历史学家的视角和答案。
49元5本 *后的希望之岛:流亡英伦的“二战”英雄
*后的希望之岛:流亡英伦的“二战”英雄
(美)琳内‧奥尔森著;邵杜罔译
¥29.99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国占领欧洲大陆主要国家,英国成为挪威、荷兰、波兰、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捷克斯洛伐克等七国不愿投降的政要们的避风港。七国元首、首脑率部逃亡英伦三岛,伦敦成为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和欧洲各国人民的希望之岛。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琳内·奥尔森走访当事人和他们的亲属,查阅大量档案资料,还原了在纳粹肆虐的战争年代,欧洲人民团结一心,反抗侵略,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艰难历程。琳内·奥尔森的文字生动感人,字里行间充满人性的温暖。 《zui后的希望之岛:流亡英伦的“二战”英雄》是琳内·奥尔森反法西斯系列中的畅销史书之一,其姊妹篇有《《盟友:在zui黑暗的日子里与英国站在一起的美国人》(原书名:《伦敦公民》)》。 ──有20%参与不列颠空战的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来自波兰和捷克。 ──有数千艘挪威和荷兰的商船行海上运输支援,帮助英国应对战争初期纳粹德国的封锁和狂轰滥炸。 ──布莱切利公园国家密码破译中心成功破解德军恩尼格玛密码系统,法国人、波兰人贡献zui。 ──关于德军的情报,大多来源于被占领地区的地下情报体系,而不是军情六处(MI6)。 ──比利时流亡政府借出储备黄金帮助英国撑过1940年至1941年间的金融黑暗时期;比利时刚果殖民地丰富的铀、挪威的重水,以及法兰西学院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为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提供了重要的保证。